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個問題,有人問:「最近王陽明這麼火,是不是有點吹噓過頭了?」在沒讀王陽明之前,我對他並不了解,興許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但讀完度陰山寫的《知行合一王陽明》,覺得一點沒有過頭,他確實很厲害。但《知行合一王陽明2》,卻有畫蛇添足之感。一是內容重複,與第一部相比,重複度高達50%!二是說教內容太多,少了趣味性,所以不建議浪費時間和金錢在《知行合一王陽明2》上,看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就夠了。
繼續說王陽明,他的心學總結起來,六個字+四句話。
一 六個字
這個六個字就是「心即理」和「致良知」。
所謂「心即理」,王陽明反覆強調「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拿格竹來講,王陽明盯著竹子看了七天七夜,試圖弄明白竹子裡包含什麼道理,但直到頭昏眼花,身體虛脫,他也無法將竹子的道理上升到人生的道理。在這個故事裡,我們不能說王陽明智商有問題,盯著竹子看,除了能練出鬥雞眼,還能幹嘛?老實講,竹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地位很高,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松、竹、梅又被稱為「歲寒三友」,可見竹子在文人心目中地位很高。竹子常以其「有節」代表骨氣,「中空」代表謙虛,「耐寒」代表堅強,而其外形挺拔灑脫、正直清高,深受文人喜愛。我猜測王陽明肯定明白竹子的各種寓意,他格竹子的目的是想弄明白為何人要把竹子和君子關聯在一起,「正直」、「有節」、「謙虛」等品質,是竹子告訴人了呢?還是人本身就有這樣的想法,看到竹子之後又發揮想像的結果呢?按照朱熹的觀點,所謂「格物致知」,需要把竹子從發芽到開花、結果,一直到枯萎,中間詳細的過程都弄得明明白白,然後進行很複雜的升華過程,最後明白竹子就是有這麼多好的品格啊,就是代表了君子啊。但王陽明經過七天七夜的觀察,他感覺朱熹那一套是有問題的,他在想,所有這些品格不都是人內心本來就有的嗎?難道是通過格竹子格出來的?
在龍場悟道以後,王陽明更加堅信,心即理,心外無物。據說有一次一位朋友指著一朵花問王陽明:「你說天下無心外之物,那這朵花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有何相關?」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另外三個字「致良知」,王陽明認為每個人都有良知,這源自於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羞惡有心,人皆有之」,王陽明進一步發揮,人皆有良知。當你看到幼兒落井,你會想去救,當你看到飛禽走獸悲鳴,會起不忍直視之心,當你看到好端端一個物件,被無辜打碎,會起惋惜之情,這都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這些心情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沒有中間過渡過程的,比如你看到美女,自然會多看幾眼,看到美食,自然會咽口水,看到老太太倒在地上,自然會想去扶。有人可能會說:「老太太躺地上,我的良知告訴我不能扶,扶了就要吃大虧。」但我要說:「這並不是你的第一感覺,故而不是你的良知,當你看到一位老人躺在地上,想起來起不來,又很痛苦的時候,你的良知會告訴你趕緊去扶,但生活經驗會告訴你扶她有風險,即使你沒有去扶,也不能說你沒有良知。」
但話說回來,王陽明心學就是要人跟隨自己的良知,如果你想「為天地立心,為萬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那就必須跟隨自己的良知,而不能以利益為第一出發點。所謂「致良知」,就是達到良知,時時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
二 四句話
四句話當然是他的四句教了:「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四句話很簡單,又很深刻。有個故事完美的闡述了這四句話,有位老農窮的吃不上飯了,找到王陽明賣地,王陽明看他可憐,不忍心買他的地,就先借錢給他。後來王陽明遊玩時,看到一塊風水寶地,他說:「這塊地的風水太好了。」他的弟子告訴他,本來老農要賣的就是這塊地,王陽明後悔了,但他又說:「我怎麼會生出『後悔』的想法呢?」於是他閉目冥想,過了一會,睜開眼說:「剛才的私慾已經被我克掉,我的心情又回歸愉悅了。」
當王陽明沒有看到那塊地時,他的心沒有動,是「無善無噁心之體」,看到地之後,生出了「風水寶地」的想法,這是「有善有惡意之動」,當他發現自己有後悔的念頭又感到羞愧時,是「知善知惡是良知」,最後克服了私慾,心情復歸於平靜愉悅是「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認為所謂的「格物致知」,不是朱熹所講的格天下物,知天下理,而是格私慾,致良知。不管你學習什麼,天文也好,地理也罷,造原子彈,飛機大炮也無所謂,最重要的事情是「致良知」,如果你學習知識,是為了殺人放火,那就是良知泯沒,若是為了造福一方,那才是真正的光明了良知。
有較真的朋友可能會問,什麼是「心」?什麼是「意」?什麼是「良知」?王陽明這一套理論是不是在玩概念?既然心無善無惡,為何意又有善有惡?1527年,王陽明的兩位弟子對此有過爭辯,這次爭辯也導致了陽明心學的分化。他的弟子錢德洪認為四句教是絕對正確的,心就是無善無惡,意就是有善有惡,但王汝中認為意由心生,心無善無惡,那麼意理所應當無善無惡,那麼良知就無用武之地了,更不需要為善去惡了啊,所以這四句話本來就是矛盾重重的混沌語。他們兩人爭執不下,找到王陽明評理,王陽明說:「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但都偏於一端,對於資質高、悟性強的人,你只需告訴他『無善無噁心之體,知善知惡是良知』就好,對於腦子不那麼靈光的人,你只需告訴他『有善有惡意之動,為善去惡是格物』就好。」這場爭辯被稱為「天泉證道」。
但那個時候的王陽明,已經快掛了,他後來也沒有機會再做進一步的解釋,於是他死後,心學分裂。
至於「知行合一」,那是另一個篇章,下次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