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中學的時候,學過像《論語十則》《塞翁失馬》這些經典文言文,當時的我們一心沉浸在老師精彩講述激情中,沒有發現這些課文有啥問題,甚至覺得課本講的就是對的。長大後一研究,才發現這些課文也有不可取之處,洗掉了許多孩子的邏輯能力。
我們先看看《莊子·秋水》,這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的文言文,現在的「部編本」八年級也收了這篇文言文。這個「魚之樂」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課本的劇情設定是這樣的:
在教學參考裡面,這篇文章的立意是讓學生理解莊子和惠子不同的人設,從他們的對話中看到哲學議題,但是我想說,詭辯不等於哲學。
作家王蒙很早就看到了這一點,王蒙認為莊子就是在胡攪蠻纏的詭辯。
首先,惠子問你,為什麼知道魚快樂,如果不是詭辯,那你應該從正面回答。利用你的生物學,地理學或者你所知道的知識來回答才對。但是莊子的回答明顯就是把話題引導了另外一個方向。那就是,你又不是我,我愛怎麼講,你管得著嗎?
按照這樣的辯論邏輯,不可能有合理的結論,完全是無聊的鬥嘴,不知道哲學思想從何而來?把這種辯論拿到教科書是要教孩子怎麼胡攪蠻纏嗎?
無獨有偶,除了莊子的文章,還有一個文章也是教壞小朋友的,那就是孟子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那麼這篇文章有啥問題呢?
在這篇課文裡面,孟子認為,如果有天氣幫忙,你還打不過人家,這就說明「天時」不如「地利」,如果多數人佔據地理優勢還打不過少數人,這就說明「地利」不如「人和」,
因此,孟子老師得出一個結論,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此告誡統治者要愛民如子,只要人民擁護你,你徵服宇宙都沒有問題。
這段話的主旨很對,但推論卻不合理。按照學者鮑鵬山批評孟子的說法,孟子的這一套說辭毫無邏輯聯繫。天時、地利、人和這三樣東西並不存在哪個不如哪個,孟子拿出來的例子全都是在以偏概全,我不用邏輯學的東西來反駁孟子,但說歷史上的一個事實就可以證明孟子的不對。
比如,東漢時期,于禁守著堅固的樊城卻敵不過關羽水淹七軍。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可是關羽憑藉著「天時」就打敗了「地利」的于禁。
明末清初,滿清在江南地區發動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然後又對華人實行剃髮易服,這麼失盡人心的侵略者卻成功統治了漢族將近三百年,說明人心不是最重要的。
這些課文的立意點和出發點都沒有問題,但結構上和推論上很不嚴謹,和網絡上的雞湯文一個性質。
我們中國古代很多聖賢有一個毛病,那就是輕易下結論,同時又不講邏輯和事實。這些聖賢的話放在教科書裡面,特別容易讓孩子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以為這個世界是如此簡單。
當然話說回頭,這些課文還沒有從教科書中拿走,那麼同學們在課堂上該背的還得背,該翻譯的還是繼續翻譯吧,小編能做的就是,告訴你課本的真相,給你學習釋放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