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學宣言:知行結合、內聖外王!

2020-12-06 冬暉學堂

第一篇第1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時:時常,經常。

習:數飛也!指鳥兒頻頻試飛。在甲骨文中,「習」是個會意字,從羽,從日。就像兩隻小鳥在太陽下練習飛翔。

「習」的原意就是小鳥反覆練飛,延伸為反覆練習,研習。「習」也延伸為學習,如「修文習武」。

「習」也有對事物熟悉之意,如「習以為常」,「習見」等,

在這裡,習是實踐,實習的意思。人跟小鳥一樣,如果光學理論,不結合實踐並在實踐中再學習,是永遠都飛不起來的!

亦:指事字,在甲骨文中,「亦」字像一個站立的人,兩臂之下的兩個點是指事符號,表示此處是腋窩,所以「亦」的原意是指人的腋窩。

後被假借為虛詞,表示類同或者是相似關係,等同於「也」,「又」等。在古漢語中,「亦」常和「不」連起來使用,組成「不亦」表示反問。

說:通假字,通「悅」,喜悅、快樂的意思。

樂:象形字,原始意思是樂器,樂器演奏的音樂可以使人快樂,所以延伸為快樂,愉悅等意。

朋:在古代,「朋」是一種貨幣單位。一朋等於五貝。在甲骨文中,「朋」是個象形字,就像一串錢。

「朋」的原意是錢,春秋時期稱錢為「朋」或者「朋貝」。如《詩經-小雅》:「既見君子,賜我百朋。」

後延伸為比,比得上。如:《詩經-唐風》:「彼其之子,碩大無朋」。

很多人會故意把「無朋」解釋為「沒有朋友」,如:「大到沒有朋友」,是一種調侃。

「朋」由錢又延伸為有地位,尊貴的客人,如明代郭勳的《雍熙樂府》:「賓朋滿座,談笑無窮」。其中的「賓朋」就是指尊貴的客人。不能理解為「賓客和朋友。」

「朋」和「友」經常作為並列結構詞語的詞素。如「親朋好友」就是指尊貴的親戚和好友。

現在的朋字已經不再用作貨幣單位了,所以很多人已經忘了它最初的意思!理解先秦典籍,一定要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在當時的文字,語言環境之下去解讀。

在古代,「朋友」跟「戰友」,「網友」一樣,是「友」的一種,意為「用朋相助之友」,也可以理解為:有「通財之義」之友,才叫「朋友」!

《論語》中,多次出現「朋友」、「友」等詞,如「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又如「無友不如己者。」單獨使用「朋」的,只有這裡一處。

通常說的「朋黨」就是「為了『朋』,勾結在一起之黨」。

現在,「朋友」這個詞已經普遍化了,被作為所有「友」的統稱。所有的「友」都可以叫「朋友」。

但是,「朋友」不能簡稱為「朋」,就像「網友」不能簡稱為「網」、「鋼琴」也不能簡稱為「鋼」、「開水」不能簡稱為「開」,「醫生」不能簡稱「生」一樣。

在本文,「朋」又延伸為「用錢聘請」的意思! 「有朋自遠方來」意為「遠方有人來聘請我們。」

知:了解。在這裡是「賞識」的意思。

慍:抱怨,生氣。程度比「憤怒」輕!

全文理解為:

孔子說:「學習一定要經常參與實習,這樣才能鞏固學習成果,而且不是能帶來快樂嗎?學成後,如果有人來聘用我們,不也是一件很讓人開心的事嗎?當然,如果我們暫時得不到別人的賞識,我們也不要生氣,我們不是君子嗎?」

《論語》一共有20篇492章,本文是其開篇,一般來說,開篇文章具有統領後文的功能,具有「序言」、「總結」、「說明」或者「宣言」等功能。

如《大學》的開篇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中庸》的開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敎。」

老子《道德經》的開篇就像一本使用「說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就是:本書所謂的「道」,不是你們通常理解的「孝道」、「婦道」等「道」。由於文字的局限性,書中的一些名詞也不是你們通常理解的意思。

對於本文,也一定要抓住「序言」、「總結」這個方向去理解。並以此作為是否理解正確的依據之一。

南宋時期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

那麼,歷史上的大儒們是怎麼理解本文的呢?北宋理學大師程頤認為本文的「朋」理解為「志同道合者」。

按照程子的理解,「有朋自遠方來」就理解為「有志同道合者過來看望自己。」程子解釋說:「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可樂。」程子還說:「說在心,樂主發散在外。

很明顯,程子認為:人要為善,善人就朋友多,朋友會來看望自己,所以很快樂。

包括朱熹等後學者基本都沿用這一解讀。我們經常在生活中聽到「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也有這句話,火車站、地鐵站等處,也常見這段文字。

那麼,這樣理解正確嗎?肯定不正確!

