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是中國非常有名的一個成語,他大多數時候用來比喻某些人常常變卦,反覆無常,也可以用來指某種玩弄他人的欺騙手法。
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莊子的《齊物論》,大概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說在戰國時期,有個人非常喜歡猴子,他養了一群猴子,每天給它們八個橡實。後來因為這人經濟上的問題,他決定從每天給八個改成每天給七個。於是,他就問猴子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個,晚上給你四個可以嗎?猴子們都覺得少了而不願意,然後他又說那每天早上給你們四個,晚上給你三個呢?猴子們則全部都同意了。
看到這裡,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個疑問:同樣是七個,為什麼猴子們會有不同的情緒呢?
這裡就可以開始思索,莊子真正所要表達的思想到底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莊子是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和老子並稱為「老莊」。而與老子不同的地方在於,老子所追求的「道」的思想更多是以現時作為基礎。而莊子則試圖以精神來超越現實,從而獲得內心無限的自由與寧靜。莊子將「道」上升到了精神的層面,而非老子所指的自然規律這麼簡單。
在莊子看來,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道」的境界,而「悟道」的時候就是超越整人類範疇的時候。它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超越社會甚至超越宇宙的精神存在,在這個精神層面,摒棄了物質所擁有的一切價值,達到了「絕對」。
因此莊子可以說是超脫於世俗的老子!
莊子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統一的,無任何差別的,人既是物,物既是人。這是一種超越世界萬物的平等,有點類似於佛家指的眾生平等,卻還要高一個階層。莊子在主觀上取消了「彼」與「此」之間的差別,得出了「齊萬物而為一」的相對主義結論。
而「朝三暮四」這個典故,出自道家的不朽名作《齊物論》。「齊物」的意思就是將世界萬物全都歸根於相同,沒有任何差別!沒有是非的差別、美醜的差別、善惡的差別、貴賤的差別。
莊子認為萬物都是渾然一體的,不同的事物會隨著不同的認識而不斷的轉換對立面,然而其實質上並沒有本質區別。莊子的這一思想代表了中國古代對世界萬物乃至整個宇宙的深層認知。
那我們再來結合「朝三暮四」這一典故,在《齊物論》當中的位置,聯繫上下文來探討一下其所要表達的思想到底是什麼?
首先在引出這個典故之前,莊子先探討了世間萬物的本質,他認為世間萬物,其實都是順應著其不同的環境條件,而產生了其獨有的特性。其特性主要是為了去適應不同的環境而產生的,但是這些東西在環境相同的情況下並不會產生不同的分別。如果我們將萬物從出生到死亡的那一段時間將它剔除,我們會發現在萬物出生之前和死亡之後,一切都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於是,在這段分析以後,莊子才引出了「朝三暮四」。對於猴子來說,早上三顆晚上四顆和早上四顆晚上三顆,有本質上的區別嗎?其實沒有,對於他們來說都是七顆。然而朝三暮四不行,朝四暮三行。其實這無非是猴子們出於喜怒哀樂這些不同的情緒而產生的不同的感受,深究於這些事物的本質,我們發現,其所蘊含的內容都是一樣的,這大概就是莊子想表達的「齊物」吧。
那麼再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這個「朝三暮四」的典故,我們就會發現,現如今的理解已經脫離了當時莊子想要表達的思想。
莊子引出這個典故,他其實是對更廣闊宇宙最內核本質進行的思考。
而這個最內核的本質便是「老莊」學派所代表的道家一直追求的「道」,即一切的根源。而莊子認為「道」對於任何東西來說都是一樣的,並無二致。
那麼這樣的一個思想理論對於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又能提供怎樣的指導意見呢?
這裡,我們可以探討一下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根據莊子的理念,萬物都擁有相同的本質,那人與自然也是在本質上相同的。
人雖然具有主動性、選擇性和創造性,但人類的這些行為不能超越自然的本身,人的生存必然要依賴於大自然,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能強行改造。最終人類必然會通過自身不斷的發展與進步,走向人類社會與大自然之間最和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