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與你論逍遙,老莊道學中庄子的戲份有多足?

2020-12-04 讀書閒談

論起莊子的逍遙,不免涉及到「道」的含義,古往今來,人就沒有停止對「道」這一門學科的解讀,何為道?

天理尋常為道,天時地利為道,順應世間萬事萬物為道,為天地人三才之道。

對於老子而言,更講究的是天道的觀點,人道只是為了天道服務的,即人道必須建立在天道這一大循環中,準確就是隨從天道發展。

而西方哲學更講究的是人道發展,一般而言,天道的自然萬法都是為了人的發展能更加流暢,從物質的角度上就是人的發展性,是物質滿足了人的衣食住行的大前提下,發展人的精神文明。

也就是說,道,就是人的內在世界。

然而說起道學,人們都會將莊子與老子合稱為老莊思想,但是再具體細分的情況下,莊子在理解天道的程度上,比起老子更偏重於人性的結合。

如果換成另一個角度來說的話,莊子的文學更多的就是生活中的智慧。

拿《莊子》開,但卻被自然這一個更大的監牢籠罩,「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更有證明即便如鯤鵬展翅,也必須藉助風的萬物。更何況人乎?

哲學有說法,人是萬物的尺度,此話果然,但不盡然。

在人是萬物的尺度的程度上,更應該有所限制,自然對人生命的影響,雖然隨著時代潮流的進步變得最低化,然而並沒有將其消除,更不可能做到絕對化的泯滅。於是老莊便有自然無為,不爭而上善若水的說法。

鯤鵬被蜩與學鳩譏諷,逍遙遊中鯤鵬作為騰飛代表,立志九千裡而南為,飛不是偶然。但對於常年在地面這一小環篇逍遙遊為例,對道的佐證就有許多變化。

首先是鯤鵬之說,依舊從道的角度來講,鯤鵬之大,扶搖而上,象徵著萬物之長境中生活著的蜩與學鳩,不免就是一種多餘的行徑。這就涉及到世界觀的轉化與對立程度。

老莊哲學最講究的就是對這個世界的體悟,換句話講,就是何為世界觀。人一出生,對這世界應是窅然無所知,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更在於外界客觀事物一次次在腦海中應用發展,複製粘貼。

就容易將世界的觀念刻印在腦海中,逐漸形成一個精神化的物質世界。當然,這必須建立在有足夠了解這個世界的前提之下。如果未曾全面知曉世界的步伐,而只是片面化了世界,那麼形成的世界觀便是畸形。

但從物質的延伸性來講,每個人的認知都有所局限性,就好比人永遠不會知道未來的某一刻會發生什麼,也不會通曉世界上每一刻發生的一切,更無法掌握這個宇宙天極帶來的循環往復。

如此,理解蜩與學鳩對於鯤鵬世界的不理解便有了很好的解答。兩個世界的分割互據導致分歧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無理由的對立。

莊子學說將人性細膩刻畫到了極致,上升到了一個宇宙萬物都通用的角度,能將其理論化與物質化的學說。

老莊是離不開宇宙天體運動辯證相關的。用物質的自我調節性來講,就是自身的改變而將事物同一化的過程,而從辨證唯物的角度來講,更應該說是對立產生實踐證明的過程。最有效的例子:「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然也?」

從理所當然的說法分析客觀物質,容易得出小智慧絕對無法與大智慧相提並論,人們必定喜歡壽命長,而絕對不希望自己的壽命短。

誠然,並沒有錯誤,但是萬事都有前提,拿大智慧與小智慧來講,你又是從什麼角度來說小知不及大知的呢?

換句話講,你憑什麼理論來區分大小呢?為何此為大,彼為小?前文中提到的世界觀便是大小區分的關鍵點。

大小分辨更應該歸於基礎上的不同。鯤鵬生來之大,萬物靈長之根,生來便高於赤鷃,展翅九千裡,看到的眼界風光便不是赤鷃可以相比較,自然會發出:「彼且奚適也?」的疑問。

不過當如今,都還未曾說道逍遙,何為逍遙,用原話來講,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

鯤鵬展翅依舊無風而不可扶搖,列子依舊御風方可泠然,說明無法做到逍遙的原因是因為有所待。

堯讓天下於許由,肩吾轉敘接輿狂言而神人之說,體現的便是無所用之說。惠子之大瓠之種證明無所辯證。大樹之樗則為無所適。

何為逍遙,首先便是無所待,不藉助萬物的力量,更有甚,從絕對物質的角度來講,也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因為自己這一具肉體也屬於物質與自然的產物。真正能做到精神上的統一與歸宿。無所用即拋棄功名利祿牽掛,決不可牽心於其他物質,真正要做到協同一之心做同一之事。

最後惠子與莊子的兩個對話更將這個無用引申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即如何用,如何適合的地步。

這才是逍遙遊的地步。一句話概括逍遙遊的思想就是追求無限自由,擺脫自然束縛,做到萬物與我同化,精神唯我一體。

莊子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何不能逍遙乎?人當如此,何樂不為?

