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VS王陽明:從「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到「滿街都是聖人」

2020-12-05 人間暫住

孔子有一句話: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王陽明也有一句話:見滿街都是聖人。

這兩句話幾乎是南轅北轍:春秋時代的孔子,與明朝的王守仁,難道針鋒相對了嗎?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句話出自《論語》。王守仁的這句話出自《傳習錄》:一日,王汝止出遊歸。先生問曰:「遊何見?」對曰:「見滿街都是聖人。」先生曰:「你看滿街人是聖人,滿街人到看你是聖人在。」又一日,董蘿石出遊而歸。見先生曰:「今日見一異事。」先生曰:「何異?」對曰:「見滿街人都是聖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為異。」

在孔聖人眼裡,「上智」與「下愚」是涇渭分明的,他們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上智之人,不會庸碌一生;下愚之人,不可教化也。孔子看到了人的差異性,而且認為這種差異幾乎是不可逆轉的。有人生而優秀,但有些人天生就是屌絲——而且永遠不會逆襲。

但到了明朝的心學大師王陽明那裡,「人人皆可為聖」。好一個「見滿街都是聖人」,好之者讚譽其看到了「凡聖平等」,貶之者則將此言斥為狂妄不經之言論。其實,「滿街都是聖人」與《法華經》中宣揚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出一轍,甚至說,王陽明的這句話就是《法華經》 那句話的「儒學變體」。從這一點看,難怪有人把心學當成是「儒學與佛學的雜交「——誠哉斯言!

當然,」見滿街都是聖人「的解讀可以存在多種角度。特別是」見「字不可少。」見「字在,則表明這只是一種主觀的意願。若是去掉了」見「字,則真是荒誕之語了。

我們是否是可以這樣去認為:從孟子倡導的」人皆有惻隱之心「,到王陽明的「見滿街都是聖人」,就是一種儒學性善論的自由延展?假若我們持這樣的角度去對待王陽明的言說,是否能進一步地將孔子的」有教無類「納入這一個性善論的龐大體系呢——既然所有的人都可以教育之,那麼是否所有人都可以成為聖人?

