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紅塵滾滾萬物不齊,是非榮辱困擾於心,不如讀讀齊物論

2020-11-29 好玩的國學

在《莊子》的第一章「逍遙遊」中,莊子借幾個寓言故事,講了「小大之別」;又借與惠施的「有用無用」之辯,闡述了他的人生觀。莊子的最高人生理想是逍遙。莊子認為,如要達到逍遙之境,就要做到「無所待」。大鵬需要風的託舉,沒有風它就無法飛翔;列子縱然得風仙真傳,可以在天上飄然飛翔,沒有風他只好落到地下來;宋榮子不以天下榮譽為非,不以天下非議為恥,看淡是非榮辱,但他仍然未能擺脫生命的生死大關。唯有那些「至人、神人、聖人」,他們忘記了小我、忘記了事功,忘記了虛名,從而「無己無功無名」,從而無情無累無擾,完全做到了「無所待」,他們是逍遙的。

因此,莊子的《逍遙遊》,其實講的是他的人生觀。莊子希望用超凡脫俗的人生態度,超越生活的一切束縛,達到心靈上絕對自由,這就是逍遙遊。

《逍遙遊》體現的是莊子的人生觀,而《齊物論》則是莊子的認識論。我們知道,認識論決定人生觀,也就是說,你看世界的方式,決定了你生活的方式。

儒家把世界看作一座大舞臺,我們有責任做最好的自己,用最美麗的狀態來贏得人生的鮮花與掌聲,這種認識論決定了儒家的入世態度。因此,儒家的人生價值觀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進取;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使命和擔當;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神聖的使命感;是「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有立功」的人生態度。

而莊子的認識論來自於道家的創始人老子。老子認為,萬物的終極動力與根據就是「道」,「道」雖然無形無狀,卻統治一切駕馭一切,道雖無為,卻實實在在時時刻刻的發生作用,因此無論是人還是世界,都是道的產物,因此,人生就應該「道法自然」,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理論,不過莊子在老子的認識論的基礎上,有了更新的創見,這個創見就是「齊物論」。通俗地說,「齊物論」就是平等地看待萬事萬物。而萬事萬物其實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形的物,二是人世間的意識現象。世間萬物千差萬別,有高山有深淵;有高低有遠近;有廣大有渺小,但都受到「道」的支配。

而莊子在《齊物論》中想要表達的是一種更為深邃高遠的認識論——假如你站在道的角度去觀察萬物,你會發現其實它們是一樣的,這叫做「齊物」。同樣,人類社會中人們的認識看似千差萬別,比如美麗與醜陋,但情人眼裡出西施,別人看起來是醜的,但你在情人的眼裡是最漂亮的;再比如,成功失敗、尊貴與卑賤等,在莊子看來,這種差別其實沒有真正的標準,都是人的主觀判斷在起作用。而事實上,莊子認為主觀判斷受到人私心的影響,因而是不足為據的。

再比如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蜂起,各家都希望用自己的學說駁斥對方。儒家的孟子,他罵墨家與道家的楊朱是禽獸,而墨家就罵儒家的厚葬與禮樂是浪費社會資源。總之,他們之間臉紅脖子粗的辯論,在莊子看來是毫無意義。因為,是非彼此一方面是對立的,另一方面是相互轉化的,而人的價值標準受到人的私心偏見的影響,往往以己為是以彼為非,因此永遠找不到一個真正的共同價值標準。唯有超越人的主觀偏見,唯有站在萬物齊一的「道」的角度,才能解決共同的價值標準的問題。

站在「道」的角度,人世間的彼此對立、是非榮辱、富貴貧賤都是一樣的,這就是莊子的「齊論」。簡而言之,就是「齊物之不齊,論之不齊」,用著名莊子研究專家王先謙在《莊子集解》的說法,「天下之物之言,皆可齊一事之,不必置辯,守道而已」。也就是說,莊子的 「齊物論」就是「齊物」加「齊論」的理論。這種齊物的認識論,塑造了莊子的人生價值觀,讓他能用一種超脫於人間是非的態度去看待人生。

人總有期待,希望能住朱門居高位;希望能得大名受萬人景仰;希望能珠圍玉繞美女在側;希望能富可敵國風月無邊,但人又是欲望的動物,孜孜以求於無限的物質。得到了,悵然若失;失去了則捶足頓胸。無論是得還是失,人總是沉浮在物質與欲望的糾纏之中不得解脫,這就是人痛苦的根源。