第一:自古以來,沒有人用「朋」來簡稱朋友。

第二:如果把「朋」理解為朋友或者志同道合者,那麼這章的三段話在邏輯上就沒有連貫性。首先提到「學而習」,然後提到「朋友」,最後提到「人不知」。感覺前言不搭後語,作為聖人,孔子不可能這樣說話。

第三:如果把「朋」理解為朋友或者志同道合者,那麼,《論語》的編著者不至於把它們編在同一章,應該分成三章!

第四:如果按照傳統的理解,不適合把該章置於開篇這個重要的位置。

其實,孔子在這裡提出了他的三句教學宣言:

第一:學習要和實踐相結合,這樣不但能鞏固學習,還能使學習變得快樂。

「知行結合」和「樂學」是孔子的重要教育思想。《論語》中記載了孔子最親密的學生子路的學習經驗:「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意思就是:「子路學了新知識,還沒參與實踐之前,害怕又學新知識。」可見,子路是非常重視知行結合的。

孔子很多學生,如冉求經常學一段,出去從政一段,又回到孔門繼續學習,反覆多次。

儒家十三經之一的《禮記-學記》中有云:「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意為「有興趣,才能樂學」。在實踐中學習,不但能鞏固學習,還是激發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方法。

第二:學生們學成後要回報社會、報效國家。

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參深領孔子的教育思想,繼續發揮,寫了一本書叫《大學》,其開篇就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習思想。

後世學者基本都朝著這一學習目的去學習,成為「學統」。

孔子有個叫子夏的學生,非常擅長闡發孔子的「微言大義」,他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繼續發揮,提出了「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思想。

子路曾提醒隱居鄉野的「荷杖老人」說:「不仕無義」。可見,子路是反對消極避世的。

孔子曾提出教育的「十二字方針」: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意為:以使「天下有道」為志向,以「回報社會」為依據,以「仁義」為出發點,努力掌握各種技能。

孔子的思想是「入世」的,積極的,他曾說「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意思就是如果天下政治清明,那麼就要出來做官回報社會,如果天下政治黑暗,那麼就繼續學習,等待機會。

孔子還提出過:「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事實上,孔子的學生大部分都做到了「學有所用」,孔門雖然人才濟濟,但前來求賢的非常多,供不應求。

孔子的弟子們學成後從政,或從軍,或從事教育等。

孔子之後歷朝歷代的儒生們都尊孔子為「先師」、「萬世師表」,他們都秉持這一原則,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他們不屑於動不動就「隱居」,也不屑於動不動就「看破紅塵」。

孔子本人也是一輩子都在回報社會,他除了教學,還做過倉庫管理員、司寇、代理國相等職務。為了宣傳他的為政思想,他周遊列國,到處碰壁,在所不辭。

第三:學生要先培養成「君子」,然後再學習各種技能。

孔子認為,學生走出社會之前,要先成為品德高尚、有胸襟、有擔當的「君子」。也就是「先成人,再成才。」

《論語》中記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學生:文化教育、行為規範、忠信等各種品德修養教育。

孔子又說過:「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也就是說,孔子認為:行為品德教育比文化教育更重要!

孔子還曾告誡子夏:「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孔子認為,一個有文化的「小人」對社會的破壞力是巨大的。

培養學生要「先成人,後成才。」不能急於成才。子路曾推薦學弟高柴去做官,被孔子罵「賊夫人之子。」

唐代大文豪韓愈曾說:只學識文斷字,不學如何做人,就是「小學而大遺!」

總之,對內,孔子要求每個學生都有一顆「聖心」,對外,能為百姓、社會謀福利,為國家的富強、安定奉獻力量。

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把儒家學說發展成自己的學說——「心學」!他把「學而時習之」總結為「知行合一」。

王陽明還真正把自己修煉成「內聖外王」的思想家。

「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

「學」和「習」相結合是孔子為人類教育思想的一重大貢獻,南宋詩人陸遊有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明代思想家,「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提出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其理論源頭正是這個!

