道家的思想一直認為道法自然。不能有過多的幹預。要做的就是順其自然,不能夠有一絲絲的人為,而且追求自由,不受約束,不被世俗的利益拉住自己的雙腳雙手。那些古代的賢人名士不都不喜歡功名利祿嗎?對於功名利祿,他們更願意隱居山裡。對功名利祿來說,自由顯然比他生命更重要。功名利祿就是浮雲,來得也快,去得也快。何必去在乎這些讓人痛苦的事呢?當一個人被束縛的時候,對最自由的追求勝過對生命的熱愛。那麼什麼樣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了?
莊子就有自己的看法。莊子是戰國中期的一位思想家,他出生在宋國。這個宋國就位於現在的河南省,傳說這個宋國是商朝的後裔。因為商朝被紂王抹黑的很嚴重,所以當他們的封地在宋國的時候,他們不被其他國家的人所認可,所以就編了很多的寓言故事去嘲笑他們。可是莊子可不是那種被人當作愚蠢的人,他可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莊子是在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倡的無為而不為,雖然有合理的因素,但也有不合理的因素,那就是太過於消極。儒家倡導的是入世的思想,而他強調的是出世,所以閒魚都會翻身,如果說就這樣順其自然,隨波逐流,那就不太好了。
莊子擅長使用寓言,他喜歡通過寓言的形式來和別人說話。可以不用直接講大道理就能夠讓人聽懂,讓人能夠明白自己的錯誤在哪裡。而語言的諷刺效果也特別明顯。更能夠反映自己的思想。既然是使用語言,那麼浪漫主義的色彩肯定是有的。莊子在逍遙遊當中就提出了自己對自由的看法。首先開頭就用鯤來起興,他是這樣說的,北海有一條魚,叫做鯤,總有一天,他會化為一隻巨大的鳥。大到讓人吃驚。
它的長度無人知曉,而它的寬度,有人說是有上千裡那麼寬。他揮動翅膀向天空中飛去,這隻鳥將要飛到一個傳說中的地方南海。這個南海可不是我們現在地圖上的南海,專門記載怪異的書,就這樣記著,這隻鳥飛到南海中,能飛上特別高的高度。但是他要是想飛得快,飛得遠就必須依靠的大風才行。放到現在簡直就是怪物一般的存在。這隻就引發了思考。我們肉眼所看到的事物是真正的事物嗎?還是我們因為特殊的原因,而看不清楚呢?是大鵬鳥,雖然說飛得很高,但是他憑藉的不是自己翅膀所帶的動力,有所依靠。
他依靠的是什麼呢?就是六月的大風。所以我們肉眼中的大鵬鳥還是有所依靠的。朝菌不知道短時間的生命歷程,蟪蛄不知道一年的四季變化,這都是因為他們的生存時間過於狹小。他們的生命過於短暫,不能夠看清這個世界。而是傳說中的一隻大龜,它的一個春天就有500年,一個秋天就有500年。他的壽命十分的長。而傳說中的一棵樹,它的壽命更長,一個春天就有8000多年,秋天就有8000多年,這就是大年。
彭祖,大家都知道他的壽命特別長,與我們普通人相比,我們不是更加的悲哀嗎?到野外的人吃一頓飯就可以回來了,而去百裡之外的人需要準備一點的乾糧。去更遠地方的人則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準備乾糧。他們去外出也是需要食物的,這也說明他們都有所依靠。通過這些舉出的例子通過對比。莊子得出萬事萬物沒有絕對的逍遙,沒有絕對的自由,都是有所依靠,而有些看似是自由,只不過是我們的肉眼沒有看清楚而已。
那些智力可以當一個官吏,德行可以順應一鄉群眾。品德合乎一個君主的要求,能夠取得一國百姓的人,他們也是有所依靠的。但正是憑藉著自己出色的表現,才能夠獲得這些信任。而那些可以御風前進的人也有所依靠如果。
即使他們不用走路,但是他們也需要依靠時間,那麼真正的自由是什麼了,那就是夠在天際之間自由地翱翔,不被所拘束,在世界萬物當中能夠牢牢掌握。那麼還需要依靠什麼呢?不去追求功名利祿。
這就是莊子心中的逍遙,而莊子寫這篇逍遙遊的文章,主要就是為了說明一個人掙脫功名利祿,權勢地位的束縛,精神世界,悠然自得,不再受這些的約束,這才是真正的逍遙,真正的自由。這就體現了莊子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對絕對自由的追求。相對的自由,他不需要。莊子在這篇文章中連續的使用類比的手法。
何為類比?就是一種說明方式。可以理解為修辭手法中的比喻。通過這個手法可以更好地說明自己的觀點,更加的形象。讓整篇文章通俗易懂,不那麼羞澀。而逍遙遊也是莊子他哲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整篇文章都在闡述自己的觀點和對絕對自由的那種追求。那些不是絕對自由的自由,莊子都是看不上的。
雖然說對自由的追求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我們也應該牢牢地記住。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的絕對。那應該要做的還是要努力生活,畢竟閒魚都會翻身,我們也應該要努力的奮鬥。千萬不能夠碌碌無為,隨意地消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