在我看來,」上智與下愚不移「之說,換成」人有差異性「,則可為人們所接受。畢竟,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是」下愚「。但是」滿街都是聖人「的景象,只能是一種內心的哲學幻想。那一個」見「字,是萬萬不可抹掉的!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李紱結黨亂政所說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是什麼意思?
    《雍正王朝》電視劇中有很多聖人之言。康熙也非常推崇聖人之言。在李紱、田文鏡互參案中,李紱朋黨一派所說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就是出自《孔子》,究竟是電視劇中所表達的那個意思麼?李紱一黨:不應該改,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是聖人的話。雍正:那麼民為重呢,又是誰的話?【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出自《陽貨》第三章,與「性相近,習相遠」相關聯。
  • 《悟學.第259篇》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三)悟學.十八子 20200503173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譯文】孔子說:「只有上等的智者與下等的愚人是改變不了的。」【集解】孔曰:「上知不可使為惡,下愚不可使強賢。」夫降聖以還,賢愚萬品,若大而言之,且分為三,上分是聖,下分是愚,愚人以上聖人以下,其中階品不同而共為一,此之共一則有推移。今雲上智謂聖人,下愚愚人也。夫人不生則已,若有生之始,便稟天地陰陽氛氳之氣。氣有清濁,若稟的淳清者則為聖人,若得淳濁者則為愚人。愚人淳濁,雖澄亦不清。聖人淳清,攪之不濁。故上聖遇昏亂之世,不能撓其眞。下愚値重堯迭舜,不能變其惡。
  •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因為我能所以我行
    一句話瑜伽,第124期Irene:唯上智與下愚不移。Only the wisest and stupidest of men never change.改變總是懷揣著禮物。Change always comes bearing gifts.而智慧就是這個禮物。
  • 在孔子的語境裡上智和下愚是不是階級固化的藩籬?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孔子的這句話,兩千年來,爭議最多,正確地理解這句話,非常重要。同時大家注意「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句子的前面一句話,是孔子說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也」的意思,也表達了人生而平等,「習相遠也」,表達了人與人的差別,是後來學習生活習慣的不同而形成的。緊接著孔子說「唯上知與下愚不移」,上智與下愚固是「天命之性」,然非「性」之全部內涵,而僅僅是智愚一端。
  • 王陽明龍場悟道,究竟悟出了什麼,讓他成為能和孔子齊名的聖人
    王陽明自小就和他人不同,當別人都認為讀書是頭等大事,可他卻另類的認為讀書不是什麼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事是做一個聖人,這個理念我們不知道究竟是誰灌輸給王陽明的,但是這個理念卻成為了他一生追求的目標。在王陽明成長期間,明朝經歷過一場巨大的變故,正是這個變故,差點讓明朝蕩然無存,歷史上稱之為土木堡之變。
  • 5歲還不會說話的王陽明,最後成為了聖人:平凡的你,該如何逆襲
    學界普遍認為:中國有兩個半聖人,一個孔子、一個王陽明和半個曾國藩。 孔子我們都知道,儒家文化傳遍中華數千年,至今仍然蓬勃發展著。儒家的博大和精深想必不是一般文化可以匹敵的。 但是呢,有一個人,他雖然不是和孔子一樣那麼有名,但卻也被後世列入聖人的地位,此人就是王陽明。 相傳在陽明出生前,他的祖母做了一個夢,夢到天上有個神仙踏著七彩祥雲把陽明送到了自己的懷中。
  • 「聖人」王陽明:「孝」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孝悌之外無良知
    很多人都知道,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集立功、立德與立言於一體的「三不朽」聖人。他開創的陽明心學,不僅為僵化的儒家理學注入了新鮮血液,也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就孝悌而言,儒家提倡的家庭倫理,都建立在人對親情的一點靈明上,擴充這一點靈敏,就能維繫宗族的發展,不至於像道士或教徒一樣容易「斷滅種性」,這是致良知很關鍵很切己的一條路徑。2父親龍山公退休後,王陽明經常給他寫信,十分關心父親的生活。
  • 想成為聖人有多難?從古至今只有五個聖人,還有半個聖人爭議不斷
    聖人,說起這個詞彙,想必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成就斐然,被廣泛認可,讓人心服口服的人。確實,光看聖這個字,在甲骨文中的寫法是人上一口一耳,我們對此的認為是:能夠經得起人們的口耳相傳,敢坦然面對公眾的評價。也不難看出,聖人確實是一個大眾認可度非常高的人。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孟子說這個「心」是每個人都具有的,都是本善的。意識一動,就生出或善或惡的念頭來了。所以儒家說的「心」不是意識,更不是意識產生的念頭,而是產生意識的本體,也就是佛教所說的「真心」、本性。王陽明對此也有過明確地論述:「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就是說,聖人所證的真心就如同明鏡,可以照出任何事物的樣子,隨順因緣而相應就是自在本來的樣子。
