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劉廣元:文學是世界的語言 人性是文學的氣質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杭州2月3日電(見習記者 高怡)叱吒風雲加勒比,南洋巨賈是作家。在朋友們的眼中,劉廣元便是這樣一位集政治、經濟、文學三方面成就於一體,又頗具氣質和情懷的成功人士。

  劉廣元將自己的成就淡然歸因於勤於思考生活所衍生出的立意和格局:「我覺得還是要找出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寫出自己的觀察角度。」今天,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浙江旅外作家劉廣元表示,時代變,潮流變,人性的本質和感受是一樣的:「無論當年乘坐馬車還是今天的寶馬,當年的綾羅綢緞和今天的名牌,只要發現不同時代人們對自身和社會的認知與感受,完善人性,讓人們思考自己的生活與意義,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寫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曾創作被譽為加勒比地區「清明上河圖」「紙牌屋」的《加勒比颶風》《加勒比海嘯》等作品的劉廣元,一語道破對人生的感悟、對文學創作的切身體會,猶如加勒比燦爛的陽光,用文字無聲地傳遞智慧的同時,讓廣大讀者幸運地獲得啟迪,溫暖了冬日杭城。

  艱難創業經濟有成

  加勒比位於中美洲,包括古巴、多米尼克等國。曾經,提起這片土地,人們聯想到的唯有加勒比海盜,加勒比之於中國就好比南極之於世界,是一個遙遠而略帶點神秘的地方,即便是該地區擁有全球排名前十的蜜月酒店,選擇旅遊目的地時也鮮被提及。而今,提到加勒比,不少讀者腦中開始勾勒出誘人的藍天白雲、沙灘陽光之景,卷卷引人入勝,當然,還有瞬息萬變的「颶風海嘯」。

  助推國內掀起加勒比「颶風海嘯」的便是長期旅居加勒比地區的劉廣元。

  從國際化視角看,位於加勒比的機會之窗如今已向世人敞開。然而,在加勒比機會之窗還未完全打開時,劉廣元就迫不及待地推開了這扇窗戶,一個縱身,跳了進去。

  匹馬天涯,千辛萬苦,艱難創業。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劉廣元選擇的這條路並不平坦。

  據介紹,改革開放之初,劉廣元曾在美國、阿聯杜拜從事國際貿易,1995年投資移民多米尼克後,他和家人買地建廠,設立保稅倉庫,向牙買加、特立尼達、多巴哥及加勒比地區十三個國家批發中國商品。

  然而,以質量、價格、信譽等優勢迅速佔領市場的他們被當地財團視為洪水猛獸。出於對既得領地失守的擔心,當地財團曾多次以非正當理由搜查劉廣元家人住處及工廠等地,造成不小的損失。

  好在,身在異鄉的劉廣元及家人相信,正義終究會衝破層層霧霾,綻放光芒。夫妻倆毅然拿起法律武器,堅決鬥爭,贏得最終勝利。

  經過二十餘年的艱難打拼,如今,劉廣元的大型商業超市和實業房地產、酒店等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在加勒比橫跨安地卡、多米尼克和多巴哥等國家和地區,在中國的商業夥伴從北京到上海,從武漢到浙江,遍布許多省市。

  商業帝國蓬勃發展的同時,劉廣元始終沒有忘記藏在心中的文學夢。

  近些年,偷得閒暇時光的他重拾因經商止筆的舊業,以文言志,創作出備受著名作家時寒冰等推崇的《加勒比颶風》、《加勒比海嘯》、《戰壇玄狐》等作品,其中所飽含的智慧韻律和濃鬱的人文氣息,將喚醒這個時代的悲憫之心,呈現出他的責任與擔當。

