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逍遙,莊子認為那是絕對的自由,可絕對的自由又是什麼?

2021-01-08 歷史競談

道家的思想一直認為道法自然。不能有過多的幹預。要做的就是順其自然,不能夠有一絲絲的人為,而且追求自由,不受約束,不被世俗的利益拉住自己的雙腳雙手。那些古代的賢人名士不都不喜歡功名利祿嗎?對於功名利祿,他們更願意隱居山裡。對功名利祿來說,自由顯然比他生命更重要。功名利祿就是浮雲,來得也快,去得也快。何必去在乎這些讓人痛苦的事呢?當一個人被束縛的時候,對最自由的追求勝過對生命的熱愛。那麼什麼樣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了?

莊子就有自己的看法。莊子是戰國中期的一位思想家,他出生在宋國。這個宋國就位於現在的河南省,傳說這個宋國是商朝的後裔。因為商朝被紂王抹黑的很嚴重,所以當他們的封地在宋國的時候,他們不被其他國家的人所認可,所以就編了很多的寓言故事去嘲笑他們。可是莊子可不是那種被人當作愚蠢的人,他可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莊子是在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倡的無為而不為,雖然有合理的因素,但也有不合理的因素,那就是太過於消極。儒家倡導的是入世的思想,而他強調的是出世,所以閒魚都會翻身,如果說就這樣順其自然,隨波逐流,那就不太好了。

莊子擅長使用寓言,他喜歡通過寓言的形式來和別人說話。可以不用直接講大道理就能夠讓人聽懂,讓人能夠明白自己的錯誤在哪裡。而語言的諷刺效果也特別明顯。更能夠反映自己的思想。既然是使用語言,那麼浪漫主義的色彩肯定是有的。莊子在逍遙遊當中就提出了自己對自由的看法。首先開頭就用鯤來起興,他是這樣說的,北海有一條魚,叫做鯤,總有一天,他會化為一隻巨大的鳥。大到讓人吃驚。

它的長度無人知曉,而它的寬度,有人說是有上千裡那麼寬。他揮動翅膀向天空中飛去,這隻鳥將要飛到一個傳說中的地方南海。這個南海可不是我們現在地圖上的南海,專門記載怪異的書,就這樣記著,這隻鳥飛到南海中,能飛上特別高的高度。但是他要是想飛得快,飛得遠就必須依靠的大風才行。放到現在簡直就是怪物一般的存在。這隻就引發了思考。我們肉眼所看到的事物是真正的事物嗎?還是我們因為特殊的原因,而看不清楚呢?是大鵬鳥,雖然說飛得很高,但是他憑藉的不是自己翅膀所帶的動力,有所依靠。

他依靠的是什麼呢?就是六月的大風。所以我們肉眼中的大鵬鳥還是有所依靠的。朝菌不知道短時間的生命歷程,蟪蛄不知道一年的四季變化,這都是因為他們的生存時間過於狹小。他們的生命過於短暫,不能夠看清這個世界。而是傳說中的一隻大龜,它的一個春天就有500年,一個秋天就有500年。他的壽命十分的長。而傳說中的一棵樹,它的壽命更長,一個春天就有8000多年,秋天就有8000多年,這就是大年。

彭祖,大家都知道他的壽命特別長,與我們普通人相比,我們不是更加的悲哀嗎?到野外的人吃一頓飯就可以回來了,而去百裡之外的人需要準備一點的乾糧。去更遠地方的人則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準備乾糧。他們去外出也是需要食物的,這也說明他們都有所依靠。通過這些舉出的例子通過對比。莊子得出萬事萬物沒有絕對的逍遙,沒有絕對的自由,都是有所依靠,而有些看似是自由,只不過是我們的肉眼沒有看清楚而已。

那些智力可以當一個官吏,德行可以順應一鄉群眾。品德合乎一個君主的要求,能夠取得一國百姓的人,他們也是有所依靠的。但正是憑藉著自己出色的表現,才能夠獲得這些信任。而那些可以御風前進的人也有所依靠如果。

即使他們不用走路,但是他們也需要依靠時間,那麼真正的自由是什麼了,那就是夠在天際之間自由地翱翔,不被所拘束,在世界萬物當中能夠牢牢掌握。那麼還需要依靠什麼呢?不去追求功名利祿。

這就是莊子心中的逍遙,而莊子寫這篇逍遙遊的文章,主要就是為了說明一個人掙脫功名利祿,權勢地位的束縛,精神世界,悠然自得,不再受這些的約束,這才是真正的逍遙,真正的自由。這就體現了莊子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對絕對自由的追求。相對的自由,他不需要。莊子在這篇文章中連續的使用類比的手法。

何為類比?就是一種說明方式。可以理解為修辭手法中的比喻。通過這個手法可以更好地說明自己的觀點,更加的形象。讓整篇文章通俗易懂,不那麼羞澀。而逍遙遊也是莊子他哲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整篇文章都在闡述自己的觀點和對絕對自由的那種追求。那些不是絕對自由的自由,莊子都是看不上的。

