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的十大根本觀點及其內在邏輯

2020-12-08 中國網

作者: 韓慶祥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一級教授,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

提煉概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根本觀點的方法論

提煉概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觀點,首先需要確定一種具有前提性意義的方法論。不然,就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以達成共識。這一方法論確定的基礎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基於的歷史方位、時代課題和解決方略。

恩格斯指出:我們的理論「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這實際上講的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產生、形成的「歷史方位」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馬克思曾經指出:每個時代總有屬於它自己的問題,而所謂問題,「就是公開、無畏、左右一切個人時代的聲音。問題就是時代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最實際呼聲。」每個時代只能提出它能解決的問題、制定它能完成的任務。在習近平總書記這裡,這一時代問題,亦即歷史任務或歷史使命,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集中解決「大而不強」的問題,迎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實際上講的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新的歷史方位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亦即所要實現的奮鬥目標、完成的歷史任務或歷史使命。

解決時代問題、完成歷史任務或歷史使命,實現奮鬥目標,就必須採取有效的路徑和方略,即「總體方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了許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完成歷史任務或歷史使命的方略、實現奮鬥目標的路徑。解決時代問題、完成歷史任務或歷史使命,實現奮鬥目標,還要提供必要且重要的全面保障。不僅如此,最為關鍵的,還要有一個強大的領導力量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來解決問題、完成歷史任務或歷史使命,實現奮鬥目標。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這方面的大量重要論述。

於是,一種提煉概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根本觀點的方法論,就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奮鬥目標—總體方略—全面保障—領導力量」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十大根本觀點

基於這一方法論,我們就可以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提煉概括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十大根本觀點。

★第一個根本觀點是「歷史方位論」。可表述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當然,這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處的歷史方位。

★第二個核心觀點是「民族復興論」。可表述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實現民族復興,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使命、歷史任務、奮鬥目標。

★第三個根本觀點是「人民中心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取向是實現人民幸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黨中央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並提,意味著「民族復興論」「人民中心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兩大基石。

★第四個根本觀點是「發展理念論」。這一觀點是從「總體方略」維度來提煉概括的 。因為新發展理念既具有「道」的特質,又是在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解決新的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方略,也是使大國成為強國即實現「強起來」的根本路徑、根本支點,它集中回答發展方向、發展方式和發展動力等問題。

★第五個根本觀點是「兩大布局論」。這既是因為「兩大布局」屬於「術」的範疇,又是因為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體布局」和「戰略布局」。

★第六個根本觀點是「戰略安排論」。戰略安排涉及到對「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戰略謀劃及其實施的戰略步驟,既屬於總體方略的一部分,又屬於相對於「道」「術」而言的「行」的範疇。

★第七個根本觀點是「總體國家安全觀」。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大國成為強國即實現「強起來」的國內保障。

★第八個根本觀點是「命運共同論」。這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即實現「強起來」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提供良好的國際保障。

★第九個根本觀點是「國家治理論」以及「中國之治論」。營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即實現「強起來」的良好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都需要堅持並加強中國之治,它是支撐兩個基本環境的根本支點,或者說,中國之治之根本目的,就是營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即實現「強起來」的良好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歷史邏輯一脈相承、理論邏輯相互支撐、實踐邏輯環環相扣,目標指向一以貫之,重大部署接續遞進,都具有劃時代意義。

★第十個根本觀點是「強大政黨論」。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的優勢,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即為實現「強起來」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證。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綱」和「目」

基於上述闡述,可以提煉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綱」和「目」,做到「綱舉目張」。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綱」就是:

歷史方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歷史使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總目標、總任務);

價值取向是以人民為中心(總理念);

總體方略是以新發展理念推進「兩大布局」,實施「兩步走」戰略(包括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與總體布局、戰略布局以及戰略步驟);

全面保障是保障總體國家安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領導力量是強大的中國共產黨。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目」,展開來說就是:

「歷史方位論」,主要包括新的歷史方位「由何而來」(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歷史性影響)、「現在何處」(「三個意味著」)、「走向何方」(「五個是」);

「歷史使命論」,主要包括「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

「價值取向論」,主要包括「人民是目的」「人民是主體」「人民是尺度」(人民至上);

「發展理念論」,主要包括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高質量發展、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

「兩大布局論」主要包括「戰略謀劃」「總體布局」「戰略布局」;

「戰略安排論」,主要包括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步驟;

「總體國家安全觀」,主要包括金融安全、文化安全、軍事安全等;

「命運共同論」,主要包括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參與全球治理、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共建「一帶一路」;

