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學:研究文學的科學統稱,包括文學發展史、文學批評、文學理論。
文學理論:以社會歷史現實為研究對象,以哲學方法論為總指導,研究和闡明文學性質、特點和一般規律的科學。
文學觀念:對文學的看法,「什麼是文學」,變化中的,因民族、時代、群體、人而不同。
文學:具有審美意識形態性質的、凝結個體體驗的、溝通人際交流的語言藝術。
文學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記者。文學的必備要素,體現人與客體的以象性,體現人的本質力量。
表演藝術:通過表演來展現藝術形象的藝術。
造形藝術:運用一定的材質在空間塑造立體或平面形象的藝術。
語言藝術:以語言為媒介構成藝術形象的藝術。
視界融合:同一對象,人們視界與歷史已有視界交融。
文化:人類的符號思維和符號活動所創造的產品及其顯示的意義的總和。廣義、狹義、符號學。
文學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狀況;叩問人生的意義;溝通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聯繫;憧憬人類的未來。
品質閱讀:從關注文本中的用字、比興、平仄到關注情景、人物和情節。
價值閱讀:發現文本的文化內涵和價值的閱讀。
物理境:事物純然的客觀存在。
心理場: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審美:處於活躍的主體,在特定的心境、時空中,在有歷史文化滲透下,對客體的美的觀照、感悟、判斷。
審美意識形態:集團傾向性與人類共同性的、認識與情感的、無功利性與有功利性的、假定性與真實性的統一。
文學的認識性:以社會的認識,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
文學的情感性:文學認識總是以情感評價方式表現出來。
文學的假定性:文學的虛擬性。
文學的真實性:藝術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質。
經驗:個人見聞和經歷及所獲得的知識與技能。
體驗:把自己置身於價值世界去尋求、體味、創造生活的意義和詩意。
詩言志:詩是抒發人的思想感情的。
詩緣情:詩歌是抒發人的感情的。
教化:詩歌為政治教化服務的文學思想。
文藝復興:14~16世紀,以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為目標。
啟蒙主義:18世紀,高揚「自由 平等 博愛」旗幟,反封建、反傳統、反教會,喚醒民眾的文學思想主張。
俄國形式主義:文學是特殊的語言建構,是藝術手法,主張「陌生化」。
結構主義:由結構主義方法論所聯繫起來的文學思潮,功能層、行動層、敘述層。
新批評:文本主義,認為批評應著力於文本的字義、結構的分析。
西方現象學:以現象學哲學為基礎,一方面否認審美對象的初始實在性和審美價值的最終理智判斷;一方面強調感覺和知覺的直觀性和審美經驗在各價段的決定作用。
接受美學:建立某種「召喚結構」,有待讀者響應,從而構成對話關係。
召喚結構:文學作品具有意義空白和含義不確定,召喚讀者去填充和確定。
新樂府:以新樂府得名,關心民苦,揭露時弊,有現實主義傾向。
古文運動:以儒學為旗幟,以復古為口號,以文體改革為中心,以維護唐王朝為目的的散文革新運動。韓愈,柳宗元
物感說:我國古代提出的一種心與物關係的學說。
心物交融說:劉勰,關於作家藝術構思與客觀事物的論點。
表象:保留在記憶中的客觀事物的映象。
全景小說:多層次,多線索,多主題,跨時空,竭力描寫社會生活全景,百科全書。
移情說: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
距離說:拉開功利距離的體驗。對已有的經驗換一種角度重新審視。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王國維,與對共同生命著,為入;體驗又要反芻,進行自審,為出;兩者辨證統一。
文本:語言的實際運用形態,根據一定的語言規律和語義規則組成整體語句,未經讀者閱讀只是語言產品(如書)。
文學文本:構成文學這種語言藝術品的具體語言形態。
桐城派:方苞開創,劉大木魁,姚鼐發展,學《左傳》、《史記》先秦西漢散文和唐宋八大家,講究義法,水求語言雅潔,以陽剛陰柔分文章風格。
文之精粗:粗是形色聲名,可見可聽的外界景象;精是指道。
文學文本的語言性:文學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語言特性。
語言:聲音與意義結合的符號表意系統,是人類交際最重的工具。
文學語言:加工過的,規範化了的書面語言。
文學作品的語言:經過作家加工的,旨在創造藝術形象並表達意義的語言形態。
語言結構:語言集團的總模式,代代相傳的語言系統,包括語法、名法、詞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代碼。
