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20個成語,安身立命,自在逍遙!

2020-11-28 騰訊網

「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不同於其他諸子百家的大成之作,《莊子》採用大量軼事與寓言故事,想像奇幻,結構靈活,意境開闊。而這20個成語正是《莊子》一書的精髓所在,窺一斑而知全豹。

安常處順

《莊子 養生主》

莊子眼裡的養生就是人順應天道自然,處於常態就可以了,不必刻意進補或者修煉。

明白的人懂得放棄,心安理得;真情的人懂得犧牲,處之泰然;睿智的人懂得超脫,隨遇而安。安於一份放棄,固守一份超脫,就能擺脫諸多煩惱和痛苦。

安危相易

《莊子·則陽》

人生中的平安與艱難,順境與逆境都是辯證的,常常互相轉化,順境中不懂得居安思危,順境也會慢慢變成逆境。

有個詞叫「絕處逢生」,絕境可以使一個人突破骨髓與血液中的樊籬,超越常規,書寫不曾想過的神話。

白駒過隙

《莊子·知北遊》

時光總是過得飛快,好像在縫隙中窺見飛跑而過的白馬,轉瞬即逝。

年華似水匆匆一瞥,多少歲月輕描淡寫。人生如夢,但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每個人都有一叢花開在心底,縱使白駒過隙,歲月老去,依然會花香滿衣!

不系之舟

《莊子·列禦寇》

莊子形象地把逍遙人生比喻為「泛若不系之舟」,但是人達不到一定境界,是不可以無約束的。濟公和尚不守戒律,喝酒吃肉,「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其實後面還有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不淫之度

《莊子·達生》

「淫」是過分的意思,安於自然,止於所應受之分,沒有過度的要求。

「人生貴適宜。」懂得適度,見好就收。曾國藩說:「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做人只圖自己一時風光,結果一敗塗地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見。

巢林一枝

《莊子·逍遙遊》

廣廈萬間,夜眠七尺;良田千頃,日僅三餐。不管擁有多少物質,一個人睡覺也只能睡一張床,吃也就一日三餐,僅此而已。

從容無為

《莊子·在宥》

天地看似「無為」,卻化育萬物。「無為」並不是說什麼都不幹,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

大人無己

《莊子·秋水》

「大人」已經超脫了常人物慾,和道家所說的「真人」相似。眾生一體,愛別人也就是愛自己。人與天道融合,也就是容納他人,接納蕪雜世俗之事而不會心存芥蒂。

道在屎溺

《莊子·知北遊》

宇宙精神的本原無所不在,甚至存於最卑微的東西中。道無處不在,世間萬物,不分貴賤高低,都體現道本身。每一個生物值得愛護,每一個人都值得尊重。

得心應手

《莊子·天道》

技巧來源於心靈對道的體悟和把握,通常說「以藝求道」,所有技術、藝術最終都要達到「得道」的境界才算完美。

得意忘言

《莊子·外物》

登舟舍筏,得魚忘筌,一些東西,包括語言只是追求道的工具,一旦達到新的境界,原來的工具就應該捨棄。因為工具僅僅是工具本身,不是道。

斷鶴續鳧

《莊子·駢拇》

把鶴的腿截短,把野鴨的腿接長,都是破壞了它們的自然本性,對兩者都是傷害,腿長的與腿短的都符合自然,都各有所用,人為的改變只能破壞事物原有的自然狀態,帶來危害。

對牛彈琴

《莊子·齊物論》

「路逢劍客需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有人燉了燕窩熊掌,送給大象進食,大象一鼻子將其摔出丈二之遠。

世界上很多事,都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我心向明月,明月照溝渠。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千萬莫對牛彈琴。

非愚則誣

《莊子·秋水》

世界上正是因為有愚蠢,才給欺騙提供了市場。騙術有兩種:一種是利用人性的優點,善良,憐憫,同情心等等;一種是利用人性的弱點,欲望,貪婪,佔小便宜等等。

肝膽楚越

《莊子·德充符》

莊子說,如果以「同」的眼光來看世界,那麼整個天地萬物都是一體的;如果以「異」的眼光來看世界,那麼肝和膽就像楚國和越國一樣疏遠。

世界到底如何,完全取決於不同的心態和觀看方式。「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邯鄲學步

《莊子·秋水》

學習總離不開模仿這個階段,但是最終要超越這個階段。中國的產品技術如果只停留在一味地「山寨」,又怎麼能打開國門,走出世界?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創新「為本」。

頷下之珠

《莊子·列禦寇》

龍的頷下有珍珠,取來固然是無價之寶,但是龍的頷下也有危險。世間都是居高位往往高處不勝寒,獲厚利常常有災害伴隨,切勿貪慕利益而忘了風險!