「國家治理論」主要包括發揮國家制度的顯著優勢、增強國家治理效能、治理社會主義社會;

「強大政黨論」,主要包括「理想信念」「四個意識」「看家本領」「兩大革命」「責任擔當」等。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大根本觀點之間的內在邏輯

上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十個根本觀點環環相扣,具有嚴密的內在邏輯,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和科學體系。

每一個科學的思想理論體系必須有其產生、形成的時代背景與歷史方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產生、形成的時代背景與歷史方位是什麼呢?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明確且鮮明地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十九大報告的第一部分,實際上講的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產生、形成的時代背景與歷史方位,可稱之為「歷史方位論」,其實質是要書寫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篇章。這正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鄧小平理論產生、形成的歷史方位一樣。所以,歷史方位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論基礎」,只有理解和把握「歷史方位」,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缺乏對「歷史方位」的理解,就難以真正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顯然,「歷史方位論」具有原創性,應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第一個根本觀點。

有什麼樣的時代背景與歷史方位,必然要確定什麼樣的奮鬥目標、歷史任務和歷史使命。黨的十九大報告所確定的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是迎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實際上是關於我國發展起來以後使大國成為強國的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在這一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我們黨的新的歷史使命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按照這樣的內在邏輯,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二部分的核心,就是闡述「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即奮鬥目標和歷史任務,其實質就是「民族復興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即實現「強起來」這一主線,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在新的歷史方位,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形成的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同志當選我們黨的總書記後,對中外記者發表了重要講話,其核心思想講的就是「三大責任擔當」,其中第一個責任擔當,就是為民族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也是十八大以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第一個戰略思想,具有原創性。所以,「民族復興論」邏輯地連接「歷史方位論」,應當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第二個根本觀點。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中國人民的夢,其歸宿和目的就是使中國人民幸福,所以,我們黨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並提。如果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側重的是歷史維度,那麼,「以人民為中心」側重的就是價值維度。黨的十九大報告所講的新時代新的社會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更何況,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概念是人民,每當在最關鍵的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最重要的也是人民。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的精髓和靈魂,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是解決新的社會主要矛盾的內在要求。以人民為中心高於以人為本的地方在於:以人為本只有落實到政治上,其意義和價值才能彰顯出來,以人民為中心,實質上就是以人為本在政治上的具體要求和體現。要言之,高就高在其政治性、具體性、實效性與感召力。以人民為中心,可稱之為「人民中心論」。「人民中心論」應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第三個根本觀點。

如果把「歷史方位論」比作一座高樓大廈的「地基」,那麼,「民族復興論」「人民中心論」就好比是夯實在這塊「地基」上的「兩大基石」。新的歷史方位,是我國發展起來以後使大國成為強國即實現「強起來」的歷史方位;人民幸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即實現「強起來」的歸宿和目的。在這一新的歷史方位,要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社會主要矛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大國成為強國即實現「強起來」,使人民過上美好生活,就必須確立新的發展理念。這一新的發展理念,就是創新、協調、綠色、開發、共享。因而,新發展理念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大國成為強國即實現「強起來」的根本路徑或根本之道。在這個意義上,新發展理念實質上就是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使大國成為強國即實現「強起來」的發展理念。相對於「要素驅動」「投資驅動」,這一新發展理念具有原創性。我們可以把新發展理念簡要稱之為「發展理念論」,理應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第四個根本觀點。

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即實現「強起來」?這就需要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確定一種總體方略,這種總體方略實際上是一種戰略謀劃。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簡稱「兩大布局」,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即實現「強起來」的總體方略。這一總體方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可或缺的,也具有原創性,是構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第五個根本觀點。

如果說新發展理念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即實現「強起來」的根本之「道」,「兩大布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即實現「強起來」的關鍵之「術」,那麼,接下來的邏輯,就是必須確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即實現「強起來」的戰略步驟,此謂「行」之範疇。這裡的「行」,實際上就是戰略安排,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新徵程。這一戰略安排或實踐新徵程,就是十九大報告第四部分所講的「兩步走」戰略安排:第一步,從2020年到2035年,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步,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再奮鬥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種「兩步走」的戰略安排可稱之為 「戰略安排論」,它自然構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第六個根本觀點。

