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儒學這麼多年,你了解「內聖外王」的真正含義嗎?

2020-12-06 明德書院

「內聖外王」最早來源於道家,後世學者無一例外將其歸於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其實並非儒家首創。

內聖外王本意是指一方面具有聖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我又不需要做出很偉大的功績,為什麼需要學習這種聖人的稱王之道呢?這很可能是從字面意思誤解了「內聖外王」這個詞語。

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被稱為「中國新儒家」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曾在《中國哲學簡史》說:

【內聖,是說他的內心致力於心靈的修養,外王,是說他在社會活動中好似君王。這不是說他必須是一國的政府首腦,從實際看,聖人往往不可能成為政治首腦。】

【內聖外王」是說,政治領袖應當具有高尚的心靈,至於有這樣的心靈的人是否就成為政治領袖,那無關緊要。】

【「內聖外王」的源起道家成於儒家】

「內聖外王」最早出現於《莊子·天下篇》。

《天下篇》裡作者說:「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道)。此即「內聖外王之道」。 「內聖」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現為:「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燻然慈仁,謂之君子」; 「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現為:「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

「內聖外王」之說雖首見於《莊子》,數千年來卻逐漸發展為儒家的基本命題。從原始儒學到漢代的政治儒學,再從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學,兩千多年裡,儒學的詮釋也在不斷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始終在「內聖外王」的模式裡運思。

「內聖外王」如今被認知為儒家的主要思想,更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集中體現。其從本質上來說,"內聖外王"可以說是儒家學者對"如何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的社會深入思考。 若一位君子想要修身立德,真正深入地研習儒家學問,亦或者想更好處理個人和社會關係,就需要認真了解「內聖外王」的哲學運思方法。

【孔子思想與內聖外王的內核統一性】

在「內聖」也就是個人修養方面,孔子主張,「為仁由己」。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解釋:一個人能不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仁人,關鍵在於自己。正所謂「我欲仁,斯仁至矣」。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為起點,而以「治人」為終點。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解釋:自己立身,通達了,也不要忘記使別人也能立身,通達。也就是說,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也要滿足他人的需要,兩者都滿足了,才是一個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內聖外王之道」。

在「外王」方面也就是社會關係方面,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解釋: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統治者只有先致力於聖人之道,成為「仁人」,才可能成為別人愛戴和擁護的人。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解釋:用政令、刑法來整頓,老百姓只求能免於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禮制去同化,百姓才會有羞恥和歸服之心。

孔子以下層百姓為對象,主張以禮樂為主要工具,同時在輔以刑政,才能穩定民心,穩固統治。

在孔子思想中,政治和道德教化是不分的。道德與政治的統一,也就是由「內聖」到「外王」。這裡,「內聖」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礎,「外王」是「內聖」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結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君子修身需求「內聖外王」之境界】

最後,從踐行之道來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步驟)被視為實現儒家「內聖外王」的途徑。其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被視為內聖之業,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被視為外王之業。

其思想內涵與孔子在《大學》所提到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一統治天下的準則相一致,即把個人修身的好壞看成政治好壞的關鍵。

內聖,通過自身的道學修煉達到某種高尚境界;外王,把人的主體修養體現到其所在社會領域。內聖和外王互為表裡、互相統一。

按照儒家正統觀念,君子只有潛修於人格道德的修養磨鍊,將道德實踐內化於主體心理結構中,使得主體逐漸積累、凝聚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才談得上為人的價值尊嚴,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

西方科學注重外在物質世界的探索,中國國學則更講究內外兼修,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如何運用「內聖外王」哲學思維作為自身「立德、修學」的基本境界,用來處理個人修養與社會活動的關係,也是一件十分必要去思考的事情。

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內聖外王與其說是政治層面的「稱王之道」,不如說是君子如何做到個人「內外兼修」的至高境界。

參考文獻:

