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獲智,需要誠實的態度。
孔子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句話,耳熟能詳。不解釋了。
其暗含的本意之一就是:在學問上要誠實。
子貢也有同樣的觀點。子貢問孔子:老師你有厭惡的事情嗎?孔子說,當然有啊,比較討厭說人壞話的人,比較討厭在下位而毀謗上面的人,比較討厭勇敢而不知禮節的人,比較討厭固執己見而頑固不通的人。孔子說完,反問子貢:你厭惡的的事情呢?子貢說,我厭惡抄襲別人以為是己知的人,厭惡不懂謙虛卻當作勇敢的人,厭惡揭發別人隱私卻當作直率的人。
可見,作學問不誠實,是為子貢所厭惡的三種人之一。論語原話是: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徼,是為抄襲之意。訐,是為揭發隱私。
談及誠實作為學問的態度,是為了談智和愚的關係。
智,有真正的智,稱之為上智。愚,有真正的愚,稱之為下愚。孔子一言以蔽之,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何為上智、下愚?歷來方家爭論很多。
個人覺得應該有兩方面論及:德行、智能。從德行方面,可以與善而不可以與惡,應該是上智。幫助秦朝統一六國、統一度量衡等,功業非常卓著的李斯,按照能力,應該屬於上智,但其與趙高勾結,逼迫皇長子扶蘇自殺,立秦二世胡亥繼位,使秦帝國成為曇花一現。其智能統領天下,但能與其惡,其智實屬於下智。由此,千百年來,歷史對其一直有詬病。
所謂上智,應該是孔子所說的生而知之。結合德行,應該是指在善方面具有生而知之的人,這種人應該是堯舜禹、商湯周武之類。所謂下愚,也應該是孔子所說的困而不學之流。結合德行,應該是指其不僅為惡,而且還困不知改的小刁民而已。
區分好上智和下愚,我們好談大智若愚的內部邏輯關係。
首先,大智若愚的愚,是一種本真行為。誠實求學,誠實做人,內省無咎,為人謙虛,見得思義,所有的外化表現都是基於真誠、善,所以其內心雖然有大智慧,但因為足夠質樸而外化表現為若愚的樣子。孔子曾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意思是說,我與顏回終日言談,整個過程他無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愚蠢的人,但等他退回去之後自己研究,卻也能發揮,可見顏回並不愚蠢。顏回是孔子最為得以的弟子,論語中多次記載孔子稱讚顏回的話。顏回之智,非常人所及,但如愚,可見其顯於形色的是本真行為,是真性情。
其次,大智若愚的愚,有時是一種明哲保身。孔子稱讚衛國的大夫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說,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則表現出自己的聰明才智,造福一方;國家政治昏暗的時候,則裝瘋賣傻,明哲保身。孔子說,他的治世之才智,別人能趕得上。他的裝瘋賣傻,別人就趕不上了。——可見其愚之真。
能與寧武子比拼的,可能只有箕子。箕子、微子、比幹,被孔子稱為殷商三仁。可惜,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三仁都在商紂王時代,政治昏暗,有人勸說箕子離開,箕子認為離開等於彰顯君主之惡而自己取悅於民,不忍心。但又不忍見商湯創辦的江山斷送在紂王手中,又別無良策,只好每日裝瘋賣傻。商紂王以為他是真瘋,囚禁起來,貶為奴隸。
再者,大智若愚是以智為重要前提。孔子由此對子路說,好仁不好學,其弊也愚。意思是說,愛仁德卻不好學習,最大的弊病在於容易被人愚弄。仁,可以是生而知之,有些人天生善心,但如果不學習,就無法獲得處世智慧,如此質樸向善之人,自然容易被愚弄了。所以,大智若愚是以智為基礎,否則就成為真正的愚人了。
愚的典型特徵就是質樸、寡言。而這一點,卻符合仁之風了。孔子說,剛毅木訥近乎仁。巧言令色鮮矣仁。少說話,像個傻小子,但內心有丘壑、有乾坤,真的就大智若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