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裡,儒家思想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其核心就是關於理想人格的塑造,簡而言之,即所謂的「內聖外王」四個字,這是中國古代修身為政的最高標準,也是儒家的基本命題。
「內聖」是指在內在精神修養方面達到聖人的精神境界,「外王」則是在現實社會中建功立業,實現儒家「天下大治」的社會理想。
然而,「內聖外王」的說法卻來自道家的莊子。《莊子·天下》中說:
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
這就是「內聖外王」一詞的出處。莊子在這裡並沒有正面解釋「內聖外王」的思想,而是表達了諸子百家先秦各家由道術之「一」而成方術之「裂」時的看法,他認為「內聖外王」才是真正的「道」。
在宋代以前的儒家典籍中,很少看到「內聖外王」的說法。北宋理學大師程顥將邵雍的學說稱作「內聖外王」之學後,這一說法才被廣泛使用。
明代思想家呂坤說:「天德王道不是兩事,內聖外王不是兩人。」清代學者陸隴其,被清廷譽為「本朝理學儒臣第一」,他說:「若深看則這敬字,只怕充積未盛耳,充積到盛時,則敬字外別無學問,亦別無經濟。內聖外王之事,無不在其中矣。」 他們都是在儒學意義上來使用這一術語的。
而近現代學者用「內聖外王」來表達儒家精神,就十分普遍了。
康有為在《論語注》中說:「孔子之道,內聖外王,原合表裡精粗而一之。」
1927年,梁啓超這樣概括儒學:「儒家哲學,其學問最高目的,可以《莊子》『內聖外王』一語括之,儒家千言萬語,各種法門,都不外歸結到這一點」 。
1956年,熊十力於《原儒》中,明確地指出「儒學總包內聖外王」,更加明確地指出「內聖外王」 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所以,「內聖外王」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儒家關於人格理想和政治理念的基本命題,這在學術界上並沒有太大爭議。
那麼,為何儒家會將道家的「內聖外王」作為自己的核心思想?
當代思想家任繼愈說:「《莊子·天下》 篇,是在道家術語的掩蓋下,全面闡述了儒家的觀點。」
在《莊子·天下》中,莊子闡明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就是「內聖」:「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而「外王」則是他的政治理想,其表現為:「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
從這點上看,作為道家代表人物的莊子,與儒家代表人物的孔子,從本質上說並沒有太大差別。
推而廣之,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看似大相逕庭,其實有著相通的地方。
一般人常常將儒教簡單地看作是入世的文化,把佛教、道教看作是出世的文化;把儒教看作是經世之教,把佛教、道教看作是修心之教。比如宋孝宗說:「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其實,中國的傳統知識分子,往往具有儒釋道多重人格,儒家、道家乃至佛家思想同時被知識分子們所吸納。
魯迅先生說:「 晉以來的名流,每一個人總有三個小玩意,一是《論語》和《孝經》,二是《老子》,三是《維摩經》。 」
從解釋學的觀點來看,一種文化能否被另一種文化理解接受,取決於被理解一方的內容能否引起理解者的共鳴。當一種文化作用於另一種文化時,它與主體文化原有庫存內容中的某些方面直接吻合,從而能夠順利地被主體文化結構所理解和吸收,進而直接轉換為主體文化結構內部的內容;而當一種異質的文化刺激主體文化時,主體文化在原有的庫存中找不到對應的內容,主體文化的反應就可能對原先主體文化的結構進行內部調整、補充乃至改組,以最終吸收該特異文化。
仔細探究,儒家的「修、齊、治、平」的理想是包含著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修身、 修心,即追求 「內聖」 ;另一方面,則是經世致用,也就是「外王」。「內聖」是從個人修養方面來說的,對仁義道德的領悟,用孟子的話來說,是養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外王」是就所成就的事功來說的,將把主體內在的修養所得,推廣於社會,就是通過修身來齊家,進而實現治國、平天下。
