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2020-12-06 好書天天伴

在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裡,儒家思想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其核心就是關於理想人格的塑造,簡而言之,即所謂的「內聖外王」四個字,這是中國古代修身為政的最高標準,也是儒家的基本命題。

「內聖」是指在內在精神修養方面達到聖人的精神境界,「外王」則是在現實社會中建功立業,實現儒家「天下大治」的社會理想。

然而,「內聖外王」的說法卻來自道家的莊子。《莊子·天下》中說:

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

這就是「內聖外王」一詞的出處。莊子在這裡並沒有正面解釋「內聖外王」的思想,而是表達了諸子百家先秦各家由道術之「一」而成方術之「裂」時的看法,他認為「內聖外王」才是真正的「道」。

在宋代以前的儒家典籍中,很少看到「內聖外王」的說法。北宋理學大師程顥將邵雍的學說稱作「內聖外王」之學後,這一說法才被廣泛使用。

明代思想家呂坤說:「天德王道不是兩事,內聖外王不是兩人。」清代學者陸隴其,被清廷譽為「本朝理學儒臣第一」,他說:「若深看則這敬字,只怕充積未盛耳,充積到盛時,則敬字外別無學問,亦別無經濟。內聖外王之事,無不在其中矣。」 他們都是在儒學意義上來使用這一術語的。

而近現代學者用「內聖外王」來表達儒家精神,就十分普遍了。

康有為在《論語注》中說:「孔子之道,內聖外王,原合表裡精粗而一之。」

1927年,梁啓超這樣概括儒學:「儒家哲學,其學問最高目的,可以《莊子》『內聖外王』一語括之,儒家千言萬語,各種法門,都不外歸結到這一點」 。

1956年,熊十力於《原儒》中,明確地指出「儒學總包內聖外王」,更加明確地指出「內聖外王」 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所以,「內聖外王」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儒家關於人格理想和政治理念的基本命題,這在學術界上並沒有太大爭議。

那麼,為何儒家會將道家的「內聖外王」作為自己的核心思想?

當代思想家任繼愈說:「《莊子·天下》 篇,是在道家術語的掩蓋下,全面闡述了儒家的觀點。」

在《莊子·天下》中,莊子闡明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就是「內聖」:「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而「外王」則是他的政治理想,其表現為:「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

從這點上看,作為道家代表人物的莊子,與儒家代表人物的孔子,從本質上說並沒有太大差別。

推而廣之,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看似大相逕庭,其實有著相通的地方。

一般人常常將儒教簡單地看作是入世的文化,把佛教、道教看作是出世的文化;把儒教看作是經世之教,把佛教、道教看作是修心之教。比如宋孝宗說:「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其實,中國的傳統知識分子,往往具有儒釋道多重人格,儒家、道家乃至佛家思想同時被知識分子們所吸納。

魯迅先生說:「 晉以來的名流,每一個人總有三個小玩意,一是《論語》和《孝經》,二是《老子》,三是《維摩經》。 」

從解釋學的觀點來看,一種文化能否被另一種文化理解接受,取決於被理解一方的內容能否引起理解者的共鳴。當一種文化作用於另一種文化時,它與主體文化原有庫存內容中的某些方面直接吻合,從而能夠順利地被主體文化結構所理解和吸收,進而直接轉換為主體文化結構內部的內容;而當一種異質的文化刺激主體文化時,主體文化在原有的庫存中找不到對應的內容,主體文化的反應就可能對原先主體文化的結構進行內部調整、補充乃至改組,以最終吸收該特異文化。

仔細探究,儒家的「修、齊、治、平」的理想是包含著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修身、 修心,即追求 「內聖」 ;另一方面,則是經世致用,也就是「外王」。「內聖」是從個人修養方面來說的,對仁義道德的領悟,用孟子的話來說,是養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外王」是就所成就的事功來說的,將把主體內在的修養所得,推廣於社會,就是通過修身來齊家,進而實現治國、平天下。

