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義|《齊物論》的義理脈絡

2020-11-29 一騎絕塵fly

原創張永義古典學研究

編者按:本文原刊於《古典研究》2013年春季卷(總第13期),感謝張永義教授授權「古典學研究」公號推送。

《齊物論》是《莊子》書中最難理解的一篇。除了下語奇特、陳義過高外,文章的結構不明也是造成理解困難的重要因素。正如宣穎所說:「聖賢經籍,雖以意義為重,然未有文理不能曉暢而意義得明者。」[1]所以,古代注家和不少當代學者都曾耗精費力,嘗試疏通其文理,他們的很多說法如「物化」與「吾喪我」互相呼應,「萬竅怒號」對應於機心重重等,對於理解全文宗旨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筆者在閱讀過程中,覺得有一段話對於理解全文的結構頗為重要,特申說如下,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宣穎《南華經解》,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一、「今且有言於此」章

我所說的這段話指的是下面兩行文字,姑且稱之為「今且有言於此」章:

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雖然,請嘗言之。

《齊物論》全文共三千字,這兩行剛好處於正中間。在它之前的一千四百多字,層次比較清楚,基本上構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意義單元。其內容依次是:

(1)南郭子綦與顏成子遊的對話。這是全文的開端,其中「吾喪我」可以看作是全文的主旨,而三籟則是為了印證「喪我」之境。

(2)緊接著的是「大知閒閒,小知間間」一段。這段話極力描摹人心理方面的勾心鬥角。結論是,每個人所謂的「我」,全都是「成心」的表現。

(3)自「夫言非吹也」一直到「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講的都是破除「成心」的方法。有成心,就會有是非。是非彰明,則大道有虧。所以聖人不走對待之路,具體做法是:「照之於天」,「休乎天均」,「得其環中」,「莫得其偶」,「為是不用而寓諸庸」,「莫若以明」等等。

三部分中,第一部分屬於點題,第二部分說明為什麼要「喪我」,第三部分說明如何「喪我」。由於成心之我主要表現為是非,所以第三部分的重點也就在於破對待、齊是非。

《南華真經》,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義,明嘉靖時期顧氏世德堂刊本

「今且有言於此」章後面,尚餘一千五百多字。這部分的內容初看上去很散亂,有討論宇宙論的,有討論大道和語言關係的,有討論價值標準相對性的,還有討論弔詭、死生、夢覺等問題的。因為內容不太連貫,所以學者們通常把它們看成是前文的「餘波」。其內容,依次也可分成如下幾點:

(1)「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云云。這段繞口令式的話中最著名的一句是,「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它被看作是道家修為的最高境界。

(2)接下來是「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一段。這段話中,「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數句,讓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道德經》的「道恆無名」、「大辯如訥」、「聖人不仁」。末尾是堯舜關於「南面不適然」的對話。

(3)第三段是齧缺和王倪「三問而三不知」的對話。文中對於「正處」「正味」「正色」的追問,是人們通常把莊子定位為相對主義的最主要根據。

(4)第四段是瞿鵲子與長梧子的對話。這段對話中,齊死生、一夢覺被看作是要表達的主要思想。

(5)第五段即著名的「辯無勝」。也有人認為它是瞿鵲子和長梧子對話的一部分。

(6)最後是兩則寓言「罔兩問景」和「莊周夢蝶」。罔兩問景講「無待」,莊周夢蝶講「物化」,一起回應篇首的「吾喪我」。

現在的問題是:位於《齊物論》中間的「今且有言於此」章,與前後兩部分到底是個什麼關係?所謂「言」指的是什麼?「是」又指的是什麼?「類與不類,相與為類」的「相與」,又是何者的相與?此句不明,整篇文章的前後兩部分就無法銜接起來。

《莊子注》,文津閣四庫全書抄本

二、傳統的解釋

對於上述疑問,崔大華《莊子歧解》列出了三種答案,可供我們參考:

1.言,指上文言無是非;是,指俗言有是非。相與為類,謂皆未免於有是非。郭象:「今以言無是非,則不知其與言有者類乎不類乎?欲謂之類,則我以無為是,彼以無為非,斯不類矣。然此雖是非不同,亦固未免於有是非也,則與彼類矣。」陸樹芝:「上面言無是非,其旨已悉。然而無是非之言,即為有言,不知與爭辯是非之言亦復相類否乎?夫言有是非,則相類者也。言無是非,則不類者也。若類與不類,亦復相與為類,則言無是非者,與彼言有是非者,又無以異矣。」

