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
春秋末期,老子的老師常樅病重了。
老子前去看望他,問道:「先生病得如此重,還有什麼遺訓可以教給學生嗎?」
常樅說:「就是你不問,我也有話想跟你說。」
他對老子說:「經過故鄉的時候要下車,你記住了嗎?」
老子回答:「知道,先生的意思是要我們別忘本。」
「對。」,常樅又說:「看到喬木的時候,我們要小步快走,這個道理你懂嗎?」
老子說:「看到喬木時小步快走,就是讓我們要敬老。」
常樅說:「是這樣的。」 然後,他又張開嘴給老子看了看,問道:「我的舌頭還在嗎?」
老子說:「當然還在。」
常樅又問:「我的牙齒還在嗎?」
老子說::「不在了。」
常樅又問老子:「你知道原因是什麼嗎?」
老子回答說:「那舌頭所以還在,豈不是因為它是柔軟的嗎?牙齒的不存在,豈不是因為它是剛硬的嗎?」
常樅說:「好啊!是這樣的。世界上的道理都已在這裡了,我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再告訴你的啦。」
大智若愚,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人,他看起來就應該像個糊塗蛋,是這樣解釋嗎?
我們先看一個例子,就是老子的政治觀點,「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什麼意思呢?就是愛惜自己多過愛惜別人的人,我們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什麼意思,是說我們應該以自私治理天下,凡是先己後人的觀點嗎?不是,老子的意思是大公若私,什麼是大公若私,最大的公,是把天下都當做是私的,最大的公是把天下的事都當自己的事來做。這個就是老子的辯證法。
現在我們再理解什麼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不是裝糊塗,搞陰謀,弄手段。它也不是甩鍋「必殺技」。它更像是一種以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來處理人和事的智慧。
跟大智若愚相關的一個詞是大愚若智。
一個人如果擁有比較高的智商、比較強的能力,這肯定是一件好事,可以說,這是上天賜予我們的一種天賦。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天賦,在工作中,交際中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然而,由於我們的社會是十分複雜的,因為大家都有著相同的心思,一旦產生交集,必然在為相互的利益而「遊刃有餘」,結果那些天賦異稟,鋒芒畢露的人乎首當其衝。
如商鞅,為秦孝公變法,使秦國無敵於天下,結果卻遭到死後車裂;如白起,率軍先攻楚國,後打趙國,長平之戰殺敵四十萬,最後還是被迫自殺;如吳起,為楚悼王立法,兵震天下,威服諸侯,後來卻被肢解喪命;又如文種,為越王勾踐深謀遠慮,使越國強盛起來,滅了強大的吳國,可是最終還是被越王所殺。
什麼是大愚若智?
一個人過於顯露出自己高於一般人的才智,往往會使自己不利,甚至招來殺身之禍。鋒芒畢露,必然會成為眾矢之的,而且大家對你過於熟悉,很容易就能做出相當的策略,只等你作繭自縛。
什麼是大智若愚?
舉個例子,假如你是一個領導,你有倆個能力相差無幾的助理,一個甲做事的時候,總會有些許的小漏洞,需要你給與指點;另一個乙,每次做的工作的十分工整,無需你過多的操心。你會喜歡誰,重用誰?對,選擇甲,為什麼?這樣才能體現你領導的價值啊。
所以說,凡成大事者,少有不精於此道者。人們說的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便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