王陽明:明代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原名王雲,出生於浙江餘姚的一個顯赫家庭,其父王華是個狀元,書法家王羲之是他先祖。

王陽明5歲時才會說話,其祖父根據《論語-衛靈公》中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陽明」為其號!

王陽明從小就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被人誤以為是個「神經病」,往往就是這樣的「神經病」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1, 王陽明12歲之前跟祖父讀四書五經,12歲才正式入私塾,常跟私塾先生討論天下事,他認為:科舉不是第一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事是讀書做聖賢人。

2, 15歲時,他竟敢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結果石沉大海,杳無音訊,他不氣餒,獨自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個多月,勘查地形。那時的他已有經略四方之志!

3, 17歲時,他到南昌與時任江西布政參議(相當於現在的副省長)的諸養和之女成婚,結婚當晚他卻失蹤了,原來他在街上閒逛時,遇到一位道士,他跟道士學養生術,靜坐忘歸了。

4, 18歲時,他帶上妻子回餘姚老家,路過廣信(今江西省上饒市),拜謁理學家婁諒。學習理學,之後他讀遍朱熹(南宋理學家,祖籍江西婺源,出生於福建尤溪縣)的所有著作,思考「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問。

5, 他為了實踐「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研究)」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麼也沒發現,人卻病倒了。

6, 20歲時,中舉人,開始喜歡軍事,箭術突飛猛進,22歲時考進士,不中,後屢次落榜,28歲才考中進士。

7, 王陽明仕途不順,多次被貶,他在貴州龍場做驛臣時,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他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

8, 王陽明軍事才能非常突出,他曾巡撫江西南安(今大餘縣),贛州,福建汀州,漳州等地,剿撫盜賊,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陽明親率精兵在福建上杭縣,武平縣一帶駐紮,連破40餘寨,斬殺,俘獲七千多人。

現福建的上杭縣城文廟附近,有王陽明紀念亭。平定漳州後,王陽明奏請朝廷於漳州和龍巖的永定縣之間增設一縣,並取名為「平和」,從此福建多了一縣,柚子之鄉——平和縣。現平和縣尊王陽明為「縣父」。

9, 王陽明54歲時,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使明末「書院文化」再次振興。其弟子眾多,如:鄒守益,錢德洪,範引年等。

10, 嘉靖六年,廣西的民族首領造反,王陽明被朝廷重新啟用,到達廣西南寧後,造反頭目早就聽說了王陽明的平叛事跡,十分害怕,叛軍不戰而降,平亂後,王陽明肺病加重,病逝於回鄉的船上。

王陽明的學說思想—陽明心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他的思想接近陸九淵(心學創始人),和朱熹的思想有許多對立之處。

他和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儒家四聖)。

其學術思想傳至日本,朝鮮半島及東南亞一帶,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

明末的皇室後裔,王陽明老鄉,思想家,教育家朱舜水在明朝滅亡後,誓不降清,遠渡日本,他在日本辦學,傳播陽明學說,使陽明學說成為顯學。

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陽明學說是傳統思想抵制全盤西化的基礎,這就是日本的傳統文化保留得比中國好的原因之一。朱舜水也被日本民眾尊為國師。

「甲午海戰」也證明了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冥冥中感覺朱舜水為他的大明王朝復了一仇,大清開始搖搖欲墜。

