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上知與下愚為不移」的解釋探求

2020-12-05 背後國文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為不移。」(《論語·陽貨37》)

孔子說:「只有最明智與最愚蠢的人是不會改變的。」

對這一句話的解釋也是眾說紛紜,如果不能確定哪種解釋更準確,我們不妨用反證法來推斷。

先看《論語註疏》,孔(安國)曰:「上知不可使為惡,下愚不可使強賢。」 意思是說,上知就是一件壞事都不做的大好人,而下愚就是一件好事都不做的大壞人。

正義曰:此章(把上章「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與本章合在一起了)言君子當慎其所習也(亦孔曰)。性,謂人所稟受,以生而靜者也,未為外物所感,則人皆相似,是近也。既為外物所感,則習以性成。若習於善則為君子,若習於惡則為小人,是相遠也,故君子慎所習。然此乃是中人耳,其性可上可下,故遇善則升,逢惡則墜也。孔子又嘗曰:唯上知聖人不可移之使為惡,下愚之人不可移之使強賢。此則非如中人性習相近遠也。

這樣的解讀是以孔安國所說的「上知不可使為惡,下愚不可使強賢。」為基調,上知與下愚,即為明智與愚蠢。習作名詞「性習」講。一般人的天性是差不多的,但性習卻相差很遠。習慣一直與善的人成為了君子,習慣一直為惡的人成了小人,只有明智的人和愚蠢的人不會改變,因為明智的人不會做不好的事,而愚蠢的人不會做好的事。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人就是這樣。先天的天性相近,但後天的性習相遠,而性習決定了一個人對人生的態度, 「習於善則為君子,若習於惡則為小人」。性習可以改變,只有上知和下愚二種人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我們再來看看其它的解釋,主要有以下幾個:

班固在《漢書》的《古今人表》裡的解釋:「可與為善,不可與為惡,是謂上知;可與為惡,不可與為善,是謂下愚。」「上知」是做好事而不會做壞事的人,「下愚」是做壞事而不會做好事的人。也是延續了孔字國先生的思路,意在修養的高下。修養怎麼來?不同性習的人修養不同,所以上知與下愚是講性習,是可以被理解的。

朱熹在《論語集注》中,他認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都差不多,由於環境的薰染和所受教育不同,便有知識、才智、品質的差異。但他沒有對「上知」作解釋。他引用程子的話「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語其性則皆善也,語其才則有下愚之不移。所謂下愚有二焉:自暴自棄也。人苟以善自治,則無不可移,雖昏愚之至,皆可漸磨而進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絕之以不為,雖聖人與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謂下愚也。然其質非必昏且愚也,往往強戾而才力有過人者,商辛是也。聖人以其自絕於善,謂之下愚,然考其歸則誠愚也。」他認為下愚的人是「其質非必昏且愚也」,即昏頑且愚頑之人,意在資質和人生態度,在人性上也是講得通的。

孫星衍在《問字堂集說》的解釋:「上知謂生而知之,下愚謂困而不學。」「上知」是生下來就有超人的智慧,「下愚」是無知又不肯學習的人。他參照了《論語·季氏9》章,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意在講學習的態度,從人性上講,亦是。

還有人認為「上知」是貴族階級,「下愚」是勞動人民,人的本性本來都是相近的,是因為接受教育的不同才使人有了不同的差異,只有將上知(屬於貴族的文化知識)傳授給沒有接受過教育的小民才是堅定不移的事情。把本章句讀成「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並對「與」作了異想天開的解讀。假如這樣解讀是正確的,那孔子就是說了一句沒有思想的廢話,可能嗎?而且與前面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毫無關聯,完全脫離了孔子宣揚好學好仁的中心思想。

因此綜合上面來講,這一章應該與上面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放在一起解讀(大家都認可),是講人性,由人的天性到人的性習,再談性習影響人的行為舉止。有兩種人怎樣也不改變他們的性習,一種是「上知」,你說他是聖人也好,說他是「生而知之」者也好,他們「不可移之使為惡」。一種是「下愚」,這樣的人「質非必昏且愚」,愚笨、頑固,根本不可能「移之使強賢」,所以稱之為「下」。