言語:在特定語境下人的說話活動,是說話人可能說或理解的全部內容,傳達個人說話的一種信息。
語言革命:胡適提出,1.言之有物,2.不模仿古人,3.講求文法,4.不無病呻吟,5.不濫調套語,6.不用典,7.不講對仗,8.不避俗字俗語。
文學語言組織:文學文本最基本層次和直接現實,是表現性目的和個性特徵的整體性語言構造。
語音層面:語言組織的基本層面之一,是文學語言組織的語音組合系統,包括節奏和音律。
文法層面:文學語言組織基本層面之一,文學語言組織在語調、語句和篇章方面的構成法則。包括詞法、句法和篇法
辭格層面:語言組織的基本層面之一,是富有表現力並帶有一定規律性的表現程式的運用狀況。
文學語言的審美特徵:文學語言組織的美的具體表現方式及其相應的構成法則。內指性、音樂性、陌生化、本色化。
文學形象:文本中呈現的、具體的、可感的、具有藝術概括性的、體現作家審美理想的、能喚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圖畫。
高級形象形態:充分體現審美理想的、達到最高審美境界的藝術形象。
審美理想:人們在自己民族的審美文化氛圍裡形成的,由個人的審美體驗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關於美的觀念尺度和範型模式。
藝術形態美:構成藝術品的外在形式美和內在形式美。
類型說:主張表現人物最突出的特點,重視共性,忽視個性。
個性典型說:從重視典型共性到重視典型個性。
馬克思主義典型觀: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中介—特殊說:包含個別因素又不是個別,包含普遍因素又不是普遍;以個別而言是本質,以本質而言是現象。
文學典型:作品中呈現的、顯示出特徵的、富於審美魅力的、含有豐厚歷史意蘊的性格,是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
扁平人物:具有類型性和漫畫性,表現一種單一的特性或意念。
圓形人物:具有人性的深度,具有多重性格側面,隨作品發展而變化。
熟悉的陌生人:熟悉點明典型形象的現實基礎,陌生指出典型形象的獨創性。
自然主義:著描寫現實生活的非本質個別現象和瑣碎細節,追求外在真實,反對典型化。不能反映生活本質。
啟蒙主義:18世紀,高揚「自由 平等 博愛」旗幟,反封建、反傳統、反教會,喚醒民眾的文學思想主張。
典型環境:充分體現現實關係真實風貌的人物的生活環境。現實關係的真實性;時代脈博和動向。
詩有三境:物境(詩由物生)、情境(詩由情生)、意境(揭示思想與事理)。
意境: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
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覺基礎上形成的呈現於腦際的各種感性形象。
內心意象是在文學創作中表現為藝術構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
泛化意象是文學作品中出現的一切藝術形象或語象的統稱。
觀念意象及其高級形態。
文學象徵意象:以表達觀念、哲理為目的,以象徵為藝術手段的具有荒誕性和審美求解性的藝術形象。
寓言式象徵意象:通過故事情節暗示一種哲理或觀念。
符號式象徵意象:通過無情節的整個或單個的形象特徵,直接暗示和象徵觀念與哲理。
現代敘事學:關注敘事作品的結構方法的研究敘事藝術理論和批評方法。
中國敘事學:綜合西方傳統敘事學和現代敘事學,具有創新性和個性的敘事研究方法和理論建構。
敘事:通過語言組織起人物的行動和事件,從而構成藝術世界的文學活動。
敘事的層面: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來觀察、分析敘事活動。敘述語言、敘述內容、敘述動作。
敘述語言:使故事得以呈現的口頭或書面陳述。敘述時間、敘述視角、敘述標記。
敘述時間:故事時間與文本時間相互對照形成的時間關係。時距、次序、頻率。
時距:故事時間長度與文本時間長度對照形成的關係。省略、概略、場景、減緩、停頓。
次序:故事時間中事件的接續前後順序與文本時間中語言的排列順序對照形成的關係。
頻率:敘述語言或故事內容自身重複的關係。
敘述視角:敘述語言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由敘述人稱決定。
第三人稱敘述:從與故事無關的旁觀者角度進行敘述。全知視角,剝奪讀者的探索求解權利。
第一人稱敘述:既是敘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個角色。
第二人稱敘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個角色以「你」的稱謂出現的。
敘述視角與人稱的變換:以兩種以上敘述交替出現的敘述。
敘述標記:對於理解故事來說具有標誌作用的敘述手段。