日本近代著名軍事家東鄉平八郎,曾為王陽明的學說所折服,特意佩一方印章,上面篆刻「一生俯首拜陽明」。

蔣介石在日本期間,看到電車上很多人都在看王陽明的《傳習錄》,看一會兒,閉目沉思一會兒,他頗為震驚,於是他也開始閱讀《傳習錄》,並一生崇拜王陽明。

蔣介石敗走臺灣後,把臺北的「草山」更名為「陽明山」。

相關焦點

  • 「內聖外王」何以成為儒家的主要思想?
    實際上,先秦儒家不只是古代文化的守護者,也是新文化的創造者,他們會基於當時的社會情形,對古代文化進行不同程度的深化和延伸,從而開創新的理論和思想,儒家的「內聖外王」思想就是在這種情形下逐漸發展和完善的。 早在孔子之時,「接著講」就開始了,雖然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他並不死守古書、僵硬照搬,而是對三代典籍進行整理,刪詩書、定禮樂。
  • 從「知行合一」與「人我合一」的融合,看《大學》內聖外王之道
    《大學》的內聖外王之道的原則同時也包括了知行合一的原則。對於《大學》,歷史上有人片面地強調其知識性,認為格物是根本,也有人片面地強調其行為性,認為誠意是根本。其實,在《大學》這裡,知識和行為是統一的。這在於,知識是知道,行為是行道。
  • 「內聖外王」是什麼意思
    「內聖外王」是儒家的主要學術思想之一。「內聖」指的是君主對國家內部的治理調和,同時也被認為是儒家學子對自身品格的修行依據;「外王」是指君主對其他國家和國內人民的政策戰略,而在個人修行方面,也是儒家學子處理人際關係的思想指導。「內聖外王」一詞最早出自《莊子·雜篇天下》。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而近現代學者用「內聖外王」來表達儒家精神,就十分普遍了。康有為在《論語注》中說:「孔子之道,內聖外王,原合表裡精粗而一之。」1927年,梁啓超這樣概括儒學:「儒家哲學,其學問最高目的,可以《莊子》『內聖外王』一語括之,儒家千言萬語,各種法門,都不外歸結到這一點」 。
  • 學習儒學這麼多年,你了解「內聖外王」的真正含義嗎?
    「內聖外王」最早來源於道家,後世學者無一例外將其歸於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其實並非儒家首創。內聖外王本意是指一方面具有聖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我又不需要做出很偉大的功績,為什麼需要學習這種聖人的稱王之道呢?這很可能是從字面意思誤解了「內聖外王」這個詞語。
  • 什麼是內聖外王之道?王者不僅能齊家,而且也能治國平天下
    《大學》的三綱八條實際上講的是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明明德是內聖,親民是外王,止於至善則是內聖外王的最高理想的實現。雖然人們一般認為,內聖外王是中國傳統思想中儒道禪三家共同追求的目的,但只有儒家,特別是《大學》將它表達得最為典型。這在於《大學》提供了一套內聖外王的原則和方法。
  • 從孔子「憤悱啟發」到蘇格拉底「產婆術」給我們啟發式教學的啟示
    孔子和蘇格拉底作為中西的思想先哲,其思想有著很多共同之處,比如重視道德修養,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同樣堅持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除此之外,兩位「聖人」還都提出了一種教學方法,那就是啟發式教學。孔子的啟發式教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內聖外王」出自《莊子》,為何常見於北宋以後?
    「內聖外王」最早雖出於《莊子·天下篇》,相關想法卻常見用於北宋以後的儒家思想中,學者梅廣表示:「內聖外王到北宋的時候,這句話才成為文化用語。」但它的背景發展卻不如一般儒學研究者所喜見。梅教授考察後得出此結論認為:內聖外王是魅力無窮的道家語言。它既非先秦儒學的用語,也非理學家講學論道的用語。它的流行是因為程明道首先用它來稱道邵康節。
  • 波蘭密茨凱維奇孔子學院在華沙開設首個漢語教學點
    中新網3月22日電 據國家漢辦網站消息,近日,波蘭首都華沙維斯瓦河大學教學樓一樓的通道明亮而寧靜,但是不時地從其中一間教室中傳出朗朗的漢語讀書聲,原來這是密茨凱維奇大學孔子學院在這所大學設立的漢語教學點正在進行漢語教學活動,從此在這所大學的歷史上第一次有了漢語課程。
  • 世人皆知孔子是文聖孟子是亞聖,卻很少有人知道先秦還有一個後聖
    世人皆知孔子是文聖孟子是亞聖,卻很少有人知道先秦還有一個後聖大家都知道,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被世人尊為「文聖」的孔子,他的儒家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對東亞乃至整個世界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所以,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 帝王的最高境界:內聖外王
    王陽明,劉伯溫他們都講了這麼一句話,我們中國儒學教導帝王的最高境界就4個字兒:內聖外王。新學的最高見就4個字講完了:內聖外王。作為帝王,作為領袖,你必須要心懷蒼生,心懷天下百姓,為蒼生謀福;但是你的外在不能婆婆媽媽,要給人一種震撼力,帶有一種人格魅力,所以這就是內聖外王。換句話講,整個中華民族到今天沒有比這個最高的境界了。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個人魅力型權威與「內聖外王」
