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遊》解讀:人生到底能不能實現逍遙?

2021-01-08 好玩的國學

莊子的哲學是在老子的「道」和無為而無不為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將老子的道論、天道觀和辯證法思想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莊子的前面有老子,但莊子的身後,再也無道家學者能出其右了,他是道家學派巔峰之上的大宗師。

與老子注重無為而無不為的政治哲學相比,莊子更加注重人生哲學。老子所處的春秋時期,雖然禮崩樂壞,但社會尚未如戰國時期一樣黑暗混亂。戰國時代戰亂頻發,人民生命如同朝露飄蓬,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當今之時,僅免於刑矣」。

莊子目睹亂世,他思考的重點是如何在那個混亂的世界中保全生命,然後追求奢望中的自由。莊子把人生自由的最高境界叫做逍遙遊。縱觀莊子的哲學,可以說是三大主義。第一是齊萬物的相對主義;第二是以道為本的自然主義。在相對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莊子的逍遙天放的遊世主義。

莊子的三十三篇驚為天人的哲學著作,中心思想是人如何才能實現逍遙遊的問題。

那麼,人到底如何才能實現逍遙呢?這要從莊子的經典之作《逍遙遊》開始講起。理解莊子的開篇之作逍遙遊,我們就能提綱挈領舉一反三,理解莊子的人生哲學了。

在《逍遙遊》中,莊子用無與倫比的想像力和汪洋恣肆的筆法,為我們講述了鯤鵬與小鳥,講述了宋榮子、列子以及至人、神人和聖人的不同的境界,用對比的手法揭示了逍遙遊的真諦:唯有無待才可自由,唯有無己才能逍遙。因此無待、無己才是逍遙遊的不二法門。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鯤鵬這麼大的一個神奇的生物,它逍遙嗎?「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莊子說鯤鵬無法逍遙,因為它還是要依靠風的力量,沒有風的託舉,它也只是潛在海底的魚卵而已。

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

而那些譏笑鯤鵬的與學鳩說,我從這棵樹上飛到那棵樹上,有時候飛不到就乾脆落在地上。它們逍遙嗎?莊子說他們也是不逍遙的,因為他們眼光短淺心靈狹窄,沒有開放的心靈,如何才能逍遙?

接下來莊子把目光轉向了人類。在世俗的世界中,總有一些超越常人的人,儒墨兩家把這些人叫做賢人、君子和聖人,他們是世人的楷模。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莊子說那些稱職的官員、道德模範、全國人民都信任的人,他們自視甚高,但他們依然如同譏笑鯤鵬的蜩與學鳩一樣,以自我為中心而無法逍遙。

那麼宋榮子能實現逍遙嗎?宋榮子「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世上的人都讚美他,他也不會得意忘形而越發努力;世上的人都非難他,他也不會沮喪,他能夠分清楚自身與外物的區別,分清榮辱的界限。這很顯然是一個境界極高的人,在儒家的理想人格中,這樣就是賢人和君子。但莊子認為宋榮子雖然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仍然未能擺脫塵世的束縛,未能達到齊萬物齊生死的無所待的境界。

那麼已經處於人和仙人之間的列子逍遙嗎?列子可以在天上飛來飛去,但十五天後必須下來,因為他必須要依靠風的作用。顯然列子並不逍遙。

由此可見,達到逍遙的境界需要兩個前提條件,一是擺脫了所有物的束縛,實現無所待,二是擺脫所有的自我意識、主觀情感與成見,不再以人類為中心,不再以自我為尺度,將自我放進大道之內,做到無己才能逍遙。

鯤鵬、列子未能逍遙,因為它們有所待;與學鳩、宋榮子和那些道德楷模與賢人君子們未能逍遙,因為他們尚處於俗世的紛擾之中,以自我為尺度,他們將自己陷於狹窄的心靈空間,沒有放下自我的成見與執著。

至此,逍遙就呼之欲出了。莊子說:「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說,倘若我們能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藉什麼呢?所以說:至人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神人無意於求功,聖人無意於求名。

在莊子看來,有待無法逍遙,要是我們可以與天地一體、駕馭自然的變化,「物物而不役於物」,就可以無待了;既然有主觀成見有欲望無法逍遙,那麼我就追求無己、無功、無名,泯滅物我、人我之間的對立徹底,忘記自我的存在,自然可以逍遙了。

因此,莊子提出了逍遙的最高境界,也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能夠徹底忘記自我的存在,超越了人世間的各種主觀智慧,成見與機心,從世俗之中跳脫出來;神人不去追求什麼功德功效,不會主動發力於社會,社會也不再有什麼名韁利鎖纏繞束縛,一切都隨順自然自然而然;聖人獨善其身,不再追求虛幻的名聲,俗世之中的成敗毀譽也不再縈繞於心。

