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齊物論》篇九:莊周夢蝶,似我非我

2020-11-29 無尤居士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譯: 從前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他自我感覺非常快意,竟然不知道莊周是誰。突然醒來,自己分明就是僵臥在床上的莊周。不知道是莊周做夢化為蝴蝶,還是蝴蝶做夢化為了莊周?莊周與蝴蝶必定有所分別的。這種現象就叫物化。

莊子齊物論篇,講了彼於此,彼與此包含了很多,如是與非,真與幻,左與右等等。萬物本渾然一體,卻因人有了思想而產生了是非,將萬物之本性又賦予了人的屬性,使得本性撲朔迷離,人人徘徊於表象之間。作為人,自然都會做夢,莊子亦不例外,莊周夢蝶是意義很深刻的一段,我只能是管中窺豹,儘可能表述所能表述的,總感覺有一些沒說出來,但不知從何說起,如何表達,只能淺顯的說一下。莊子認為究竟是自己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自己?由此而延伸的是,我們夢醒的時候是現實,還是夢中才是現實?

在此段之前,莊子同樣寫到了夢,說的是長梧子與瞿鵲子的對話,長梧子說道:「夢飲酒者,而哭泣;夢哭泣者,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佔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意思是說:夢中喝酒作樂的人,早晨醒來後遇到不好的事會哭泣;而在夢中傷心哭泣的人,早晨醒後或許會高興地去打獵。當人在夢中,並不知道自己在做夢。有時候在夢中還在做著另一個夢,等覺醒後才知一切都是夢。

我們每個人都會做夢,有的夢非常的清晰,並且會有較為完整的場景,主題,與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在交流,甚至是夢中的一朵花,一把椅子都覺得是那麼的「真實」,甚至還能聞到花香;有的夢,在夢中的時候很清楚,但是醒來後就想不起來,或者只能想起很少的一部分;還有的夢是可怕或者恐怖的事情,但是自己知道自己在做夢,夢裡的自己會安慰自己不要怕,只是在做夢;還有的夢,我們稱之為美夢,不願意醒來,希望多做一會。

而夢中夢則為雙重夢境,記得我上高中的時候,中午去的早了,隨意坐在前排,看著門外陽光照射在灌木叢上,不知不覺睡著了,夢裡的我起身走到了教室外面,感受的柔和的陽光,撫摸著灌木叢的綠葉,一切都是那麼安寧,祥和,這時「我」又起身了,原來是做了一個夢,剛準備往外走,突然有同學吵嚷著進來,這時我又一次醒來,發現還是坐著的,原來剛才那個起身的我仍然在夢中。這樣的夢中夢也只經歷了一回,但是印象非常深刻,真的很懷疑哪個是真實,哪個是虛幻?

無論是莊周夢蝶,亦或是長梧子所說的夢中夢,夢境與現實猶如此與彼,站在我們所認為的現實的角度,當然認為我們的現實世界是現實,如果想知道夢境是夢境只有在夢境中才能體會到。這裡的探討是如何知道我們現在不是在夢中,我們認為夢醒了就回到了現實,如果站在夢的角度來說,我們現在所處的現實恰恰是睡著了後做的夢,等我們睡著後回到我們所認為的夢中,其實是回到了現實中。不同的則是現在認為的夢,每天都不一樣,極少有接著昨天的夢繼續夢,但是現實在醒來之後在自己看來一切還是「不變」的,可以延續的。

夢中我們夢見的喜怒哀樂,富甲一方,權勢滔天,甚至君臨天下,夢醒之後一切皆無,如果人生如一場夢,那麼當「醒」的時候,一切也都成為泡影。正如長梧子所說:「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只有徹底覺醒了的聖人,而後才會知道人生猶如一場大夢。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人們從夢中醒來後,夢中的一切都已不存在,那麼當我們能修身修心,直至明白我們亦是在一場大夢當中,就不該爾虞我詐,爭名逐利,損不足而奉有餘,而應淡泊名利,少私寡慾,外物終歸是外物,而無論是在夢中還是在現實都能存在的只有我們自身。

人們每天都做著不同的夢,每天的夢都在變化著,似乎是不受控制的變化著,而我們所處的現實的每一天也是不同的,也是在變化著的,很多時候同樣不受我們控制。讓人感覺我們人無論是在夢中或是現實中,都像是大海上的一葉扁舟,隨波逐流,身不由己。萬變不離其宗,一切都在變,不變的是道,一切都在變,唯一不變的就「變化」,對我們自身來說什麼都在變,時代在變,物價在變,人心在變,但是不變的是我們身不由己地往前走,前方有名利,有房子,車子,孩子,家庭等等,很多變化的事物都在要求我們也跟著變化。這就是俗世,這就是人生。而我們心中的歸宿是何方?我想,最終會歸於大道,會從另一方天地重新審視我們此處的人生。