    而在中國的歷史傳統中, 「內聖外王」是很多士大夫的人生信條。那麼,什麼是「內聖外王」?如何做到「內聖外王」?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教授的分享。儒家的內聖外王儒家的理想人格就是內聖外王。簡單地說,內聖指個人內在的修養和高尚品格的形成;外王就是外在的事功。自孔子以降,儒家聖賢們都把內聖外王作為理想的人格典範。
  • 俄遠東聯邦大學孔子學院20名中方教師堅守崗位「雲教學」
    中新網哈爾濱5月23日電 題:俄遠東聯邦大學孔子學院20名中方教師堅守崗位「雲教育」董捷 中新網記者 史軼夫「祖國是我們的牽掛,俄羅斯這裡的漢語教學也不能停止。」2019年8月,一批20名漢語教師組成的中方教學團隊來到符拉迪沃斯託克,開展為期一年的教學工作。在進入2020年的兩個月時間裡,他們經歷了從疫情支援者到疫情防疫者的反轉,也承擔起守護俄羅斯人學習漢語熱情的使命。
  • 馬丁·普克納談世界文學、宣言與戲劇
    諾頓出版社,2012年第三版,2018年第四版普克納:我最初和世界文學結緣就和教學法、教學工作相關。如你所知,我最早的兩本書主要聚焦於現代主義,後來,通過編輯《諾頓世界文學選集》,我開始涉足世界文學。這部選集雖然是由一個學者團隊編纂的,但卻是教學用書,在美國的一千多所學校,主要是本科院校——也有一些高中和研究生院——使用。
  • 孟子:復古大師中的現代先驅(上)——內聖外王與小國寡民
    孟子首先大家都知道儒家的思想,特別是歷史上儒家的主流思想,它和現代政治文明相融合有一個非常大的障礙,儘管很多人很努力想找到傳統儒家和現代的結合點儒家講的「內聖外王,修齊治平」。內聖外王就是要求統治者內在具有聖人的品德,對外實行仁愛的王道;修齊治平就是要先誠意正心修身、這些是個人內在修煉的步驟,然後才是由近及遠的推廣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認為治理社會能不能獲得成功關鍵在個人的道德。
  • 孔子學院再出新動態!孔子學院推動中文和中國文化在土耳其的發展
    他說,此前在土耳其教育部和中國駐安卡拉使館的幫助下,學校已經開展了幾年的中文教學工作。雖然孩子們都是5至7年級的學生,但他們對中文和中國文化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此次與孔子學院的合作,希望通過對中文的進一步學習,更多的了解中國文化。 阿爾頓奧克表示,為支持學校開展中文教學工作,中東技術大學孔子學院教師吳群彬每周為孩子們授課。
  • 臺當局首次曝光英文版《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攝    《波茨坦宣言》中文版抄本(部分條文)入藏多年後首次曝光。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攝   原標題:臺當局檔案展首次曝光英文版《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  中新社新北10月16日電 (記者 劉舒凌)臺灣當局檔案管理局、臺灣文獻館等機構16日在位於新北市的檔案管理局展覽廳舉辦「1025臺灣光復檔案展」。
  • 去看美國獨立宣言第二條
    孔子與儒家學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思想經伏爾泰的推崇,深刻地影響了西方的人權與倫理思想。法國1789年由制憲會議通過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人權宣言,其中即引用了孔子的這一理念。孔子的精神在美國1776年的《獨立宣言》中也有所體現。
  • 得救成聖與內聖外王:一基督徒論中國傳統敬天文化與聖經中的上帝
    本文是一位少年曾受過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影響,後成為基督徒的一位香港基督徒的思考,他從一位個體基督徒重生後的角度對得救成聖與內聖外王——這一個是基督教教義核心話題、一個是中國傳統文化推崇的核心話題的思考。我這輩香港人,高考時必修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學習「慎終追遠」、「天人合一」和「內聖外王」等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精粹。
  • 本科教學|生命科學學院:廣學精研,知行並重,強化內涵
    原標題:本科教學|生命科學學院:廣學精研,知行並重,強化內涵 編者按 生命科學學院本科教學秉持「兩個端點,三個核心,四方師資雄厚的學科基底為本科教學提供了有力的師資和課程資源。從2016年開始設三個專業招生,分別是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態學。其中,生物科學專業和生物技術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和廣東省名牌專業,其辦學質量位居全國前列。 生科院的課程豐富,主要包括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網絡教學、暑期教學、境外實踐等多元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