1、【儒家內聖外王】思想淵源及其特徵

2、【「內聖外王」:儒家人格理想的歷史演變】

相關焦點

  • 帝王的最高境界:內聖外王
    王陽明,劉伯溫他們都講了這麼一句話,我們中國儒學教導帝王的最高境界就4個字兒:內聖外王。新學的最高見就4個字講完了:內聖外王。作為帝王,作為領袖,你必須要心懷蒼生,心懷天下百姓,為蒼生謀福;但是你的外在不能婆婆媽媽,要給人一種震撼力,帶有一種人格魅力,所以這就是內聖外王。換句話講,整個中華民族到今天沒有比這個最高的境界了。
  • 「內聖外王」是什麼意思
    但這並不妨礙用「內聖外王」來闡釋儒學,因為自宋以來,隨著儒道釋三教合流,理學出現,隨之開始用「內聖外王」來闡釋儒學。儒家「內聖外王」政治思想中,體現了道德與政治的直接統一。儒家無不講道德,也無不談政治,認為政治只有以道德為指導,才有正確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實到政治中,才能產生普遍的影響。
  • 「內聖外王」出自《莊子》,為何常見於北宋以後?
    「內聖外王」最早雖出於《莊子·天下篇》,相關想法卻常見用於北宋以後的儒家思想中,學者梅廣表示:「內聖外王到北宋的時候,這句話才成為文化用語。」但它的背景發展卻不如一般儒學研究者所喜見。梅教授考察後得出此結論認為:內聖外王是魅力無窮的道家語言。它既非先秦儒學的用語,也非理學家講學論道的用語。它的流行是因為程明道首先用它來稱道邵康節。
  • 陽明心學和道學淵源頗深,知行合一也是內聖外王
    或許也是因為王守仁的陽明心學,明朝在儒學理學的造詣上能夠和宋代媲美。王守仁是弘治十二年的進士,可他的仕途卻並沒有一帆風順。弘治一朝歷任刑部和兵部主事,到了正德朝卻因為得罪劉瑾被貶,最終流落地方。其實探究王守仁的為官生涯,他在地方上平亂的功績都大於在政治中央為官的政績。或許他更適合當一個軍事家。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然而,「內聖外王」的說法卻來自道家的莊子。《莊子·天下》中說: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這就是「內聖外王」一詞的出處。莊子在這裡並沒有正面解釋「內聖外王」的思想,而是表達了諸子百家先秦各家由道術之「一」而成方術之「裂」時的看法,他認為「內聖外王」才是真正的「道」。在宋代以前的儒家典籍中,很少看到「內聖外王」的說法。北宋理學大師程顥將邵雍的學說稱作「內聖外王」之學後,這一說法才被廣泛使用。
  • 信了這麼多年佛,你真的理解「佛」的含義了嗎?
    那麼信了這麼多年佛,拜了這麼多尊菩薩,你究竟學到了什麼?你悟出了什麼?你得到了什麼?小編覺得,雖然中國佛教信眾居多,但是絕大部分人都並未真正了解什麼是佛?什麼是法?什麼是佛教?總是迷迷糊糊帶著一種懵懂和迷茫,到寺院拜佛也是人云亦云,盲目跟從。只是一味地祈求佛菩薩的加持和保佑。信佛停留在迷信層面上就不是正信的佛教。佛教有三寶:佛、法、僧。
  • 一儒多表:儒學經學化,還是儒學哲學化?
    最近網上在轉楊國榮老師2016年12月份在西安的一個大會主題發言,有媒體把它弄成「經學化將使儒學本身喪失生機」之類的標題,很譁然。一些學者,外地的學者比較多,表示對這個有不同看法,有人追問:「難道是要儒學哲學化嗎?」有爭議也很正常,本身就是可以進行學術討論的嘛。儒學到底走經學化的道路,還是走學科化的道路,這個問題其實一直以來都有爭辯。
  • 大陸儒學何去何從:必須面對西方的挑戰,做出自己的解釋
    幹春松(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教授)        我們要思考的是現在為什麼大陸新儒家有些人會反思民主、反思憲制。反思當然不是反對。我覺得要思考我們一百多年以來的追求民主和自由的歷史,事實上我們反對的是民主「主義」或者科學「主義」。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這本書是由他的弟子在王陽明死後自發組織編寫的,書中全面的記錄了王陽明同弟子之間的一問一答,語言接近於白話,通俗易懂,可以說是後人學習陽明心學的第一素材,《傳習錄》之於王陽明,恰如《論語》之於孔子。一:王陽明心學,不等同於唯心主義凡欲深入了解王陽明者不可不讀《傳習錄》。那麼什麼是心學?
  • 老外說you are mean可不是在誇你,真正的含義,一起來學習
    當老外對你說「you are mean」的時候,可別樂呵呵地以為對方在誇你。那麼這句「you are mean」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真正的含義,我們一起來學習。別對你弟弟那麼刻薄!那麼除了這種「刻薄的」這個意思,「mean」還有其他的一些意思。今天我們就來繼續分享3種意思:1.吝嗇的,小氣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摳門兒」「鐵公雞」。
  • 一招教你讓手機念出emoji表情的真正含義
    用了這麼多年Emoji表情,這些表情的真正含義你真的都了解嗎?或者你要如何用語言來描述這些表情符號呢?其實蘋果手機裡面已經內置了一個功能,他能夠讓你的手機念出你想知道的Emoji表情的名字!來一起看看如何開啟這項功能吧!
  • 「內聖外王」何以成為儒家的主要思想?