畸人侔天

《莊子·大宗師》

「畸人」或許受俗人排斥,與世俗格格不入,卻獲得了生命性靈的自由與完整。「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有時候,和別人保持一致還挺可怕的,因為世界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葉子,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活出自己的精彩,很重要。

交淡若水

《莊子·山木》

「君子之交淡如水」。愉快地相互欣賞,忙的時候放在一邊,有空的時候搞個聚會,需要的時候打個招呼,朋友就是這麼簡單。

井底之蛙

《莊子·秋水》

人的見識受他生活的環境與所受的教育影響,這是人的局限性,反過來說,人註定是有局限性的,不如就做一隻「井底之蛙」。

不去理會紛紛擾擾、繁亂的世界,無欲無求,難得有屬於自己的心境,像青蛙一樣看看藍天。只要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找到和諧生活的方法,你就是幸福的!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莊子名著《逍遙遊》
    《逍遙遊》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此文的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莊子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極,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文中的描寫奇妙莫測,運用了生動的寓言故事。如大鵬徒南冥的寓言,對大鵬水擊三千裡,扶搖而上者九萬裡的誇張描寫。創寫出了一種雄奇深邃的境界,調動讀者的聯想和。
  • 《莊子》7個成語,人生7大智慧
    莊子,想像豐富,上窮碧落下黃泉,無所不至。莊子,行為灑脫,言語流暢,逍遙至極,又浪漫至極。01白駒過隙「白駒過隙」這個成語,出自《莊子·知北遊》。意思是:人生在天地之間,就像透過縫隙看到白馬飛馳而過,不過一瞬間罷了。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人要珍惜時間,珍惜生命。
  • 淺談《莊子》:逍遙遊
    《莊子》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道家經文。據說原有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分為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內容包含了哲學、政治、社會、美學等諸多方面。其作者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宋國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老莊」。相傳莊子曾隱居南華山,亦埋葬於此。
  • 北冥沒有大魚,也沒有海棠,有的是莊子逍遙的道家人生觀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出自《莊子》的開篇《逍遙遊》。今天,我就和大家談談《逍遙遊》中,莊子的人生觀。先說說莊子是何許人也。莊子,姓莊,名周,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同樣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與老子並稱老莊,他在老子哲學的基礎上又有所發揚,雖也主張道家思想,但與傳統的道家思想又有所不同,獨稱莊學。
  • 莊子《逍遙遊》解讀:人生到底能不能實現逍遙?
    戰國時代戰亂頻發,人民生命如同朝露飄蓬,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當今之時,僅免於刑矣」。莊子目睹亂世,他思考的重點是如何在那個混亂的世界中保全生命,然後追求奢望中的自由。莊子把人生自由的最高境界叫做逍遙遊。縱觀莊子的哲學,可以說是三大主義。第一是齊萬物的相對主義;第二是以道為本的自然主義。在相對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莊子的逍遙天放的遊世主義。
  • 莊子《逍遙遊》-鷦鷯與鼴鼠的故事
    莊子《逍遙遊》-鷦鷯與鼴鼠的故事(一)老沙念過中學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逍遙遊》,只是你不一定記得這是莊子寫得。莊子,就是「莊生曉夢迷蝴蝶」的那個莊子……印象裡,他就是那個睡一覺,夢醒後,就搞糊塗是自己夢裡變成了湖北,還是自己就是蝴蝶,還處在變成人的夢中……更或許,你和我一樣早就忘記了《逍遙遊》寫了什麼。
  • 《莊子》經典名言20句,天道高遠,人心逍遙
    莊子(約前369—前286年),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莊子長期在講學終生不肯與統治者合作,過著簡樸的生活,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一、吹呴呼吸,吐故納新。語出戰國·莊周《莊子·刻意》。呴:張口吐氣。張口呼吸,吐出身體內渾濁的氣體,吸入新鮮的空氣。這句話說明棄舊揚新。
  • 莊子《逍遙遊》中的巨鳥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到一個遠古巨鳥,其名為鵬,說這隻鳥大到「不知其幾千裡也」,」其翼若垂天之雲」,飛起來,扶搖而上九萬裡的高空。這隻鳥是真的嗎?遠古是否真的有過巨鳥?目前人類已知的最大的飛行動物,叫風神翼龍。
  • 莊子與你論逍遙,老莊道學中庄子的戲份有多足?
    論起莊子的逍遙,不免涉及到「道」的含義,古往今來,人就沒有停止對「道」這一門學科的解讀,何為道?天理尋常為道,天時地利為道,順應世間萬事萬物為道,為天地人三才之道。對於老子而言,更講究的是天道的觀點,人道只是為了天道服務的,即人道必須建立在天道這一大循環中,準確就是隨從天道發展。