這兩種人「不移」,那麼什麼人能移呢?這才是本章的重點,有人「習於善則為君子」,有人「習於惡則為小人」,這是「習相遠」的根本原因,也是「唯上知與下愚為不移」以外的廣大人群。孔子一生好學好禮,行仁傳道,他為的就是讓這些人走上君子的正途,讓社會走上正常、有序的軌道。

至於說孔子看不起勞動人民,說他們「匹夫匹婦」、「鄙夫」、「民」等,如果把《論語》多讀幾遍,我估計沒有人會這樣認為了。

相關焦點

  • 《悟學.第259篇》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三)悟學.十八子 20200503173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譯文】孔子說:「只有上等的智者與下等的愚人是改變不了的。」【集解】孔曰:「上知不可使為惡,下愚不可使強賢。」夫降聖以還,賢愚萬品,若大而言之,且分為三,上分是聖,下分是愚,愚人以上聖人以下,其中階品不同而共為一,此之共一則有推移。今雲上智謂聖人,下愚愚人也。夫人不生則已,若有生之始,便稟天地陰陽氛氳之氣。氣有清濁,若稟的淳清者則為聖人,若得淳濁者則為愚人。愚人淳濁,雖澄亦不清。聖人淳清,攪之不濁。故上聖遇昏亂之世,不能撓其眞。下愚値重堯迭舜,不能變其惡。
  • 如何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我也想做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好孩子,有沒有什麼秘訣呢?求知並無捷徑如果有,那就是放棄這種幼稚的想法靜下心來多讀書讀書就像種樹一天兩天,並不能看出什麼變化但是只要精心的呵護小樹苗總會長成參天大樹我希望能給大家精選一些科學圖書對於大學生,職場人士你可以用這些書豐富你的業餘時間明天的你將會感謝今天的自己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元代科學家郭守敬
    凡事都有例外,在元代有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研究領域還涉及到機械製造、農耕水利、物理數學等學術領域。他就是郭守敬,在國際學術界也享有盛譽,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將月球背面的一座山命名為郭守敬山,讓世人銘記他的功績。郭守敬出生於1231年,他是河北邢臺人。
  • 《DNF》黑魔法探求者屬性怎麼樣 黑魔法探求者套裝效果介紹
    導 讀 最近很多DNF遊戲中的玩家都在找黑魔法探求者的套裝效果,所以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黑魔法探求者的屬性吧。
  • 高曉松為何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沒有被包裝?
    高曉松為何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沒有被包裝?在講究知識付費的今天,誰掌握了豐富的知識,也就意味著掌握了無窮無盡的財富。高曉松就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識型人物,用網友的話說,他是一個只要張口就能忽略了長相的人。這樣優秀的人,就是傳說中的「顏值不夠,才華來湊」。
  • 為什麼高曉松能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大部分領域的常識,有兩三本書的積累就可以跟大眾顯擺了,領域稍一多,就被視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掌握常識不難,超過了常識的範圍後,再想深入才會越來越難,這才是看真本事的地方。 小時候,每年老師給我的評語裡都有一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實就是我三年級以前就把一套《上下五千年》翻完了,把一個地球儀裡所有的國家、位置、首都都背下來了而已,再加上讀點閒書。
  • 《奢望:社會生物學與人性的探求》出版
    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奢望:社會生物學與人性的探求》近日問世。作者是[英]菲利普·基切爾(Philip Kitcher),英國當代著名科學哲學家,哥倫比亞大學約翰·杜威講席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翻譯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郝苑副研究員。
  • DNF黑魔法探求者傷害屬性測試詳解
    DNF黑魔法探求者強不強?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就是DNF黑魔法探求者的傷害分析,強度測試,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裝備屬性】 普通史詩部位 100級散搭套裝-黑魔法探求者 (無神話部位) 全配置為
  • 成語「唯唯諾諾」中,「唯」與「諾」都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63課,專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一個漢字:唯。詳情如下:唯。《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唯,諾也。從口,隹聲。」許慎認為唯字是形聲字。但現代有人認為這個字是會意兼形聲字,存在爭論,我們先看字形演變:
  • 立冬●陽退陰生 唯薰香助「陽」生
