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復古大師中的現代先驅(上)——內聖外王與小國寡民

2020-12-06 歷史小酒吧

孟子是一個傳統的捍衛者,一個知名的復古主義者,可是在他的思想中卻能解讀出現代性,這個聽起來是不是很矛盾呢?

孟子

首先大家都知道儒家的思想,特別是歷史上儒家的主流思想,它和現代政治文明相融合有一個非常大的障礙,儘管很多人很努力想找到傳統儒家和現代的結合點,但是這個障礙始終存在,這個障礙就是歷史上的儒家不注重區分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即公德和私德不加區分,而這個區分又是建立在一個權利意識的基礎上,這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石。

儒家講的「內聖外王,修齊治平」。內聖外王就是要求統治者內在具有聖人的品德,對外實行仁愛的王道;修齊治平就是要先誠意正心修身、這些是個人內在修煉的步驟,然後才是由近及遠的推廣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認為治理社會能不能獲得成功關鍵在個人的道德。

這種修齊治平的思想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判斷原則,其正面意是它奠定了一個人性層面的普世道德原則。不能說作為個人得講誠實,到了國家層面為了國家的利益統治者去撒謊就要得到鼓勵,這是不可以的。同理作為個人欺負弱小的鄰居、搶別人家東西要被譴責,作為國家恃強凌弱也不行,也得被譴責。

「從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也就是說從統治者到普通人,從國家到個人都要遵循一個道德,「道不二出」。因為人類能夠結成社會,能夠有協作,必須得有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假如地位低下的人被要求誠實,地位高的人就不被要求,那就會割裂社會,瓦解文明。

可是這個「修齊治平」、「內聖外王」的思想又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公德和私德不加區分。如果一個人私生活上有瑕疵,那就不是聖賢,就不能帶領我們開創太平盛世。這就是儒家思想存在的一個問題。在現代社會假如我們要求政治領袖都是聖賢,要求他少年時候沒有逃過學,青年的時候沒打過架,中年的時候沒有離過婚那基本上就挑不出人來。

為什麼政治倫理的傳統性和現代性它之間有這麼大一個鴻溝呢?不管你是「儒粉」還是「儒黑」,都不能忽略了儒家的主張所依託的物質環境:修齊治平要有效,必須是一個熟人社會裡面,一個「小國寡民」的環境,他有長期積澱下來的各種社會紐帶。隨便找兩個人他們可能都有關係,朋友,親戚,師生等。

在這種環境下維繫社會,確實沒多少強制性的工具。假如你是個地方官,鐵面無私,有人拖欠交稅你把它關起來了,結果一查族譜發現他是你遠房親戚,那麼所有親戚都覺得你這個小子太不地道。過年的時候你走親訪友,結果家家給你吃閉門羹,也沒有親戚上你家來拜年,你馬上就會感到在熟人社會裡面被孤立的巨大壓力,可能就不得不得把他放了。所以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最有效的管理方式確實得靠個人修養,讓大家自願服從,而儒家學說的初衷,其實也是要維護這個熟人社會的穩定,不讓其瓦解。