如果你也追求逍遙,那麼你心中最大的逍遙是什麼,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裡,你的堅守就是最大的逍遙。

相關焦點

  • 淺談《莊子》:逍遙遊
    由此,《莊子》又稱《南華經》。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主要是闡釋老子之言,但他與老子不同,推崇的是逍遙之道。什麼是逍遙呢?莊子主張「無為」。他認為「無為」能使人回歸淳樸,而從不為外物所累:不拘於禮法,不追逐富貴。從而,內可以養生、保身,外無憂患與紛爭。如此,就達到了莊子的逍遙境界。那麼,莊子的逍遙是真正的逍遙嗎?回答是否定的。
  • 莊子《逍遙遊》中的巨鳥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到一個遠古巨鳥,其名為鵬,說這隻鳥大到「不知其幾千裡也」,」其翼若垂天之雲」,飛起來,扶搖而上九萬裡的高空。這隻鳥是真的嗎?遠古是否真的有過巨鳥?目前人類已知的最大的飛行動物,叫風神翼龍。
  • 莊子名著《逍遙遊》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徒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逍遙遊》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
  • 莊子《逍遙遊》-鷦鷯與鼴鼠的故事
    莊子《逍遙遊》-鷦鷯與鼴鼠的故事(一)老沙念過中學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逍遙遊》,只是你不一定記得這是莊子寫得。莊子,就是「莊生曉夢迷蝴蝶」的那個莊子……印象裡,他就是那個睡一覺,夢醒後,就搞糊塗是自己夢裡變成了湖北,還是自己就是蝴蝶,還處在變成人的夢中……更或許,你和我一樣早就忘記了《逍遙遊》寫了什麼。
  • 羅祥相:詮釋的偏移與義理的變形——莊子「小大之辯」及「逍遙」義...
    然如莊子所言,「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齊物論》)莊子在《逍遙遊》中所立的「小大之辯」之義旨,與「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這類以解構人們日益固化的俗常性認知為理論旨趣的思想「類或不類」,其實是有待進一步澄清的問題。
  • 莊子《逍遙遊》解讀:人生到底能不能實現逍遙?
    戰國時代戰亂頻發,人民生命如同朝露飄蓬,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當今之時,僅免於刑矣」。莊子目睹亂世,他思考的重點是如何在那個混亂的世界中保全生命,然後追求奢望中的自由。莊子把人生自由的最高境界叫做逍遙遊。縱觀莊子的哲學,可以說是三大主義。第一是齊萬物的相對主義;第二是以道為本的自然主義。在相對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莊子的逍遙天放的遊世主義。
  • 莊子20個成語,安身立命,自在逍遙!
    安危相易 《莊子·則陽》 人生中的平安與艱難,順境與逆境都是辯證的,常常互相轉化,順境中不懂得居安思危,順境也會慢慢變成逆境。 有個詞叫「絕處逢生」,絕境可以使一個人突破骨髓與血液中的樊籬,超越常規,書寫不曾想過的神話。
  • 北冥沒有大魚,也沒有海棠,有的是莊子逍遙的道家人生觀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出自《莊子》的開篇《逍遙遊》。今天,我就和大家談談《逍遙遊》中,莊子的人生觀。先說說莊子是何許人也。莊子,姓莊,名周,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同樣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與老子並稱老莊,他在老子哲學的基礎上又有所發揚,雖也主張道家思想,但與傳統的道家思想又有所不同,獨稱莊學。
  • 莊子:紅塵滾滾萬物不齊,是非榮辱困擾於心,不如讀讀齊物論
    在《莊子》的第一章「逍遙遊」中,莊子借幾個寓言故事,講了「小大之別」;又借與惠施的「有用無用」之辯,闡述了他的人生觀。莊子的最高人生理想是逍遙。莊子認為,如要達到逍遙之境,就要做到「無所待」。《逍遙遊》體現的是莊子的人生觀,而《齊物論》則是莊子的認識論。我們知道,認識論決定人生觀,也就是說,你看世界的方式,決定了你生活的方式。儒家把世界看作一座大舞臺,我們有責任做最好的自己,用最美麗的狀態來贏得人生的鮮花與掌聲,這種認識論決定了儒家的入世態度。
  • 莊子的蝴蝶
    生活在一人極端黑暗的時代,一個毫無生命保障更談不上人格尊嚴的時代,逍遙像一支火把,給災難深重的人生投下一絲光亮,使飽受磨難的人們內心感到一種安慰和鼓勵,在那非人間的地獄中才有勇氣生存下去。同時,莊子和他的逍遙,也為後世幾千年的中國士人開闢了休憩的精神家園。林語堂先生說得好:「中國的知識分子成功時儒家,失敗時便是道家。」莊子為歷朝歷代在失敗中痛苦掙扎的中國士人開出了一付心靈的創可貼。
  • 把逍遙遊的每一段都連貫起來,就能清楚的明白莊子的思路