在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就是「君子」,孔子理想人格的價值目標是行「內聖外王」之道,君子通過心性修養而達到一種崇高的「內聖」境界;君子以天下為己任,將自身的主體心性修養所得推廣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外王」。對如何實現「內聖外王」之道,孔子提出了「修己安人」的說法,也就是通過提高自己的修養,使自己的言行無不合乎原則,這樣就可以使人民安樂。

在儒家「內聖外王」 的理想中,儒家首先關注的是「內聖」,即人格理想的塑造。儒家認為,仁義禮智就在人的本心中。比如孟子認為人人生來就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四者分別是仁、義、禮、智之端,稱為「四端」。 簡言之,仁義禮智是根植於人心中的,儒家所追求的價值源頭就在人的內心之中,而不是在內心之外。孔子也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這種「反求諸己」的內在改造思想,在孔孟之後得到了發揚光大,在宋明理學中則被強調到了極致。程顥認為認識的方法就是內省:「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當處便認取,更不可外求。」

所以,在儒家思想中,「內聖」是「外王」的前提,內在超越是聖人們進入世間大舞臺之前的準備。其目的在於將聖人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廣到社會。「內聖之學」從主觀上來說,乃是為了治世,經國安邦,是入世的。但從客觀上來說,「內聖」之學在為學的方向上是向內轉的,只有通過內省才能得到。 這就是說,「外王」入世間的源頭在內心,而不是在世間。

當一個志士仁人,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時, 他是入世的,他需要通過職位的不斷提升來實現人生抱負,此時他是「外王」。然而,現實是殘酷的,當他施展其雄才大略受阻時,他就可能會無限地向內心退避,轉向「修心」,這時,他可以把「外王」暫時擱置一邊,轉而去追求「內聖」。

《莊子》中,體現著一種順物緣性的遊世思想,他認為「唯至人乃能遊於世不避,順人而不失己」,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既安時處順,又不違逆理想;「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表面上附和外界,但是內心世界仍堅守著自己的理想人格。道家提倡的理想人格中,針對儒家政治與倫理而作了調整和改進,對現實政治乃至整個社會採取了一種超越的態度。

莊子的這種「遊世」主張也得到了大批同道者的響應,為現實中掙扎無法解脫的人尋找到了一份精神寄託。當人們向現實作超越的努力,而又陷入對超越的無奈時,道家的智慧便向他們提供了最好的心理調適的方法,進而也廣泛流行於儒士中。比如《莊子》中所說的「乘雲氣,騎日月而遊於四海之外」,給陷入功名泥沼中艱難跋涉的人們,帶來了心靈上的慰藉。

總的來說,「內聖外王」之學既為儒士們打開了入世的大門,也為儒士們打開了出世的大門。

原來,出世與入世是一對連體兒,密不可分地包含在儒家思想中。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就生動地表達了「內聖外王」的兩面性。這與莊子·人間世》中,楚狂人接輿對孔子所說「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傳遞的是相同的思想。

儘管儒家和道家所追求的價值有區別,但二者在追求超越世界的方向上是一致的,即都是向內而不是向外,都是以「心」 為本,都屬於向內心超越的文化。

可以說,「內聖外王」構成了他們共同的人格追求,不管是蟾宮折桂還是疆場殺敵,不管是高居廟堂還是退隱田園,這種人格理想都讓人心動。

正如南懷瑾所說:「不要以為孔子、孟子的修養,和佛家、道家不一樣,其事其理是和佛、道相通的,就是所謂'內聖外王'之學。」

綜上所述,雖然「內聖外王」的說法來自道家的莊子,但從根本上說,和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同樣的道理,即以「內聖」是出發點,也是價值觀的源頭,因此一直以來被儒家奉為圭臬。

參考資料:1.《論語》2.《莊子》3.《莊子「內聖外王 "思想 的三種形態》,陳仁仁,湖南師範大學學報4.《「內聖外王」的出世入世兩面性:儒佛道互補之原因》,陳立旭,湖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相關焦點