  • 關於莊子「逍遙遊」思想的兩點淺見|讀《微觀國學》有感
    一、先有所成,再逍遙遊莊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為後世留下了《莊子》這樣的經典著作,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畢竟「人無完人」,莊子的一生也不是無可挑剔的;尤其是當我們學習莊子的「逍遙遊」思想時,更是要小心對待,切不可生搬硬套,否則有可能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糟。逍遙的人生誰都嚮往,但那是有條件、有代價的。
  • 把逍遙遊的每一段都連貫起來,就能清楚的明白莊子的思路
    如果是已經熟悉了莊子逍遙遊的讀者網友們,再來看這一篇文章,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如果有讀者網友對逍遙遊還不是很熟悉,也沒有關係,就請先看看我們以前的幾篇文章,等到對逍遙遊的每一段文字意思都比較了解之後,再來看這一篇文章,相信會有「更上一層樓」的感覺。
  • 北冥有鯤,鯤之大,一鍋燉不下,趣談莊子的逍遙遊
    這是《莊子》內篇開篇的第一篇文章逍遙遊的首段,幾乎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它展示了一種恢弘闊遠的氣勢,且挾帶一個廣闊無邊的意境。逍遙遊是悠閒自得、無拘無束暢遊自然和社會的意思。這也是莊子哲學思想和人生觀的一方面。這段古文的意思翻譯過來即為:北海有一條魚,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巨大,不知有幾千裡。變化成鳥,名字叫鵬。鵬的脊背,不知幾千裡。振翅奮飛,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雲朵。
  • 羅祥相:詮釋的偏移與義理的變形——莊子「小大之辯」及「逍遙」義...
    後來莊學史「逍遙義」的演進歷程恰如莊子所預想,不同的注家開始對莊子《逍遙遊》的「小大之辯」之義理,特別是對其中「揚大抑小」的價值取向進行不斷的質疑與駁難:是否只有作為「大」之代表的大鵬才能實現逍遙,而作為「小」之代表的蜩、學鳩、斥鴳則無法實現逍遙?又或作為「大」之代表的大鵬,因「失適於體外」,或與列子一樣同屬待風的有待之物,故也不得無待的逍遙?
  • 莊子十句哲理名言,處處顯智慧
    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之語看似誇言萬裡,想像漫無邊際,然皆有根基,重於史料議理。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譽為「鉗揵九流,括囊百氏」。 1. 不以物挫志。《莊子?
  • 《莊子》十大經典名言,帶你體驗道家超然於物外的絕世逍遙!
    莊子在這裡提出了一種超塵拔俗的人格,即寵辱不驚,毀譽無意,對世間萬事萬物都等閒視之,只有達到了這樣的人格,那才是真正的逍遙人生!當然,古今中外都很難有人達到這樣的人格。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
  • 境界和智慧,不會嫌大,只會嫌小,莊子的逍遙遊如是說
    莊子在逍遙遊中,用大鵬鳥的寓言故事,給了我們一個無比廣大的意境,用廣大的意境來擴大我們的心量,又指出心量、境界、智慧都是越大越好、越高越好,又用了堯讓天下和姑射山神女的故事,表示了道是真實不虛的,把自己修養到道的境界是可以實現的,又用了堯見姑射山四子的故事,說明學道並不是一件吃虧的事情,學道並不是失敗挫折之人的心靈雞湯,而且有了道就一定能有大用,不可能學了道而沒有用
  •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不妨讀讀莊子的「逍遙遊」,重新看待人生
    突然,我想起了莊子在《逍遙遊》中所描寫的一棵「無用之」樹:有這麼一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樹」。它的樹幹長滿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這棵大樹生長在人來人往的道路旁,但是木匠連看也不看它一眼。為什麼?就是因為這棵樹對人類沒有用處,從而不會遭到人類刀斧的砍伐,也就沒有什麼東西會去傷害它了。
  • 莊子《逍遙遊》開篇為什麼要說鯤鵬?這麼多年才明白,原來如此!
    莊子的《逍遙遊》很多朋友都讀過,其開篇就講了鯤鵬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北海最深的地方,有一種魚,他的名字叫鯤。這個鯤,非常的大,不知道有幾千裡那麼大。這個叫做鯤的魚,還能變化成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這個鵬有多大呢?同樣是不知道有幾千裡那麼大。
  • 何為逍遙,莊子認為那是絕對的自由,可絕對的自由又是什麼?
    莊子就有自己的看法。莊子是戰國中期的一位思想家,他出生在宋國。這個宋國就位於現在的河南省,傳說這個宋國是商朝的後裔。因為商朝被紂王抹黑的很嚴重,所以當他們的封地在宋國的時候,他們不被其他國家的人所認可,所以就編了很多的寓言故事去嘲笑他們。可是莊子可不是那種被人當作愚蠢的人,他可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莊子是在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 莊子:原來,人生就是3+7!
    莊子在《逍遙遊》的最後講了一句話:「各適其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性,每個道理也都有它的自性。他用「鯤可以化身為鵬」的故事,告訴我們生命是不會局限在一個框架裡的。而不管是道理還是我們的人生,也一樣不應該局限在一個框架裡。三分是道理,七分是自己的靈活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