「發展理念論」「兩大布局論」「戰略安排論」,是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即實現「強起來」的總體方略來講的。接下來的邏輯,就要揭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即實現「強起來」的全面保障。這種保障主要有三個方面,可以概括為「一主二基」:「一主」就是實現「中國之治」,講的是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二基」:一是就國內而言,是指確保總體國家安全;二是就國際而言,是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總體國家安全,主要包括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以及金融安全、生物安全等,其中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金融安全是相對重要的。總體安全可稱之為「總體國家安全觀」,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原創性概念、理念和觀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質,就是強調並注重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即實現「強起來」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具有原創性的概念、理念、理論和方案。

總體國家安全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即實現「強起來」的兩大基本保障。支撐這兩大基本保障的是「中國之治」。中國之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因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講「制度」,二講「治理」,可簡稱「中國之治」。中國之治的實質和目的,就是既保障國家發展的平衡和諧穩定安全且具有秩序,又激發國家發展的創新動力和活力。中國之治理,是支撐中國創新發展與中國發展的平衡和諧穩定安全且具有秩序的根本支點。實際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是緊緊圍繞中國之治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而推進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的,它是一種更具根本意義的原創性理念。更何況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這樣一個具有根本意義的重大命題和論斷,即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前半程和後半程」——前半程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後半程的主要歷史任務是治理好社會主義社會。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便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後半程」。中國之治,可稱之為「國家治理論」。這樣,作為全面保障出現的「國家治理論」「總體國家安全觀」「命運共同論」構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第七、第八、第九個核心觀點。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不僅如此,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的優勢,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即實現「強起來」,中國共產黨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力量,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民族復興必然是空想。由此,在講完上述內容之後,就必然在邏輯上進一步講黨的領導力量。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的原創性貢獻,就是要使中國共產黨由大黨成為強黨,注重強黨建設。這可稱之為「強大政黨論」,它構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最後一個核心要義。