  • 「唯上知與下愚為不移」的解釋探求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為不移。」(《論語·陽貨37》)孔子說:「只有最明智與最愚蠢的人是不會改變的。」然此乃是中人耳,其性可上可下,故遇善則升,逢惡則墜也。孔子又嘗曰:唯上知聖人不可移之使為惡,下愚之人不可移之使強賢。此則非如中人性習相近遠也。這樣的解讀是以孔安國所說的「上知不可使為惡,下愚不可使強賢。」為基調,上知與下愚,即為明智與愚蠢。習作名詞「性習」講。一般人的天性是差不多的,但性習卻相差很遠。
  • 黃奉鐸談智:大智若愚的內在邏輯
    求知獲智,需要誠實的態度。孔子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耳熟能詳。不解釋了。其暗含的本意之一就是:在學問上要誠實。智,有真正的智,稱之為上智。愚,有真正的愚,稱之為下愚。孔子一言以蔽之,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何為上智、下愚?歷來方家爭論很多。個人覺得應該有兩方面論及:德行、智能。從德行方面,可以與善而不可以與惡,應該是上智。
  • 惹誰都不要去惹王陽明,為什麼?因為王陽明的「套路」防不勝防
    他在哲學、政治、軍事、教育、文學、書法上的建樹頗豐,他是中國歷史上的神級人物,他的學說廣為流傳,甚至出口到了朝鮮和日本。他的信徒東鄉平八郎在「對馬海戰」中全殲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在兩方面都做到極致的卻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他的出現,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他就是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他印證了那首「神曲」:不要瘋狂地迷戀哥,哥就是一個傳說。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到了什麼道?原來就是簡單的四個字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聖賢都有思考,先是孔子最初提出來,但是尚未給出清晰的答案。他的學生則認為:「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後世的讀書人也在進行著思考,嘗試著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是不經意間竟然陷入了錯綜複雜的境地,以至於成了專門的學問。後來,宋代的朱熹潛心鑽研,終於悟出了其中的道,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釋——格物致知。
  • 量子這一物理學概念被發現之後,王陽明成為了「量子學的鼻祖」
    在我國歷史上,做到「三不朽」的人物只有兩個半,「半個」指的是曾國藩(沒有著作,不符合「立言」),另外兩個,一個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另一個則是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若問孔子和王陽明哪個更厲害,是沒有答案的,因為聖賢是無法量化和比較的。但若說他們有何相同之處,卻不難發現聖人的思想是相通的。
  •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是什麼意思?孔子為何把女人當成小人
    孔子這句孔子的名言,在如今有一個普及甚廣的含義,用來貶低女子的形象,將女子與小人類別,說她們都是「難養」的人。那麼,作為一個萬人敬仰的聖人,孔老夫子真的有這樣說過嗎?聽上去的意思,是說這個女人呀,和小人一樣,都很難相處,你親近她吧,她就會無禮,你疏遠她吧,她又會心生怨氣。這意思聽著,就像是把女人當成小人一樣難聽,那麼孔子為何把女人當成小人呢?難道女人真的和小人一樣這麼難相處嗎?如果孔夫子在世,他一定會說:我可沒這個意思!孔子說這個話的時候,這段話,是用來勸誡君主的。
  • 孟子只是亞聖,孔子才是聖人,但有五位君主也被稱為「聖人」
    古代對人的尊稱中,恐怕沒人能超過孔子,他是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由於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孔子的地位在後世讀書人心中更高,後來孔子被稱作"聖人",而儒家學說的繼承和發展者是孟子,孟子只是被稱為"亞聖"。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
    這恰恰是王陽明過人之志,因為在他心中:人人皆可成聖賢。他的一生中因為堅持這個當時的「異端邪說」,受過包括自己學生的譏笑和誤解。比如,個性極傲的學生王艮一直不屑此論,一次出遊歸來,王陽明問他:「都見到了什麼?」王艮刻意用異常驚訝的聲調說:「我看到滿街都是聖人。」
  • 聖人兩個半,為什麼曾國藩只能算半個?
    曾國藩(1811-1872)中國上下五千年,讀書人總共出現過兩個半聖人,孔子算一個,王陽明算一個,曾國藩算半個。湘軍雖然厲害,但也並不是曾國藩一個人的功勞,他在領軍打仗的時候,曾經打了三次大敗仗,三次都想自殺,最後都被隨從救起。而另一位聖人王陽明,我們知道也是一個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的大功臣,他一生打仗無數,保持全勝記錄,從個人能力上,曾國藩確實還有些差距。
  • 一字聖典:善 範曾談中法聖賢王陽明和笛卡爾
    笛卡爾羸弱的身體和偃蹇的處境和王陽明有些類似。然而兩人的社會擔當不同,笛卡爾可以孤身一人,而王陽明則是千軍萬馬的統帥。有一點相似的就是兩人都經歷過一次思想上的澡雪,一是理性的覺醒、一是自性的頓悟。笛卡爾躲避著人群,大隱隱於市,他33歲上來到荷蘭,家貲不菲,足可供他倚坐在溫暖的小屋中,天馬行空地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