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和道學淵源頗深,知行合一也是內聖外王

2020-12-06 學到知識

王守仁是明代心學的代表人物,他對於理學的貢獻比起宋代朱熹來說也不遑多讓。或許也是因為王守仁的陽明心學,明朝在儒學理學的造詣上能夠和宋代媲美。

王守仁是弘治十二年的進士,可他的仕途卻並沒有一帆風順。弘治一朝歷任刑部和兵部主事,到了正德朝卻因為得罪劉瑾被貶,最終流落地方。

其實探究王守仁的為官生涯,他在地方上平亂的功績都大於在政治中央為官的政績。或許他更適合當一個軍事家。如果只是這樣,那王守仁的名氣也不至於像今天那麼大了,或許也就是被貶地方讓他有了專心做學問的時間。

王守仁對於儒學或者說理學始終是有著獨到的見解的。之前也說過理學是包含了二程和朱熹的理學和陸九淵的心學兩種思想。兩者不同的就是對於理的看法。

宋代開始儒學就受到了道教和佛教的影響,其中陰陽五行八卦等等都開始流行,求道和求知也是儒家中的內容了,王守仁吸取了很多道教思想於是對於陸九淵的心學頗為贊同。

陽明心學中關於道教,關於天人合一的內容非常多。所以這樣一個追求自然的學派當然反對朱熹的事必格物,追求至理,追求天理的理學綱要。

王陽明用了陸九淵的心即理說法,將內心、良知和理畫了等號。既然內心是理,所以行為就是體現內心的,也就是知行合一的說法。

王陽明是道學和儒學的集大成者還有一個證據,有一個很出名的詞語內聖外王,在陽明心學裡有著反覆的論證,其實他的含義是內心是聖人則外在行使王道。完全符合知行合一的邏輯。但這裡要指出,這個詞語出自《莊子》。

這樣一來關於王陽明心學的底子也就打成了,他的心學比起朱熹的理學在理政上更有益處,因為不那麼「循規蹈矩」,所以政治上也就沒那麼死板。後來心學也因為傳人的關係被各種理解,也流傳甚廣,在明朝後期都有很強的影響力。

