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道家經文。據說原有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分為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內容包含了哲學、政治、社會、美學等諸多方面。其作者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宋國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老莊」。
相傳莊子曾隱居南華山,亦埋葬於此。唐玄宗時期,詔封其為「南華真人」。由此,《莊子》又稱《南華經》。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主要是闡釋老子之言,但他與老子不同,推崇的是逍遙之道。
什麼是逍遙呢?莊子主張「無為」。他認為「無為」能使人回歸淳樸,而從不為外物所累:不拘於禮法,不追逐富貴。從而,內可以養生、保身,外無憂患與紛爭。如此,就達到了莊子的逍遙境界。
那麼,莊子的逍遙是真正的逍遙嗎?回答是否定的。莊子一生貧困,甚至要靠借貸度日,所以其物質生活是不能說的上逍遙的。那麼,他在精神上達到逍遙了嗎?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達到了。但是,這是以否認人與世界的客觀聯繫為基礎的,是以消極的、逃避的方式來實現的。在論述《道德經》裡,我們已經說過了,「無為」是相對於「天地」來說的,如果把「無為」應用到人的身上,對象就錯位了,從而,導致莊子的逍遙只能是一種美好的想像。
類似的缺陷在莊子的主張中還有很多,使得莊子的理論很難應用於現實生活。不過,也有例外,這就是養生。
古人說:「文武之道,一張一弛」,說的是「養生之道」。現代人也認為人需要「勞逸結合」。「弛」和「逸」一般理解為休息。適度的休息是養生之道裡最基礎和最重要的內容。要想休息好,就要不受外物所累,真正從心裡放下。如此,才能休息好,達到養生的目的。如果休息的時候,還是沒放下,就會導致長期的精神緊張和身體的超負荷運作。這樣的休息,比不休息好不了多少。還會因為沒有休息好,導致精神和身體沒有回覆飽滿狀態,結果是很難專心一致的工作。最後要不顧此失彼,要不兩手空空,一無所得。
諸子百家中,大多數學派都是主張需要做什麼,例如,儒家講「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只有道家講要放棄什麼,其養生之道是其他學說的重要補充。在人的一生中,按一天休息8小時計算,休息的時間至少要佔人生的三分之一。所以,如何休息,如何養生也是人生的非常重要內容。
進取是一種非常可貴的精神,但如果一直保持這種狀態,也是違反人性的,這就需要休息。所以,人在工作之餘,需要消除緊張與壓力,例如,聚會、喝酒、唱歌等。這時,莊子的理論給我們以指導。換句話說,除了某些特殊情況,例如,危險、災難、戰爭等,在正常的生活中,工作雖然重要,但適度的休息是人所必需的。如果不這樣做,就是一種異化狀態。例如,當今社會,某些行業或公司的加班狀態。這是極度不利於人的身心健康的,遲早會使人喪失生活的樂趣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