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齊物論》思想,認知突破必讀的極佳之作,至今無人能超越

2020-11-29 雲開書院

作者:餘雲開

如果要在中國古代聖賢中找一個「智慧通天」的人,我相信很多人,一定會選擇莊子。

當然,用「智慧通天」這個詞,未免顯得不沉穩,但我認為,這是對莊子最好的定義。

在莊子哲學思想中,涉及到形上學、本體論、辯證思想、相對論、宇宙觀、認識論等較多觀點,無論我們從那一個觀點進入,都能夠一窺莊子哲學的宏大與深邃。

可以說,在中西方哲學家中,能像莊子這樣洞察人性、萬物以及世界本相,且能夠將其準確描述出來,並找到終極性解決方案的人,可謂鳳毛麟角。

《莊子》一書,分外內篇、外篇、雜篇,其中內篇被公認為莊子真作,其他的外篇、雜篇有可能是後學「偽作」。當然,最重要的思想在全在內篇裡,共七篇文章,可謂篇篇精品,句句真知。懂得莊子內七篇的思想內涵,也就懂得了莊子極高的智慧境界。

《齊物論》是《莊子》內篇的第二篇,第一篇是《逍遙遊》。據說,莊子在寫完逍遙遊後,心境非常敞開,享受到了精神逍遙無待帶來的愉悅感。他也希望更多的人達到他的這個境界,共享這種高級享受。但他發現世人精神被束縛在各種是非、概念之中,要達到他的境界,首先要解決掉這些學派紛爭造成的困惑,於是他又寫了《齊物論》。

在《逍遙遊》中,莊子揭示了人類存在「認知局限的狀態」,以及這種狀態造成的錯誤生活觀,並發現人的價值與本位所在,最後為此提出了打破認知局限的方案:無我、無功、無名。也就是說,逍遙遊實際上是教我們認識到人的認知局限,然後如何避免認知局限造成的錯誤生活。

那麼,《齊物論》就是在《逍遙遊》的基層邏輯上,進一步系統論證了「認知局限」的錯誤因由、邏輯,並為此找到解決這些錯誤因由、邏輯的答案。

在《齊物論》,莊子認為萬物都是渾然一體的,事物之間在根本上並沒有彼此之分,而且是相互依存的存在。

所謂「齊物」,就是一切事物歸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沒有什麼差別,也沒有是非、美醜、善惡、貴賤之分。

莊子從三個層次,為我們推導了《齊物論》的實在性、合理性以及終極性。下面我們具體來看:

一、物性不同,見識不同

在本文的開篇,莊子通過一個能夠「吾喪我」的高人南國子綦與俗人代表子遊的對話,道明了一個道理:物性不同,所發出的見解不同

莊子首先通過南國子綦的口,提出了人籟、地籟、天籟的世界本相,並指明了一般人只知道人籟而已,修為稍微高一點的人,可能還知道地籟,但天籟卻很少有人知道。

然後,南國子綦用樹林裡各種形狀各異的樹洞,在風吹過之後,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來說明:風是一樣的風,但那些樹洞因為各自不同的造型,所發出的聲音就各不相同,有的像流水聲,有點像射箭聲,有點像喊叫聲……

在這裡,莊子已經給了我們啟示,物性不同,所感受的一定不同,但如果我們把這種自我感受認為是唯一真理,那就大錯特錯了。

但子遊還在陷在概念之中,又問道:人籟是用竹子發出的,地籟好比那些樹洞發出之音,那麼天籟是什麼呢?

其實,從整體思想路徑來看,莊子不是要揭示概念的來源,而是要告訴我們人的「認知局限」的問題。前面提出天籟只是未了說明人的認知是有局限的,我們眼界所能看到的很有限。

所以,南國子綦並沒有回答子遊的問題,而是拋出了一個思考,將子遊(當然也包括我們)帶到直面認知問題上來:「風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其意是風吹那些不同形狀的樹洞,使他們發出自己的聲音。能讓它們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那麼鼓動這些聲音的是誰呢?