夢中不知我,遨遊天地間;夢中若知我,牽絆世俗念;無論夢與覺,名利終消散。

相關焦點

  • 《莊子·齊物論》莊子說「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才是人生大智慧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莊子》,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齊物論》。「逍遙遊」和「齊物論」是莊子最為著名的兩篇,逍遙遊關於人生態度的闡釋,而齊物論是關於道家辯證思維的闡述。接下來,我們來分享莊子在「齊物論」中的思想。我會用兩篇文章為大家解讀。
  • 《莊子·齊物論》:極致的美學都帶著踏實的厚重
    逍遙莊子的《逍遙遊》最為宏大恣肆,而緊接著的《齊物論》最美、最深、也最難懂,尤其到了「莊周夢蝶」真的是美輪美奐。《齊物論》怎麼才能看明白?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只看《齊物論》肯定看不明白,因為前面還有《逍遙遊》。《大學》所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順序安排自有其意義,所以就更不能單單抓住某一點置喙。
  • 莊子《齊物論》思想,認知突破必讀的極佳之作,至今無人能超越
    《莊子》一書,分外內篇、外篇、雜篇,其中內篇被公認為莊子真作,其他的外篇、雜篇有可能是後學「偽作」。當然,最重要的思想在全在內篇裡,共七篇文章,可謂篇篇精品,句句真知。懂得莊子內七篇的思想內涵,也就懂得了莊子極高的智慧境界。《齊物論》是《莊子》內篇的第二篇,第一篇是《逍遙遊》。
  • 張永義|《齊物論》的義理脈絡
    (6)最後是兩則寓言「罔兩問景」和「莊周夢蝶」。罔兩問景講「無待」,莊周夢蝶講「物化」,一起回應篇首的「吾喪我」。現在的問題是:位於《齊物論》中間的「今且有言於此」章,與前後兩部分到底是個什麼關係?所謂「言」指的是什麼?「是」又指的是什麼?「類與不類,相與為類」的「相與」,又是何者的相與?
  • 米蘭·昆德拉的「齊物論」比莊子晚來了上千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可以說,這是當代西方文學家的「齊物論」,如果昆德拉讀了莊子的《齊物論》,想必會驚嘆千古之上的知己罷!東晉高僧之盾說:「莊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鯤鵬。」魯侯養了一隻海鳥,「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所養可謂厚矣,這隻鳥卻悲哀欲絕,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莊子感嘆說:「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遊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鰍鰷,隨行列而止,逶迤而處。」(《至樂》)後者正是莊子牧養萬物的方法。如此,萬物莫不在其牧場,此牧場承載著一切有情無情。
  • 新華好物|莊周夢蝶——中國人的人生哲學
    小白蝶·書籤二、莊周夢蝶「莊周夢蝶」出自《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莊周夢蝶逐漸成為後世引用最多的典故之一,為中國古詩賦予了一個固定的意象。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李商隱《錦瑟》蝴蝶莊周安在哉,達人聊借作嘲詼。
  • 與丫頭讀《莊子》9,齊物論之形如槁木,龜息功
    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丫頭:上一篇名字是「逍遙遊」,我大概能理解,這一篇叫「齊物論」是啥意思啊?我:「齊物論」重點是「齊物」,莊子他老人家認為世間事物、規則、思想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沒有主觀上的高下大小之分,應以清風拂大崗,明月照大江的心態去齊同對待。
  •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莊子的《莊子》最為難懂,其中最為難懂的莫過於內篇的《逍遙遊》《齊物論》和外篇的《秋水》了。這三篇體現了莊子最為重要的哲學思想。《逍遙遊》闡述了莊子的逍遙理想。莊子說人只有擺脫物質和欲望以及心靈的糾纏,做到「物物而不物於物」,像「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才能達到「無所待」的境界。
  • 莊子:紅塵滾滾萬物不齊,是非榮辱困擾於心,不如讀讀齊物論
    因此,莊子的《逍遙遊》,其實講的是他的人生觀。莊子希望用超凡脫俗的人生態度,超越生活的一切束縛,達到心靈上絕對自由,這就是逍遙遊。《逍遙遊》體現的是莊子的人生觀,而《齊物論》則是莊子的認識論。我們知道,認識論決定人生觀,也就是說,你看世界的方式,決定了你生活的方式。
  • 你是缸中之腦,還是莊周夢蝶
    漫談」莊周夢蝶「 與「缸中之腦」假想相似的最早記錄,是中國古代的莊周夢蝶。 莊子在《齊物論》中記載道:「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戚戚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意思是:從前,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感到無限的自由舒暢,竟然忘記了自己是莊周。夢醒時分驚恐地發現自己是莊周,卻又不知是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了莊周?