在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就是「君子」,孔子理想人格的價值目標是行「內聖外王」之道,君子通過心性修養而達到一種崇高的「內聖」境界;君子以天下為己任,將自身的主體心性修養所得推廣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外王」。對如何實現「內聖外王」之道,孔子提出了「修己安人」的說法,也就是通過提高自己的修養,使自己的言行無不合乎原則,這樣就可以使人民安樂。
在儒家「內聖外王」 的理想中,儒家首先關注的是「內聖」,即人格理想的塑造。儒家認為,仁義禮智就在人的本心中。比如孟子認為人人生來就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四者分別是仁、義、禮、智之端,稱為「四端」。 簡言之,仁義禮智是根植於人心中的,儒家所追求的價值源頭就在人的內心之中,而不是在內心之外。孔子也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這種「反求諸己」的內在改造思想,在孔孟之後得到了發揚光大,在宋明理學中則被強調到了極致。程顥認為認識的方法就是內省:「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當處便認取,更不可外求。」
所以,在儒家思想中,「內聖」是「外王」的前提,內在超越是聖人們進入世間大舞臺之前的準備。其目的在於將聖人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廣到社會。「內聖之學」從主觀上來說,乃是為了治世,經國安邦,是入世的。但從客觀上來說,「內聖」之學在為學的方向上是向內轉的,只有通過內省才能得到。 這就是說,「外王」入世間的源頭在內心,而不是在世間。
當一個志士仁人,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時, 他是入世的,他需要通過職位的不斷提升來實現人生抱負,此時他是「外王」。然而,現實是殘酷的,當他施展其雄才大略受阻時,他就可能會無限地向內心退避,轉向「修心」,這時,他可以把「外王」暫時擱置一邊,轉而去追求「內聖」。
《莊子》中,體現著一種順物緣性的遊世思想,他認為「唯至人乃能遊於世不避,順人而不失己」,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既安時處順,又不違逆理想;「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表面上附和外界,但是內心世界仍堅守著自己的理想人格。道家提倡的理想人格中,針對儒家政治與倫理而作了調整和改進,對現實政治乃至整個社會採取了一種超越的態度。
莊子的這種「遊世」主張也得到了大批同道者的響應,為現實中掙扎無法解脫的人尋找到了一份精神寄託。當人們向現實作超越的努力,而又陷入對超越的無奈時,道家的智慧便向他們提供了最好的心理調適的方法,進而也廣泛流行於儒士中。比如《莊子》中所說的「乘雲氣,騎日月而遊於四海之外」,給陷入功名泥沼中艱難跋涉的人們,帶來了心靈上的慰藉。
總的來說,「內聖外王」之學既為儒士們打開了入世的大門,也為儒士們打開了出世的大門。
原來,出世與入世是一對連體兒,密不可分地包含在儒家思想中。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就生動地表達了「內聖外王」的兩面性。這與《莊子·人間世》中,楚狂人接輿對孔子所說「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傳遞的是相同的思想。
儘管儒家和道家所追求的價值有區別,但二者在追求超越世界的方向上是一致的,即都是向內而不是向外,都是以「心」 為本,都屬於向內心超越的文化。
可以說,「內聖外王」構成了他們共同的人格追求,不管是蟾宮折桂還是疆場殺敵,不管是高居廟堂還是退隱田園,這種人格理想都讓人心動。
正如南懷瑾所說:「不要以為孔子、孟子的修養,和佛家、道家不一樣,其事其理是和佛、道相通的,就是所謂'內聖外王'之學。」
綜上所述,雖然「內聖外王」的說法來自道家的莊子,但從根本上說,和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同樣的道理,即以「內聖」是出發點,也是價值觀的源頭,因此一直以來被儒家奉為圭臬。
參考資料:1.《論語》2.《莊子》3.《莊子「內聖外王 "思想 的三種形態》,陳仁仁,湖南師範大學學報4.《「內聖外王」的出世入世兩面性:儒佛道互補之原因》,陳立旭,湖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