  用心創作文學有聲

  現為杭州政協外交協會理事,杭州僑辦海外協會理事的劉廣元,於1978年加入杭州作家協會和浙江電影電視家協會。

  談起文學創作的歷程,劉廣元坦言,喜歡文學竟是來源於年幼時的虛榮心:「小學三年級我的一篇作文『與農村小朋友在一起』被選為小學生範文還登了報,甚至拿到第一筆稿費,我就開始上心了,工作後發表了一些中短篇小說,加入了作協。」

  從登報的小學生範文到吸引讀者「晨讀至掌燈,恍似行走在電影中」的大作,劉廣元不斷用細膩、簡潔、優雅的文筆,結合動人的故事,便產生了魔力,足以讓讀者產生「餘音繞梁」之感。

  時寒冰曾說,如果說自然的加勒比海可以讓我們很直觀地感受到,那麼要了解加勒比海的風土人情、歷史人文,則需要藉助一些書籍。在他看來,《加勒比颶風》非常值得閱讀。作為海外作家,劉廣元建樹頗豐,而加勒比系列小說的《加勒比颶風》和《加勒比海嘯》尤為引人注目。

  據介紹,這二本書的最大特點是顛覆了以往中國大陸寫作的主題思維先行做法,採用了清明上河圖平行描寫方式,疏密有秩,繁而不亂,脈絡清晰,扣人心弦,全面準確地刻劃出加勒比的眾生相。

  記者在閱讀時了解到,加勒比系列小說具有多稜鏡價值,折射出加勒比的政情、國情、民情、風情,可謂加勒比的浮世檜。此外,人物的形象塑造十分豐滿。例如書中的反面人物恰好是長相英俊的美男子,走到哪裡都會受人歡迎受人尊重這樣的一個人,但他的人品很差;作者從人性的人情的角度,深入開掘人的本質,把人的性善與性惡進行淋漓盡致的描寫,比較準確生動全面地寫出了加勒比社會的原生態,給人一種油畫般的詡詡如生感。

  細細品讀,人性是劉廣元作品自始至終所體現的特色,也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所認為的文學本色。

  正是這樣的作品讓讀者感嘆,他把奇幻旅程幻化成我們真實的生活,還是把我們真實的生活幻化成奇幻旅程?

  記者了解到,加勒比系列小說一發行便一版再版,連續三個月印了三版。

  回顧這一路的創作經歷,劉廣元認為,只有讓人們思考自己的生活與意義,才是作家對這個時代的讀者負有的一種文學責任。並且在他眼中,眾生是平等的,應該不偏不倚,真實不虛地寫著身邊的故事。

  這恰恰與讀者的評價不謀而合,劉廣元創作的靈感源於真實的生活。與他擦肩的你、我、他們,以及與他有緣的所有眾生,都將有可能成為他筆下的人和物。正如前中國駐安地卡及巴布達大使陳立剛所認為的,作者用世界語言和國際思維描寫加勒比,所以其文學表現的衝擊力,給人的感覺更具國際性,現實性、貼切性,更接「地氣」。

  時代擔當人生有料

  近日,氣質和情懷成為網絡熱詞。長期旅居加勒比地區的劉廣元,也自帶了熱情而灑脫的氣質。讀者曾如此評價其文學作品:一個人的文字,往往是該作者人生經歷、經驗的高度結晶,特別是那些有著坎坷經歷並最終取得成功的人,他們的文字往往飽含著對生命、生活、精神、靈魂等的感悟。

  這便是劉廣元所堅守的知行合一。這樣的堅守伴隨著他執著為世人「開眼看世界」拉開一角序幕的數十年時光。

  在當地人心目中,富有正義感又慷慨善良的劉廣元夫婦頗具威望,「我們的員工都是當地人,他們經常會打漁送給我們吃,我們不在的時候,車也會給他們開。」劉廣元妻子黃鋒開心地向記者介紹。