2. 言,指彼人之言(物論)。是,指己之論(齊物論)。相與為類,謂皆執彼此之見。陸長庚曰:「言今且有言者於此,不知其與我之是者類乎不類乎?謂其不類,但不類於我而已。蓋我執己是,方謂他不類我。他說他是,將謂我不類他。類乎不類乎,若將類與不類易地而看,則見與彼皆是一類。」劉鳳苞:「有言於此,指『物論』。不知其與是類乎,『是』指己之『齊物論』」。

3. 言,指下文所言。是,指道。相與為類,謂凡有言,無論其與道合與不合,皆與儒墨言者為一類。王夫之:「『今且有言於此』,謂『有始』以下之言。『是』指道而言。既有言,則雖恰與『是』合,而亦儒墨之類矣。故唯無言則絕類而與道類,有言則固不能然。」王敔:「『是』謂此理。自謂今所言者,未知合乎無言之道否,則亦儒墨之類而已。」[2]

崔書列舉的都是最有代表性的說法,其他的解釋還有很多。譬如,德清認為,「言」指的是「世之立言以辯論者」,「是」指的是「滑疑之聖人」,整句話是說「今言辯之人,不必說與聖人類與不類,但以己見,參合聖人之心,妙契玄同,則本無聖凡之別,故與彼聖人無以異,了無是非矣。」[3]又如,牟宗三認為:「『今且有言於此』就是說現在另起一個開端。『不知其與是類乎』,不知道此言是否與上文相同。這幾句話是閒文,正文是下面一大段。……一般人註疏總是抓住『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咬文嚼字,那就是著,就是穿鑿了。穿鑿就講不通了。」[4]

解釋不通就說別人是「穿鑿」,那是哲學家的特權。德清把這幾句解讀為「言辯之人」與聖人無別,也屬增字解經。從原文中根本讀不出「以己見參合聖人之心,妙契玄同」之意。我們還是回到崔書所舉的三種代表性說法。

崔大華《莊子歧解》,中華書局2012年版

第一種說法始於郭象。依此說,「今且有言於此」指的是上文莊子齊是非的話(如「照之於天」、「莫若以明」等),「是」指的是各種成見(如儒墨者流)。成見屬於是非,所以與莊子的「齊是非」不類。但「齊是非」說到底也代表著一種立場,仍然屬於對待的一端,因此與那些成見仍屬一類。

郭象緊接著還講了下面這句話,崔書沒有摘錄:「然則將大不類,莫若無心。既遣是非,又遣其遣。遣之又遣之,以至於無遣,然後無遣無不遣而是非自去矣。」依郭象之意,莊子本人當然不願意與成見為伍(「大不類」),所以採取了連自己「齊是非」也要遣掉的方式徹底破除是非。他稱這種方法叫「寄言」:「至理無言,言則與類,故試寄言之」 (「雖然,請嘗言之」注)。寄言雖有所說,但又不執其所說,是一種無心之言、無言之言。無心之言、無言之言所表達的意,通常存在於言辭之外。郭象認為,《齊物論》中「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以後的內容,就屬於這種「遣之又遣」的「寄言」。

第二種說法的代表人物是陸西星他把「今且有言於此」解釋為各種「物論」,把「是」解釋成自己的齊物論。合起來就是說,那些各持己見的人和我不一致,這叫不類。但就他們和我各執己見來說,又是一樣的,這就叫「相與為類」。

第三種說法是王船山父子的觀點依此說,「今且有言於此」,指的是下文的內容(如「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大道不稱」等)。「是」則指的是大道。道本不可說,一涉言語,就墜入「成見」,與儒墨者流成為一類。莊子高明處在於,一開始就有此自覺,所以言說之前就先把自己否定了:「此欲自顯其綱宗,而先自破其非一定之論。」

三說之中,最沒理據的是第二種。把「今且有言於此」解釋成「物論」,不僅和上文的「齊是非」不相連屬,也無法應和下文「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章的內容。所以此說可以不用理會。

郭象和王氏父子的說法則有同也有異。同的是,他們都認為莊子此章意在遣、破自己,不給批評者留下任何口實。不同的是,王氏認為遣、破的對象陳述在下文,郭象認為遣、破的對象已經表述在上文之中。

王船山及其《莊子解》(同治四年湘鄉金陵曾氏刊本)

