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秋水》篇,主張人性應向自然復歸,富有文學意味

2021-01-15 一是底霜的

本文乃「一是底霜的」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古代中國是一個農業國,也是一個內陸國。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式的日復一日的輪迴,春種秋收、夏耘冬藏式的年復一年的循環,再加上一個內陸國帶來的封閉性,使我們民族的先民們堅韌,但也守舊;務實,但也缺乏玄想,也即章太炎所謂:「國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務在工商耕稼,志盡於有生,語絕於無驗。」(《駁建立孔教議》)具有優勢與劣勢並存、長處與短處雜糅的總體特點。

但一個民族的文化畢竟是多元的、複雜的,在先秦諸子裡莊子橫放傑出,不像儒、墨那樣總是把目光牢牢地限定在對宗法社會秩序的維護上,而總是全力把人們的思緒引向更為廣闊的自然,進而用自然否定社會,否定社會對人的異化,也使人的眼界、胸襟為之一新。而《莊子》裡的《秋水》篇,則把這種人性應向自然復歸的主張體現得最為形象,極富有文學意味。

《秋水》的開篇處,就寫秋雨不住,河水猛漲,千萬條河流灌入黃河。黃河的河面上大水茫茫,一片汪洋,遠遠望去,連河對岸的馬牛都無法區分得清楚。黃河的水神河伯一見到此番景象,欣喜過望,以為天下的壯美盡集於此了。可是當他順流東行,來到北海岸邊,縱目遠眺,竟連北海的邊都望不到時,頓生羞愧之感,就對北海的海神若(何以稱海神為若,王夫自以為是取其「若有若無之謂」)感慨道:

俗語裡有這樣的話:「聽到的道理多了,就自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這就是在說我啊。我曾聽說竟然有就視孔子學識和輕視伯夷義行的人,開始我還不相信;現在我看到了你的難以窮盡,我如果不到你這裡來,那就危險啦,我就會長時間地被懂得大道的人所嘲笑了。

接著,海神若先扼要地用井蛙困於空間之狹而不知大海、夏蟲困於一夏之短而不知冬天兩個淺易形象的比喻,說明孤陋寡聞的人困於教養而無法通曉大道。然後,又深入一步地用中國雖大但在四海之內依然為小、四海雖大但在天地之間同樣為小的道理,啟發河神不可執著於大小、是非、貴賤、死生等等的區別。

甚至還別有深意地否定了開篇處河神稱讚過的孔子和伯夷,說:「伯夷通過辭讓來博得好名聲,孔子藉助談論來顯耀博學,這種自滿自足,不就像你以前自誇黃河之水為多一樣嗎?」

《秋水》篇所要重點說明的,就是人類認識的相對性,並且認為這種相對性又處於絕對的變動之中。莊子說過:「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齊物論》)《秋水》也是《莊子》一書中《逍遙遊》和《齊物論》兩篇思想宗旨的進一步充實和展開。但《秋水》又有自己的特點,那就是象徵手法的熟練運用,這在莊子的寓言故事中體現得最充分。儘管在《孟子》、《韓非子》裡也有不少成功的寓言運用例證,但他們的寓言都無法和《莊子》相比。

這不僅是由於寓言的素材來源和故事背景不同,比如孟、韓的寓言多來自社會,構成寓言故事的背景常常是人文景觀,莊子的寓言多來源於自然,構成寓言故事的背景常常是自然景觀;更是由於孟、韓筆下寓言的故事形象和哲理概念之間的關係簡潔單純,一目了然,如孟子的緣木求魚,直喻方向有錯,韓非的守株待兔,直喻不曉通變。而反觀莊子的寓言,則要複雜得多。

《莊子》全書有寓言一百八十多則,正如司馬遷所說,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在這眾多的寓言故事裡,莊子通過象徵手法的運用,不僅像其他諸子那樣,為文章增添了趣味性和形象性,也為其作品增添了諸子所缺乏的含蓄性和深刻性。

