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也一直強調人一定要有惻隱之心的,每當看到各種弱者不幸的事件都會有想表達同情之心的想法。因此我很早就對人為什麼會有惻隱之心有所關注研究,今天這篇正是我對其產生的根本原因說一些個人看法。
「惻隱之心」出自《孟子-告子上》: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惻隱之心」今天大多數人解釋為「對別人的不幸表示同情」。要真正理解這句話,一定要理解「別人的不幸」主要是指哪些人?如果沒有明白這個對象是很難真正理解「惻隱之心」形成的根本原因的。
孟子本人也不知道它形成的根本原因,只是講「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我看過西方人權學說之鼻祖——洛克的天賦人權,他也把人最基本的權力也歸於是上天賦予的,即天賦人權。這種上天賦予的邏輯也是和孟子歸於人皆有之的邏輯一樣,都是不能真正理解其內在的根本原因。
我通過關注研究自然社會規律發現,如果,當A對B有絕對力量且恆定,則B永遠從屬於A(在《論豬的形成與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中有說明),這種情況下不會出現惻隱之心。而人類社會卻不會出現恆定的絕對力量,人類社會是一個強弱者不斷互換的社會,弱者可以通過努力強於以前的強者(我們稱為競爭)來成為新的強者,或者通過某些手段打倒、消滅以前的強者(我們稱為暴力革命)來成為新的強者,於是歷史總是周期性更替發展。
如果你看到某個人不幸的遭遇,尤其是小孩、婦女或老人,就會有很強的同情心。這是因為你知道你自己或家人都有可能會成為那種弱者,從而擔心自己以後會有著他那一樣的不幸遭遇。如果你看到某個嚴苛,殘酷,暴虐的君主被處死,人們一般不會有惻隱之心,覺得這是罪有應得。這說明惻隱之心主要的對象是針對弱者。
如果把「惻隱之心」的對象定義為「弱者」,那麼重新解釋「惻隱之心」就是:「對弱者的不幸表示同情」。於是,我得出人之所以會有惻隱之心的根本原因是:
「在強弱者互換原理下,所有的人都有擔憂自己會成為那種不幸的弱者的心理」(人所有的思維都是由彼及己)。
可能是孟子或洛克所處時期的歷史局限性,都沒有找出其內在的必然性,但是他們的思想一樣偉大而光輝。
一個嚴苛,殘酷,暴虐,沒有惻隱之心的時代是一個不幸的時代,無論當時的強者有多強,嚴苛殘酷暴虐的人,都會以最短的時間讓強者變成弱者,曾經弱者的種種不幸的遭遇都會在自身上報應,甚至被消滅。因此,無論誰,都要有一顆謙卑仁慈寬容之心,都要對他人最基本的人權給予保障,表面上是善待他人,其實更是善待自己,也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能相對幸福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