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齊物論》,人類定義這個世界,命名萬物,但卻被萬物所迷

2020-11-29 大魚來兮

這篇《齊物論》實在太好,太妙,其中思想之深邃,可供人領悟一生,正如「齊物」二字,向萬物看齊。我們「人」也是萬物中的一員,萬物在變化,我們人也在變化,並且「人」身為萬靈之首,對這個世界作出了非常豐富的解釋,對萬物進行了定義,以抽象的概念來解釋這個世界,從各個概念之中尋求形體上的寬慰以及心靈上的寄託。

整篇文章含義太高深,以我當前的理解無法把其中的本質精神解釋清楚,自身對此篇文章有一些領悟,用感悟到的認知運作於生活中,可以不斷地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物質生活,兩者都可以提到,就看自己怎樣去領悟這些概念了。

從如今我們所掌握的知識而言,人是為兩者活著的,一是精神,二是物質。精神上人們需要情感的寄託,需要思想的共鳴,有區別於動物的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物質上,人們改變了周邊物質的原始形態,從一種方式轉化為另外一種方式,發現其中規律,從而用合理的「度」體現出物物之間的價值。

道家的學說在我看來最終的要求就是闡述這個「度」,因為世間人們無法把握好這個「度」,因此才會有這樣那樣的煩惱,苦難。該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卻不做這樣的事情,導致平衡失守,於是各種麻煩都出來了。所以道家說用「順其自然」的方法面對人生中的各種事情,如此才能把最為關鍵的那個價值體現出來。

這篇《齊物論》在我看來表述了物質和精神的觀念,分析論證人的形體與精神之間的關係。如今這個時代大力發展物質上的規律,發現了很多物與物之間的關係,運用這種規律從而改變物質形態,用更利於人們生活的形態體現出物質間的價值。但是這種感知還停留在表面上,這也是如今這個時代所面臨的難題,當物質和精神無法相和諧相統一的時候,問題就出現了,人類精神世界失守,各種煩惱,各種不安的情緒紛紛到來,人內心缺乏信仰,無法正常生活。

文章開頭用師徒二人之間的對答引出話題,精神寄托在形體中,但形體也影響著精神。當人們找到合理的方法修行,修心便能達到一種意境,在這個意境中對周邊事物的理解更加詳細,更加透徹,更加合理。用「人籟」、「地籟」、「天籟」的概念進行表述,萬物自有其特徵,人類用自己認為的特徵給這些事情進行命名,用抽象的概念進行描繪,從而讓其他人能夠理解。在此發展過程中,不斷地給周邊的新事物進行命名,如此才有了我們如今這個時代。

萬物本就有自己獨特的,大自然所賦予的「天賦」,只需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就好了。萬物既然自己做主,在沒有人類存在之前,便已然存在,按照自然作息,順應天理的生活者,可人出現了,打破了原本的和諧。人們為了方便自己的生活,於是給萬物賦予了名稱,賦予了概念,讓世界變得更加有生機了,可同時這些概念也帶來了災難,帶來了很多負面的東西,並且根深蒂固在人們心裡。

最開始是概念,後來成了文字,語言,歌曲等各種體現人內在心靈世界的具象化。出發點是對的,可用著用著人們便忘記了自己也是「萬物」中的一員,人類共同創造的「業債」還需人類自身償還。但若能明白,我便是萬物,萬物便是我,我與萬物相其,一樣,形體和思維就統一了,不再被虛妄的東西困擾,也不會再迷茫了。

