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只有六個字和四句話

2020-12-06 靜夜思學

今天看到一個問題,有人問:「最近王陽明這麼火,是不是有點吹噓過頭了?」在沒讀王陽明之前,我對他並不了解,興許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但讀完度陰山寫的《知行合一王陽明》,覺得一點沒有過頭,他確實很厲害。但《知行合一王陽明2》,卻有畫蛇添足之感。一是內容重複,與第一部相比,重複度高達50%!二是說教內容太多,少了趣味性,所以不建議浪費時間和金錢在《知行合一王陽明2》上,看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就夠了。

繼續說王陽明,他的心學總結起來,六個字+四句話。

一 六個字

這個六個字就是「心即理」和「致良知」。

所謂「心即理」,王陽明反覆強調「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拿格竹來講,王陽明盯著竹子看了七天七夜,試圖弄明白竹子裡包含什麼道理,但直到頭昏眼花,身體虛脫,他也無法將竹子的道理上升到人生的道理。在這個故事裡,我們不能說王陽明智商有問題,盯著竹子看,除了能練出鬥雞眼,還能幹嘛?老實講,竹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地位很高,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松、竹、梅又被稱為「歲寒三友」,可見竹子在文人心目中地位很高。竹子常以其「有節」代表骨氣,「中空」代表謙虛,「耐寒」代表堅強,而其外形挺拔灑脫、正直清高,深受文人喜愛。我猜測王陽明肯定明白竹子的各種寓意,他格竹子的目的是想弄明白為何人要把竹子和君子關聯在一起,「正直」、「有節」、「謙虛」等品質,是竹子告訴人了呢?還是人本身就有這樣的想法,看到竹子之後又發揮想像的結果呢?按照朱熹的觀點,所謂「格物致知」,需要把竹子從發芽到開花、結果,一直到枯萎,中間詳細的過程都弄得明明白白,然後進行很複雜的升華過程,最後明白竹子就是有這麼多好的品格啊,就是代表了君子啊。但王陽明經過七天七夜的觀察,他感覺朱熹那一套是有問題的,他在想,所有這些品格不都是人內心本來就有的嗎?難道是通過格竹子格出來的?

在龍場悟道以後,王陽明更加堅信,心即理,心外無物。據說有一次一位朋友指著一朵花問王陽明:「你說天下無心外之物,那這朵花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有何相關?」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另外三個字「致良知」,王陽明認為每個人都有良知,這源自於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羞惡有心,人皆有之」,王陽明進一步發揮,人皆有良知。當你看到幼兒落井,你會想去救,當你看到飛禽走獸悲鳴,會起不忍直視之心,當你看到好端端一個物件,被無辜打碎,會起惋惜之情,這都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這些心情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沒有中間過渡過程的,比如你看到美女,自然會多看幾眼,看到美食,自然會咽口水,看到老太太倒在地上,自然會想去扶。有人可能會說:「老太太躺地上,我的良知告訴我不能扶,扶了就要吃大虧。」但我要說:「這並不是你的第一感覺,故而不是你的良知,當你看到一位老人躺在地上,想起來起不來,又很痛苦的時候,你的良知會告訴你趕緊去扶,但生活經驗會告訴你扶她有風險,即使你沒有去扶,也不能說你沒有良知。」

但話說回來,王陽明心學就是要人跟隨自己的良知,如果你想「為天地立心,為萬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那就必須跟隨自己的良知,而不能以利益為第一出發點。所謂「致良知」,就是達到良知,時時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

二 四句話

四句話當然是他的四句教了:「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四句話很簡單,又很深刻。有個故事完美的闡述了這四句話,有位老農窮的吃不上飯了,找到王陽明賣地,王陽明看他可憐,不忍心買他的地,就先借錢給他。後來王陽明遊玩時,看到一塊風水寶地,他說:「這塊地的風水太好了。」他的弟子告訴他,本來老農要賣的就是這塊地,王陽明後悔了,但他又說:「我怎麼會生出『後悔』的想法呢?」於是他閉目冥想,過了一會,睜開眼說:「剛才的私慾已經被我克掉,我的心情又回歸愉悅了。」

當王陽明沒有看到那塊地時,他的心沒有動,是「無善無噁心之體」,看到地之後,生出了「風水寶地」的想法,這是「有善有惡意之動」,當他發現自己有後悔的念頭又感到羞愧時,是「知善知惡是良知」,最後克服了私慾,心情復歸於平靜愉悅是「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認為所謂的「格物致知」,不是朱熹所講的格天下物,知天下理,而是格私慾,致良知。不管你學習什麼,天文也好,地理也罷,造原子彈,飛機大炮也無所謂,最重要的事情是「致良知」,如果你學習知識,是為了殺人放火,那就是良知泯沒,若是為了造福一方,那才是真正的光明了良知。