  • 「內聖外王」何以成為儒家的主要思想?
    「內聖外王」一詞最早出自《莊子·天下篇》:「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 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 。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 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
  • 「內聖外王」出自《莊子》,為何常見於北宋以後?
    「內聖外王」最早雖出於《莊子·天下篇》,相關想法卻常見用於北宋以後的儒家思想中,學者梅廣表示:「內聖外王到北宋的時候,這句話才成為文化用語。」但它的背景發展卻不如一般儒學研究者所喜見。梅教授考察後得出此結論認為:內聖外王是魅力無窮的道家語言。它既非先秦儒學的用語,也非理學家講學論道的用語。它的流行是因為程明道首先用它來稱道邵康節。
  • 「內聖外王」是什麼意思
    「內聖外王」是儒家的主要學術思想之一。「內聖」指的是君主對國家內部的治理調和,同時也被認為是儒家學子對自身品格的修行依據;「外王」是指君主對其他國家和國內人民的政策戰略,而在個人修行方面,也是儒家學子處理人際關係的思想指導。「內聖外王」一詞最早出自《莊子·雜篇天下》。
  • 學習儒學這麼多年,你了解「內聖外王」的真正含義嗎?
    「內聖外王」最早來源於道家,後世學者無一例外將其歸於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其實並非儒家首創。內聖外王本意是指一方面具有聖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我又不需要做出很偉大的功績,為什麼需要學習這種聖人的稱王之道呢?這很可能是從字面意思誤解了「內聖外王」這個詞語。
  • 為什麼老莊思想深受中國老百姓的推崇,而儒家被詬病
    與此同時,為了在社會上立足乃至成功甚至達到更高人生境界,又誕生了以孔孟為核心的儒家思想體系,為上至王侯將相,下至普通平民,處理各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種可操作的社會道德準則,此外,還有西方傳入並融合了本土的佛家思想體系等等,其中又以老莊思想最受老百姓推崇。1.
  • 陽明心學和道學淵源頗深,知行合一也是內聖外王
    之前也說過理學是包含了二程和朱熹的理學和陸九淵的心學兩種思想。兩者不同的就是對於理的看法。宋代開始儒學就受到了道教和佛教的影響,其中陰陽五行八卦等等都開始流行,求道和求知也是儒家中的內容了,王守仁吸取了很多道教思想於是對於陸九淵的心學頗為贊同。陽明心學中關於道教,關於天人合一的內容非常多。
  • 儒家經典思想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當今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今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規範依然以儒家為本,照亮每一個人思想行為前行的方向和路徑。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前者無疑是屬內在精神生命追求,後者則屬於外在事物建設,故在形式上類似儒家所講的「內聖」「外王」之學,不過內容極不相同罷了。 按老子思想,其實還包括一個宇宙論的架構,這種宇宙論架構對兩漢思想亦甚有影響並直接導出了道教的神仙追求。
  • 為何說儒家進取而道家無為?一文看懂儒道人生哲學的不同
    儒家與道家是中國哲學的主流,它們一熱一冷、一進一退,共同構成了中國人生哲學。但儒家與道家對人生的認識差別非常明顯,比較儒道人生哲學的不同,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這能讓我們更透徹地探索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人生價值是人生哲學的核心問題。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個人魅力型權威與「內聖外王」
    如果我們把這兩類個人魅力型領袖的特點放在一個人身上,不正是中國儒家主張的理想的人格典範嗎?儒家的內聖外王儒家的理想人格就是內聖外王。簡單地說,內聖指個人內在的修養和高尚品格的形成;外王就是外在的事功。自孔子以降,儒家聖賢們都把內聖外王作為理想的人格典範。
  • 司馬遷政治思想是屬於儒家還是道家?
