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一個傳統的捍衛者,一個知名的復古主義者,可是在他的思想中卻能解讀出現代性,這個聽起來是不是很矛盾呢?

首先大家都知道儒家的思想,特別是歷史上儒家的主流思想,它和現代政治文明相融合有一個非常大的障礙,儘管很多人很努力想找到傳統儒家和現代的結合點,但是這個障礙始終存在,這個障礙就是歷史上的儒家不注重區分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即公德和私德不加區分,而這個區分又是建立在一個權利意識的基礎上,這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石。
儒家講的「內聖外王,修齊治平」。內聖外王就是要求統治者內在具有聖人的品德,對外實行仁愛的王道;修齊治平就是要先誠意正心修身、這些是個人內在修煉的步驟,然後才是由近及遠的推廣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認為治理社會能不能獲得成功關鍵在個人的道德。
這種修齊治平的思想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判斷原則,其正面意是它奠定了一個人性層面的普世道德原則。不能說作為個人得講誠實,到了國家層面為了國家的利益統治者去撒謊就要得到鼓勵,這是不可以的。同理作為個人欺負弱小的鄰居、搶別人家東西要被譴責,作為國家恃強凌弱也不行,也得被譴責。
「從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也就是說從統治者到普通人,從國家到個人都要遵循一個道德,「道不二出」。因為人類能夠結成社會,能夠有協作,必須得有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假如地位低下的人被要求誠實,地位高的人就不被要求,那就會割裂社會,瓦解文明。
可是這個「修齊治平」、「內聖外王」的思想又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公德和私德不加區分。如果一個人私生活上有瑕疵,那就不是聖賢,就不能帶領我們開創太平盛世。這就是儒家思想存在的一個問題。在現代社會假如我們要求政治領袖都是聖賢,要求他少年時候沒有逃過學,青年的時候沒打過架,中年的時候沒有離過婚那基本上就挑不出人來。
為什麼政治倫理的傳統性和現代性它之間有這麼大一個鴻溝呢?不管你是「儒粉」還是「儒黑」,都不能忽略了儒家的主張所依託的物質環境:修齊治平要有效,必須是一個熟人社會裡面,一個「小國寡民」的環境,他有長期積澱下來的各種社會紐帶。隨便找兩個人他們可能都有關係,朋友,親戚,師生等。
在這種環境下維繫社會,確實沒多少強制性的工具。假如你是個地方官,鐵面無私,有人拖欠交稅你把它關起來了,結果一查族譜發現他是你遠房親戚,那麼所有親戚都覺得你這個小子太不地道。過年的時候你走親訪友,結果家家給你吃閉門羹,也沒有親戚上你家來拜年,你馬上就會感到在熟人社會裡面被孤立的巨大壓力,可能就不得不得把他放了。所以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最有效的管理方式確實得靠個人修養,讓大家自願服從,而儒家學說的初衷,其實也是要維護這個熟人社會的穩定,不讓其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