參考資料

《秋水》

相關焦點

  •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莊子的《莊子》最為難懂,其中最為難懂的莫過於內篇的《逍遙遊》《齊物論》和外篇的《秋水》了。這三篇體現了莊子最為重要的哲學思想。《逍遙遊》闡述了莊子的逍遙理想。莊子說人只有擺脫物質和欲望以及心靈的糾纏,做到「物物而不物於物」,像「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才能達到「無所待」的境界。
  • 努力吧,你的人生會因豐富的知識更加多彩——讀《莊子●秋水》所悟
    努力吧,你的人生會因豐富的知識而更加多彩——讀《莊子●秋水》所悟文/高登權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其實都是有限的。但是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學問是無邊無際的。所以每個人都不能局限於自己所現有的知識,需要不斷努力的去探索,去追尋,去疑問,才能找到更新的方法和途徑,才能實現自己知識的多元化。
  • 《莊子》秋水,為什麼可以被稱為千古名篇?
    整理了一篇舊文,對秋水的意蘊有過淺析。前日偷閒,攜友上山,觀行雲,聽秋水。深秋後第一次進山,山中果然又是另一番氣韻。金氣蕭蕭,葉雨紛飛。野柿紅楓,五色斑斕。白霜信質,秋實業成。薄雲映光,秋水長天。秋水很特別。每年霜降初候之內,我不管多忙都會抽出時間進山。所謂秋水瑩精神。夏觀雷,秋嘗露。這麼多年一直如此。
  • 《莊子-秋水》:井中蛙、梁下魚,怎樣凸顯人生真與樂?
    前言:《莊子-秋水》屬於莊子外篇。根據古書體例,其內容可能或為莊子所作,或為後人據莊子思想所整合。此篇自古以來就以義理深刻而著稱。篇中通過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我們熟知的望洋興嘆、貽笑大方、井底之蛙、邯鄲學步、濠梁歡魚等,指導我們認知事物該有怎樣的心態。那《秋水》怎麼說?我們又該怎麼做?
  • 莊子是個不講道理的人?看看《莊子·秋水》就知道了
    我們先看看《莊子·秋水》,這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的文言文,現在的「部編本」八年級也收了這篇文言文。這個「魚之樂」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課本的劇情設定是這樣的:在教學參考裡面,這篇文章的立意是讓學生理解莊子和惠子不同的人設,從他們的對話中看到哲學議題,但是我想說,詭辯不等於哲學。作家王蒙很早就看到了這一點,王蒙認為莊子就是在胡攪蠻纏的詭辯。
  • 莊子20個成語,安身立命,自在逍遙!
    ·達生》 「淫」是過分的意思,安於自然,止於所應受之分,沒有過度的要求。 世界上很多事,都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我心向明月,明月照溝渠。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千萬莫對牛彈琴。
  • 淺談《莊子》:逍遙遊
    《莊子》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道家經文。據說原有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分為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內容包含了哲學、政治、社會、美學等諸多方面。其作者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宋國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老莊」。相傳莊子曾隱居南華山,亦埋葬於此。
  • 莊子經典語錄8句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
    莊子(約前369---前286)莊氏,名周,字子休。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主張「天人合一,清靜無為」。莊子的想像力極為豐富,語言應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的哲理說的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 《莊子》經典名言十句,感悟透徹受益一生
    ——戰國·莊周《莊子·至樂》 人的生命,與憂慮一同出生。 』」——選譯自《莊子·秋水》 這句話是在告誡人,只有擁有豐富的閱歷和廣博的見識只有,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與渺小。
  • 莊子10句名言,聖賢智慧總結人生,你平時喜歡的話可能出源自於他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莊子」的語錄。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莊子的思想在那個時代已經非常超前,他的語錄細品之下,你會發現他的內容會比其他哲學思想更加讓入骨三分。