相關焦點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莊子在這裡並沒有正面解釋「內聖外王」的思想,而是表達了諸子百家先秦各家由道術之「一」而成方術之「裂」時的看法,他認為「內聖外王」才是真正的「道」。在宋代以前的儒家典籍中,很少看到「內聖外王」的說法。北宋理學大師程顥將邵雍的學說稱作「內聖外王」之學後,這一說法才被廣泛使用。
  • 「內聖外王」何以成為儒家的主要思想?
    古代的聖哲運用「內聖外王」之道,使得天下的治理呈現出盛況,他們將這套道術表露在「數度」(即禮樂制度方面)中,舊有的法規和世代相傳的史書還多有記載,而對這些法規制度繼承最全面的要算儒家。
  • 「內聖外王」出自《莊子》,為何常見於北宋以後?
    「內聖外王」最早雖出於《莊子·天下篇》,相關想法卻常見用於北宋以後的儒家思想中,學者梅廣表示:「內聖外王到北宋的時候,這句話才成為文化用語。」但它的背景發展卻不如一般儒學研究者所喜見。梅教授考察後得出此結論認為:內聖外王是魅力無窮的道家語言。它既非先秦儒學的用語,也非理學家講學論道的用語。它的流行是因為程明道首先用它來稱道邵康節。
  • 孟子,一個充滿浩然正氣、悲憫世人的大師,以及他的思想學說
    孟子,一個充滿浩然正氣、悲憫世人的大師,以及他的思想學說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的文學黃金時期,這個階段出現了很多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等。孟子就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孟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大師,與孔子並稱「孔孟」。孔子是聖人,他是亞聖。
  • 「內聖外王」是什麼意思
    「內聖外王」是儒家的主要學術思想之一。「內聖」指的是君主對國家內部的治理調和,同時也被認為是儒家學子對自身品格的修行依據;「外王」是指君主對其他國家和國內人民的政策戰略,而在個人修行方面,也是儒家學子處理人際關係的思想指導。「內聖外王」一詞最早出自《莊子·雜篇天下》。
  • 學習儒學這麼多年,你了解「內聖外王」的真正含義嗎?
    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被稱為「中國新儒家」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曾在《中國哲學簡史》說:【內聖,是說他的內心致力於心靈的修養,外王,是說他在社會活動中好似君王。這不是說他必須是一國的政府首腦,從實際看,聖人往往不可能成為政治首腦。】
  • 帝王的最高境界:內聖外王
    王陽明,劉伯溫他們都講了這麼一句話,我們中國儒學教導帝王的最高境界就4個字兒:內聖外王。新學的最高見就4個字講完了:內聖外王。作為帝王,作為領袖,你必須要心懷蒼生,心懷天下百姓,為蒼生謀福;但是你的外在不能婆婆媽媽,要給人一種震撼力,帶有一種人格魅力,所以這就是內聖外王。換句話講,整個中華民族到今天沒有比這個最高的境界了。
  • 孟子為什麼被稱為「亞聖」?
    其實,孟子被稱為亞聖的原因很簡單。主要是因為孟子在繼承和發揚儒家學說,特別是孔子的仁的學說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可以打一個比方。也就是說,孟子的生前是特別失敗的,特別悽涼的。孟子能最終成為亞聖,首先要大力感謝唐朝儒家大師、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韓愈很推崇孟子,專門寫了一篇《原道》的文章,把孟子列為孔子的當然繼承人,說他是在先秦儒家中唯一有資格繼承儒家的道統的人。
  • 十大復古設計的現代高科技數碼產品
    而在科技領域,你也不難發現,一些現代的高科技技術,被裝載到復古的外殼中,就像 「時間旅行者」令人感到穿越,但是,它們又絕對是房間內不可或缺的一道靚麗風景。如果說全世界人民一個共同點,那麼一定是懷舊。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個人魅力型權威與「內聖外王」