敘述內容:文學文本所敘述的東西,即故事本身。人物、結構、行動。
故事:敘述內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節、情景。
事件:故事中人物行為及其後果。
情節:按照邏輯組織起來的一系列事件。
情景:人物的行為與環境組合起來的實際場面和景況。
人物:推動故事的進展和具體生動的形象。扁形、圓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個類型。
表意性人物:不具有性格內涵僅僅表示某種抽象觀念的人物。
性格人物:具有一定秉性、氣質等心理與人格特徵的人物。
結構:故事的各個部分組成的整體存在形態。分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
表層結構:按照敘述順序組成的各敘述單元之間的關係。
深層結構:故事各要素按故事的文化背景某種內在結構關係排列組織起來的超出敘述順序的整體。
行動:是人物有目的的行為。敘述功能、敘述邏輯、符號矩陣。
敘述功能:根據人物在情節過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規定的人物行為模式。
敘述邏輯:根據人物在邏輯上的可能性而總結的人物行為模式。
符號矩陣:由四個符號要素組成的顯示人物行動意義的矩形圖式。
敘述動作:講故事這一行為本身。敘述者、接受者。
作者:創作作品的人。
隱含的作者:進入作品的敘述活動後的作者。
敘述者:講述作品中語言的人。
敘述聲音:體現敘述者敘述動作的口氣或基本態度。顯在敘述者、隱在敘述者。
三分法:把文學作品為成三大類:敘事作品、抒情作品、戲劇作品。
抒情作品:表現傳達作者以情感為核心的內在心性的文學作品。
情感:人對與之人發生關係的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
情緒: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產生的體驗。人對外界刺激帶有特殊色彩的主觀態度。
審美情感:審美主體對客觀審美對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種心理反應、態度和體驗。
藝術情感:對客觀現實與表現對象持特定審美態度的一種情感體驗。
表現論:認為藝術的本質在於表現情感,又稱情感論。
託爾斯泰傳達論:藉助「外在符號」「傳達」「感情」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興,抒發情感;觀,反映社會生活;群,溝通人與人;怨,批評時政。
抒情原則:在創作過程中,處理情感與理性、現實、語言等關係問題上,有意無意遵循的原則。
古曲主義:擁護王權;理性絕對化,否定感情的意義;運用民族規範語,恪守「三一律」;明顯的保守性。
靈感:文思敏捷、思維活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順利的創作心境。
抒情策略:創作時,在語法或修辭採用某種方法和手段以達到抒情的目的並強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種抒情傳統中長期反覆使用並因之產生了固定內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題:在某種抒情傳中基於某種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內涵相對固定的大型主題。
抒情小品文:一種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語法策略:從語言的結構方式這一角度強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辭策略:運用各種修辭方式強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文學風格:作家的創作個性在文學作品的有機整體和言語結構中所顯示出來的、能引起讀者持久的審美享受的藝術獨創性。
創作個性:作家的氣質稟賦、世界觀、藝術觀、審美趣味、藝術才能、審美追求等主觀因素綜合而的一種習慣性的行為方式。在日常個性的基礎上升華。它支配著文學風格的形成和顯現。
日常個性: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結構方面的獨特性。它是創作個性形成的基礎。功利性。
文體:文學風格的載體,是一些持久性的體制、樣式、類型,都是廣義的語言秩序。作品的體裁、體制;文學的語體;文學的風格。
文學語體:與一定的體裁相匹配而顯示其特徵的文學語言,表現為特定的語言體式。抒情語體;敘事語體;對話語體。
規範語體:具有規範性的語體。
抒情語體:一種表現對情感的體驗、特別鍾愛聲音功能、擅長偏離語言常規且頻繁運用修辭手法的語言體式。
敘述語體:用於敘述事件,在敘事性文體中廣泛使用的語言體式。