有較真的朋友可能會問,什麼是「心」?什麼是「意」?什麼是「良知」?王陽明這一套理論是不是在玩概念?既然心無善無惡,為何意又有善有惡?1527年,王陽明的兩位弟子對此有過爭辯,這次爭辯也導致了陽明心學的分化。他的弟子錢德洪認為四句教是絕對正確的,心就是無善無惡,意就是有善有惡,但王汝中認為意由心生,心無善無惡,那麼意理所應當無善無惡,那麼良知就無用武之地了,更不需要為善去惡了啊,所以這四句話本來就是矛盾重重的混沌語。他們兩人爭執不下,找到王陽明評理,王陽明說:「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但都偏於一端,對於資質高、悟性強的人,你只需告訴他『無善無噁心之體,知善知惡是良知』就好,對於腦子不那麼靈光的人,你只需告訴他『有善有惡意之動,為善去惡是格物』就好。」這場爭辯被稱為「天泉證道」。

但那個時候的王陽明,已經快掛了,他後來也沒有機會再做進一步的解釋,於是他死後,心學分裂。

至於「知行合一」,那是另一個篇章,下次繼續。

相關焦點

  • 王陽明龍場悟道,究竟悟出了什麼,讓他成為能和孔子齊名的聖人
    王陽明自小就和他人不同,當別人都認為讀書是頭等大事,可他卻另類的認為讀書不是什麼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事是做一個聖人,這個理念我們不知道究竟是誰灌輸給王陽明的,但是這個理念卻成為了他一生追求的目標。在王陽明成長期間,明朝經歷過一場巨大的變故,正是這個變故,差點讓明朝蕩然無存,歷史上稱之為土木堡之變。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不知不覺王陽明到了娶親的年齡。這一年,18歲的王陽明到江西接回新婚媳婦兒歸家途中,在路上他拋棄新婚妻子,棄船登岸,拜謁了當時有名的理學家婁亮,向他諮詢了一個問題:怎麼樣才能成為聖人? 婁亮給出的答案就四個字:格物窮理。
  • 王陽明:成大器的人,能力不是關鍵,把握這2個字,會越來越順!
    除了曾國藩之外,還有一個人和他想法一致,真的是「英雄所見略同」啊。這個人就是王陽明。一說到王陽明,「知行合一」仿佛就自動在腦海中浮現出來了。很多隻知道這四個字,卻不知道和這四個字地位相當的「精一之功」。
  •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
    文/飛仙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那什麼是心即理呢?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綜合孟子和王陽明的說法,軀體裡邊那個能夠思考,能夠控制軀體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存在就是心。有這個心的存在,它可以控制軀體的六根,人就是生的;沒有這個心的存在,軀體的六根沒有了控制,這具軀體就是死的。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是中國的救命稻草
    其實現在的中國慢慢走向鼎盛,可是和古代比較卻發現少了一些什麼東西,對的,就是缺少了現在中國一直所強調的文化軟實力,個人文明素質有待提高。從古代來看,一個朝代進入鼎盛時期都會有思想出現來避免社會走向歧途,但是現在的中國沒有,人們為了一些利益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底線。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
    分明聽到王陽明一聲斷喝。哪來天生的聖人?我只不過是個肯下笨功夫的庸人;哪來不朽的「第一」?我只不過是個有血有肉、愈挫彌堅、知行合一的普通人;哪來無敵的「戰神」?我只不過是一位和你一起切磋踐履「心學」的師友和戰友:為什麼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今天給大家分享王陽明心學之《傳習錄》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王守仁也叫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儒家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明穆宗曾評價王陽明:「兩肩正氣,一代偉人。」由於王陽明提出的心學相對於陸家兄弟有著較大的進步和完善,以至於理論上就可以充分的解釋儒家《詩》《書》《禮》《易》《樂》《春秋》中愛那些懸而未決和有爭議的部分。從此心學開始走紅明代士大夫階層,成為了當時儒學的主流。那麼心學到底在講什麼?心學是唯心主義嗎?這個問題有點難以直接回答,這裡不妨調出《傳習錄》一段經典的對話。
  •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王陽明於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的思想,這是陽明心學的發端。在平定寧王之變後,王陽明又提出了「致良知」三個字,作為自己學說的要害與主旨。他的所有學說及思想,如心外無理、知行合一等,都歸匯到「致良知」裡,得到了總結、提升和融會貫通。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最關鍵的,這2個字才是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他的一生不只是戰功卓著,甚至他獨創的心學思想,更為對後世產生了頗深的影響。他的心學思想的核心是「良知」二字。那麼,何謂良知?人的良知在哪兒呢?王陽明覺得,良知便是天理,致良知便是通過自我修養,做到合乎天理的境界。
  • 王陽明告誡男人:哪怕再有錢,再有人脈,也要牢記這七字真言