需要說明的是,莊子在這裡拋出的這個思考,就是《齊物論》的根基。毫無疑問,這個根基就是形上學。雖然莊子通篇都是在用唯物主義、辯證論等方法來闡述,但莊子哲學的根據就是建立在形上學上,或說超驗主義之上。

然後,沒有等子遊的回答,莊子筆鋒一轉,就直接說人的問題:

「大知閒閒,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搆,日以心鬥:縵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

在此莊子一針見血,道明了人的問題:無論是大智的人,還是小智的人,都愛各持己見,並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生出各種虛假、編造的手段,而這些都被人稱之為精明。

但這些為了讓自己比別人更精明的努力,其生命猶如秋冬的肅殺,日漸衰亡,心靈就像被繩索捆綁了,萬般不開竅,又像廢棄的水溝,源頭之水枯竭,一天天走向滅亡。

也就是說,其實每一個個體的人都是和那些樹洞差不多,每一個人都是因為自己的感受與領悟,便形成了各種對立的、千差萬別的爭議。而這些對立和爭議都是「勞神明」的枉費。從根本上來講,這些爭議一點意義也沒有,就像那些樹洞發出各種聲音一樣,他們都認為自己發出的聲音是對的,其他的都是錯誤的。但其實他們感受的都是同一陣風。進一步,莊子強調,如果沒有風,它們連發聲的機會都沒有。

但奇怪的是,人的各種情緒,變化莫測,時而歡喜,時而憤怒,時而悲哀,時而快樂;有時多慮,有時感嘆,有時後悔,有時恐懼,有時放縱,有時張狂,有時作態,就像音樂從空虛中發出來,又像菌類被地氣蒸發出來。

仔細想一想,我們是不是如此,總是莫名其妙地生氣、哀怨、悲傷、憤怒,卻無可遏制。從這個層面來理解,我們就無法不進入形上學理解了,當我們用形上學來理解,就知道我們真的很渺小:我們連自己的情緒都把控不了。從某種程度上講,宗教之所以存在都是因為這個深層次的原因,而人的敬畏心也是因為在這個層面上的無可奈何。

當然,莊子並沒有帶領我們進入形上學,他只是把門指給我們,並把抉擇權交給我們,他只是說了一句:「已乎,已乎!旦暮如此,其所由以生乎。」意思是,如此吧,如此吧,一旦我們領悟到這些層面,就知道其所產生的原因了。

在這裡,莊子沒有進入形上學去為人類「樹立一個有名稱的宗教偶像」,這對於中國文化來說,我們無法評判這是幸還是不幸,畢竟我們人類社會還沒有抵達終極狀態。但從西方宗教對全人類產生的影響來看,其實宗教信仰誕生的那一天,就帶著一把雙刃劍,各種由此誕生的道德派別、宗教爭端、信仰衝突、種族歧視,將人類一次次推到了危險的邊緣。

這是《齊物論》的第一個層次,莊子在此讓我們知道人類的認知局限,人類所發有的爭議,都是因為自己的情態不同、內在不同而已。

接下來,莊子將進一步告訴我們:其實我們在根本是沒有分別的。

蒙城莊子雕像

二、萬物無彼此,互相依存

通過前面的鋪墊之後,莊子提出了他的論點:「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意即所有事物都存在著相對性,沒有「彼」就沒有「我」,反過來,如果沒有「我」「彼」也無法得到呈現,「彼我」相輔相成,無法分離,說明物與物都是相互依賴而存在的。

緊接著莊子強調,當我們認識這一點,就算是接近道了,剩下來的問題就是我們不知道是誰主宰?但這個主宰是我們明明可以感受到的,雖然我們看不見他的端倪,但通過我們人的行為結果,我們就知道有這個主宰。就像那些樹洞發出聲音一樣,他們是由風主宰的。

但這個主宰是否有偏好呢?就像我們身上所有的器官一樣,我們更喜歡眼睛呢,還是嘴巴呢,抑或是手呢?但莊子說,這個我們無法知道,但即使我們知道,也改不了自然本性,所以又何必知道呢?我們只需要知道自己不要在本來就「有限的局裡」虛耗自己就行了。

就像人一旦成了人,就是向死而生,也就是生的那一刻,其實也是走向死亡的時刻。那麼,生死是同一的,而我們對此現狀無法改變。所以,莊子強調,人在這樣的可憐狀況下,還要去與外界發生摩擦、爭論是非,這不是很可悲嗎?再說,就算是人永遠不死,但整日陷在糾紛之中,這個生命又有多少意義?