  而劉廣元夫婦的熱情好客更是被朋友們津津樂道:「到了加勒比地區他們開車帶我們到處遊玩,感受到完全不同的風情。」

  感受到變化的當然還包括劉廣元自己:「加勒比的經歷對我的最大影響是,不再僅僅從生活的感受和情感的波動去觀察生活,更多是從政治和法律以至國情方面去考慮,感覺到經商與政治和社會大背景的不可分割。在小說創作中也會從更高的著眼點去看結構,構思會更立體,更有多面的層次。沒有這樣的經歷,我覺得自己對人生的感悟是很膚淺的。」

  著名中國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家餘熙曾表示,好多位讀者在讀了《加勒比颶風》後,認為書中描寫的那位如何克服困難規避傷害,並且和所在國的主流社會進行聯繫的那位華人就是作者自己,因為在了解作者本人後就感覺這兩人就是一個人,但作者卻很謙虛,並沒有承認。在他看來,文學作品要專注於精確深刻地提煉時代特質,擴大讀者對時代的認知,引發他們對當下和人生的思索,原型是誰,並不重要。

  而今這種探索還在繼續,目前,劉廣元正專注於一套外交暗戰系列小說的創作,講述一位中國外交官如何在國際舞臺上與美國、蘇聯、以色列和日本等國外交官間諜進行一場看不見硝煙的交手戰和心智戰,引發出中國版的《戰爭與和平》情節。

  如今劉廣元採擷大儒商、社會活動家、知名作家、公共外交理事四頂桂冠。值得一提是,他直到現在還保持著凌晨三點創作的習慣,這正是他口中的靜修,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也許正是在這樣尋求自我的過程中,他書寫出自己如加勒比景色一般的精彩人生。(完)