三、個人的看法

個人比較贊成郭象的解釋。理由有二第一,如果按照王夫之的說法,破掉的是下文的內容,那麼「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大道不稱」、「死生無變於己」這些核心的主張統統都得否定掉。第二,依郭象的說法,「遣之又遣,以至於無遣」針對的其實都是下面這個問題:「齊是非」本身是否也是一種是非?郭象稱「齊是非」本身只是一種「寄言」、無心之言,可以有效地把莊子的立場和世俗的成見區別開來(「大不類」)。因此,表面上的自我遣破,其實也是對自己說法的一種辯護。

由於郭注只是隨文註解,他並沒有說明「今且有言於此」章以下的內容有多少屬於這種「寄言」,倒是宣穎在《南華經解》的《齊物論》篇尾作出了明確的斷言:「上面若干文,推倒物論者十居二三,連自己齊物論一併推倒者,十居七八。至末忽現身一譬,乃見己原是絕無我相,一絲不掛人。」[5]這等於說《齊物論》的下半篇全都屬於邊說邊掃。

從這個角度重新考察《齊物論》的後半部分,我們會發現,文本的意義會發生一些明顯的改變:

(1)所謂「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也者」,表達的既不是宇宙論的關懷,也不是對宇宙論的質疑,而是要說明這種追問方式會陷入無窮回溯的危險。提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要目的並非是為了說明物我一體,而是為了引出下面這句話:「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既然已經是「一」,那還能說嗎?既然已經稱之為「一」,那還能不說嗎?原來的「一」和言說的「一」合起來就成了二,二加一就有了三,這樣推下去,將永無止境。莊子的言外之意是:通過語言來破除是非,不可避免地會陷入到無窮追溯的困境。

(2)「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一段,主要也不是為了說明大道和語言的關係,而是為了突顯下面這句話:「聖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 大道不稱,大辯不言,一旦訴諸言說,就無法避免對待和是非關係,這是語言的困境。最理想的辦法當然是像聖人那樣不論、不議、不辯,僅僅「懷之」而已。莊子這裡也許是想說:以言止言,以辯止辯,實際上是一種不得已的方式或手段。

(3)第三段是齧缺和王倪的對話。這段話當然可以從價值相對性的角度進行解釋,但下面的意思似乎也不能排除:是非問題永遠無法通過言語來解決,所以只能象王倪那樣「三問而三不知」。甚至說「吾惡乎知之」也不行,畢竟他還有一個「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殽亂,吾惡能知其辨」的立場。至人則不同,他們「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連是非、利害的問題都沒有。所以,只要有言說,都免不了在是非之中。

(4)第四段是瞿鵲子和長梧子的對話。此處換了一個角度切入話題。破掉是非的最好方式當然是無言的「懷之」,但如果迫不得已必須藉助於語言的話,也仍然可以說些「有謂無謂」的話。「有謂」是有所說,但所說的內容卻是不定的,這就叫「言無言」。「言無言」看上去好像無意義,但卻可以讓人獲得一種理解和覺悟。最明顯的例子是弔詭,「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這種話明顯是自相矛盾,但仍然傳達了一種觀念或想法。要不,莊子何以會寄望於一位萬世之後有如旦暮之遇的大聖解者呢?就莊子來說,他也許是要藉此提醒讀者,自己破掉對待的做法其實正處於同樣弔詭的困境。

(5)第五段是「辯無勝」。辯論既然無法做出是非的選擇,那麼就不妨把不是的看作是(「是不是」),把不然的看作然(「然不然」),把一切聲音的相待全都化作不相待。沒有了對待,沒有了是非,自己的「齊物論」當然也就一併化去了。

(6)最後是「罔兩問景」和「莊周夢蝶」的寓言。罔兩的問話可以轉換成對莊子的質疑:你前面忙於破掉眾論之是非,現在卻自說自掃,把自己的立場化掉了,這不是沒有「操守」的表現嗎?景子的回答實際上也就是莊子的回答:「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如果說景子的回答中還有個「吾」在,到了莊周夢蝶,不但找不到「我」,連「吾喪我」的「吾」也無影無蹤,這才是徹底的「無我」之境。

《夢蝶圖》,元劉貫道繪,藏於美國王己千先生懷雲樓

四、結語

把《齊物論》分成「破他」和「自破」兩部分,可能會引起簡單化的擔憂:如此豐富和複雜的內容可以被化約為「無我」二字嗎?讓我引述宣穎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

內七篇都是特立題目,後做文字。先要曉得他命題之意,然後有他文字,玲瓏貫穿,都照此發去。蓋他每一個題目,徹首徹尾,是一篇文字,止寫這一個意思,並無一句兩句斷續哈希說話。今人零碎讀之,多不成片段,便不見他篇法好處[6]。

