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內聖外王呢?

2020-12-06 我是青夜

什麼叫內聖外王啊?

老師:內聖就是內心裡邊要有聖人的修持,有了這種修持,要到外邊去做事情。如果沒有這種修持,裡邊的道德的水平以及智慧的開發沒有達到那個高度,去做「外王」事業的時候呢,有時候他心是好的,但他做不成功。因為他的智慧不夠呢,他就不能夠按照咱們現在說的,「實事求是」去做。

做大的事情,還要會去變通,要會因勢利導。沒有內在的道德和智慧,他就做不到「發而皆中節之謂和」。他做不到做一件事情做得正好,就是因為他裡邊的智慧不夠。這樣的話呢,要做大事情,就是要養成內聖的修持。

內聖的修持既有道德的,又有智慧的。還得要有好的體魄。在過去,強調這個體魄的魄不夠。毛澤東就很注意鍛鍊身體,還得把這個魄給它強健起來。

因為這個體,它可以載智啊!他就相當一個舟車一樣,你這個智慧,沒有健康的身體,拿什麼載著呀?所以毛澤東早年他就很注意鍛鍊身體。處處鍛鍊,包括鍛鍊牙齒,吃蠶豆鍛鍊牙。

為什麼要這樣?因為通過形體的鍛鍊,有一個健康的軀體……

小學生:形能長智。

老師:哎,這句話說對了。

譯文:內心修養沉著厚重了,外物就顯得輕了;義理造詣高深了,各種嗜欲誘惑力就顯得小了。

相關焦點

  • 「內聖外王」是什麼意思
    「內聖外王」是儒家的主要學術思想之一。「內聖」指的是君主對國家內部的治理調和,同時也被認為是儒家學子對自身品格的修行依據;「外王」是指君主對其他國家和國內人民的政策戰略,而在個人修行方面,也是儒家學子處理人際關係的思想指導。「內聖外王」一詞最早出自《莊子·雜篇天下》。
  • 「內聖外王」何以成為儒家的主要思想?
    那麼,古人的「內聖外王」之道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可是在《天下》篇的作者看來,儒士們只對這些記錄下來的「數度」進行了學習和傳承,雖然他們非常精通《詩》《書》《禮》《樂》,對各項法規制度如數家珍,但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對這些法規制度背後的含義並不知曉,也就是說,他們並未掌握「內聖外王」之道。 既然儒家只獲得了古代聖哲「內聖外王」之道的「一察」,為什麼後世儒家會如此標榜「內聖外王」之道呢?
  • 帝王的最高境界:內聖外王
    王陽明,劉伯溫他們都講了這麼一句話,我們中國儒學教導帝王的最高境界就4個字兒:內聖外王。新學的最高見就4個字講完了:內聖外王。作為帝王,作為領袖,你必須要心懷蒼生,心懷天下百姓,為蒼生謀福;但是你的外在不能婆婆媽媽,要給人一種震撼力,帶有一種人格魅力,所以這就是內聖外王。換句話講,整個中華民族到今天沒有比這個最高的境界了。
  • 什麼是內聖外王之道?王者不僅能齊家,而且也能治國平天下
    《大學》的三綱八條實際上講的是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明明德是內聖,親民是外王,止於至善則是內聖外王的最高理想的實現。雖然人們一般認為,內聖外王是中國傳統思想中儒道禪三家共同追求的目的,但只有儒家,特別是《大學》將它表達得最為典型。這在於《大學》提供了一套內聖外王的原則和方法。
  • 學習儒學這麼多年,你了解「內聖外王」的真正含義嗎?
    「內聖外王」最早來源於道家,後世學者無一例外將其歸於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其實並非儒家首創。內聖外王本意是指一方面具有聖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我又不需要做出很偉大的功績,為什麼需要學習這種聖人的稱王之道呢?這很可能是從字面意思誤解了「內聖外王」這個詞語。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然而,「內聖外王」的說法卻來自道家的莊子。《莊子·天下》中說: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這就是「內聖外王」一詞的出處。莊子在這裡並沒有正面解釋「內聖外王」的思想,而是表達了諸子百家先秦各家由道術之「一」而成方術之「裂」時的看法,他認為「內聖外王」才是真正的「道」。在宋代以前的儒家典籍中,很少看到「內聖外王」的說法。北宋理學大師程顥將邵雍的學說稱作「內聖外王」之學後,這一說法才被廣泛使用。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個人魅力型權威與「內聖外王」
    而在中國的歷史傳統中, 「內聖外王」是很多士大夫的人生信條。那麼,什麼是「內聖外王」?如何做到「內聖外王」?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教授的分享。儒家的內聖外王儒家的理想人格就是內聖外王。簡單地說,內聖指個人內在的修養和高尚品格的形成;外王就是外在的事功。自孔子以降,儒家聖賢們都把內聖外王作為理想的人格典範。
  • 孟子:復古大師中的現代先驅(上)——內聖外王與小國寡民