  • 《莊子·齊物論》莊子說「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才是人生大智慧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莊子》,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齊物論》。「逍遙遊」和「齊物論」是莊子最為著名的兩篇,逍遙遊關於人生態度的闡釋,而齊物論是關於道家辯證思維的闡述。接下來,我們來分享莊子在「齊物論」中的思想。我會用兩篇文章為大家解讀。
  • 《莊子》整本書大多地方在罵人!井蛙和夏蟲其實就是在罵你沒文化
    莊子,給人的印象就是遺世獨立,乘著風遨遊於九天之上的瀟灑形象,這其實也得益於莊子超乎常人的想像力,長達幾千裡的一條魚,藉助著風遨遊;任國公子,釣起一條魚能引得海天共振,這條魚夠方圓數裡的人一起吃;還有不知是莊子化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化成了莊子。
  • 莊子驚世駭俗的名言,僅8個字,卻富有哲理,振聾發聵,警醒世人
    莊子,很多人印象最深的怕還是莊周夢蝶,就是這麼尋常的一個夢,卻被莊子提出來了,但是他卻提出了一個哲學命題,所以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到底夢裡是真實的我,還是現實中是真實的我呢?如果夢是真實的,那麼誰又有能力知道自己在做夢呢?
  • 南哲印象|張生:「他們都富有文學的情味」——也談南大哲學的學術...
    而巧的是,1958年牟宗三在《五十自述》中回顧自己的學術道路時,談到他的摯友「出身」中大哲學系的唐君毅的印象時就中大哲學系的風格進行了批評,認為「他們都富有文學的情味」:「抗戰前,我並不認識他。但也曾見過他幾篇文章。我不喜歡他那文學性的體裁。他是中大出身,受宗白華、方東美諸先生的影響,他們都富有文學的情味。我是北大出身,認為哲學必以理論思辨為主。」
  • 羅祥相:詮釋的偏移與義理的變形——莊子「小大之辯」及「逍遙」義...
    又或通過文本內部思想的分析,指出《逍遙遊》「揚大抑小」的思想傾向與《齊物論》「小大齊一」的思想主張所存的內在思想矛盾,是促使向郭提出「小大同揚」的「適性逍遙義」的內在原因。有學者還試圖通過區分《逍遙遊》與《齊物論》的不同論域,或析辯《逍遙遊》與《齊物論》論述結構的同一性,以及重新界說「小大」之義涵等方式,設法彌合二篇的思想矛盾,為之圓說。
  • 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看了《莊子》這個故事,感悟太深!
    《莊子》有個小故事,今天講給大家聽,如果早點悟到這個故事,可能就會收斂他們的狂了!一、莊子《秋水》中的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選自《莊子·外篇》《秋水》篇。大河向東流,來到北海邊,河神向東望去,海水無邊無際。河神洋洋自得的深情蕩然無存,望著汪洋大海對北海神感嘆說:「原來我自高自大,以為我就是最大的了,今天我看到你的無邊無際,才懂得自己的淺薄無知。」
  • 莊子與你論逍遙,老莊道學中庄子的戲份有多足?
    然而說起道學,人們都會將莊子與老子合稱為老莊思想,但是再具體細分的情況下,莊子在理解天道的程度上,比起老子更偏重於人性的結合。如果換成另一個角度來說的話,莊子的文學更多的就是生活中的智慧。但對於常年在地面這一小環篇逍遙遊為例,對道的佐證就有許多變化。首先是鯤鵬之說,依舊從道的角度來講,鯤鵬之大,扶搖而上,象徵著萬物之長境中生活著的蜩與學鳩,不免就是一種多餘的行徑。這就涉及到世界觀的轉化與對立程度。老莊哲學最講究的就是對這個世界的體悟,換句話講,就是何為世界觀。
  • 文學專業考研入:文學理論名詞解釋
    教化:詩歌為政治教化服務的文學思想。  文藝復興:14~16世紀,以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為目標。  啟蒙主義:18世紀,高揚「自由平等博愛」旗幟,反封建、反傳統、反教會,喚醒民眾的文學思想主張。  俄國形式主義:文學是特殊的語言建構,是藝術手法,主張「陌生化」。
  • 作家劉廣元:文學是世界的語言 人性是文學的氣質
    今天,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浙江旅外作家劉廣元表示,時代變,潮流變,人性的本質和感受是一樣的:「無論當年乘坐馬車還是今天的寶馬,當年的綾羅綢緞和今天的名牌,只要發現不同時代人們對自身和社會的認知與感受,完善人性,讓人們思考自己的生活與意義,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寫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 莊子的名句,孔子的名句,老子的名句,富有哲理,值得細品!
    各位詩友們,大家好,這篇文章的主題是莊子,孔子,老子的名句,希望大家喜歡,閒話不多說,直奔主題吧!一、莊子1、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譯文:人生在世,就像白色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忽然就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