雖然說對自由的追求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我們也應該牢牢地記住。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的絕對。那應該要做的還是要努力生活,畢竟閒魚都會翻身,我們也應該要努力的奮鬥。千萬不能夠碌碌無為,隨意地消磨時間。

相關焦點

  • 莊子名著《逍遙遊》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徒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逍遙遊》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此文的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莊子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極,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文中的描寫奇妙莫測,運用了生動的寓言故事。
  • 莊子與你論逍遙,老莊道學中庄子的戲份有多足?
    論起莊子的逍遙,不免涉及到「道」的含義,古往今來,人就沒有停止對「道」這一門學科的解讀,何為道?天理尋常為道,天時地利為道,順應世間萬事萬物為道,為天地人三才之道。對於老子而言,更講究的是天道的觀點,人道只是為了天道服務的,即人道必須建立在天道這一大循環中,準確就是隨從天道發展。
  • 莊子《逍遙遊》解讀:人生到底能不能實現逍遙?
    戰國時代戰亂頻發,人民生命如同朝露飄蓬,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當今之時,僅免於刑矣」。莊子目睹亂世,他思考的重點是如何在那個混亂的世界中保全生命,然後追求奢望中的自由。莊子把人生自由的最高境界叫做逍遙遊。縱觀莊子的哲學,可以說是三大主義。第一是齊萬物的相對主義;第二是以道為本的自然主義。在相對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莊子的逍遙天放的遊世主義。
  • 明知「逍遙遊」不能實現,還對莊子的文章評價那麼高,為什麼?
    莊子的逍遙遊是一種絕對的自由,是不可能實現的。畢竟,人是生活在環境中的,怎麼可能脫離環境獨立存在呢?你再牛,也得呼吸空氣啊。你再牛,也不能扯著自己的頭髮脫離地球啊。雖然莊子的說法不科學,但是大家仍然對「逍遙遊」讚賞有加,因為它表達了大多數人的一種情緒,一種願望,一種想掙脫束縛獲得自由的衝動。
  • 關於莊子「逍遙遊」思想的兩點淺見|讀《微觀國學》有感
    一、先有所成,再逍遙遊莊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為後世留下了《莊子》這樣的經典著作,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畢竟「人無完人」,莊子的一生也不是無可挑剔的;尤其是當我們學習莊子的「逍遙遊」思想時,更是要小心對待,切不可生搬硬套,否則有可能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糟。逍遙的人生誰都嚮往,但那是有條件、有代價的。
  • 淺談《莊子》:逍遙遊
    《莊子》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道家經文。據說原有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分為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內容包含了哲學、政治、社會、美學等諸多方面。其作者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宋國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老莊」。相傳莊子曾隱居南華山,亦埋葬於此。
  •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
    就是說你已經不需要依靠任何東西,你不被任何東西所束縛,你已經忘記了自身和生死,那你就可以實現逍遙遊的境界了。而逍遙遊,是莊子的最高價值理想。莊子追求的是絕對的心靈的自由,他提出要擺脫一切物質的、心靈的束縛,做到虛己、虛心,做到「吾喪我」,擺脫一切物質的桎梏和欲望的糾纏,這樣才可以實現逍遙遊,問題是,莊子如何說服人們去相信他?
  • 莊子的蝴蝶
    因為美麗的蝴蝶最能代表莊子追求的最高理想————逍遙。「逍遙」是《莊子》的主旨,是莊子的理想。生活在一人極端黑暗的時代,一個毫無生命保障更談不上人格尊嚴的時代,逍遙像一支火把,給災難深重的人生投下一絲光亮,使飽受磨難的人們內心感到一種安慰和鼓勵,在那非人間的地獄中才有勇氣生存下去。同時,莊子和他的逍遙,也為後世幾千年的中國士人開闢了休憩的精神家園。
  • 莊子《逍遙遊》-鷦鷯與鼴鼠的故事
    莊子《逍遙遊》-鷦鷯與鼴鼠的故事(一)老沙念過中學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逍遙遊》,只是你不一定記得這是莊子寫得。莊子,就是「莊生曉夢迷蝴蝶」的那個莊子……印象裡,他就是那個睡一覺,夢醒後,就搞糊塗是自己夢裡變成了湖北,還是自己就是蝴蝶,還處在變成人的夢中……更或許,你和我一樣早就忘記了《逍遙遊》寫了什麼。
  • 羅祥相:詮釋的偏移與義理的變形——莊子「小大之辯」及「逍遙」義...