相關焦點

  • 南哲思享|李承貴:論席書對陽明心學的特殊貢獻
    席書的這些貢獻,不僅是對王陽明精神困頓的緩解,不僅是對陽明心學障礙的驅除,更是對陽明人格的肯定。所謂「德不孤,必有鄰」,王陽明亦因此對自己的學問方向和政治立場愈加自信。席書亦因此成為王陽明心學脈絡中的重要一員,是陽明心學的虔誠擁躉者。[關鍵詞]席書;王陽明;心學王陽明是心學的創立者,而王陽明創立心學需要具備一些基本的條件。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這本書是由他的弟子在王陽明死後自發組織編寫的,書中全面的記錄了王陽明同弟子之間的一問一答,語言接近於白話,通俗易懂,可以說是後人學習陽明心學的第一素材,《傳習錄》之於王陽明,恰如《論語》之於孔子。一:王陽明心學,不等同於唯心主義凡欲深入了解王陽明者不可不讀《傳習錄》。那麼什麼是心學?
  •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王陽明於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的思想,這是陽明心學的發端。在平定寧王之變後,王陽明又提出了「致良知」三個字,作為自己學說的要害與主旨。他的所有學說及思想,如心外無理、知行合一等,都歸匯到「致良知」裡,得到了總結、提升和融會貫通。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曾國藩、蔣介石、 東鄉平八郎…… 王陽明的心學在現代是近些年才開始受到推崇,但在日本,通過明朝一個叫了庵的和尚,日本貧弱的現狀出現歷史拐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在亞洲脫穎而出,成為新興強國,有說法稱,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受陽明心學的影響。 那麼,王陽明到底是何方神聖,他的心學到底在講什麼?
  • 從「知行合一」與「人我合一」的融合,看《大學》內聖外王之道
    《大學》的內聖外王之道的原則同時也包括了知行合一的原則。對於《大學》,歷史上有人片面地強調其知識性,認為格物是根本,也有人片面地強調其行為性,認為誠意是根本。其實,在《大學》這裡,知識和行為是統一的。這在於,知識是知道,行為是行道。
  • 陽明心學中的良知,其實就是一種高級的能量
    我寫陽明心學的文章,就要網友留言問:和現在的科學有什麼關係?我們現在做什麼都要講究科學,這樣才有用。其實,如果透過能量視角,陽明心學和量子科學異曲同工。陽明心學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從內心深處獲得巨大的生命能量。探索的越深,能量就越多,心越純淨,能量越強。01能量的科學表述愛因斯坦用他一生的智慧提取的公式: E=MC2,一切都可以能量化了。
  • 陽明龍場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心學出世,暗能量有何神通?
    在我們的歷史教材中,都出現過這樣一位"神秘"的人物:書中大體交代了他的主張和對後世的影響,寥寥幾筆便一帶而過。然而,這並抵不住後世對他的好奇和研究他主張的學問。這個人就是王陽明。王陽明,明代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心學一代宗師,中國哲學史上位居第一隊列的聖賢級大牛。
  • 有句話叫「一生伏首拜陽明」,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他的名字叫王守仁,號陽明,是明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軍事家。與大多數的文人不同,他不僅精潤儒家、道家、佛家,而且能夠統軍徵戰,甚至都做到了極致,每戰必勝,堪稱全勝將軍。這樣的人才即便在世界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 孔子的教學宣言:知行結合、內聖外王!
    孔子之後歷朝歷代的儒生們都尊孔子為「先師」、「萬世師表」,他們都秉持這一原則,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他們不屑於動不動就「隱居」,也不屑於動不動就「看破紅塵」。孔子本人也是一輩子都在回報社會,他除了教學,還做過倉庫管理員、司寇、代理國相等職務。為了宣傳他的為政思想,他周遊列國,到處碰壁,在所不辭。
  • 瞎話量子、心學、美劇
    立德: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而且桃李滿天下。立言:創立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心學,成為儒學又一宗。王陽明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心學體系。他對世間萬物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就是在他看來,萬事萬物由心而動。心不動,則一切都不存在,也對心之主無意義。
  • 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只有六個字和四句話
    在沒讀王陽明之前,我對他並不了解,興許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但讀完度陰山寫的《知行合一王陽明》,覺得一點沒有過頭,他確實很厲害。但《知行合一王陽明2》,卻有畫蛇添足之感。一是內容重複,與第一部相比,重複度高達50%!二是說教內容太多,少了趣味性,所以不建議浪費時間和金錢在《知行合一王陽明2》上,看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就夠了。繼續說王陽明,他的心學總結起來,六個字+四句話。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個人魅力型權威與「內聖外王」
    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說,自身領導魅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尤其是在環境混沌和面對新生代員工的今天。而在中國的歷史傳統中, 「內聖外王」是很多士大夫的人生信條。那麼,什麼是「內聖外王」?如何做到「內聖外王」?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教授的分享。
  • 「內聖外王」出自《莊子》,為何常見於北宋以後?
    北宋讀書人愛提「內聖外王」的原因關於「內聖外王」成為北宋至明所喜用的浮濫讚美之詞,這結論有待歷史的考證與商榷,梅教授的觀點無疑對儒家「內聖外王」的理解是一個負面的說法。在此,同樣對於北宋士人常提「內聖外王」的原因,學者陳來提出的觀點則較能為學界所接受。
  • 量子力學和陽明心學的啟示——破除思維假設的藩籬就是開悟
    在微觀領域,當粒子足夠小時,任何測量介質都會影響粒子本身的存在和運動狀態,於是測量就變成了一件不可能精確完成的任務。在宏觀和宇觀世界,任何物體的測量,實際上都必然受到測量介質本身的幹擾,只不過這種幹擾過於微小而可以忽略不計。將測量自身的影響作為一個條件來研究和觀察事物,自然更加接近其本來面目。
  • 王陽明心學與中國近代哲學
    陽明心學進階讀物 ·再現大師眼中的大師 感悟大師心得·與大師對話 噹噹和京東有售,歡迎購買福利:本文留言點讚數前五名送該書《跟著大師讀王陽明》 該書主題為國學大家精講細講陽明心學。
  • 心學、立志與精神熵減的人生
    人的精神思想也總是趨於混亂無序,尤其是在面對巨大困難、挫折和痛苦的時候,熵增變成一種「常態」,而要實現精神的更高層次的有序狀態,就需要精神熵減即負熵的能力。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認為,精神負熵的複雜主題,很少會在應付個人問題時出現。它所涉及的挑戰一定要能適用於其他人,甚至全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