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的最高境界:內聖外王

2020-12-06 學著生活的女子

王陽明被稱為人類千古第一完人,他立功、立德、立言被稱為帝師。王陽明,劉伯溫他們都講了這麼一句話,我們中國儒學教導帝王的最高境界就4個字兒:內聖外王。新學的最高見就4個字講完了:內聖外王。作為帝王,作為領袖,你必須要心懷蒼生,心懷天下百姓,為蒼生謀福;但是你的外在不能婆婆媽媽,要給人一種震撼力,帶有一種人格魅力,所以這就是內聖外王。換句話講,整個中華民族到今天沒有比這個最高的境界了。

作為普通人,我們雖然不能建功立業,但是我們可以學習這些經典中所蘊含的道理,修身養性,不碌碌無為,過好自己的一生。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內聖外王之道?王者不僅能齊家,而且也能治國平天下
    《大學》的三綱八條實際上講的是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明明德是內聖,親民是外王,止於至善則是內聖外王的最高理想的實現。雖然人們一般認為,內聖外王是中國傳統思想中儒道禪三家共同追求的目的,但只有儒家,特別是《大學》將它表達得最為典型。這在於《大學》提供了一套內聖外王的原則和方法。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在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裡,儒家思想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其核心就是關於理想人格的塑造,簡而言之,即所謂的「內聖外王」四個字,這是中國古代修身為政的最高標準,也是儒家的基本命題。「內聖」是指在內在精神修養方面達到聖人的精神境界,「外王」則是在現實社會中建功立業,實現儒家「天下大治」的社會理想。
  • 「內聖外王」何以成為儒家的主要思想?
    可是在《天下》篇的作者看來,儒士們只對這些記錄下來的「數度」進行了學習和傳承,雖然他們非常精通《詩》《書》《禮》《樂》,對各項法規制度如數家珍,但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對這些法規制度背後的含義並不知曉,也就是說,他們並未掌握「內聖外王」之道。 既然儒家只獲得了古代聖哲「內聖外王」之道的「一察」,為什麼後世儒家會如此標榜「內聖外王」之道呢?
  • 學習儒學這麼多年,你了解「內聖外王」的真正含義嗎?
    「內聖外王」最早來源於道家,後世學者無一例外將其歸於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其實並非儒家首創。內聖外王本意是指一方面具有聖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我又不需要做出很偉大的功績,為什麼需要學習這種聖人的稱王之道呢?這很可能是從字面意思誤解了「內聖外王」這個詞語。
  • 「內聖外王」出自《莊子》,為何常見於北宋以後?
    「內聖外王」最早雖出於《莊子·天下篇》,相關想法卻常見用於北宋以後的儒家思想中,學者梅廣表示:「內聖外王到北宋的時候,這句話才成為文化用語。」但它的背景發展卻不如一般儒學研究者所喜見。梅教授考察後得出此結論認為:內聖外王是魅力無窮的道家語言。它既非先秦儒學的用語,也非理學家講學論道的用語。它的流行是因為程明道首先用它來稱道邵康節。
  • 「內聖外王」是什麼意思
    「內聖外王」是儒家的主要學術思想之一。「內聖」指的是君主對國家內部的治理調和,同時也被認為是儒家學子對自身品格的修行依據;「外王」是指君主對其他國家和國內人民的政策戰略,而在個人修行方面,也是儒家學子處理人際關係的思想指導。「內聖外王」一詞最早出自《莊子·雜篇天下》。
  • 道家中人心性修煉最高境界是什麼?
    修道之人的人生境界等級人生之境界,在於人之自我創造,創造之目的,在求完成其人生。循一定之規範,求得自我之正確修養,精進不已,自能達到人生修養之最高境界。功利境界,亦可稱之為凡夫境界。凡沉溺於富貴功名.與物質境界中不能超凡脫俗者,皆凡夫也。能用存養省察正心養性及克己歸仁功夫,力自修養以向上者,即可由凡夫而為君子為賢人,上而超凡入聖。修養之道,在能去人慾存天理,去人心存道心,以超脫凡夫境界(帝王卿相英雄豪傑等事功境界中人,亦皆在凡夫與君子賢人境界中)。
  • 生命的最高境界
    一提起它,我們就會想起:人生的境界,婚姻的境界,教育的境界,生命的境界……不知不覺間,我們好像都在追逐著某種境界。那麼,境界究竟是什麼?01人生的最高境界沉得住氣彎得下腰抬得起頭正所謂:熟谷常彎腰,智者常低頭。
  • 全面無一個「愁」字,卻是愁的最高境界
    全面無一個「愁」字,卻是愁的最高境界李煜在七夕節出生。那時的他還不叫李煜,叫從嘉。從嘉:從心順意、嘉和萬世,自然寄託了爺爺對他的厚望。他的字叫做重光,是因為他長相奇特——駢齒重瞳。門牙是重疊著長出來的,有一隻眼睛裡,居然兩個瞳孔!李煜本是一個風流才子,前期奢華的宮廷生活與暮翠朝紅的男歡女愛,儼然成為了李煜詩詞的風格。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個人魅力型權威與「內聖外王」