相關焦點

  • 北美華文文學的世界視野
    作為世界華文文學版圖中的重鎮,北美華文文學創作極為興盛。 北美華人作家隊伍,前期主要由來自臺灣的留學生和移民組成,現今則以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大陸新移民為主。耕耘多年的作家,有嚴歌苓、張翎、劉荒田、張鳳、黃宗之、葉周、江嵐、薛海翔等,新生代作家如伍綺詩、二湘等,他們的創作同樣值得期待。
  • 世界文學維度下,青年作家寫什麼
    7月6日,第三屆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世界文學和青年寫作」在復旦大學舉行。主辦方供圖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上海和南京兩座城市有著密切的「文學雙城」傳統。7月6日,由復旦大學中文系、上海市作家協會主辦的第三屆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世界文學和青年寫作」在復旦大學舉行。
  • 錢德勒展示的美國文學的語言
    [摘要]是錢德勒,而不是海明威,向我展示了何為「美國文學的語言」,因此不禁會心莞爾於洛杉磯偵探菲利普·馬洛如此的自我介紹:「我上過大學,必要的時候能說英語。」至於琢磨用怎樣的敘述技巧把這一個個同時閃爍著都市之光與地獄之光的意象連綴,引誘讀者在謎式的情節、夢樣的過程中載沉載浮,則始終是個好的藉口,每次拿起這位硬漢派偵探文學大師的作品便不能釋手之時,就靠它來開釋罪惡感。是錢德勒,而不是海明威,向我展示了何為「美國文學的語言」,因此不禁會心莞爾於洛杉磯偵探菲利普·馬洛如此的自我介紹:「我上過大學,必要的時候能說英語。」
  • 文學專業考研入:文學理論名詞解釋
    文學:具有審美意識形態性質的、凝結個體體驗的、溝通人際交流的語言藝術。  文學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記者。文學的必備要素,體現人與客體的以象性,體現人的本質力量。  表演藝術:通過表演來展現藝術形象的藝術。  造形藝術:運用一定的材質在空間塑造立體或平面形象的藝術。  語言藝術:以語言為媒介構成藝術形象的藝術。
  • 書訊丨「文學共同體書系」出版 文學細語融中國文學眾聲
    主編何平指出,在中國當代文學的版圖中,進行雙語寫作的作家在數量上並不少,如蒙古族的阿雲嘎、藏族的萬瑪才旦、維吾爾族的阿拉提·阿斯木,都有雙語寫作的實踐。「文學共同體書系」就是以語言的越境旅行,追求民族文化價值的深度。這些多民族作家以其雙語寫作實踐,以不同語言、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越境旅行,擯棄語言的惰性,給其他語作家的創作帶來嶄新而鮮活的啟發。
  • 李昂:文學的最終目的是寫人性
    李昂受訪問時曾就自己的文學觀作出以下的辯解:「文學的最終目的是寫人性,而人性是被社會所制約的,所以我很願意去探討社會制約所影響的人性問題。」  李昂小說裡經常觸及的「性」題材,其實是藉此來反映社會現狀,洪珊慧認為:「李昂覺得『性』這件事,絕對不是架空起來,單獨的來寫它,否則極可能變成黃色小說,就算寫得精彩,也只是空無一物。
  • 法語文學翻譯家談文學與城市:現代都市是作家的鏡子
    ,與中國作家互動交流許鈞:當下法國文學「多元之中有頂峰」記者:經歷了古典文學時期之後的法國文學,其實有了更新的面貌。這也是當下所有書寫都市文學的一種共同的主題,都市文學不再對一座城市的特徵來進行描摹,而是探討人與都市的關係,直指的還是人性本身。記者:在國內的圖書市場,儘管有法國當下文學的翻譯介紹,但對於一般讀者而言,可能更熟悉與閱讀的是法國經典的作家作品。翻譯者和出版社應該如何將好的法國當下文學推介給讀者?
  • 論壇|長三角文學:尋找共性與差異
    來自江蘇、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的學者們就「當代文學的總體性與差異性」「長江文化、大運河文化與區域文學發展」「文學批評:世界、中國與地方」「文學產業時代的文學發展與前景」等話題暢所欲言。全文由主辦方供圖談地域性差異,方言不容忽視在分析當代文學的地域性差異時,南京大學教授王彬彬認為方言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思考角度:每個作家的原初語言都是自己家鄉的方言,但即使是不會說普通話的作家,在今天也必須用普通話進行文學創作。他們從事文學創作時用原初語言進行思考,用普通話進行寫作,這就存在著把原初語言轉換成共通的普通話的問題。
  • 北美華人文學論壇舊金山開幕 論跨語言創作
    舊金山總領館羅林泉(右3)表示,海外華人文學是中國當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表現了海外華人作家心繫祖國,情系鄉梓的赤字情懷。(美國《僑報》/吳卓明 攝)   中國僑網5月12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由美國加大伯克利分校、中國社科院文學所、中國世界華文文學會及南開大學主辦,由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紅杉林雜誌社、北美洛杉磯作家協會、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和加拿大文化歷史學會聯辦的「跨越太平洋——北美華人文學國際論壇,5月11日在舊金山總圖書館大禮堂舉行
  • 文學「內卷」了嗎?來自不同文學圈層的作家說:文學的天空從未像...