相關焦點

  • 莊子:紅塵滾滾萬物不齊,是非榮辱困擾於心,不如讀讀齊物論
    在《莊子》的第一章「逍遙遊」中,莊子借幾個寓言故事,講了「小大之別」;又借與惠施的「有用無用」之辯,闡述了他的人生觀。莊子的最高人生理想是逍遙。莊子認為,如要達到逍遙之境,就要做到「無所待」。《逍遙遊》體現的是莊子的人生觀,而《齊物論》則是莊子的認識論。我們知道,認識論決定人生觀,也就是說,你看世界的方式,決定了你生活的方式。儒家把世界看作一座大舞臺,我們有責任做最好的自己,用最美麗的狀態來贏得人生的鮮花與掌聲,這種認識論決定了儒家的入世態度。
  • 米蘭·昆德拉的「齊物論」比莊子晚來了上千年
    距莊子時代兩千多年後的當代西方,致力于田園牧歌描寫的米蘭·昆德拉寫過這樣一段話:「《創世紀》的開篇寫道,上帝造人是為了讓人統治鳥、魚、牲畜。當然,《創世紀》是人寫的,而不是一匹馬寫的。因此,並不能完全斷定上帝是真的希望人類統治其它生物。更有可能是人類發明了上帝,以便使其篡奪來的對牛馬的支配權合乎神聖法則。」
  • 《莊子·齊物論》莊子說「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才是人生大智慧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莊子》,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齊物論》。「逍遙遊」和「齊物論」是莊子最為著名的兩篇,逍遙遊關於人生態度的闡釋,而齊物論是關於道家辯證思維的闡述。接下來,我們來分享莊子在「齊物論」中的思想。我會用兩篇文章為大家解讀。
  • 莊子《齊物論》思想,認知突破必讀的極佳之作,至今無人能超越
    作者:餘雲開如果要在中國古代聖賢中找一個「智慧通天」的人,我相信很多人,一定會選擇莊子。當然,用「智慧通天」這個詞,未免顯得不沉穩,但我認為,這是對莊子最好的定義。需要說明的是,莊子在這裡拋出的這個思考,就是《齊物論》的根基。毫無疑問,這個根基就是形上學。雖然莊子通篇都是在用唯物主義、辯證論等方法來闡述,但莊子哲學的根據就是建立在形上學上,或說超驗主義之上。
  • 與丫頭讀《莊子》9,齊物論之形如槁木,龜息功
    丫頭:上一篇名字是「逍遙遊」,我大概能理解,這一篇叫「齊物論」是啥意思啊?我:「齊物論」重點是「齊物」,莊子他老人家認為世間事物、規則、思想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沒有主觀上的高下大小之分,應以清風拂大崗,明月照大江的心態去齊同對待。
  •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
    你看,這個世界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山川河流花鳥蟲魚,各有生機;貧富貴賤是非榮辱,縈繞於心。人們總是沉浸在各種是非的爭執之中,人們在對聲色犬馬的追逐之中根本停不下來。人們總是充滿了各種情緒,當志滿意得的時候,總是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當失敗沉淪的時候,又是那麼的絕望失意。總之,人總是被各種各樣的東西所束縛、所困擾,讓人的心靈永遠得不到安寧。
  • 《莊子·齊物論》:極致的美學都帶著踏實的厚重
    逍遙莊子的《逍遙遊》最為宏大恣肆,而緊接著的《齊物論》最美、最深、也最難懂,尤其到了「莊周夢蝶」真的是美輪美奐。有了這個底子再看前幾年被捧上天的《盜夢空間》不免有些大驚小怪。《齊物論》怎麼才能看明白?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只看《齊物論》肯定看不明白,因為前面還有《逍遙遊》。《大學》所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順序安排自有其意義,所以就更不能單單抓住某一點置喙。
  • 《莊子》很經典的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
    莊子最經典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每個人都希望活得悠然灑脫,無憂恣意,就像夢迷蝴蝶的莊周一般,超然脫俗於世外。「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萬物紛雜繁多,各自回歸本性,各自回歸本性卻是出自無心,渾然無知保持本真,終身不離開大道。小編推薦莊子的四句話,帶你品讀其中的智慧。
  • 《莊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莊子的智慧!
    今天分享莊子的十句名言,與大家共同感悟和學習聖賢的智慧。一、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田子方》人生最悲哀的事,莫過於精神上的麻木與愚鈍,而人形體的死亡還是其次的。三、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聖人貴精。
  • 莊子的野馬,可不是野生動物的馬,這個字二千年來都錯了
