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時:時常,經常。
習:數飛也!指鳥兒頻頻試飛。在甲骨文中,「習」是個會意字,從羽,從日。就像兩隻小鳥在太陽下練習飛翔。
「習」的原意就是小鳥反覆練飛,延伸為反覆練習,研習。「習」也延伸為學習,如「修文習武」。
「習」也有對事物熟悉之意,如「習以為常」,「習見」等,
在這裡,習是實踐,實習的意思。人跟小鳥一樣,如果光學理論,不結合實踐並在實踐中再學習,是永遠都飛不起來的!
亦:指事字,在甲骨文中,「亦」字像一個站立的人,兩臂之下的兩個點是指事符號,表示此處是腋窩,所以「亦」的原意是指人的腋窩。
後被假借為虛詞,表示類同或者是相似關係,等同於「也」,「又」等。在古漢語中,「亦」常和「不」連起來使用,組成「不亦」表示反問。
說:通假字,通「悅」,喜悅、快樂的意思。
樂:象形字,原始意思是樂器,樂器演奏的音樂可以使人快樂,所以延伸為快樂,愉悅等意。
朋:在古代,「朋」是一種貨幣單位。一朋等於五貝。在甲骨文中,「朋」是個象形字,就像一串錢。
「朋」的原意是錢,春秋時期稱錢為「朋」或者「朋貝」。如《詩經-小雅》:「既見君子,賜我百朋。」
後延伸為比,比得上。如:《詩經-唐風》:「彼其之子,碩大無朋」。
很多人會故意把「無朋」解釋為「沒有朋友」,如:「大到沒有朋友」,是一種調侃。
「朋」由錢又延伸為有地位,尊貴的客人,如明代郭勳的《雍熙樂府》:「賓朋滿座,談笑無窮」。其中的「賓朋」就是指尊貴的客人。不能理解為「賓客和朋友。」
「朋」和「友」經常作為並列結構詞語的詞素。如「親朋好友」就是指尊貴的親戚和好友。
現在的朋字已經不再用作貨幣單位了,所以很多人已經忘了它最初的意思!理解先秦典籍,一定要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在當時的文字,語言環境之下去解讀。
在古代,「朋友」跟「戰友」,「網友」一樣,是「友」的一種,意為「用朋相助之友」,也可以理解為:有「通財之義」之友,才叫「朋友」!
《論語》中,多次出現「朋友」、「友」等詞,如「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又如「無友不如己者。」單獨使用「朋」的,只有這裡一處。
通常說的「朋黨」就是「為了『朋』,勾結在一起之黨」。
現在,「朋友」這個詞已經普遍化了,被作為所有「友」的統稱。所有的「友」都可以叫「朋友」。
但是,「朋友」不能簡稱為「朋」,就像「網友」不能簡稱為「網」、「鋼琴」也不能簡稱為「鋼」、「開水」不能簡稱為「開」,「醫生」不能簡稱「生」一樣。
在本文,「朋」又延伸為「用錢聘請」的意思! 「有朋自遠方來」意為「遠方有人來聘請我們。」
知:了解。在這裡是「賞識」的意思。
慍:抱怨,生氣。程度比「憤怒」輕!
全文理解為:
孔子說:「學習一定要經常參與實習,這樣才能鞏固學習成果,而且不是能帶來快樂嗎?學成後,如果有人來聘用我們,不也是一件很讓人開心的事嗎?當然,如果我們暫時得不到別人的賞識,我們也不要生氣,我們不是君子嗎?」
《論語》一共有20篇492章,本文是其開篇,一般來說,開篇文章具有統領後文的功能,具有「序言」、「總結」、「說明」或者「宣言」等功能。
如《大學》的開篇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中庸》的開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敎。」
老子《道德經》的開篇就像一本使用「說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就是:本書所謂的「道」,不是你們通常理解的「孝道」、「婦道」等「道」。由於文字的局限性,書中的一些名詞也不是你們通常理解的意思。
對於本文,也一定要抓住「序言」、「總結」這個方向去理解。並以此作為是否理解正確的依據之一。
南宋時期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
那麼,歷史上的大儒們是怎麼理解本文的呢?北宋理學大師程頤認為本文的「朋」理解為「志同道合者」。
按照程子的理解,「有朋自遠方來」就理解為「有志同道合者過來看望自己。」程子解釋說:「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可樂。」程子還說:「說在心,樂主發散在外。
很明顯,程子認為:人要為善,善人就朋友多,朋友會來看望自己,所以很快樂。
包括朱熹等後學者基本都沿用這一解讀。我們經常在生活中聽到「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也有這句話,火車站、地鐵站等處,也常見這段文字。
那麼,這樣理解正確嗎?肯定不正確!
