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齊物論》實在太好,太妙,其中思想之深邃,可供人領悟一生,正如「齊物」二字,向萬物看齊。我們「人」也是萬物中的一員,萬物在變化,我們人也在變化,並且「人」身為萬靈之首,對這個世界作出了非常豐富的解釋,對萬物進行了定義,以抽象的概念來解釋這個世界,從各個概念之中尋求形體上的寬慰以及心靈上的寄託。
整篇文章含義太高深,以我當前的理解無法把其中的本質精神解釋清楚,自身對此篇文章有一些領悟,用感悟到的認知運作於生活中,可以不斷地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物質生活,兩者都可以提到,就看自己怎樣去領悟這些概念了。
從如今我們所掌握的知識而言,人是為兩者活著的,一是精神,二是物質。精神上人們需要情感的寄託,需要思想的共鳴,有區別於動物的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物質上,人們改變了周邊物質的原始形態,從一種方式轉化為另外一種方式,發現其中規律,從而用合理的「度」體現出物物之間的價值。
道家的學說在我看來最終的要求就是闡述這個「度」,因為世間人們無法把握好這個「度」,因此才會有這樣那樣的煩惱,苦難。該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卻不做這樣的事情,導致平衡失守,於是各種麻煩都出來了。所以道家說用「順其自然」的方法面對人生中的各種事情,如此才能把最為關鍵的那個價值體現出來。
這篇《齊物論》在我看來表述了物質和精神的觀念,分析論證人的形體與精神之間的關係。如今這個時代大力發展物質上的規律,發現了很多物與物之間的關係,運用這種規律從而改變物質形態,用更利於人們生活的形態體現出物質間的價值。但是這種感知還停留在表面上,這也是如今這個時代所面臨的難題,當物質和精神無法相和諧相統一的時候,問題就出現了,人類精神世界失守,各種煩惱,各種不安的情緒紛紛到來,人內心缺乏信仰,無法正常生活。
文章開頭用師徒二人之間的對答引出話題,精神寄托在形體中,但形體也影響著精神。當人們找到合理的方法修行,修心便能達到一種意境,在這個意境中對周邊事物的理解更加詳細,更加透徹,更加合理。用「人籟」、「地籟」、「天籟」的概念進行表述,萬物自有其特徵,人類用自己認為的特徵給這些事情進行命名,用抽象的概念進行描繪,從而讓其他人能夠理解。在此發展過程中,不斷地給周邊的新事物進行命名,如此才有了我們如今這個時代。
萬物本就有自己獨特的,大自然所賦予的「天賦」,只需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就好了。萬物既然自己做主,在沒有人類存在之前,便已然存在,按照自然作息,順應天理的生活者,可人出現了,打破了原本的和諧。人們為了方便自己的生活,於是給萬物賦予了名稱,賦予了概念,讓世界變得更加有生機了,可同時這些概念也帶來了災難,帶來了很多負面的東西,並且根深蒂固在人們心裡。
最開始是概念,後來成了文字,語言,歌曲等各種體現人內在心靈世界的具象化。出發點是對的,可用著用著人們便忘記了自己也是「萬物」中的一員,人類共同創造的「業債」還需人類自身償還。但若能明白,我便是萬物,萬物便是我,我與萬物相其,一樣,形體和思維就統一了,不再被虛妄的東西困擾,也不會再迷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