    從《史記》中看出,他對儒、道二家的推崇比比皆是,如果單純地從某一方面摘取資料,證明其說,他是道家亦是儒家,這是長期以來形成他的政治思想是屬於道家還是儒家之爭的根源,小編本次就來解析一下司馬遷。綜合分析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流露和反映,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思想既不屬於道家,也不屬於儒家,但對儒、道二家都有所繼承和吸收,從而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政治思想體系。先說司馬遷與道家。道家,從歷史的意義說,稱為「老學」;從時代的意義說,稱為「黃老」;從學術的意義說,稱為「道家」。我們首先要弄清楚道家的演變。在先秦時的道家,其代表者是老子、莊子。
  • 思想在亂世之中升華(儒家孔子篇)
    儒家,又稱為儒學、儒教、孔孟之道。是由孔子創立,孟子發展,荀子集大成的先秦諸子百家之一的思想,源遠流長,至今仍有強大生命力的思想之一。儒家之「儒」究竟是何意,歷代文人學者各有各的見解。有人認為儒是一種宗教職業演變而來的,也有人認為儒是柔軟的意思,也有人認為儒是由巫師演變而來。
  • 美術研究|論莊子與中國人文之源的淵源!
    如果我們能在此語言的共識之基礎上,找到莊子與儒家的核心義之人文主義可以相互發明,那麼,兩者之間的共通性就不顯得怪異,而莊子儒門說自然會顯示出其合理性。連帶地,莊子和儒家的基本性格之相互澄清也有可能可以達成。當代學者論儒家的人文主義時,筆者認為至少有三義可說。首先,第一種儒家人文主義可稱作「禮樂倫理的人文主義」,這樣的人文主義是由社會結構面的禮樂與人群關係面的五倫組成。
  • 老莊的儒家思想是想表達什麼情感呢?
    從文藝的形成與發展影響看,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比儒家更為深刻。大體來說,儒家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文學藝術的社會功用,文學藝術與現實關係的外部規律方面;而道家的影響則主要集中在文學藝術的內部規律中,如風格的形成、美學的特徵與審美的傾向等方面。
  • 「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出世的道家何以能治世?
    道家,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其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莊子,而老子和莊子主張無為自化,逍遙處世,所以道家給大家的印象就是出世,不適應現實社會。事實上,如果對道家做深入的了解,我們會發現對道家和老子莊子的理解都太狹隘,我們很多時候誤會了道家。
  • 孟子:復古大師中的現代先驅(上)——內聖外王與小國寡民
    孟子是一個傳統的捍衛者,一個知名的復古主義者,可是在他的思想中卻能解讀出現代性,這個聽起來是不是很矛盾呢?孟子首先大家都知道儒家的思想,特別是歷史上儒家的主流思想,它和現代政治文明相融合有一個非常大的障礙,儘管很多人很努力想找到傳統儒家和現代的結合點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什麼是內聖外王之道?王者不僅能齊家,而且也能治國平天下
    《大學》的三綱八條實際上講的是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明明德是內聖,親民是外王,止於至善則是內聖外王的最高理想的實現。雖然人們一般認為,內聖外王是中國傳統思想中儒道禪三家共同追求的目的,但只有儒家,特別是《大學》將它表達得最為典型。這在於《大學》提供了一套內聖外王的原則和方法。
  • 2019年4月成人自考中國法律思想史真題及答案解析
    1.西周「明德慎罰」思想的核心在於A.刑重B.刑中C.刑罰D.刑輕2.「立嫡以長不以賢」的說法反映了A.君主立憲制B.封建君主制C.嫡長子繼承制D.虛君共和制3.「倉廩實而知禮節」的著名思想出自A.老子B.慎子C.商鞅D.管子4.先秦時期,提出「化性起偽」的儒家代表人物是A.荀子B.韓非C.老子D.莊子5.
  • 莊子《齊物論》思想,認知突破必讀的極佳之作,至今無人能超越
    在莊子哲學思想中,涉及到形上學、本體論、辯證思想、相對論、宇宙觀、認識論等較多觀點,無論我們從那一個觀點進入,都能夠一窺莊子哲學的宏大與深邃。可以說,在中西方哲學家中,能像莊子這樣洞察人性、萬物以及世界本相,且能夠將其準確描述出來,並找到終極性解決方案的人,可謂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