第一:自古以來,沒有人用「朋」來簡稱朋友。
第二:如果把「朋」理解為朋友或者志同道合者,那麼這章的三段話在邏輯上就沒有連貫性。首先提到「學而習」,然後提到「朋友」,最後提到「人不知」。感覺前言不搭後語,作為聖人,孔子不可能這樣說話。
第三:如果把「朋」理解為朋友或者志同道合者,那麼,《論語》的編著者不至於把它們編在同一章,應該分成三章!
第四:如果按照傳統的理解,不適合把該章置於開篇這個重要的位置。
其實,孔子在這裡提出了他的三句教學宣言:
第一:學習要和實踐相結合,這樣不但能鞏固學習,還能使學習變得快樂。
「知行結合」和「樂學」是孔子的重要教育思想。《論語》中記載了孔子最親密的學生子路的學習經驗:「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意思就是:「子路學了新知識,還沒參與實踐之前,害怕又學新知識。」可見,子路是非常重視知行結合的。
孔子很多學生,如冉求經常學一段,出去從政一段,又回到孔門繼續學習,反覆多次。
儒家十三經之一的《禮記-學記》中有云:「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意為「有興趣,才能樂學」。在實踐中學習,不但能鞏固學習,還是激發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方法。
第二:學生們學成後要回報社會、報效國家。
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參深領孔子的教育思想,繼續發揮,寫了一本書叫《大學》,其開篇就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習思想。
後世學者基本都朝著這一學習目的去學習,成為「學統」。
孔子有個叫子夏的學生,非常擅長闡發孔子的「微言大義」,他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繼續發揮,提出了「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思想。
子路曾提醒隱居鄉野的「荷杖老人」說:「不仕無義」。可見,子路是反對消極避世的。
孔子曾提出教育的「十二字方針」: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意為:以使「天下有道」為志向,以「回報社會」為依據,以「仁義」為出發點,努力掌握各種技能。
孔子的思想是「入世」的,積極的,他曾說「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意思就是如果天下政治清明,那麼就要出來做官回報社會,如果天下政治黑暗,那麼就繼續學習,等待機會。
孔子還提出過:「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事實上,孔子的學生大部分都做到了「學有所用」,孔門雖然人才濟濟,但前來求賢的非常多,供不應求。
孔子的弟子們學成後從政,或從軍,或從事教育等。
孔子之後歷朝歷代的儒生們都尊孔子為「先師」、「萬世師表」,他們都秉持這一原則,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他們不屑於動不動就「隱居」,也不屑於動不動就「看破紅塵」。
孔子本人也是一輩子都在回報社會,他除了教學,還做過倉庫管理員、司寇、代理國相等職務。為了宣傳他的為政思想,他周遊列國,到處碰壁,在所不辭。
第三:學生要先培養成「君子」,然後再學習各種技能。
孔子認為,學生走出社會之前,要先成為品德高尚、有胸襟、有擔當的「君子」。也就是「先成人,再成才。」
《論語》中記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學生:文化教育、行為規範、忠信等各種品德修養教育。
孔子又說過:「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也就是說,孔子認為:行為品德教育比文化教育更重要!
孔子還曾告誡子夏:「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孔子認為,一個有文化的「小人」對社會的破壞力是巨大的。
培養學生要「先成人,後成才。」不能急於成才。子路曾推薦學弟高柴去做官,被孔子罵「賊夫人之子。」
唐代大文豪韓愈曾說:只學識文斷字,不學如何做人,就是「小學而大遺!」
總之,對內,孔子要求每個學生都有一顆「聖心」,對外,能為百姓、社會謀福利,為國家的富強、安定奉獻力量。
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把儒家學說發展成自己的學說——「心學」!他把「學而時習之」總結為「知行合一」。
王陽明還真正把自己修煉成「內聖外王」的思想家。
「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
「學」和「習」相結合是孔子為人類教育思想的一重大貢獻,南宋詩人陸遊有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明代思想家,「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提出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其理論源頭正是這個!