在此,莊子實際上指出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毫無疑問,莊子認為把生命浪費在對「是非」的紛爭上,是毫無價值的。

世間萬物本來不同,但卻能相容於天地之間。但人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生出種種成見 ,由成見劃分出是非彼此,在是非彼此中你爭我鬥,互不相容,到最後不過是一場徒勞。

所以,莊子說,很多人判斷事物都是依據自己的成見,而成見每一個人都有,沒有成見,就不會有是非,所以當有是非的地方,就都是人的成見在作怪,並非他掌握了什麼真理。真理一定是無有是非的,是即是,不是即不是。

而且,當一個人的成見主宰了這個人,那麼這個人就不能明白真道,真道也沒法向他顯現。莊子在此舉例說,就像儒家墨家之類的爭辯,他們彼此都是以否定對方肯定的東西,而奉揚對方否定的東西。其實,他們應該以空明的心境,去探究這些事物的本原。如果他們討論到本源上去,他們就知道自己的局限了。

我們知道,其實儒家和墨家之爭辯,很大程度上都是在現象上、表面上,根本不涉及到根源。比如關於喪葬問題之爭,儒家強調的是以孝為大,所以未免鋪張浪費,而墨家卻認為鋪張浪費是不可取的,所以強調的是節葬。

從根源上來講,儒家孝的目的是為了弘揚孝的文化心性,從而培養人的道德感,而墨家節葬的目的也是為了不因浪費變窮而導致人性泛濫,根本上也是維護道德。所以回到根源上,這個爭論有什麼意思,一點意思也沒有。

如果用莊子的辦法,就是順其自然,你能做到厚葬就做,做不到你就節葬,沒有必要去跟風效仿。而儒家和墨家明顯有點一根筋,非得讓所有人一樣,因為不一樣,就會被嘲笑。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們現在很多地方的喪葬依然在遵循著儒家的思想,家家攀比,這就是文化的影響。

換句話說,其實儒墨爭論這些的都是為了道德的完善,只是他們自身根據自己的內在不同的感受發出不一樣的聲音而已,從而在自己感受上來爭論,忽略了根源的同一性,這就是個人成見造成的。

回到開篇的那個例子,那些樹洞所發出的聲音,本來就根據自己的情形不同,所發出的聲音不同。那麼,如果某個樹洞非得要強調所有樹洞應該跟他發出一樣的聲音,這不是很可笑嗎?

在此有必要強調,成見可不是簡單的是我們的想法,它是一種不易察覺的根深在人類思想內核中的經驗,而且它具有一種錯覺扭曲力,它能將客觀存在扭曲符合它的經驗印象。

舉一個例子,我的住所前面是一條馬路,由於我印象或說經驗當中,經常看到的場景是馬路與住宅是呈平行狀態的,所以我一以為我家的樓房和馬路是平行,但實際是呈三角形,儘管我多少次站在陽臺上觀看那條馬路,都沒有發現這個真相,直到有一天,我站在玻璃門後,看到馬路是斜穿出去的,我才發現不是平行的。

所以,可想而知,人的成見有多厲害,當一個人被成見控制了,他是看不到世界的本相的。所以,我們應當消除成見,不要對任何事物都「自以為是」,而是要對任何事物都保存「信任」。也就是說,我們將自己從自我主宰中拉出來,作為與萬物一體的當中的一個。

這是《齊物論》的第二個層次,莊子明確告訴我們,我們人不是獨立存在的,人是依賴某個主宰而存在的,或說人只是這萬物當中的一個,與其他萬物的生生滅滅並沒有什麼不同,不要陷入自我成見的圈套之中。

