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一句話: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王陽明也有一句話:見滿街都是聖人。
這兩句話幾乎是南轅北轍:春秋時代的孔子,與明朝的王守仁,難道針鋒相對了嗎?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句話出自《論語》。王守仁的這句話出自《傳習錄》:一日,王汝止出遊歸。先生問曰:「遊何見?」對曰:「見滿街都是聖人。」先生曰:「你看滿街人是聖人,滿街人到看你是聖人在。」又一日,董蘿石出遊而歸。見先生曰:「今日見一異事。」先生曰:「何異?」對曰:「見滿街人都是聖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為異。」
在孔聖人眼裡,「上智」與「下愚」是涇渭分明的,他們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上智之人,不會庸碌一生;下愚之人,不可教化也。孔子看到了人的差異性,而且認為這種差異幾乎是不可逆轉的。有人生而優秀,但有些人天生就是屌絲——而且永遠不會逆襲。
但到了明朝的心學大師王陽明那裡,「人人皆可為聖」。好一個「見滿街都是聖人」,好之者讚譽其看到了「凡聖平等」,貶之者則將此言斥為狂妄不經之言論。其實,「滿街都是聖人」與《法華經》中宣揚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出一轍,甚至說,王陽明的這句話就是《法華經》 那句話的「儒學變體」。從這一點看,難怪有人把心學當成是「儒學與佛學的雜交「——誠哉斯言!
當然,」見滿街都是聖人「的解讀可以存在多種角度。特別是」見「字不可少。」見「字在,則表明這只是一種主觀的意願。若是去掉了」見「字,則真是荒誕之語了。
我們是否是可以這樣去認為:從孟子倡導的」人皆有惻隱之心「,到王陽明的「見滿街都是聖人」,就是一種儒學性善論的自由延展?假若我們持這樣的角度去對待王陽明的言說,是否能進一步地將孔子的」有教無類「納入這一個性善論的龐大體系呢——既然所有的人都可以教育之,那麼是否所有人都可以成為聖人?
在我看來,」上智與下愚不移「之說,換成」人有差異性「,則可為人們所接受。畢竟,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是」下愚「。但是」滿街都是聖人「的景象,只能是一種內心的哲學幻想。那一個」見「字,是萬萬不可抹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