對話語體:富於動作性,要求性格化和口語化的語體,多在戲劇文學創作中使用。動作性、性格化、口語化。
自由語體:在規範語體的基礎上加以自由創造的語體,為創作個性的自由發揮提供廣闊的空間,是作家創作個性發展為風格的唯一途徑。
文採:文學作品中的言語色彩,是語言的特殊組合,是文學風格的外衣。
情調:作品中的情感格調。
氣勢:文學作品中的精神狀態和精神力量的運動狀況。
氛圍:瀰漫於作品的特定氣氛,往往與景物、環境結合構成意境和情境。
韻味:作品言語結構所產生的情趣和意味。
時代風格:作品在總體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時代的特徵,是時代的精神特點、審美要求和審美理想在作品中的表現。
民族風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滲透於作品中所形成的特定民族文學的總體特徵。
地域風格:是某一地域作家在創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點。
流派風格:一些思想觀念、審美理想、創作主張和語言格調等相近的作家在創作上形成的共同特點。群體文化的表現。
感物說:強調文學創作過程中主體心靈與客觀景物之間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養氣說:認為氣(道德精神)是文學創作活動中最主要的環節,只重「氣」,不全面。
鏡子說:強調文學創作必須反映客觀生活。對主觀能動認識不夠,不全面。
深層心理說:文學創作不是人的意識所決定的,而是個人或集體的深層心理(無意識)決定。
距離說:布洛觀點,主張審美主體不能有過多的功利考慮,在一定的距離外欣賞審美對象的美。
表現說:文藝歸結為作家心靈或本能的表現,主張創作從主觀自我出發。忽視客觀社會生活,不全面。
藝術直覺:主體從對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內在蘊意的思維方式或心理能力。
藝術知覺:主體用藝術的眼光審視對象時產生的知覺形象。
藝術靈感:在藝術活動中主體情緒激動、思路暢通、創造力極強的思維狀態。突發性、迷狂性、創造性。
藝術情感:主體在文學藝術活動中產生並促使這一活動進一步展開的心理體驗。
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心理體驗,主體對他與客體之間利害關係的功利性評價的心理反應。自然情感是藝術情感的基礎,藝術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華。
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觀念基礎上,有強烈功利性,是某個社會集團與現實之間利害關係的心理反應。
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強制性的,長期深入人心的,對道德規範、道德觀念的心理反應。給人壓迫感、緊張感。
宗教情感:以信仰為依託,將人的心靈引向虛無縹緲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藝術想像:主體調動過去積累的記憶表象,經過藝術加工創造藝術形象的心理過程。
科學想像:主體指向客觀事物某種內在規律,通過創造性心理活動認識客體,得到正確結論的心理過程。
再造性想像:主體對他過去積累的記憶表象進行回憶的過程。藝術想像的一種。
創造性想像:在再現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對對象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鑄,從而創造不同原型的藝術形象的過程。
相似性想像:由一物的觸發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過程。
藝術理解:在創作活動中所進行的分析、判斷、識別、比較的理性思維活動。
創作動機:作家、藝術家從事具體創作活動的目的。
藝術構思:在特定創作動機的指引下,在激起的創作衝動驅使下,對創作對象運用藝術概括、藝術變形等手法,塑造藝術形象、構織故事情節最終形成藝術世界的思維過程。
藝術概括:主體從一定創作動機出發,對選定的材料進行提煉加工的過程。藝術綜合、藝術簡化。
藝術綜合:在藝術構思過程中對各種材料進重新組合,從而形成藝術形象的過程。
藝術簡化:創作中對所寫的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幾筆勾勒特徵,對無關細節完全省略。
藝術變形:為達到某種藝術效果而有意將描寫對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現出來。
藝術傳達:從藝術構思到語言的顯現這一由內向外的活動和過程。
審美理想:在創作過程中自覺遵守的各種創作標準與價值追求。追求藝術真實性、社會價值、形式完美。