  • 《莊子》的《秋水》篇,主張人性應向自然復歸,富有文學意味
    但一個民族的文化畢竟是多元的、複雜的,在先秦諸子裡莊子橫放傑出,不像儒、墨那樣總是把目光牢牢地限定在對宗法社會秩序的維護上,而總是全力把人們的思緒引向更為廣闊的自然,進而用自然否定社會,否定社會對人的異化,也使人的眼界、胸襟為之一新。而《莊子》裡的《秋水》篇,則把這種人性應向自然復歸的主張體現得最為形象,極富有文學意味。
  • 《莊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莊子的智慧!
    今天分享莊子的十句名言,與大家共同感悟和學習聖賢的智慧。一、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田子方》人生最悲哀的事,莫過於精神上的麻木與愚鈍,而人形體的死亡還是其次的。三、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聖人貴精。
  • 《莊子》名言8句,令人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莊子.齊物論》越是有大智慧的人,越是心胸豁達,不拘小節;越是耍小聰明的人,越是挖空心思,斤斤計較。越是符合大道的言論,越是氣焰凌人,簡單直接;越是拘於智巧的言論,越是囉裡囉嗦,瑣細無方。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 莊子:社會人,讓我給你講一個猴子炫技被射死的故事!
    其實,在道家哲學家莊子看來,自恃聰明的人就是傻!按照莊子的齊物的觀點,窮人和富人最終的結局都是一樣的,掛在牆上和埋在土裡也是一樣的嗎,最終也是塵歸塵土歸土。你很牛,那也是看起來很牛而已,或者說只是暫時很牛而已,沒有必要傻到非要把自己牛的一面展示出來,那就叫做露拙,用現代的語言就叫做炫技必死!  莊子大概是中國哲學家中最冷的一個了。他眼中常常泛冷光,嘴角常常掛著冷笑,時常說一些深邃的冷笑話。我覺得莊子有三冷。第一是冷靜看世界。我們常說要投身於火紅的世界,但在莊子看來,這就是傻。
  • 《莊子》名言集錦——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莊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道家代表人物,主張清靜無為,天人合一,和老子並稱為「老莊」,兩人一起被尊為道家之祖。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莊子》的經典名言:一,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 莊子《齊物論》,人類定義這個世界,命名萬物,但卻被萬物所迷
    這篇《齊物論》實在太好,太妙,其中思想之深邃,可供人領悟一生,正如「齊物」二字,向萬物看齊。整篇文章含義太高深,以我當前的理解無法把其中的本質精神解釋清楚,自身對此篇文章有一些領悟,用感悟到的認知運作於生活中,可以不斷地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物質生活,兩者都可以提到,就看自己怎樣去領悟這些概念了。從如今我們所掌握的知識而言,人是為兩者活著的,一是精神,二是物質。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遊戲裡莊周的「口頭禪」:蝴蝶是我,我就是蝴蝶。(呼嚕聲)呃~呃~。你在做夢,哼!就是那個做夢的做夢(挑釁)。美妙的長眠,值得高歌一曲,啦~。一群人在人家夢裡打來打去,有意思嗎?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夢裡花落知多少。美夢成真。其實,剛才說的全是夢話。
  • 莊子的蝴蝶
    (《齊物論》)莊子的蝴蝶飛了兩千多年,莊子的蝴蝶夢也做了兩千多年。人和物之間的變形,或者說人異化成物,這是中國古典文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從最早的盤古女媧伏羲等的造型,就已經有了人和動物的異化結合。傳說盤古龍首人身,伏羲女媧人首蛇身,這其實就是人和物的異化雛形。再往後《西遊記》中孫悟空的七十二變,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人、狐、鬼之間的幻化等。
  • 《莊子》經典名言10則,讓人深思的經典哲理!
    《莊子》經典名言10則,讓人深思的經典哲理!一、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出自戰國·莊周《莊子·德充符》。德會長存,形體會喪失。出自戰國·莊周《莊子·齊物論》。道與言是相輔相成的概念,任何道都是客觀存在的,道往往被小的成就所遮蔽,言論常常被浮華的詞語所隱沒。如果以小小的成功遮蔽「道」,如果以虛榮之心隱沒「言」,那麼人們就會遠離正直和道義,並最終遠離成功。三、鑑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
  • 《莊子》智慧解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莊子生於公元前369年,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因其繼承並創新了老子的思想,故與老子並稱「老莊」。其代表作《齊物論》《逍遙遊》等,大多被收錄在《莊子》中,此書又稱《南華經》,是道家的經典之作,與《道德經》《清虛經》並居道家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