    而在中國的歷史傳統中, 「內聖外王」是很多士大夫的人生信條。那麼,什麼是「內聖外王」?如何做到「內聖外王」?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教授的分享。法理型權威指通過法律法規的規定、合法的程序、或上司任命而得到的權威,比如美國總統的權威,現代組織中的管理者的權威等;傳統型權威指依據長期形成的傳統、慣例等得來的權威,比如父親對子女的權威,傳統村莊中老人的權威,中國封建時代繼任帝王的權威等等。
  • 129方平層:歐式復古藝術和現代時尚元素的相結合
    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將有著800年歷史的羅浮宮與當代元素結合,從使用角度的規劃整合、視覺角度的寬敞明亮以及整體感官的璀璨奪目,完美尋覓到了歐式復古在沉澱中的藝術感碰撞現代時尚元素的結合點,成為設計史上的一顆耀眼的鑽石。當立於潮流最巔峰的時代,如何將歷史衝刷後留下的氣息具象地提煉出來,一絲一毫地嵌入鋼筋水泥築成的繁華,是在這個作品中,我們想要追尋的礫石。
  • 平面設計有哪些可以借鑑的復古風格
    平面設計中為了讓自己的作品增加復古效果,設計師一定會運用一些元素處理,好的復古作品是具有一定懷舊感,年代感,和特殊的視覺風格。那麼今天青藤醬就來給大家說一說有哪些可以借鑑的復古風格,希望大家可以選擇合適的,盡情發揮自己的設計才能。
  • 從「知行合一」與「人我合一」的融合,看《大學》內聖外王之道
    《大學》的內聖外王之道的原則同時也包括了知行合一的原則。對於《大學》,歷史上有人片面地強調其知識性,認為格物是根本,也有人片面地強調其行為性,認為誠意是根本。其實,在《大學》這裡,知識和行為是統一的。這在於,知識是知道,行為是行道。
  • 現代抽象藝術先驅Wassily Kandinsky
    康定斯基與彼埃·蒙德裡安和馬列維奇一起,被認為是現代抽象藝術的先驅,但毫無疑問,康定斯基是最著名的。他還與其他人共同成立了一個為時不長但很有影響力的藝術團體——「藍騎士」。康定斯基的繪畫售價曾近一千五百萬美元。索羅門·古根海姆美術館是康定斯基作品的最大藏家之一。
  • 什麼是內聖外王之道?王者不僅能齊家,而且也能治國平天下
    《大學》的三綱八條實際上講的是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明明德是內聖,親民是外王,止於至善則是內聖外王的最高理想的實現。雖然人們一般認為,內聖外王是中國傳統思想中儒道禪三家共同追求的目的,但只有儒家,特別是《大學》將它表達得最為典型。這在於《大學》提供了一套內聖外王的原則和方法。
  • 得救成聖與內聖外王:一基督徒論中國傳統敬天文化與聖經中的上帝
    中國傳統文化中「敬天」文化十分關鍵,也愈來愈有學者考證中國古代對於「天」的敬仰與聖經中的上帝不可分割。去年,學者楊鵬出版《「上帝在中國」源流考》一書並談到,中國傳統信仰精神的未來在回歸上帝,他在接受基督時報訪談時亦談到,「上帝」與「天」崇拜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高之魂。
  • 什麼是內聖外王呢?
    什麼叫內聖外王啊?老師:內聖就是內心裡邊要有聖人的修持,有了這種修持,要到外邊去做事情。如果沒有這種修持,裡邊的道德的水平以及智慧的開發沒有達到那個高度,去做「外王」事業的時候呢,有時候他心是好的,但他做不成功。
  • 滕文公與孟子《前言》
    "」(《孟子梁惠王上》)後人廢書而嘆;面對不解,「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日:「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古來聖賢皆寂寞也!孟子離開齊國,尹士對別人說:「不知道齊王成不了商湯、周武那樣的聖君,那是孟子缺乏眼力,知道他不行,可還是要來,那就是孟子貪圖富貴。不遠千裡來見齊王,不相融就離去,卻在晝邑住了三夜才走。為什麼這麼慢騰騰的呢?我就對這一點不高興。」
  • 惠施與孟子的較量
    儒學反而在戰國爭霸中顯得不合時宜,孟子行仁政就總碰壁,而惠施發起了具有國際和平意義的「會徐州相王」運動,卻一舉成功。所以,孟子要借「楊墨」來滅惠施。然而,非常有趣的是,當時的情形並非像孟子說的那樣。事實是,楊朱是個徹底的「為我」主義者,他既不會去著書,也不會去講學,在當時哪裡會有那麼大影響?我們翻遍歷史也沒有找到楊朱有過什麼著述或帶了多少弟子門人,那麼楊朱的影響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