藝術真實性:在文學作品中客觀地反映生活實際,充分表情達意,從而給人合情、合理、合意之感的審美追求。包括歷史真實、情感真實、細節真實。
文學創作主體:已經處於創作過程中的作家個體。離開創作過程則不是。
文學消費:為滿足自身文化、審美與娛樂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對文學產品加以佔有、利用、閱讀或欣賞的活動。
文學生產:作家觀念形態的文學創作與出版家賦予其物質形態的複製出版。
文學傳播:藉助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文學信息或文學產品傳遞給文學消費者的過程。
文學接受:指審美範圍內閱讀、欣賞文學作品的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
接受心境:文學接受者在閱讀前與進入閱讀時的自覺或不自覺的基本心理狀態。
期待視野:是接受者在進入接受過程之前已有的對於接受客體的預先估計與期盼。「前理解」的心理狀態。
預備情緒:接受者從現實關注向文學接受躍進的中間環節,受作品基本特質激發而產生的特殊情緒。「前審美」心理。
審美心理結構:接受者原有的文學知識、審美趣味以及閱讀過的作品所構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圖式。
同化:作品信息與心中的審美結構相致,並得到強化與鞏固。
順應:作品信息與心中的審美結構嚴重不一致,而通過自我轉換來適應作品。
召喚結構:作品中留有不確定性和空白點需要接受者將其具體化的文學作品本身。
合理誤讀:在一定的限度內,接受者對作品含義的創造性理解與主觀評價。
審美效果:接受者在審美體驗高潮階段或實現階段所產生的直接或間接的一系列心理效應與最終成果。
心靈共鳴:讀者與作品之間實現了活躍的情感交流及對應關係的閱讀心理現象。
文學的社會交往:通過文學接受而形成或傳播普遍社會價值觀的過程。
文學批評:以文學接受為基礎,以一定理論與方法,對以文學作品為中心的各種文學現象進行研究和評價的文學活動。
印象性批評:感想式的鑑賞式的批評。
注釋式批評:解釋詞句、闡釋原意為主的批評。
評點式批評:在原作上加以批註、點評並與原作一起印行的批評。
英美新批評派批評:主張作品中心論,注重形式與文本的研究與批評。倡導「細讀法」。
精神分析批評:強調泛性慾論,用俄底浦斯情結來解釋創作動機,認為藝術是人的潛意識欲望的達成。
神話原型批評:主張將作品放到某個文學原型中去研究,提倡遠古神話與現代作品相聯繫,不同民族文學相比較。
結構主義批評:探求主宰具體作品的抽象結構。認為作品是一個符號系統,是按語言規則組織起來的語言產物。
接受美學批評:以讀者為中心,讀者決定一切。
女性主義批評:反對男性中心主義文化,某種程度上顛覆和質疑傳統價值觀和文學批評傳統。
後結構主義批評:否定任何內在結構或中心,認為文學是一個無中心的系統,是閃爍變化的語言符號的遊戲。
原始藝術:人類在史前社會創造的最初的形成中的藝術。
摹仿說:藝術起源於人類的摹仿本能,是摹仿自然和社會人生的產物。
巫術說:人的創作活動都包含巫術,是巫術的思維法則的推動促成藝術。
遊戲說:文學藝術是自由的,是一種不帶功利目的的純粹審美活動。是人類剩餘精力所自由遊戲的結果。
勞動說:藝術是適應著勞動的需要並在勞動實踐過程中產的。
文學思潮:在一定的時空範圍流行的文學觀念與文學創作的潮流。
浪漫主義:有兩種含義。一是浪漫主義思潮,二是浪漫主義創作所遵循的原則。
現實主義:有兩種含義。一是現實主義潮,二是現實主義創作所遵循的原則。
古典主義:擁護王權;崇尚理性;語言典雅;恪守「三一律」。
自然主義:排斥浪漫主義的想像與情感因素,片面發展現實主義再現生活的原則,追求純粹客觀。
後現代主義:現代西方文學流派的總稱。包括象徵主義、意識流、表現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派、新小說、黑色幽默。
象徵主義:主張通過象徵、暗示、對比和聯想表現作品主題,表達作者思想與哲理。
未來主義:否定傳統,讚美運動與力,打破語言規律,任從直覺。
表現主義:反對再現,主張純粹反映世界形象,強調主觀受的絕對性。
超現實主義:反傳統,反現性,主張遵從潛意識創作,進行所謂的「自動寫作」。
存在主義:關注荒謬、虛無的世界中的人生苦難,意識荒謬的存在性,強調自我選擇。
新小說:反對虛構,力求客觀化描寫,反傾向,構造新的小說結構。
文學流派:在一定有歷史時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學觀念、創作傾向、藝術追求和美學風格的作家群體。
摹仿說
認為藝術起源於人類對自然和現實的模仿。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摹仿說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的觀點,他的合理之處在於:首先,它揭示了史前人類一種比較普遍的心理特點,即人有一種摹仿的天性。其次,摹仿可能是人類最早採用的藝術創作方法。局限性:一是他雖然承認藝術來源於生活,但它將摹仿歸結為人的本能和天性,卻不能解釋這種本能和天性從何而來,為什麼摹仿此物而不摹仿彼物,其間顯然忽略了人的社會實踐因素和情感因素。二是,摹仿說只強調機械的描摹自然生活,卻將藝術中佔有很大比重的表現性因素置之一邊,這當然就很難全面把握藝術的起源和人們從事藝術活動的基本動機。