[1]宣穎,《莊解小言》,《南華經解》,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頁1。[2]崔大華,《莊子歧解》,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頁78。標點有調整。[3]德清,《莊子內篇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43。[4]盧雪昆整理,牟宗三《莊子齊物論演講錄》第7講。[5]宣穎,《莊解小言》,《南華經解》,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頁24。[6]宣穎:《南華經解》,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頁1。

相關焦點

  • 羅祥相:詮釋的偏移與義理的變形——莊子「小大之辯」及「逍遙」義...
    又或通過文本內部思想的分析,指出《逍遙遊》「揚大抑小」的思想傾向與《齊物論》「小大齊一」的思想主張所存的內在思想矛盾,是促使向郭提出「小大同揚」的「適性逍遙義」的內在原因。有學者還試圖通過區分《逍遙遊》與《齊物論》的不同論域,或析辯《逍遙遊》與《齊物論》論述結構的同一性,以及重新界說「小大」之義涵等方式,設法彌合二篇的思想矛盾,為之圓說。
  • 《莊子·齊物論》:極致的美學都帶著踏實的厚重
    逍遙莊子的《逍遙遊》最為宏大恣肆,而緊接著的《齊物論》最美、最深、也最難懂,尤其到了「莊周夢蝶」真的是美輪美奐。《齊物論》怎麼才能看明白?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只看《齊物論》肯定看不明白,因為前面還有《逍遙遊》。《大學》所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順序安排自有其意義,所以就更不能單單抓住某一點置喙。
  • 莊子:紅塵滾滾萬物不齊,是非榮辱困擾於心,不如讀讀齊物論
    《逍遙遊》體現的是莊子的人生觀,而《齊物論》則是莊子的認識論。我們知道,認識論決定人生觀,也就是說,你看世界的方式,決定了你生活的方式。儒家把世界看作一座大舞臺,我們有責任做最好的自己,用最美麗的狀態來贏得人生的鮮花與掌聲,這種認識論決定了儒家的入世態度。
  • 《莊子·齊物論》莊子說「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才是人生大智慧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莊子》,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齊物論》。「逍遙遊」和「齊物論」是莊子最為著名的兩篇,逍遙遊關於人生態度的闡釋,而齊物論是關於道家辯證思維的闡述。接下來,我們來分享莊子在「齊物論」中的思想。我會用兩篇文章為大家解讀。
  • 與丫頭讀《莊子》9,齊物論之形如槁木,龜息功
    丫頭:上一篇名字是「逍遙遊」,我大概能理解,這一篇叫「齊物論」是啥意思啊?我:「齊物論」重點是「齊物」,莊子他老人家認為世間事物、規則、思想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沒有主觀上的高下大小之分,應以清風拂大崗,明月照大江的心態去齊同對待。
  • 米蘭·昆德拉的「齊物論」比莊子晚來了上千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可以說,這是當代西方文學家的「齊物論」,如果昆德拉讀了莊子的《齊物論》,想必會驚嘆千古之上的知己罷!東晉高僧之盾說:「莊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鯤鵬。」(《應帝王》)牧場裡的牛馬是自由的,牧場的主人是逍遙的,在這個層面上,人、牛、馬沒什麼區別,牛馬無心的吃他們的青草,牧人無心的在牧場上散步,莊子於此了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齊物論》)。仲夏的百草園,鮮花豐美,蝶蜂飛舞。這一次,莊子在他的牧場裡看到了驚險的一幕,螳螂在捕蟬,一隻黃鳥卻在後邊盯著螳螂,垂涎欲滴。
  • 莊子《齊物論》思想,認知突破必讀的極佳之作,至今無人能超越
    《齊物論》是《莊子》內篇的第二篇,第一篇是《逍遙遊》。據說,莊子在寫完逍遙遊後,心境非常敞開,享受到了精神逍遙無待帶來的愉悅感。他也希望更多的人達到他的這個境界,共享這種高級享受。但他發現世人精神被束縛在各種是非、概念之中,要達到他的境界,首先要解決掉這些學派紛爭造成的困惑,於是他又寫了《齊物論》。