    如《逍遙遊》中魏王贈予惠子的大瓠之種,實可成五石,「非不呺然大也」,然惠子因其無用而掊之;再如立於路旁的大樗樹,其本大如擁腫,然因不中繩墨,故「匠者不顧」;又如莊子提到的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卻不能執鼠。《秋水》中還提到,「梁麗」其大可衝城,卻不能窒穴。
  • 把逍遙遊的每一段都連貫起來,就能清楚的明白莊子的思路
    從「北冥有魚」到「去以六月息者也」,字面上寫的是大魚化成了更大的大鵬鳥,碩大的大鵬鳥又用了六個月的時間飛住南冥天池,那天地又有多大啊?只能說是無比的廣大了。我們讀了這個故事,就能感覺到腦海中的意境越來越大,莊子就用這樣的寫作方法,在講故意的同時,把我們讀者的心量也擴大了。
  • 莊子:紅塵滾滾萬物不齊,是非榮辱困擾於心,不如讀讀齊物論
    在《莊子》的第一章「逍遙遊」中,莊子借幾個寓言故事,講了「小大之別」;又借與惠施的「有用無用」之辯,闡述了他的人生觀。莊子的最高人生理想是逍遙。莊子認為,如要達到逍遙之境,就要做到「無所待」。因此,莊子的《逍遙遊》,其實講的是他的人生觀。莊子希望用超凡脫俗的人生態度,超越生活的一切束縛,達到心靈上絕對自由,這就是逍遙遊。《逍遙遊》體現的是莊子的人生觀,而《齊物論》則是莊子的認識論。我們知道,認識論決定人生觀,也就是說,你看世界的方式,決定了你生活的方式。
  • 莊子20個成語,安身立命,自在逍遙!
    不系之舟 《莊子·列禦寇》 莊子形象地把逍遙人生比喻為「泛若不系之舟」,但是人達不到一定境界,是不可以無約束的。濟公和尚不守戒律,喝酒吃肉,「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其實後面還有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 北冥沒有大魚,也沒有海棠,有的是莊子逍遙的道家人生觀
    看過電影《大魚海棠》的朋友,一定還記得裡面那條名叫「鯤」的大魚。「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出自《莊子》的開篇《逍遙遊》。今天,我就和大家談談《逍遙遊》中,莊子的人生觀。先說說莊子是何許人也。莊子,姓莊,名周,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同樣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與老子並稱老莊,他在老子哲學的基礎上又有所發揚,雖也主張道家思想,但與傳統的道家思想又有所不同,獨稱莊學。老子的道家思想以其所著《道德經》為核心,莊子的道家思想以其所著《莊子》為核心。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老子被稱為太上老君,莊子被稱為南華真人。
  •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不妨讀讀莊子的「逍遙遊」,重新看待人生
    突然,我想起了莊子在《逍遙遊》中所描寫的一棵「無用之」樹:有這麼一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樹」。它的樹幹長滿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這棵大樹生長在人來人往的道路旁,但是木匠連看也不看它一眼。為什麼?就是因為這棵樹對人類沒有用處,從而不會遭到人類刀斧的砍伐,也就沒有什麼東西會去傷害它了。
  • 【絕對藝術】李山:「這可能是一個生命獲得自由的唯一機會」
    原標題:【絕對藝術】李山:「這可能是一個生命獲得自由的唯一機會」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於2017年8月26日舉辦「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 李山」,聚焦於藝術家關於生物藝術的主題創作
  • 唐祥玉:亟待逍遙莊子夢,心隨鵬鳥寄他鄉
    亟待逍遙莊子夢,心隨鵬鳥寄他鄉。6.卜算子·吟荷圖文/唐祥玉翡翠做羅裙,脂粉施嬌面。驟雨初停分外新,嫵媚招人羨。不與樹爭風,卻有蜻蜓戀。蝶舞蛙鳴錦鯉歡,最勁穿空箭。7.鵲橋仙·惜春圖文/唐祥玉魚嘻青荇,鶯啼翠柳,執手歡欣赴宴。舉杯顧盼啟丹唇,訴不盡千懷百戀。
  • 莊子《逍遙遊》中的巨鳥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到一個遠古巨鳥,其名為鵬,說這隻鳥大到「不知其幾千裡也」,」其翼若垂天之雲」,飛起來,扶搖而上九萬裡的高空。這隻鳥是真的嗎?遠古是否真的有過巨鳥?目前人類已知的最大的飛行動物,叫風神翼龍。
  • 莊子的逍遙處世之法,三句常見名言,道出對快樂的啟示
    ——《莊子·內篇·逍遙遊》蟬和斑鳩想要起飛時就飛起來,碰到榆樹、枋樹就停留在其上,有時候力不能及,難以飛到,便落到地上而已。能像大鵬一樣高飛又如何呢,對於蟬和斑鳩來說,那並不是屬於他們世界裡的歡愉。生活中所得到的快樂,並不在於身處何地,與誰相伴,擁有什麼,與外界條件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而在於我們的念想間。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第二節 莊子的「齊物論」 莊子把老子的思想發展到以個人本我、本真與自由為價值取向的一種內在精神生命的追求,並對我國傳統文化人的心理性格產生過重大影響。所不同的是,老子捕捉到了事物的矛盾性,許多時候會被轉化為人生處事的一種巧智。 老子認為只有首先處於矛盾的被動、次要、柔弱的一方,最終才能轉化為矛盾的主動、主導、剛強的另一方,這就是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