遊戲說
認為藝術起源於遊戲。代表人物:席勒、康德、斯賓塞、谷魯斯。遊戲說試圖從心理學、生物學和生理學的角度揭示藝術發生的奧秘,無疑是十分必要的,它將精神上的「自由」看作是藝術創造的核心,對於人們藝術的本質和藝術創造的基本動因,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但是,遊戲說忽略了更為重要的社會原因,把藝術活動僅僅歸結為「本能衝動」或者「天性」,並且不能解釋這種「本能衝動」或「天性」來自何處,這樣就難以從根本上揭示藝術起源的真正原因。另外,「遊戲說」過分強調藝術與勞動的對立,藝術與功利的對立,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表現說
認為藝術起源與情感表現和交流的需要。代表人物:雪萊、列夫託爾斯泰、維隆、喬治科林伍德、蘇珊朗格。合理之處:表現說無疑是關於藝術起源問題的最重要的理論之一。情感在推動藝術的發生和發展上有著不可忽視的動力作用,它從本質的角度體現出藝術一個方面的基本特徵,因此,今天仍然有許多學者堅持從情感表現的意義上來分析和認識藝術。不足指出:首先,僅僅局限於「表現說」,很難將再現性藝術、創造性藝術的起源解釋得十分清楚。其次,人類表現情感的方式是多樣的,藝術之外的許多語言動作和表情都可以表現情感,僅僅強調感情的衝動和宣洩還不能完全說明藝術產生的真諦。
巫術說
認為藝術起源於原始民族的巫術活動。代表人物:愛德華泰勒、雷納克、薩羅蒙賴納許、吉德遜。巫術活動所創造的藝術具有雙重的意義,它既能夠增加巫術效果的氣氛、情緒與形象的逼真,又能夠使這種摹仿的外觀創造及情緒宣染將人們帶入一種幻覺真實,從而導引出一種愉快的感覺,最終又使之轉化為審美愉快,這是,這種願與武術活動的形象與情緒就脫離了實用的、功利性的目的,獲得了獨立的意義,不再是巫術,而是藝術了。但是,如果將巫術作為藝術發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不妥的,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並不是所有的原始藝術都與巫術有關。
勞動說
認為藝術起源於勞動。代表人物:畢歇爾、希爾恩、馬克思德索、普列漢諾夫。正確性:首先,勞動是原始藝術最主要的表現對象。其次,史前藝術在內容與形式方面都留下了大量的勞動生產活動的印記。但是,過分注意勞動與藝術發生的直接關係,也不免有些簡單化。勞動是人類社會生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卻不是社會生活的全部。勞動以外的其他社會生活的內容,也與藝術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此外,藝術的生產是以人的手由於勞動而達到的高度完善為前提的,但藝術起源主要的是指社會學意義和心理學意義上的推動力,也就是說指原始人最初的創作動機究竟是什麼,從這一意義上來探討勞動與藝術的關係,還很難判定它在藝術起源方面的作用究竟如何。
藝術家
藝術家是人類審美精神產品的創造者,是具有獨立人格的豐富情感的人,並且主要運用獨特的思維和技能去表現人類豐富的感情。藝術家的生命在於創造,藝術家必須具有良好的素質和能力。
藝術構思
是指藝術家在藝術體驗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上以特定的創作動機為指導,以各種心理活動和藝術表現方式為中介,使藝術意象得以創造和生成的思維過程
藝術意象
是藝術家在藝術構思的過程中,將主體的審美情感、審美認識與把握到的客觀物象相融合,並以一定的藝術表現手段和規律作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於觀念中的藝術形象。藝術意象是藝術家審美理想和審美意蘊追求的體現,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藝術風格
藝術創作的整體上所呈現出來的代表性的特點,是由藝術家的主觀方面的特點和作品的客觀特性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風貌
藝術流派
是指思想傾向、審美觀念、藝術趣味、創作風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藝術家所組成的藝術派別。一般來講,某個藝術流派的形成和被人們認可,既要有明確的藝術主張,還要有具體的創作實踐、藝術成果和成就顯著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