蒙城莊子祠

三、超越對立,實現「道通為一」,達於「齊物」

進一步,莊子為我們推出了齊物論的核心思想:「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

在這裡,莊子說萬世萬物沒有不是彼方的,萬事萬物也沒有不是此方的,從彼方來觀察此方自然看不見此方的實際情況,而在此方來看,這卻是很明顯的。

所以,此就是彼,彼就是此,他們都是一體的,所產生的對立是雙方存在的緣由。用相對論來理解,就是陰陽協調,有陰才有陽,有陽才有陰,陰陽需要有對立的存在才能存在。

由此,莊子認為,我們所執著的是與非,壽與夭,成與毀,美與醜,彼與此,物與我,身與心,大與小,利與害,安與危,生與死,有與無等概念,其實都是自我感受上的差異的「執迷」,所以我們各人所「自以為是」的都是具有相對性,表面性和不真實性等狀況。

那麼,莊子的意思是,我們要用「以明」的方法來看問題,即超越自我成見,跳出是非來看問題。這一思想對應了《逍遙遊》提出來的突破認知方案:「無己、無功、無名」,即消除我們的成見、功利之心、種種概念,然後「道通為一」,達於「齊物」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紛爭,概念與概念的不同,都是某種層面上的「誤解」,你「誤解」我,我誤解你,再到你不理解我,我不理解你,從而現在無休止的紛爭消耗之中。

而且,莊子強調,這種紛爭是人類沒有辦法解決的,因為你叫認識和你一樣的人了評判,他既然和你一樣,又怎麼知道正確性在哪裡呢?那如果你叫一個和你認識不一樣的人來評判,他更不知道你的正確性在哪裡?

歸根結底,就是我們沒有認識到主宰者的根源。就像樹洞相爭,就是忘記了他們同屬「一陣風」,而儒墨相爭,都是忘記了背後的主宰者——道德。

所以莊子說,唯有放棄這些爭端,就像聖人一樣,只用心去感悟大道本性,順從大道,從而超越是非的困局,獲得「道樞(大道的樞要)」。只有如此,我們才好比站在環形中心樞紐上,可以應對來自四面八方的變化,而不會被迷惑。

在莊子時代,各種哲學辯論喧囂大地,令人困惑而莫衷一是,這就激發了莊子的想像力,他在超驗主義(玄學)的鼓勵下,開始懷疑人們思想的真實性,在這種懷疑精神的催發下,使他果然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萬物是一體的,即齊物為一

所以,莊子讓我們以「道」觀萬物、觀己心,如此而行,我們最後會發現,其實在「道」的層面上,萬物是齊一的。

莊子最後用一個莊周夢蝶的寓言,將齊物論推向了相當的高度:我們的存在是否是一場夢,是否是一種精神形式的物化?

簡而言之,齊物論的高深之處,就是他將人的認知,從「有限性」拉到了「無限性」,讓人在「無限性」的認知框架下,自然而然就消除了成見、偏見,格局為之提升,心靈為之大開,最後達到莊子逍遙遊的境界。

(餘雲開哲學教育研究室)