  • 莊子《齊物論》,人類定義這個世界,命名萬物,但卻被萬物所迷
    這篇《齊物論》實在太好,太妙,其中思想之深邃,可供人領悟一生,正如「齊物」二字,向萬物看齊。這篇《齊物論》在我看來表述了物質和精神的觀念,分析論證人的形體與精神之間的關係。如今這個時代大力發展物質上的規律,發現了很多物與物之間的關係,運用這種規律從而改變物質形態,用更利於人們生活的形態體現出物質間的價值。
  • 【基礎】脈絡膜前動脈動脈瘤
    脈絡膜前動脈動脈瘤臨床上少見,其破裂率為26.7%,明顯低於後交通動脈動脈瘤。脈絡膜前動脈動脈瘤大多發生在脈絡膜前動脈與頸內動脈交界處,體積往往較小,其增大時可以取代脈絡膜前動脈,但很少壓迫動眼神經,未破裂時多無臨床症狀,其破裂可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室出血,出血量大時可導致腦疝。
  • 脈絡膜黑色素瘤
    眼底鏡檢查和眼底螢光血管造影是脈絡膜黑色素瘤常用的檢查手段,但在屈光間質混濁時就失去診斷意義,而影像檢查方法在本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中發揮優勢。脈絡膜的治療方法有多種,概括起來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眼球或眶內容物摘除;另一類是在保留眼球的基礎上採用其它方法治療腫瘤,如放射性貼附器、光凝、透熱、冷凍、放療、化療、免疫治療和腫瘤局部切除。
  • 自說自畫「脈絡膜」
    在之前那篇《淺談「海馬」的神外解剖》中,我提到了「脈絡膜、脈絡裂、脈絡叢、脈絡膜帶、終紋、髓紋、中間帆」等一堆名詞,然而,隨著這幾天繼續深入學習這部分解剖
  • 多圖秒殺脈絡膜前動脈
    人類胚胎的發育也是非常類似,在胚胎前五周的「choroidal」階段,頸動脈系統供應了幾乎整個大腦,此時脈絡膜前動脈供應區非常廣泛。但隨著大腦半球的發育,後循環逐漸壯大了起來。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個案中脈絡膜前動脈甚至供應了大腦後動脈的皮層部分。總之,現在的脈絡膜前動脈是一個小分支,但它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它的大小。
  • 脈絡膜前動脈解剖和功能
    AChA 由頸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發出後,行向後內,至視束表面前1/3 處再向內越過視束(與視束第一次交叉),然後走在中腦與視束之間的溝內繼續後行至視束後 1/3 處再次越過視束外行(與視束第二次交叉),繼繞丘腦枕,經側腦室形成脈絡叢,在室間孔附近與脈絡膜後外動脈吻合。 AChA 進入脈絡裂以前的部分因行於環池內稱為池部,進入脈絡裂以後的部分稱為腦室部。
  • 解析疑難脈絡叢乳頭狀瘤治療|乳頭狀瘤|腦積水|脈絡|治療|腫瘤|...
    脈絡膜叢腫瘤是一種罕見的來源於脈絡膜叢上皮的腫瘤,佔所有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0.2%。其中,脈絡膜叢乳頭狀瘤(CPP)是一種良性乳頭狀腫瘤,類似於非腫瘤性脈絡膜叢組織,單層單形上皮細胞覆蓋在高血管化基質上。有絲分裂活性缺乏或極低。CPP的年平均發病率為0.3 / 1,000,000,比CPC高5倍。
  • 脈絡膜後動脈解剖及其動脈瘤
    脈絡膜後動脈( posterior choroidal artery , PChA)(PChA)分為
  • 中國民俗文字發展脈絡
    中國民俗文字發展脈絡中國文字說(四)中國文字的發展,從歷史上就有三條發展脈絡。前面我們已經論述了二條:中國方塊漢字的發展脈絡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的發展脈絡,此篇文章,我們就來論述中國文字的第三條發展脈絡,這就是:中國民俗文字的發展脈絡。什麼是「中國民俗文字」?
  • 【從解剖到臨床】認識脈絡膜前動脈
    供應脈絡膜的血管。因此,在胚胎早期,脈絡膜動脈相對其他血管很粗大,包括供應側腦室脈絡叢的AChA。而大腦中動脈那時候還沒出現,或者說只是大腦前動脈的一條小分支,待上帝將它選中發育為大腦中主幹(如下圖)5周胚胎部分血管發育事件簡述,注意脈絡膜前動脈(圖片來自neuroangio.org)有了上述鋪墊,我們不難得出AChA的第一個特點:無論如何變異,其大致走行都是指向側腦室脈絡叢。
  • 認識脈絡膜前動脈:從解剖到臨床
    脈絡膜前動脈(ACHA)為頸內動脈的重要分支之一,人群中96%~99.5%脈絡膜前動脈起自頸內動脈C7段後壁的小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