    孟子是一個傳統的捍衛者,一個知名的復古主義者,可是在他的思想中卻能解讀出現代性,這個聽起來是不是很矛盾呢?儒家講的「內聖外王,修齊治平」。內聖外王就是要求統治者內在具有聖人的品德,對外實行仁愛的王道;修齊治平就是要先誠意正心修身、這些是個人內在修煉的步驟,然後才是由近及遠的推廣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認為治理社會能不能獲得成功關鍵在個人的道德。
  • 從「知行合一」與「人我合一」的融合,看《大學》內聖外王之道
    《大學》的內聖外王之道的原則同時也包括了知行合一的原則。對於《大學》,歷史上有人片面地強調其知識性,認為格物是根本,也有人片面地強調其行為性,認為誠意是根本。其實,在《大學》這裡,知識和行為是統一的。這在於,知識是知道,行為是行道。
  • 「內聖外王」出自《莊子》,為何常見於北宋以後?
    「內聖外王」最早雖出於《莊子·天下篇》,相關想法卻常見用於北宋以後的儒家思想中,學者梅廣表示:「內聖外王到北宋的時候,這句話才成為文化用語。」但它的背景發展卻不如一般儒學研究者所喜見。梅教授考察後得出此結論認為:內聖外王是魅力無窮的道家語言。它既非先秦儒學的用語,也非理學家講學論道的用語。它的流行是因為程明道首先用它來稱道邵康節。
  • 「天人合一」與「內聖外王」(哲思短文)
    中國傳統文化有兩個基本點:一個是天人合一,一個是內聖外王。前者是其宇宙觀和自然觀的主要體現,後者則是社會觀和人生觀的重要依據。明白了這兩點,就抓住了其基本要義。
  • 得救成聖與內聖外王:一基督徒論中國傳統敬天文化與聖經中的上帝
    本文是一位少年曾受過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影響,後成為基督徒的一位香港基督徒的思考,他從一位個體基督徒重生後的角度對得救成聖與內聖外王——這一個是基督教教義核心話題、一個是中國傳統文化推崇的核心話題的思考。我這輩香港人,高考時必修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學習「慎終追遠」、「天人合一」和「內聖外王」等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精粹。
  • 從容不迫與內聖外王 實地感受凱迪拉克XT6
    環境與車如此契合,令我想起一個古老的詞彙——內聖外王。我們用各種方式行駛了將近200公裡,也沒能感受出它究竟在什麼時候關閉了2個氣缸。   雖然沒能找到我們想找的,但駕駛XT6,真是一種享受。   最後的總結:起點高、深藏不露、內聖外王。        XT6的最大特色,是起點高。
  • 陽明心學和道學淵源頗深,知行合一也是內聖外王
    王陽明是道學和儒學的集大成者還有一個證據,有一個很出名的詞語內聖外王,在陽明心學裡有著反覆的論證,其實他的含義是內心是聖人則外在行使王道。完全符合知行合一的邏輯。但這裡要指出,這個詞語出自《莊子》。
  • 《求同尊異》我看到了我們的不同,這份不同並不能侵犯我內聖外王
    我看到了我們的不同,這份不同並不能侵犯我內聖外王,乃王者之道,非一語能言之。分心法及落地實踐之道。我們先從心法之「內勝外玩」中的「內勝」開始探討,望有智之士多多指點,不吝賜教。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大家對自我沒有清晰的認識的時候就會很容易認同外在的東西是自己,以為「同」就是自己,「異」就是非己。(其實「同」只是與你腦子裡相似的一個想法,而「異」只是另一個想法而已。但不清晰的時候,你就會認為非敵既友)如此,每一個「非己」來的時候,你都會有一份面對自我的焦慮。這份焦慮,我們若標個標籤,姑且屬於小我的焦慮。即每一次一個「非己」來,你的小我都感受到受到攻擊。
  • 基於大道的內聖外王的生態圈範疇
    第三個維度,在神國度裡光鏈融合,他理解上帝的國度,理解上帝的公義、生態,是頂重要的,理解心中有主,內聖外王,理解法利賽人、文士的酵,不可以承受上帝的國,同樣他們也知道需要一支神國的軍隊在這當中運行,各人各就各位,把各自的事情做好。這樣的維度,相當於大海當中的挪亞方舟。
  • 孔子的教學宣言:知行結合、內聖外王!
    那麼,歷史上的大儒們是怎麼理解本文的呢?北宋理學大師程頤認為本文的「朋」理解為「志同道合者」。按照程子的理解,「有朋自遠方來」就理解為「有志同道合者過來看望自己。」程子解釋說:「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可樂。」程子還說:「說在心,樂主發散在外。
  • 中國人為啥不信上帝而信神呢
    這個神,就是「靈與肉」、「天人合一」的他自己,而內聖外王的皇帝就是天子。儒家在中國能夠是立世的理論,屬於結構性的理論,而道家與佛學則成為解構性的理論,只能補充儒家的學說,不能作為統治階級利用的治國理政的。所以,中國人不可能信上帝的,我們祖先的理念裡就是老天爺和神仙,這就是佛道理論產生的效果。
  • 什麼人做什麼事,這是必然
    什麼人做什麼事,這是必然。關鍵是,於利,我用不用影響不大,需要用也可以要回來。我寫這,沒有一點兒批評她的意思,我是反思我自己。還得提高自己,到更好的環境,入更好的圈層,就不會跟低層次的人打交道了。前面寫的《冒險者》,主要寫了兩個點:一是草根困局與草根革命,是庸人是高人是神人,就在你自己想,你認為自己是什麼那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