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是明代心學的代表人物,他對於理學的貢獻比起宋代朱熹來說也不遑多讓。或許也是因為王守仁的陽明心學,明朝在儒學理學的造詣上能夠和宋代媲美。
王守仁是弘治十二年的進士,可他的仕途卻並沒有一帆風順。弘治一朝歷任刑部和兵部主事,到了正德朝卻因為得罪劉瑾被貶,最終流落地方。
其實探究王守仁的為官生涯,他在地方上平亂的功績都大於在政治中央為官的政績。或許他更適合當一個軍事家。如果只是這樣,那王守仁的名氣也不至於像今天那麼大了,或許也就是被貶地方讓他有了專心做學問的時間。
王守仁對於儒學或者說理學始終是有著獨到的見解的。之前也說過理學是包含了二程和朱熹的理學和陸九淵的心學兩種思想。兩者不同的就是對於理的看法。
宋代開始儒學就受到了道教和佛教的影響,其中陰陽五行八卦等等都開始流行,求道和求知也是儒家中的內容了,王守仁吸取了很多道教思想於是對於陸九淵的心學頗為贊同。
陽明心學中關於道教,關於天人合一的內容非常多。所以這樣一個追求自然的學派當然反對朱熹的事必格物,追求至理,追求天理的理學綱要。
王陽明用了陸九淵的心即理說法,將內心、良知和理畫了等號。既然內心是理,所以行為就是體現內心的,也就是知行合一的說法。
王陽明是道學和儒學的集大成者還有一個證據,有一個很出名的詞語內聖外王,在陽明心學裡有著反覆的論證,其實他的含義是內心是聖人則外在行使王道。完全符合知行合一的邏輯。但這裡要指出,這個詞語出自《莊子》。
這樣一來關於王陽明心學的底子也就打成了,他的心學比起朱熹的理學在理政上更有益處,因為不那麼「循規蹈矩」,所以政治上也就沒那麼死板。後來心學也因為傳人的關係被各種理解,也流傳甚廣,在明朝後期都有很強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