    而在中國的歷史傳統中, 「內聖外王」是很多士大夫的人生信條。那麼,什麼是「內聖外王」?如何做到「內聖外王」?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教授的分享。法理型權威指通過法律法規的規定、合法的程序、或上司任命而得到的權威,比如美國總統的權威,現代組織中的管理者的權威等;傳統型權威指依據長期形成的傳統、慣例等得來的權威,比如父親對子女的權威,傳統村莊中老人的權威,中國封建時代繼任帝王的權威等等。
  • 交易的最高境界!
    交易的最高境界《列子》裡有一篇故事:宋國有個人給他的國君用玉做成楮樹葉子,三年做成了。葉子的肥瘦、葉莖和樹枝、毫毛與小刺、顏色與光澤,亂放在真的楮樹葉子中便分辨不出來。這個人於是憑著他的技巧在宋國生活。
  • 留白,美的最高境界
    留白,美的最高境界 黑為墨,白為紙, 三筆兩畫,神韻皆出, 這就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留白。
  • 藝術的最高境界是體悟、悟道
    而自身的思想境界便是衡量藝術的標準,但這也往往是不懂藝術的人對那些追求藝術的人進行諷刺的底氣。藝術是一種寄託情感的表達,又是一個人在精神層次上的憧憬。好比為了藝術不惜毀壞一件珍貴的花瓶,只為獲得花瓶碎裂一瞬間的定格。而為了體悟藝術又不斷在萬事萬物中穿梭,只為尋得那突然從心中升起的觸動。不懂藝術的人無法明白藝術是何等有價值的東西。
  • 得救成聖與內聖外王:一基督徒論中國傳統敬天文化與聖經中的上帝
    去年,學者楊鵬出版《「上帝在中國」源流考》一書並談到,中國傳統信仰精神的未來在回歸上帝,他在接受基督時報訪談時亦談到,「上帝」與「天」崇拜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高之魂。本文是一位少年曾受過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影響,後成為基督徒的一位香港基督徒的思考,他從一位個體基督徒重生後的角度對得救成聖與內聖外王——這一個是基督教教義核心話題、一個是中國傳統文化推崇的核心話題的思考。
  • 古代帝王都吃錯藥了,這是《道德經》給出的「不死藥」秘方
    那就是「道」,所以人要長生不老壽與天齊,當然就要內聖外王、天人合一,就要入「道」。儒釋道三家,都講究個人修煉,因為儒家是入世要建功立業的,所以他們叫做修養;道家和佛家都叫修煉,因為終極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個人生命本質上的飛躍;所謂修仙了道,就是為了擺脫凡人的肉身欲望,進入超凡入聖的境界。
  • 一個人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不卑不亢如果一遇到比自己優秀的人,你自己強大的人,千萬不要有自卑的心理,不要怯場,要虛心學習他身上的優點,並且為之努力,相信自己,總有一天也會同他一樣優秀。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應該這樣,不卑不亢做人,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凡事多為別人考慮一點,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其實很溫柔,這個社會也不都全是殘酷,這個世界還是很美好。(圖片來源於網絡,謝謝原作者)
  • 從容不迫與內聖外王 實地感受凱迪拉克XT6
    環境與車如此契合,令我想起一個古老的詞彙——內聖外王。如果您已步入中年,胸懷、見識與積累都達到了一定境界,這種主題的車,幾乎是您的必須。   這麼說,是不是太武斷了?   XT6的性能——百公裡加速8.8秒,最高時速210公裡,綜合油耗8.2升。
  • 愛的最高境界是自愛
    愛的最高境界是自愛!懂得自愛的人,大都是靈魂高貴的人。TA們能夠很好的管控自己,支配自己,正視自己。不會因為這個世界存在太多的誘惑而迷失自己,不會輕易心浮氣躁,不會為浮雲遮望眼,守得住平淡,耐得住寂寞。善於把握自己內心的真實,不忘與自己的初心對話。人,只有更好的愛自己,才能愛別人。愛自己是自愛的開始,潔身自好是愛自己的起碼錶現方式。
  • 中國人的人生最高境界
    錢穆主「天人合一」、南懷瑾論「人生最高境界」則說:「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儒道佛同主改變自己佛家主慈悲為心,改變自己和內心融合,有六道輪迴:天、人、魔、地、餓鬼、畜生六道;道家主「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
  • 愛的最高境界是………
    因為,愛的最高境界是——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