因此,唯有擺脫了一切物質與精神束縛之人,才能達到逍遙遊的境界。

顯然,這種逍遙只能在幻想中實現,因為,人活著,不可能無所待。逍遙遊只可能存在於人的精神世界,恰恰現實世界中無法實現,逍遙遊才成為莊子乃至中國文人的最高理想。

相關焦點

  • 莊子名著《逍遙遊》
    《逍遙遊》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此文的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莊子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極,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文中的描寫奇妙莫測,運用了生動的寓言故事。如大鵬徒南冥的寓言,對大鵬水擊三千裡,扶搖而上者九萬裡的誇張描寫。創寫出了一種雄奇深邃的境界,調動讀者的聯想和。
  • 淺談《莊子》:逍遙遊
    《莊子》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道家經文。據說原有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分為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內容包含了哲學、政治、社會、美學等諸多方面。其作者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宋國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老莊」。相傳莊子曾隱居南華山,亦埋葬於此。
  • 關於莊子「逍遙遊」思想的兩點淺見|讀《微觀國學》有感
    一、先有所成,再逍遙遊莊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為後世留下了《莊子》這樣的經典著作,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畢竟「人無完人」,莊子的一生也不是無可挑剔的;尤其是當我們學習莊子的「逍遙遊」思想時,更是要小心對待,切不可生搬硬套,否則有可能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糟。逍遙的人生誰都嚮往,但那是有條件、有代價的。
  • 明知「逍遙遊」不能實現,還對莊子的文章評價那麼高,為什麼?
    是的,他說「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即使是神人也要遵循宇宙萬物的規律,也要把握「六氣」(指陰、陽、風、雨、晦、明)的變化,這也是一種「待」,也是一種依賴啊。莊子的逍遙遊是一種絕對的自由,是不可能實現的。
  • 莊子《逍遙遊》-鷦鷯與鼴鼠的故事
    莊子《逍遙遊》-鷦鷯與鼴鼠的故事(一)老沙念過中學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逍遙遊》,只是你不一定記得這是莊子寫得。莊子,就是「莊生曉夢迷蝴蝶」的那個莊子……印象裡,他就是那個睡一覺,夢醒後,就搞糊塗是自己夢裡變成了湖北,還是自己就是蝴蝶,還處在變成人的夢中……更或許,你和我一樣早就忘記了《逍遙遊》寫了什麼。
  •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不妨讀讀莊子的「逍遙遊」,重新看待人生
    突然,我想起了莊子在《逍遙遊》中所描寫的一棵「無用之」樹:有這麼一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樹」。它的樹幹長滿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這棵大樹生長在人來人往的道路旁,但是木匠連看也不看它一眼。為什麼?就是因為這棵樹對人類沒有用處,從而不會遭到人類刀斧的砍伐,也就沒有什麼東西會去傷害它了。
  • 莊子《逍遙遊》中的巨鳥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到一個遠古巨鳥,其名為鵬,說這隻鳥大到「不知其幾千裡也」,」其翼若垂天之雲」,飛起來,扶搖而上九萬裡的高空。這隻鳥是真的嗎?遠古是否真的有過巨鳥?目前人類已知的最大的飛行動物,叫風神翼龍。
  • 北冥有鯤,鯤之大,一鍋燉不下,趣談莊子的逍遙遊
    這是《莊子》內篇開篇的第一篇文章逍遙遊的首段,幾乎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它展示了一種恢弘闊遠的氣勢,且挾帶一個廣闊無邊的意境。逍遙遊是悠閒自得、無拘無束暢遊自然和社會的意思。這也是莊子哲學思想和人生觀的一方面。這段古文的意思翻譯過來即為:北海有一條魚,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巨大,不知有幾千裡。變化成鳥,名字叫鵬。鵬的脊背,不知幾千裡。振翅奮飛,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雲朵。
  • 北冥沒有大魚,也沒有海棠,有的是莊子逍遙的道家人生觀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出自《莊子》的開篇《逍遙遊》。今天,我就和大家談談《逍遙遊》中,莊子的人生觀。先說說莊子是何許人也。莊子,姓莊,名周,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同樣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與老子並稱老莊,他在老子哲學的基礎上又有所發揚,雖也主張道家思想,但與傳統的道家思想又有所不同,獨稱莊學。