相關焦點

  • 《莊子·齊物論》莊子說「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才是人生大智慧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莊子》,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齊物論》。「逍遙遊」和「齊物論」是莊子最為著名的兩篇,逍遙遊關於人生態度的闡釋,而齊物論是關於道家辯證思維的闡述。接下來,我們來分享莊子在「齊物論」中的思想。我會用兩篇文章為大家解讀。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漁父、盜蹠、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 與丫頭讀《莊子》9,齊物論之形如槁木,龜息功
    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丫頭:上一篇名字是「逍遙遊」,我大概能理解,這一篇叫「齊物論」是啥意思啊?我:「齊物論」重點是「齊物」,莊子他老人家認為世間事物、規則、思想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沒有主觀上的高下大小之分,應以清風拂大崗,明月照大江的心態去齊同對待。
  • 莊子:紅塵滾滾萬物不齊,是非榮辱困擾於心,不如讀讀齊物論
    在《莊子》的第一章「逍遙遊」中,莊子借幾個寓言故事,講了「小大之別」;又借與惠施的「有用無用」之辯,闡述了他的人生觀。莊子的最高人生理想是逍遙。莊子認為,如要達到逍遙之境,就要做到「無所待」。因此,莊子的《逍遙遊》,其實講的是他的人生觀。莊子希望用超凡脫俗的人生態度,超越生活的一切束縛,達到心靈上絕對自由,這就是逍遙遊。《逍遙遊》體現的是莊子的人生觀,而《齊物論》則是莊子的認識論。我們知道,認識論決定人生觀,也就是說,你看世界的方式,決定了你生活的方式。
  • 《莊子·齊物論》:極致的美學都帶著踏實的厚重
    逍遙莊子的《逍遙遊》最為宏大恣肆,而緊接著的《齊物論》最美、最深、也最難懂,尤其到了「莊周夢蝶」真的是美輪美奐。《齊物論》怎麼才能看明白?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只看《齊物論》肯定看不明白,因為前面還有《逍遙遊》。《大學》所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順序安排自有其意義,所以就更不能單單抓住某一點置喙。
  • 米蘭·昆德拉的「齊物論」比莊子晚來了上千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可以說,這是當代西方文學家的「齊物論」,如果昆德拉讀了莊子的《齊物論》,想必會驚嘆千古之上的知己罷!東晉高僧之盾說:「莊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鯤鵬。」莊子,這天地間的大牧人,山川大地在他眸子裡流眄,百萬群生在他筆下婉轉,他欣賞著這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任他的詩心化筆牧放,「禽獸可系羈而遊,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馬蹄》)。莊子是不可一世的牧人,他的牧場是不可一世的大地天空,他牧養的眾靈自然也能大滿四野、驚鶩八荒。
  • 羅祥相:詮釋的偏移與義理的變形——莊子「小大之辯」及「逍遙」義...
    《齊物論》與《秋水》中的「小大之辯」,作為莊子在「小大」之問題上所進行的哲學思考的進一步延展,乃是莊子對《逍遙遊》「小大之辯」之思想的進一步補充。然如莊子所言,「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齊物論》)莊子在《逍遙遊》中所立的「小大之辯」之義旨,與「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這類以解構人們日益固化的俗常性認知為理論旨趣的思想「類或不類」,其實是有待進一步澄清的問題。
  •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莊子的《莊子》最為難懂,其中最為難懂的莫過於內篇的《逍遙遊》《齊物論》和外篇的《秋水》了。這三篇體現了莊子最為重要的哲學思想。《逍遙遊》闡述了莊子的逍遙理想。莊子說人只有擺脫物質和欲望以及心靈的糾纏,做到「物物而不物於物」,像「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才能達到「無所待」的境界。
  • 全球影院都在等諾蘭新片救市,他十年前拍的科幻片卻至今無人超越
    不過,通過諾蘭以前的影片,特別是《盜夢空間》還是能看出一些類型片的端倪。毫不誇張的說,能夠超越《盜夢空間》成就的人,只有諾蘭自己,這個玩弄夢境和時間的大師,讓所有觀眾在影片結束之後,都不願意醒來,燈光亮起後也難以分辨現實與劇情的界限。影評人更是做出「發生在意識結構內的當代動作科幻片」的超高評價。
  • 張永義|《齊物論》的義理脈絡