王陽明:明代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原名王雲,出生於浙江餘姚的一個顯赫家庭,其父王華是個狀元,書法家王羲之是他先祖。
王陽明5歲時才會說話,其祖父根據《論語-衛靈公》中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陽明」為其號!
王陽明從小就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被人誤以為是個「神經病」,往往就是這樣的「神經病」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1, 王陽明12歲之前跟祖父讀四書五經,12歲才正式入私塾,常跟私塾先生討論天下事,他認為:科舉不是第一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事是讀書做聖賢人。
2, 15歲時,他竟敢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結果石沉大海,杳無音訊,他不氣餒,獨自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個多月,勘查地形。那時的他已有經略四方之志!
3, 17歲時,他到南昌與時任江西布政參議(相當於現在的副省長)的諸養和之女成婚,結婚當晚他卻失蹤了,原來他在街上閒逛時,遇到一位道士,他跟道士學養生術,靜坐忘歸了。
4, 18歲時,他帶上妻子回餘姚老家,路過廣信(今江西省上饒市),拜謁理學家婁諒。學習理學,之後他讀遍朱熹(南宋理學家,祖籍江西婺源,出生於福建尤溪縣)的所有著作,思考「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問。
5, 他為了實踐「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研究)」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麼也沒發現,人卻病倒了。
6, 20歲時,中舉人,開始喜歡軍事,箭術突飛猛進,22歲時考進士,不中,後屢次落榜,28歲才考中進士。
7, 王陽明仕途不順,多次被貶,他在貴州龍場做驛臣時,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他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
8, 王陽明軍事才能非常突出,他曾巡撫江西南安(今大餘縣),贛州,福建汀州,漳州等地,剿撫盜賊,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陽明親率精兵在福建上杭縣,武平縣一帶駐紮,連破40餘寨,斬殺,俘獲七千多人。
現福建的上杭縣城文廟附近,有王陽明紀念亭。平定漳州後,王陽明奏請朝廷於漳州和龍巖的永定縣之間增設一縣,並取名為「平和」,從此福建多了一縣,柚子之鄉——平和縣。現平和縣尊王陽明為「縣父」。
9, 王陽明54歲時,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使明末「書院文化」再次振興。其弟子眾多,如:鄒守益,錢德洪,範引年等。
10, 嘉靖六年,廣西的民族首領造反,王陽明被朝廷重新啟用,到達廣西南寧後,造反頭目早就聽說了王陽明的平叛事跡,十分害怕,叛軍不戰而降,平亂後,王陽明肺病加重,病逝於回鄉的船上。
王陽明的學說思想—陽明心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他的思想接近陸九淵(心學創始人),和朱熹的思想有許多對立之處。
他和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儒家四聖)。
其學術思想傳至日本,朝鮮半島及東南亞一帶,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
明末的皇室後裔,王陽明老鄉,思想家,教育家朱舜水在明朝滅亡後,誓不降清,遠渡日本,他在日本辦學,傳播陽明學說,使陽明學說成為顯學。
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陽明學說是傳統思想抵制全盤西化的基礎,這就是日本的傳統文化保留得比中國好的原因之一。朱舜水也被日本民眾尊為國師。
「甲午海戰」也證明了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冥冥中感覺朱舜水為他的大明王朝復了一仇,大清開始搖搖欲墜。
日本近代著名軍事家東鄉平八郎,曾為王陽明的學說所折服,特意佩一方印章,上面篆刻「一生俯首拜陽明」。
蔣介石在日本期間,看到電車上很多人都在看王陽明的《傳習錄》,看一會兒,閉目沉思一會兒,他頗為震驚,於是他也開始閱讀《傳習錄》,並一生崇拜王陽明。
蔣介石敗走臺灣後,把臺北的「草山」更名為「陽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