    如果是已經熟悉了莊子逍遙遊的讀者網友們,再來看這一篇文章,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如果有讀者網友對逍遙遊還不是很熟悉,也沒有關係,就請先看看我們以前的幾篇文章,等到對逍遙遊的每一段文字意思都比較了解之後,再來看這一篇文章,相信會有「更上一層樓」的感覺。
  • 北冥有鯤,鯤之大,一鍋燉不下,趣談莊子的逍遙遊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這是《莊子》內篇開篇的第一篇文章逍遙遊的首段,幾乎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它展示了一種恢弘闊遠的氣勢,且挾帶一個廣闊無邊的意境。
  • 《莊子》十大經典名言,帶你體驗道家超然於物外的絕世逍遙!
    莊子解析:人生在世,就像白色的駿馬跑過一條細小的縫隙,忽然之間就過去了。幾千年前的莊子用他的智慧告訴我們一個對待人生的態度:人生和天地、宇宙相比不過是短短一瞬間,又有什麼特別值得眷念的呢?莊子在這裡提出了一種超塵拔俗的人格,即寵辱不驚,毀譽無意,對世間萬事萬物都等閒視之,只有達到了這樣的人格,那才是真正的逍遙人生!當然,古今中外都很難有人達到這樣的人格。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
  • 關於莊子「逍遙遊」思想的兩點淺見|讀《微觀國學》有感
    最近讀了著名學者餘世存先生的著作《微觀國學》,對國學的各個方面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作為一名自由職業者,筆者自然對主張「逍遙無為」的老莊思想更加關注,讀過之後也有一些個人心得,通過本文分享出來,歡迎探討。一、先有所成,再逍遙遊莊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為後世留下了《莊子》這樣的經典著作,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境界和智慧,不會嫌大,只會嫌小,莊子的逍遙遊如是說
    莊子在逍遙遊中,用大鵬鳥的寓言故事,給了我們一個無比廣大的意境,用廣大的意境來擴大我們的心量,又指出心量、境界、智慧都是越大越好、越高越好,又用了堯讓天下和姑射山神女的故事,表示了道是真實不虛的,把自己修養到道的境界是可以實現的,又用了堯見姑射山四子的故事,說明學道並不是一件吃虧的事情,學道並不是失敗挫折之人的心靈雞湯,而且有了道就一定能有大用,不可能學了道而沒有用
  • 《莊子》經典名言20句,天道高遠,人心逍遙
    語出戰國·莊周《莊子·大宗師》。把我的生看為是好事的也應該把我的死看作是好事。三、以隨侯珠彈千仞之雀。語出戰國·莊周《莊子·讓王》。用珍珠去打正飛在千仞之高的鳥雀,這句話常用來指舍重求輕。四、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語出戰國·莊周《莊子·逍遙遊》。
  •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莊子的《莊子》最為難懂,其中最為難懂的莫過於內篇的《逍遙遊》《齊物論》和外篇的《秋水》了。這三篇體現了莊子最為重要的哲學思想。《逍遙遊》闡述了莊子的逍遙理想。莊子說人只有擺脫物質和欲望以及心靈的糾纏,做到「物物而不物於物」,像「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才能達到「無所待」的境界。
  • 莊子的老婆去世,莊子鼓盆而歌,老鐵惠施不解,莊子曰:你懂什麼
    有一天,莊子的老婆死了,莊子的老友惠施聽聞後過來悼念,惠施本以為莊子肯定會很傷心,畢竟他們夫婦感情挺深。但他剛到莊子家門口,就聽見裡面有歌聲。莊子看起來一點也不傷心,而且在家裡「鼓盆而歌」,惠施一看這也太奇葩了,你老婆為你生兒育女,操持家務,死了你不失聲痛哭也就罷了,為什麼還在這裡又唱又跳的,有這麼開心嗎?於是他質問莊子:「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白了惠施一眼,你懂什麼?「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
  • 何為逍遙,莊子認為那是絕對的自由,可絕對的自由又是什麼?
    莊子就有自己的看法。莊子是戰國中期的一位思想家,他出生在宋國。這個宋國就位於現在的河南省,傳說這個宋國是商朝的後裔。因為商朝被紂王抹黑的很嚴重,所以當他們的封地在宋國的時候,他們不被其他國家的人所認可,所以就編了很多的寓言故事去嘲笑他們。可是莊子可不是那種被人當作愚蠢的人,他可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莊子是在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 莊子《逍遙遊》開篇為什麼要說鯤鵬?這麼多年才明白,原來如此!
    莊子的《逍遙遊》很多朋友都讀過,其開篇就講了鯤鵬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北海最深的地方,有一種魚,他的名字叫鯤。這個鯤,非常的大,不知道有幾千裡那麼大。這個叫做鯤的魚,還能變化成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這個鵬有多大呢?同樣是不知道有幾千裡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