  • 莊子《逍遙遊》開篇為什麼要說鯤鵬?這麼多年才明白,原來如此!
    莊子的《逍遙遊》很多朋友都讀過,其開篇就講了鯤鵬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北海最深的地方,有一種魚,他的名字叫鯤。這個鯤,非常的大,不知道有幾千裡那麼大。這個叫做鯤的魚,還能變化成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這個鵬有多大呢?同樣是不知道有幾千裡那麼大。
  • 莊子與你論逍遙,老莊道學中庄子的戲份有多足?
    論起莊子的逍遙,不免涉及到「道」的含義,古往今來,人就沒有停止對「道」這一門學科的解讀,何為道?天理尋常為道,天時地利為道,順應世間萬事萬物為道,為天地人三才之道。對於老子而言,更講究的是天道的觀點,人道只是為了天道服務的,即人道必須建立在天道這一大循環中,準確就是隨從天道發展。
  • 把逍遙遊的每一段都連貫起來,就能清楚的明白莊子的思路
    如果是已經熟悉了莊子逍遙遊的讀者網友們,再來看這一篇文章,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如果有讀者網友對逍遙遊還不是很熟悉,也沒有關係,就請先看看我們以前的幾篇文章,等到對逍遙遊的每一段文字意思都比較了解之後,再來看這一篇文章,相信會有「更上一層樓」的感覺。
  • 羅祥相:詮釋的偏移與義理的變形——莊子「小大之辯」及「逍遙」義...
    如《逍遙遊》中魏王贈予惠子的大瓠之種,實可成五石,「非不呺然大也」,然惠子因其無用而掊之;再如立於路旁的大樗樹,其本大如擁腫,然因不中繩墨,故「匠者不顧」;又如莊子提到的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卻不能執鼠。《秋水》中還提到,「梁麗」其大可衝城,卻不能窒穴。
  • 莊子的逍遙處世之法,三句常見名言,道出對快樂的啟示
    ——《莊子·內篇·逍遙遊》蟬和斑鳩想要起飛時就飛起來,碰到榆樹、枋樹就停留在其上,有時候力不能及,難以飛到,便落到地上而已。能像大鵬一樣高飛又如何呢,對於蟬和斑鳩來說,那並不是屬於他們世界裡的歡愉。生活中所得到的快樂,並不在於身處何地,與誰相伴,擁有什麼,與外界條件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而在於我們的念想間。
  • 境界和智慧,不會嫌大,只會嫌小,莊子的逍遙遊如是說
    莊子在逍遙遊中,用大鵬鳥的寓言故事,給了我們一個無比廣大的意境,用廣大的意境來擴大我們的心量,又指出心量、境界、智慧都是越大越好、越高越好,又用了堯讓天下和姑射山神女的故事,表示了道是真實不虛的,把自己修養到道的境界是可以實現的,又用了堯見姑射山四子的故事,說明學道並不是一件吃虧的事情,學道並不是失敗挫折之人的心靈雞湯,而且有了道就一定能有大用,不可能學了道而沒有用
  • 《莊子》十大經典名言,帶你體驗道家超然於物外的絕世逍遙!
    莊子解析:人生在世,就像白色的駿馬跑過一條細小的縫隙,忽然之間就過去了。幾千年前的莊子用他的智慧告訴我們一個對待人生的態度:人生和天地、宇宙相比不過是短短一瞬間,又有什麼特別值得眷念的呢?莊子在這裡提出了一種超塵拔俗的人格,即寵辱不驚,毀譽無意,對世間萬事萬物都等閒視之,只有達到了這樣的人格,那才是真正的逍遙人生!當然,古今中外都很難有人達到這樣的人格。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
  • 莊子20個成語,安身立命,自在逍遙!
    安危相易 《莊子·則陽》 人生中的平安與艱難,順境與逆境都是辯證的,常常互相轉化,順境中不懂得居安思危,順境也會慢慢變成逆境。 不系之舟 《莊子·列禦寇》 莊子形象地把逍遙人生比喻為「泛若不系之舟」,但是人達不到一定境界,是不可以無約束的。濟公和尚不守戒律,喝酒吃肉,「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其實後面還有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莊子的《莊子》最為難懂,其中最為難懂的莫過於內篇的《逍遙遊》《齊物論》和外篇的《秋水》了。這三篇體現了莊子最為重要的哲學思想。《逍遙遊》闡述了莊子的逍遙理想。莊子說人只有擺脫物質和欲望以及心靈的糾纏,做到「物物而不物於物」,像「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才能達到「無所待」的境界。
  • 高考語文早讀20:《勸學》《逍遙遊》《師說》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助記] 寫學習的作用,強調學習可以使人超越自身局限。④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 逍遙遊:鯤鵬是魚還是鳥,鯤鵬的真實寫照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一個出自於逍遙遊裡的異獸。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話不多說,先上圖。 鵬 在莊子逍遙遊裡面有記載到,鵬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一種奇大無比的鳥。由鯤變化而成。原文《莊子-逍遙遊》中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