    又說古人認為:春天萬物生機萌發,大地之上遊氣奔湧如野馬一般。就連《康熙字典》也認為:田野浮氣曰野馬。《莊子逍遙遊》: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註:日光也。一曰遊絲水氣。顯然,他們都是把莊子的野馬,理解為野生動物的野馬,又把雲霧之氣的變化騰湧當成了野馬的樣子。
  • 《莊子》名言8句,令人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莊子.齊物論》越是有大智慧的人,越是心胸豁達,不拘小節;越是耍小聰明的人,越是挖空心思,斤斤計較。越是符合大道的言論,越是氣焰凌人,簡單直接;越是拘於智巧的言論,越是囉裡囉嗦,瑣細無方。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 張永義|《齊物論》的義理脈絡
    《齊物論》是《莊子》書中最難理解的一篇。除了下語奇特、陳義過高外,文章的結構不明也是造成理解困難的重要因素。正如宣穎所說:「聖賢經籍,雖以意義為重,然未有文理不能曉暢而意義得明者。」依郭象之意,莊子本人當然不願意與成見為伍(「大不類」),所以採取了連自己「齊是非」也要遣掉的方式徹底破除是非。他稱這種方法叫「寄言」:「至理無言,言則與類,故試寄言之」 (「雖然,請嘗言之」注)。寄言雖有所說,但又不執其所說,是一種無心之言、無言之言。無心之言、無言之言所表達的意,通常存在於言辭之外。
  • 《莊子·齊物論》篇九:莊周夢蝶,似我非我
    莊子齊物論篇,講了彼於此,彼與此包含了很多,如是與非,真與幻,左與右等等。萬物本渾然一體,卻因人有了思想而產生了是非,將萬物之本性又賦予了人的屬性,使得本性撲朔迷離,人人徘徊於表象之間。作為人,自然都會做夢,莊子亦不例外,莊周夢蝶是意義很深刻的一段,我只能是管中窺豹,儘可能表述所能表述的,總感覺有一些沒說出來,但不知從何說起,如何表達,只能淺顯的說一下。莊子認為究竟是自己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自己?由此而延伸的是,我們夢醒的時候是現實,還是夢中才是現實?
  • 「我抒我讀」投稿|萬物有靈平凡自然
    賈平凹先生的《萬物有靈》一書,通過對自然深情的抒寫,以文學的方式還原生命的純粹與本真以及對萬物生靈的思索。莊子在《齊物論》中道,「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先生著眼於自然之中的一花一葉一砂礫,以小見大,見微知著,與萬物溫柔共處,用自己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展現他眼中的生靈萬物,揭示自然奧妙,也從中讓我們窺探到他所體會的人生百味,真正使「萬物與我為一」。萬物有靈正是在於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渲染。
  • 道化萬物,萬物齊一:借老莊的智慧回答生態的問題(上)
    人類也像其它物種一樣,依賴於這一整體而存在。儘管我們的依存方式有著自己的特點,但仍舊有賴於此。在經歷了幾個世紀的人類主體性張揚之後,人們終於從自然的真理中開始重新認識自己。人類首先是一種普通的生命存在,他同萬物一樣,是一種生態與自然依賴性的存在。人類作為自然界中一個僅具有短暫歷史的生物類種,最為重要的生存條件就是現實自然世界的持續存在。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因此,「太一」一方面是萬物的本源(母),另一方面也是萬物運動變化所依據的準則或規律(經)。(不同認知主體所發出的···) 認知的一般特點:認知總是從人的特定角度,特定需要出發,抽取客觀事物的某一方面、片段而形成的。這無疑是「主觀的」,在人把這種主觀認識加給客觀世界,對象化為外界時,外部世界無疑成為「人為的」。
  • 陰陽生萬物,還是「和」生萬物?一篇文章說明白道家宇宙觀
    向陽,是萬物之本能本性。這說明老子觀察事物極其精細,用詞十分精當。這一句,也是老子對「二」的解釋。他所說的「一生二、二生三」的「二」,指的是「陰陽」,而不是《易》所說的「太極生兩儀」的「天地」。其實,天地也是陰陽二氣和合而成。《說文》曰:「沖,湧繇(通搖)也。」「沖氣」,並不是指的一種氣體,而是指陰陽二氣鼓蕩、湧搖相沖。沖作動詞。
  • 《莊子》名言集錦——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莊子.齊物論》大智慧的人廣博豁達,心胸坦蕩,不會為一點雞毛蒜皮的事斤斤計較;有點小聰明的人則觀察入微,無孔不入,總是喜歡雞蛋裡挑骨頭,無事生非;合於大道的言論,猶如火焰一般,直指人心,聽起來讓人心悅誠服;拘於技巧的言論,廢話連篇,滔滔不絕,讓人感覺厭煩。三,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莊子.人間世》將來要發生的事還很遙遠,過去的事已經過去。
  • 萬物源自比特,信息生成世界。
    信息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知。種種跡象表明人類也許會進入一個純信息的未來。這提示信息與世界的本源有關。  信息學的創立者香農給出了信息的定義:消除不確定的東西。個人認為香農在對信息進行深入研究中,觸及了信息的本質,信息與我們所能認知的世界形成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