    參與討論的嘉賓有大眾印象中的「純文學」代表人物,如作家金宇澄(代表作《繁花》)、《收穫》雜誌主編程永新,也有網絡文學「大神」作家貓膩(代表著《慶餘年》《間客》)、懸疑作家蔡駿(代表作《謀殺似水年華》)、諜戰作家海飛(代表作《麻雀》)、編劇常江(代表作《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沒藥花園」自媒體號創始人何襪皮等類型文學作家。
  • 2019年國比論壇「文學與世界」專場聚焦中國文學走出去
    本次文學文化圓桌會邀請到了國際比較文學領域頂級學者與國內著名作家、評論家、教育藝術及文化界知名人士,就有關文學發展的相關議題進行深度交流,旨在探討文學特別是中國文學,在當下世界文化交融互通中的生存發展狀態,如何更好地促使文學傳播為當今世界發展以及人類文化共同發展貢獻智慧。
  • 兒童文學作家湯素蘭:對我們而言,文學到底有什麼用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下,還會有那麼多人願意去閱讀文學作品,還會有那麼多作家願意從事寫作的原因。  文學為什麼會讓我們變得更好?因為作家是會講故事的人。故事像麵包一樣,我們吃了麵包會長身體,而我們「吃」了故事則會增長智慧。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們就聽故事,並沉浸其中,是故事哺育了我們,讓我們弄懂了這個世界。
  • 文學專業考研文學理論名詞解釋
    文學:具有審美意識形態性質的、凝結個體體驗的、溝通人際交流的語言藝術。文學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記者。文學的必備要素,體現人與客體的以象性,體現人的本質力量。表演藝術:通過表演來展現藝術形象的藝術。造形藝術:運用一定的材質在空間塑造立體或平面形象的藝術。語言藝術:以語言為媒介構成藝術形象的藝術。
  • 「當代文學批評工作坊」 第一期|鄉土經驗對「70後」作家意味著什麼?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程暘發言的題目是《大運河的氣質和詩意》,他認為徐則臣與汪曾祺、畢飛宇等作家相似,在作品中表現出了大運河的氣質和詩意,而徐則臣的獨特性在於他把北京作為大都市的史詩轉化到自己的文學作品中,使作品具有了文學視野的全局性。這種史詩性不僅賦予了作品文學價值,更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了史料價值:「不單是寫青年北上奮鬥的小說,而是移動中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 中國語言文學考研學校排名,中國語言文學5大名校
    中國語言文學包括語言和文學兩個大的專業,是中國大學史上最早開設的專業之一,按照教育部對學科門類的劃分,它主要包括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文藝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8個二級學科。
  • 文學理論考研名詞解釋匯總
    文學:具有審美意識形態性質的、凝結個體體驗的、溝通人際交流的語言藝術。  文學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記者。文學的必備要素,體現人與客體的以象性,體現人的本質力量。  表演藝術:通過表演來展現藝術形象的藝術。  造形藝術:運用一定的材質在空間塑造立體或平面形象的藝術。  語言藝術:以語言為媒介構成藝術形象的藝術。
  • 語言是民族生命的故居:提安哥的「英語尋根」文學
    最早提出反對運用歐洲語言來表達非洲文學的,是奈及利亞作家奧比亞.瓦利(ObiaJunwa Wali),他認為用英語或法語來創作非洲文學,就如同用「豪薩語」(Hausa,西非地區一種民族語言)來表達義大利文學一樣的可笑。
  • 作家居住地:地理的中心就是文學的中心嗎
    2017年,聽說能去布拉格,作家葉廣苓覺得十月文學院可能選錯了人,「我這人有個特點,記不住外國名字,看了不少外國的書,誰寫的,不知道」。連她最喜歡的枕邊書《好兵帥克》,「貧了吧唧的對話跟老北京的語言非常接近」,誰寫的,她搖搖頭。直到坐上飛機,飛出國境線,葉廣苓才放心,「他們不會換人了」。
  • 文學品質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能夠寫出什麼樣的作品,是由作家關注生活的視野和文學理想決定的。河北評論家封秋昌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題為《文學作品的四個層級和作家的生活》。他總結道:「文學作品可以分為四個層級,一是生活直觀型的作品;二是生活體驗型的作品;三是人生與人性體驗型的作品;四是達到形象化哲學高度的作品。」
  • ...武漢)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專業《英語語言文學基礎》考試大綱
    考研大綱裡主要包括研究生考試科目的考試範圍、考試要求、考試形式以及試卷結構,本文整理2020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專業《英語語言文學基礎》考試大綱。 點擊預約>>>2020考研大綱解析峰會點擊領取>>>2020考研新大綱解析白皮書英語語言文學基礎》為外國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規定科目之一,本大綱規定了《綜合英語》考試的形式、內容、時間和計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