    《齊物論》是《莊子》書中最難理解的一篇。除了下語奇特、陳義過高外,文章的結構不明也是造成理解困難的重要因素。正如宣穎所說:「聖賢經籍,雖以意義為重,然未有文理不能曉暢而意義得明者。」文中對於「正處」「正味」「正色」的追問,是人們通常把莊子定位為相對主義的最主要根據。(4)第四段是瞿鵲子與長梧子的對話。這段對話中,齊死生、一夢覺被看作是要表達的主要思想。(5)第五段即著名的「辯無勝」。也有人認為它是瞿鵲子和長梧子對話的一部分。
  • 《莊子》名言8句,令人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莊子》,又名《南華經》,大約成書於先秦時期,是由莊周及其後學所著。莊周,是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是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揚者,世人尊稱為莊子。《莊子》的思想高深玄妙,博大精深,並不容易理解,所以末學也只能以管窺天,略談一下自己的些許感悟。一、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 《莊子·齊物論》篇九:莊周夢蝶,似我非我
    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譯: 從前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他自我感覺非常快意,竟然不知道莊周是誰。突然醒來,自己分明就是僵臥在床上的莊周。不知道是莊周做夢化為蝴蝶,還是蝴蝶做夢化為了莊周?莊周與蝴蝶必定有所分別的。這種現象就叫物化。
  • 其實它背後包藏了宇宙之機!
    這裡就可以開始思索,莊子真正所要表達的思想到底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莊子是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和老子並稱為「老莊」。而與老子不同的地方在於,老子所追求的「道」的思想更多是以現時作為基礎。而莊子則試圖以精神來超越現實,從而獲得內心無限的自由與寧靜。莊子將「道」上升到了精神的層面,而非老子所指的自然規律這麼簡單。
  • 美術研究|論莊子與中國人文之源的淵源!
    另一種莊子面貌可稱為「解構論的莊子」,此部分的莊子論述之義理內涵深淺不等,大致上說來,時賢曾頗注重的《駢拇》、《盜蹠》、《漁父》諸篇,其解構的意圖明確而義理疏淺。然而,內七篇中的《齊物論》亦有極深刻的解構思想,《莊子》比任何典籍更有資格被稱作「否定的哲學」。一部《莊子》,兩種面貌,後人取捨不同,其思想定位遂會相去霄壤。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莊子在這裡並沒有正面解釋「內聖外王」的思想,而是表達了諸子百家先秦各家由道術之「一」而成方術之「裂」時的看法,他認為「內聖外王」才是真正的「道」。在宋代以前的儒家典籍中,很少看到「內聖外王」的說法。北宋理學大師程顥將邵雍的學說稱作「內聖外王」之學後,這一說法才被廣泛使用。
  • 莊子20個成語,安身立命,自在逍遙!
    「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不同於其他諸子百家的大成之作,《莊子》採用大量軼事與寓言故事,想像奇幻,結構靈活,意境開闊。而這20個成語正是《莊子》一書的精髓所在,窺一斑而知全豹。
  • 莊子《齊物論》,人類定義這個世界,命名萬物,但卻被萬物所迷
    這篇《齊物論》實在太好,太妙,其中思想之深邃,可供人領悟一生,正如「齊物」二字,向萬物看齊。我們「人」也是萬物中的一員,萬物在變化,我們人也在變化,並且「人」身為萬靈之首,對這個世界作出了非常豐富的解釋,對萬物進行了定義,以抽象的概念來解釋這個世界,從各個概念之中尋求形體上的寬慰以及心靈上的寄託。
  • 講座︱「小學」「經典」與「思想」:《齊物論釋》的三個世界
    然後是太炎先生的語言文字思想和實踐,最後上升到語言文字哲學和齊物哲學之間的關係。第三部分探討《齊物論釋》在展開自己思想框架中,對於潛在經典(既包括莊子,也包括唯識學)內在的吸收和突破。我們先探討《齊物論釋》的思想主旨,然後從語言、經典兩個角度來理解《齊物論釋》的內在理路及其展開論證的特點。
  • 莊子10句名言,聖賢智慧總結人生,你平時喜歡的話可能出源自於他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莊子」的語錄。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莊子的思想在那個時代已經非常超前,他的語錄細品之下,你會發現他的內容會比其他哲學思想更加讓入骨三分。
  • 《莊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莊子的智慧!
    今天分享莊子的十句名言,與大家共同感悟和學習聖賢的智慧。一、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人的壽命大多不過幾十年而已,雖然有時會感覺時間漫長,但相對於無限的時空而言,其實是很短暫的,就如白駒過隙一般,剎那間而已。二、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