因此,人要逍遙,就要做到齊物,把所謂的是非成敗得失榮辱齊同待之,如此就可以擺脫欲望的糾纏,擺脫有待的困境,從而是非兩忘於自然,走向逍遙之境。

這就是莊子的齊物論,它決定了莊子逍遙遊的人生觀。

相關焦點

  •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
    你看,這個世界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山川河流花鳥蟲魚,各有生機;貧富貴賤是非榮辱,縈繞於心。人們總是沉浸在各種是非的爭執之中,人們在對聲色犬馬的追逐之中根本停不下來。人們總是充滿了各種情緒,當志滿意得的時候,總是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當失敗沉淪的時候,又是那麼的絕望失意。總之,人總是被各種各樣的東西所束縛、所困擾,讓人的心靈永遠得不到安寧。
  • 《莊子·齊物論》莊子說「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才是人生大智慧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莊子》,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齊物論》。「逍遙遊」和「齊物論」是莊子最為著名的兩篇,逍遙遊關於人生態度的闡釋,而齊物論是關於道家辯證思維的闡述。接下來,我們來分享莊子在「齊物論」中的思想。我會用兩篇文章為大家解讀。
  • 莊子《齊物論》思想,認知突破必讀的極佳之作,至今無人能超越
    所謂「齊物」,就是一切事物歸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沒有什麼差別,也沒有是非、美醜、善惡、貴賤之分。莊子從三個層次,為我們推導了《齊物論》的實在性、合理性以及終極性。所以,莊子強調,人在這樣的可憐狀況下,還要去與外界發生摩擦、爭論是非,這不是很可悲嗎?再說,就算是人永遠不死,但整日陷在糾紛之中,這個生命又有多少意義?在此,莊子實際上指出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毫無疑問,莊子認為把生命浪費在對「是非」的紛爭上,是毫無價值的。世間萬物本來不同,但卻能相容於天地之間。
  • 與丫頭讀《莊子》9,齊物論之形如槁木,龜息功
    丫頭:上一篇名字是「逍遙遊」,我大概能理解,這一篇叫「齊物論」是啥意思啊?我:「齊物論」重點是「齊物」,莊子他老人家認為世間事物、規則、思想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沒有主觀上的高下大小之分,應以清風拂大崗,明月照大江的心態去齊同對待。
  • 《莊子·齊物論》:極致的美學都帶著踏實的厚重
    《齊物論》怎麼才能看明白?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只看《齊物論》肯定看不明白,因為前面還有《逍遙遊》。《大學》所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順序安排自有其意義,所以就更不能單單抓住某一點置喙。明白了這個道理,「齊物」就齊了一半,只要心中存在個「比」就會沒完沒了。「比」是因為見識不夠,以至於對眼前的所見所聞大驚小怪,行得淺自然不厚重,不厚重自會輕浮,輕浮則必不會踏實,不踏實則生機心。吾有詩云:幾多靈山幾多仙,幾隱飛流幾隱潭。
  • 張永義|《齊物論》的義理脈絡
    然此雖是非不同,亦固未免於有是非也,則與彼類矣。」陸樹芝:「上面言無是非,其旨已悉。然而無是非之言,即為有言,不知與爭辯是非之言亦復相類否乎?夫言有是非,則相類者也。言無是非,則不類者也。若類與不類,亦復相與為類,則言無是非者,與彼言有是非者,又無以異矣。」2. 言,指彼人之言(物論)。是,指己之論(齊物論)。相與為類,謂皆執彼此之見。
  • 米蘭·昆德拉的「齊物論」比莊子晚來了上千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可以說,這是當代西方文學家的「齊物論」,如果昆德拉讀了莊子的《齊物論》,想必會驚嘆千古之上的知己罷!東晉高僧之盾說:「莊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鯤鵬。」莊子之為大牧人,能牧放天地山川,能牧養鯤鵬龍蛇,一方面在於他胸次之大,他的胸次正涵養包容著這天地間的一切,此所謂「以道觀之,物無貴賤。」(《秋水》)一方面在於就在於他懂得大自然萬物的生存之道:「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在宥》)在宥即自由自在,一任萬物逍遙自放。莊子之牧,是不牧之牧,莊子的先師老子就說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二、經驗知識的人為性、主觀性辨認 莊子的「齊物論」,不僅致力於暴露經驗事物的相對性,不確定性以引出「齊物」之論,更且致力於暴露經驗知識的相對性、不確定性而引出齊同種種物論。
  • 《莊子》很經典的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
    莊子最經典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每個人都希望活得悠然灑脫,無憂恣意,就像夢迷蝴蝶的莊周一般,超然脫俗於世外。「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萬物紛雜繁多,各自回歸本性,各自回歸本性卻是出自無心,渾然無知保持本真,終身不離開大道。小編推薦莊子的四句話,帶你品讀其中的智慧。