    立冬●陽退陰生 唯薰香助「陽」生 四季輪迴,轉眼又是立冬,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 「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 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
  • 雍正王朝:李紱結黨亂政所說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是什麼意思?
    在李紱、田文鏡互參案中,李紱朋黨一派所說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就是出自《孔子》,究竟是電視劇中所表達的那個意思麼?雍正:國庫空虛,百姓獨擔賦稅,這樣的成例,這樣的祖制,難道不應改麼?李紱一黨:不應該改,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是聖人的話。
  • 原形畢露 梁宏達到底是做什麼的,為什麼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梁宏達到底是做什麼的,為什麼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老梁在節目上不僅討論娛樂圈的事情,還會討論電影、歷史等方面的話題,對很多人來說是增長見識的節目。 其實老梁的節目對涉世未深的年輕人來說,是比較有意思的,畢竟可以看到書本上看不到的東西。
  • 梁宏達為什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呢?
    當然,很多人也會說,老梁在很多話題上都是淺嘗輒止,聊得並不透徹。但沒人能否認,如此涉獵之廣的老梁,國內並沒有幾個。首先聲明,我儘管肯定梁宏達的才華,但我不贊成他輕薄雷鋒。我有兩條理由:其一,人應該有所悲憫。一個孤兒,做了那麼多好事,死得那麼年輕那麼慘,你對他不能厚道一點嗎?
  • 高考前的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現在的我……
    高考前,可能是人這一生中最博學的時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算得了三角函數、解得了方程求得了數列背得出歷史年表其實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放鬆心態一定會在這個轉折點上大放異彩喝王源版鮮橙多3.5個橙的膳食纖維讓你漂亮跨過高考統一鮮橙多助力高考啦~
  • 唯理論哲學,斯賓諾莎的實體論,萊布尼茲的單子論
    百家原創作者:顧繡聊歷史大家有沒有了解過唯理論哲學呢?對於唯理論哲學有一些了解的朋友們,那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笛卡爾了吧!小編了解到笛卡爾可以稱得上是唯理論哲學的始祖了。但是,今天小編想和大家分享的不是笛卡爾哦!
  • 銀行筆試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高門檻等於沒門檻
    如果銀行招聘考試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會不會覺得很吃驚?這兩天,「中國銀行筆試」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據媒體報導,目前該話題在微博上閱讀有1.9億,討論為4.4萬,考題難度成為重點吐槽對象。據一位微博網友自述,她參加了當天的中國銀行筆試,四十分鐘內要完成英語30道單選和5篇長閱讀。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生眼中的「老梁」很全能
    所以雖然所教的科目是物理,但學生眼中的梁漢儒卻仿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因為在閒暇時間,他總是在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識,「老師涉獵的多了,和學生的共同語言也就多了。」梁漢儒說,上下班的路上他最常打開的手機軟體就是「喜馬拉雅」和「蜻蜓FM」,「工作忙,平時確實沒時間看書,所以就在上下班的路上多『聽課』。」
  • 道士裡的天文學家告訴你,如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國際漢學研究裡程碑一般的英國專家李約瑟曾經高度評價中國道家思想學說和道教,認為道教在中國科技發展歷程上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絕非一句簡單的形容,而是道眾虔心研道付出艱苦努力才能達到的境界。
  • 為什麼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我想很多人都覺得他非常的知識淵博吧,可以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雖然這樣的話說起來有些誇張,但確實給人一種這樣的感覺,這也讓一部分人產生了一絲的懷疑,一個人真的能夠這麼厲害嗎?他到底是幹什麼的才能練成如此本事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 那個曾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你,現在都成什麼樣子了?
    這讓我想起了,那個知乎上的問題:為什麼每年的高考語文作文題目都備受關注?因為數理化不懂不說這個還怎麼裝逼?想想好像也是哦。當年,經歷過高考的你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解的了三角函數,看得懂生物DMA基因遺傳;現在的你除了抖音吃雞微信微博你還會幹嘛?既把知識忘光了又回不到以前了,那就跟一跟這個高考熱潮轉發一下吧,這樣也算是跟上浪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