    可是在《天下》篇的作者看來,儒士們只對這些記錄下來的「數度」進行了學習和傳承,雖然他們非常精通《詩》《書》《禮》《樂》,對各項法規制度如數家珍,但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對這些法規制度背後的含義並不知曉,也就是說,他們並未掌握「內聖外王」之道。 既然儒家只獲得了古代聖哲「內聖外王」之道的「一察」,為什麼後世儒家會如此標榜「內聖外王」之道呢?
  • 男人那句「我養你」背後的潛臺詞和真正含義你讀懂了嗎?
    全職太太多年的我離開他根本不知道該如何生活下去,也不知道該如何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明明是他求我做全職太太,憑什麼現在在分開的時候指責我對家庭沒有貢獻沒有付出。名牌大學剛剛畢業就結了婚,老公跪地求婚那句「我養你」感動了她,從而放棄事業成為了全職太太,但是最後出軌離婚對簿公堂的時候卻同樣指責妻子對家沒有任何的付出。 男主說:「反正這麼些年都是我來養你的,穿最好的衣服,住最好的房子,開最好的車,我在外面辛辛苦苦掙錢的時候,你在幹什麼?風吹不到雨淋不著的,你給過這個家什麼?憑什麼讓我淨身出戶?」
  • 東漢大儒的尷尬:外戚幹政,皇權爭鬥,儒學困在了學術和皇權之間
    儒家學術派真正戰勝「百家爭鳴」的其它諸子學派向政治和權勢靠近,是在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學主張,並且把儒學真正成為步入仕途的必學知識後。只是和西漢時期儒學發展的蓬勃形勢不同,東漢儒學地位與西漢時期更是不可同日而語。由於東漢時期豪族階層和儒學的結合更加密切,豪族與皇權的關係也進入了新的階段——學術與皇權的關係不總是和諧,這就導致東漢的儒學數次遭遇冷落,也將東漢大儒們困在了學術和皇權之間。
  • 教育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其實,我們在尋找各種方法之前,首先要搞明白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教育的真正含義是什麼?今天就分享一下,什麼才是教育的真正含義!教育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活的比較明白的人,去幫助一個活得不怎麼明白的人,如何活得更加明白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幫助接受教育的人活明白!
  • 年輕人認為儒學是昨天的,這個老外要讓你知道什麼是「做中國人」
    最理想的一定是混合的「《淮南子》你讀過幾遍?」安樂哲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學習時,導師劉殿爵在第一堂課上就這樣問他。從那時開始,他更深地體會到,想要真正了解中國哲學,必須閱讀原典,必須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下體會。被西方哲學理論抽象化、系統化、理論化過的儒家思想,「必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儒學失去根基,漂泊於人們的實際生活之外」。
  • 得救成聖與內聖外王:一基督徒論中國傳統敬天文化與聖經中的上帝
    本文是一位少年曾受過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影響,後成為基督徒的一位香港基督徒的思考,他從一位個體基督徒重生後的角度對得救成聖與內聖外王——這一個是基督教教義核心話題、一個是中國傳統文化推崇的核心話題的思考。我這輩香港人,高考時必修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學習「慎終追遠」、「天人合一」和「內聖外王」等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精粹。
  • 佛教:這才是「緣起性空」的真正含義,你真的理解嗎?
    佛教:這才是「緣起性空」的真正含義,你真的理解嗎?緣起性空,是佛教最核心的理論,但是什麼是緣起性空,很多人並不了解。我們經常聽到、見到一些大德居士,以及專家學者也都來講「緣起性空」,但是有一些人講的並不清楚,甚至於會讓別人產生誤解。
  • 孔子的教學宣言:知行結合、內聖外王!
    知:了解。在這裡是「賞識」的意思。慍:抱怨,生氣。程度比「憤怒」輕!全文理解為:孔子說:「學習一定要經常參與實習,這樣才能鞏固學習成果,而且不是能帶來快樂嗎?學成後,如果有人來聘用我們,不也是一件很讓人開心的事嗎?當然,如果我們暫時得不到別人的賞識,我們也不要生氣,我們不是君子嗎?」《論語》一共有20篇492章,本文是其開篇,一般來說,開篇文章具有統領後文的功能,具有「序言」、「總結」、「說明」或者「宣言」等功能。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個人魅力型權威與「內聖外王」
    而在中國的歷史傳統中, 「內聖外王」是很多士大夫的人生信條。那麼,什麼是「內聖外王」?如何做到「內聖外王」?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教授的分享。如果我們把這兩類個人魅力型領袖的特點放在一個人身上,不正是中國儒家主張的理想的人格典範嗎?儒家的內聖外王儒家的理想人格就是內聖外王。簡單地說,內聖指個人內在的修養和高尚品格的形成;外王就是外在的事功。自孔子以降,儒家聖賢們都把內聖外王作為理想的人格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