  • 莊子《齊物論》,人類定義這個世界,命名萬物,但卻被萬物所迷
    這篇《齊物論》實在太好,太妙,其中思想之深邃,可供人領悟一生,正如「齊物」二字,向萬物看齊。我們「人」也是萬物中的一員,萬物在變化,我們人也在變化,並且「人」身為萬靈之首,對這個世界作出了非常豐富的解釋,對萬物進行了定義,以抽象的概念來解釋這個世界,從各個概念之中尋求形體上的寬慰以及心靈上的寄託。
  • 莊子:知大一,知大陰,知大目。神通大不過業力,業力大不過念力
    如果我們都是巨眼英豪,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齊一而平等的。假如人人都帶上放大300萬倍的眼鏡看這個世界,那麼萬物都是一樣的,因為都是一個個原子而已,只有人的意識的存在。如果能放大一億倍,那這個世界就是空的,連人的意識都不會存在了,這時你也許就理解莊子說的「入水不溺,入火不熱」的真人境界了。佛家說「空」,道家說「虛」,儒家說「明」,其指不二。知大均。菩薩畏因,凡人畏果,善惡有報,因果不虛。
  • 《莊子·齊物論》篇九:莊周夢蝶,似我非我
    他自我感覺非常快意,竟然不知道莊周是誰。突然醒來,自己分明就是僵臥在床上的莊周。不知道是莊周做夢化為蝴蝶,還是蝴蝶做夢化為了莊周?莊周與蝴蝶必定有所分別的。這種現象就叫物化。莊子齊物論篇,講了彼於此,彼與此包含了很多,如是與非,真與幻,左與右等等。
  • 《莊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莊子的智慧!
    ——《莊子.知北遊》人的壽命大多不過幾十年而已,雖然有時會感覺時間漫長,但相對於無限的時空而言,其實是很短暫的,就如白駒過隙一般,剎那間而已。二、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刻意》普通人最看重的是私利,廉潔之人看重的是名聲,賢人君子崇尚的人生志向,聖人則最重視自然樸素的精神。四、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
  • 《莊子》智慧解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莊子生於公元前369年,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因其繼承並創新了老子的思想,故與老子並稱「老莊」。其代表作《齊物論》《逍遙遊》等,大多被收錄在《莊子》中,此書又稱《南華經》,是道家的經典之作,與《道德經》《清虛經》並居道家三經。
  • 《莊子》經典名言10則,讓人深思的經典哲理!
    出自戰國·莊周《莊子·齊物論》。道與言是相輔相成的概念,任何道都是客觀存在的,道往往被小的成就所遮蔽,言論常常被浮華的詞語所隱沒。如果以小小的成功遮蔽「道」,如果以虛榮之心隱沒「言」,那麼人們就會遠離正直和道義,並最終遠離成功。三、鑑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
  • 《莊子》名言集錦——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莊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道家代表人物,主張清靜無為,天人合一,和老子並稱為「老莊」,兩人一起被尊為道家之祖。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莊子》的經典名言:一,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 《莊子》中的十句至理名言,細細品讀,人生境界大有不同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出自戰國·莊周《莊子·齊物論》。事物的那一面存在著是與非,事物的這一面同樣也存在著對與錯。4.不為福始,不為禍先。出自戰國·莊周《莊子·刻意》。不去爭福祉,也就不會招來災禍。出自戰國·莊周《莊子·養生主》。我開始分解牛的肢體時,所看到的沒有不是全牛的;幾年之後,我分解牛的肢體時,就再也沒有見過全牛了。6.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 莊子10句名言,聖賢智慧總結人生,你平時喜歡的話可能出源自於他
    莊子所論述的道和老子所傳的道是截然不同的,他是一個把萬物看成自己,自己則是萬物的一個人,他喜歡逍遙,不喜約束,卻在一定的約束範圍內逍遙自己。如果你喜歡莊子的思想,建議你多去讀讀他的作品,因為他喜歡反其道而行之,是一個思維太過超前的人,所以沒有人能去理解他,才會有很多的猜忌和懷疑。
  • 莊子《逍遙遊》解讀:人生到底能不能實現逍遙?
    戰國時代戰亂頻發,人民生命如同朝露飄蓬,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當今之時,僅免於刑矣」。莊子目睹亂世,他思考的重點是如何在那個混亂的世界中保全生命,然後追求奢望中的自由。莊子把人生自由的最高境界叫做逍遙遊。縱觀莊子的哲學,可以說是三大主義。第一是齊萬物的相對主義;第二是以道為本的自然主義。在相對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莊子的逍遙天放的遊世主義。
  • 《莊子》名言8句,令人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莊子.齊物論》越是有大智慧的人,越是心胸豁達,不拘小節;越是耍小聰明的人,越是挖空心思,斤斤計較。越是符合大道的言論,越是氣焰凌人,簡單直接;越是拘於智巧的言論,越是囉裡囉嗦,瑣細無方。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