    王陽明一生致力於哲學研究,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的哲學並不是書房裡的空想,而是實實在在的學以致用的學問。他用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應該怎樣處世,怎樣識人,與什麼樣的人結交,路才會越走越寬。王陽明認為男人想成大事,光有錢和人脈是不行的,必須牢記七字真言。王陽明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 王陽明告誡:男人後半生走向,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
    王陽明告誡:男人後半生走向,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俗語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放到男人的身上也是一樣的道理。男人慾成大器,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歷經風雨有時遭遇磨難,這一些都是成功的「必經之路」。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人脈次之,修煉4字真言,註定是人上人
    王陽明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更是「陽明心學」的創始人,陽明心學一經出世,影響了很多人,像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匪淺在如今這個快速發展,物質欲望性的社會,相信沒有人願意一輩子碌碌無為而且,男往往人要比女人還渴望成大器,但是要想成大器,能力可不是唯一的,還得修煉好這4個字,才能早日成功!
  • 王陽明的「巖中花樹」和量子物理中「薛丁格的貓」是一回事嗎?
    本來只是想看個熱鬧,從中去學習和了解一下,但看來看去,覺得還是有必要胡言亂語幾句。王陽明先生的那段話,就被很多人認為和這個【態疊加原理和坍縮】的「詭異」現象有直接關係。也就是說,必須有個確認的過程。那麼這個確認的過程就是觀察。一旦你觀察了,母親的位置就被確定了,或者是家裡,或者是廣場,肯定只有一個位置。母親這個不確定的狀態就是態疊加,你一觀察,狀態確定了,就是量子坍縮。
  • 王陽明心學與中國近代哲學
    陽明心學進階讀物 ·再現大師眼中的大師 感悟大師心得·與大師對話 噹噹和京東有售,歡迎購買福利:本文留言點讚數前五名送該書《跟著大師讀王陽明》 該書主題為國學大家精講細講陽明心學。
  • 王陽明告誡:男人後半生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7字真言
    王陽明告誡:男人後半生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人所說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個道理在人身上同樣適用。好漢有志氣,要做一個成功的人,需要具備許多要素,除了必要的人脈外,王陽明的七言絕句同樣重要。如果能領悟到這七個字的哲理,人的後半生就會越走越好。到底哪一句話,有如此強大的力量?
  • 5歲還不會說話的王陽明,最後成為了聖人:平凡的你,該如何逆襲
    1528年農曆11月份,王陽明覺得自己快不行了,揮了揮手讓僕人為他換好正裝,他就這樣一直靜靜地坐著。 「先生,你還有什麼想說的嗎」僕人含著淚問道。 「此生光明,亦復何言。」眼神迷離的王陽明,輕聲留下這句話後,便離開了人世。
  • 孔子VS王陽明:從「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到「滿街都是聖人」
    王陽明也有一句話:見滿街都是聖人。這兩句話幾乎是南轅北轍:春秋時代的孔子,與明朝的王守仁,難道針鋒相對了嗎?「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句話出自《論語》。王守仁的這句話出自《傳習錄》:一日,王汝止出遊歸。先生問曰:「遊何見?」對曰:「見滿街都是聖人。」
  • 王陽明做一怪夢,夢中作一預言詩,41年後預言成真,夢境成現實
    古代人覺得夢鏡能夠預兆著將來的在歷史上兇吉,在歷史上也確實有周公解夢的人應驗了那些事,例如朱元璋曾有過1個噩夢,劉伯溫就為他周公解夢說不久後會出現喜事產生,果真3天後張士誠投降,夢鏡講解應驗如願以償。實際上,不但劉伯溫預言了朱元璋的夢,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心學,在15歲時曾有過1個怪夢,夢中作一預言詩,41年後預言如願以償,夢鏡成現實。
  • 瞎話量子、心學、美劇
    王陽明的心學理論及應用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上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標準的只有兩個半人:孔子、王陽明立言:創立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心學,成為儒學又一宗。王陽明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心學體系。他對世間萬物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就是在他看來,萬事萬物由心而動。心不動,則一切都不存在,也對心之主無意義。
  • 南哲思享|李承貴:論席書對陽明心學的特殊貢獻
    摘 要作為王陽明的知己和道友,席書為王陽明心學究竟做出了怎樣的貢獻?就目前陽明學的研究成果看,似乎少專文涉及。席書的這些貢獻,不僅是對王陽明精神困頓的緩解,不僅是對陽明心學障礙的驅除,更是對陽明人格的肯定。所謂「德不孤,必有鄰」,王陽明亦因此對自己的學問方向和政治立場愈加自信。席書亦因此成為王陽明心學脈絡中的重要一員,是陽明心學的虔誠擁躉者。[關鍵詞]席書;王陽明;心學王陽明是心學的創立者,而王陽明創立心學需要具備一些基本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