相關焦點

  • 機構改革的歷程及其內在邏輯
    二、「職能轉變」為導向的機構改革及其適應性特徵 以「權力收放」為導向的改革由於沒有觸及傳統體制的內在弊端,導致機構改革陷入「精簡—膨脹」的怪圈。機構改革在繼續完成其「適應性」改革任務中,能否發育出具有內在「自主性」的改革任務和訴求? 三、「治理現代化」導向的機構改革之現實邏輯和理論邏輯 從機構改革的歷史進程觀察來看,機構改革以轉變職能為導向,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具有明顯的「適應性」特徵。
  • 佟德志:現代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形成及其內在邏輯
    原標題:佟德志:現代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形成及其內在邏輯 1789年,法國公布了永載史冊的憲法性文件《人權與公民權宣言》,以清晰、明了的現代政治話語表述了第一份憲法性文件。宣言的第16條明確規定:「凡是各項權利未得到可靠保障,權力沒有分立的社會,都不存在憲政體制」。我們可以清晰地從中辨認出現代西方政治話語的雙重主題:權利與權力。
  • 寫作文如何增強材料與觀點的邏輯聯繫性?
    都需要有層次、有邏輯、有順序的表達論點和論點之間的關係,支持論點的論據,以及論據之間的關聯。以及論點本身。邏輯聯繫性有內在聯繫和外在聯繫,有線性聯繫和非線性聯繫,就如同曼德拉效應一樣,同一記憶系統裡面有兩個子系統,子系統的一個負責學習,一個負責存儲。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關聯
    至於文化,通行的理論觀點認為,文化是人們的全部精神行徑及其活動產品。實際上,文化就是人和人之間的精神活動及產物,是一種精神或者價值觀的集中體現。與紅船精神及其他精神相比,建黨精神是一種總體的精神,它不僅包含著民主革命的精神,還包括國家建設的精神,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創新精神。相對而言,紅船精神只是一種「個體化的精神」,寓意深刻,且具有一定的創建意味。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關聯_國內...
    作者:高福進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內蘊的建黨精神是我國紅船精神的源頭活水以及樹之本根。紅船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始終存續並不斷得以弘揚。通過歷史地考證和邏輯地分析,釐清建黨精神與紅船精神之間的關聯,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關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高福進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內蘊的建黨精神是我國紅船精神的源頭活水以及樹之本根。紅船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始終存續並不斷得以弘揚。通過歷史地考證和邏輯地分析,釐清建黨精神與紅船精神之間的關聯,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 文化存在論的先驗基礎及其思辨邏輯
    「自由的自覺的活動」作為文化哲學研究的先驗生存論基礎,這一觀念在文化哲學的研究中是根本的,也是深刻的。 精神揚棄自身為文化樣態,而文化的本質就是精神或理性。因此,沒有必要為了確立文化對人說來的本體論地位,而摧毀西方傳統哲學所確立的理性的絕對地位。在這個意義上,卡西爾的文化存在論仍然是抽象的,也是丟掉了根本的。因此,立足於理性來思考文化存在論的核心問題,也就是文化存在論的思辨邏輯。
  • 浙大專家:十九大提的主要矛盾轉變,有其內在的必然邏輯
    浙江大學頭條號特別開闢【啟真新論】 板塊,收錄浙江大學各領域專家學者獨家觀點。本期,我們推出的是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劉同舫的《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背後的必然邏輯》一文。觀點的碰撞,智慧的交鋒,我們也期待聽到您的聲音!投稿郵箱:zdxmt@zju.edu.cn。
  • 陳輝 嚴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內在邏輯
    用實踐思維方式審視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其內在邏輯表現為:實踐過程決定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主體;實踐主體目的性決定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對象與內容;實踐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統一決定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方法與路徑。
  • 開題報告的邏輯結構怎麼確定?
    開題報告不僅要顯示研究者所要研究的問題,還要揭示這些問題得以提出的依據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基本思路,因此,撰寫開題報告就不能滿足於將開題報告(指研究生培養計劃中的表格式開題報告等表格逐一填滿,而是要研究各項之間的邏輯關係,根據其內在的邏輯路線去表達。一、問題提出的邏輯 無論開題報告的第一部分要求陳述的具體內容有多大差異,它都內在地指向研究者要研究的問題。
  • 人的可持續發展:國際教育反貧困研究的內在邏輯與中國意義
    該進程表明,國際反貧困研究的內在邏輯在於對「人可發展性」的持續關注與重視。  三、人的可持續發展成為貫穿國際教育反貧困研究的內在邏輯  國際反貧困研究歷史演進的梳理,以及國際教育反貧困研究主題的提煉顯示:無論是反貧困效果,還是防止返貧,均取決於人的可持續發展。人的可持續發展,也由此成為國際反貧困研究的重點領域,更成為貫穿國際教育反貧困研究的內在邏輯。
  • 一種內在的藝術邏輯——試論麥可·弗雷德的藝術本體論傾向
    尋找藝術中的獨特與不可還原的東西,正是這些獨特和不可還原、不與其他藝術共有的東西才從根本上界定了專屬於藝術自身的效果,平面性作為繪畫獨有的東西,這樣康德式的劃界亦為以後留下了隱患,顯然格林伯格也發現了這點「現代主義己經發現,這些限定(邊界)可被無限地向後推,直到一幅畫不再成為一幅畫,轉而成為一個任意的物品時為止」。
  • 《論惻隱之心產生的根本原因》:一個全新的觀點闡述中國的古文化
    因此我很早就對人為什麼會有惻隱之心有所關注研究,今天這篇正是我對其產生的根本原因說一些個人看法。「惻隱之心」出自《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 深刻把握黨對經濟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內在邏輯
    準確把握堅持和加強黨對經濟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科學內涵,需要深刻理解這一論斷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  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任何社會形態都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有機統一體,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 「學用新思想、奮進新時代」主題徵文啟事
    「學用新思想、奮進新時代」主題徵文啟事 發布時間:2020-04-16 08:08:57
  • 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基本內容及內在邏輯
    原標題: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基本內容及內在邏輯 我們要系統掌握這些治國理政思想的基本內容及內在邏輯關係。 一條主線——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繼續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
  • 講座回顧 | 桂起權:從解釋學觀點看邏輯術語的西學東漸
    2019年5月15日,應南京大學哲學系及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邀請,武漢大學哲學院桂起權教授在哲學樓401報告廳做了題為「從解釋學觀點看邏輯術語的西學東漸」的學術講座,這也是邏輯學科舉辦的「邏輯、語言與認知系列講座」之一。
  • 用新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原標題:用新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日喀則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   黨的十九大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鮮明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 《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章」思想的邏輯結構與馬克思恩格斯...
    內容提要:特瑞爾·卡弗先生和其他一些西方學者認為,《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費爾巴哈章」各部分間缺少邏輯聯繫,因而這一章根本就不存在。這是對「費爾巴哈章」的誤解。該章各部分看似散亂的內容,在思想上具有內在聯繫,其邏輯結構構成一種完整的歷史觀。
  • 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
    當前,結合我國實際和時代條件,學習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要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複雜局面、處理複雜問題的本領。  唯物辯證法堅持唯物論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是研究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最一般規律的科學,其核心是對立統一規律,其根本方法是基於對立統一規律的矛盾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