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觀點」與泛心論

2021-01-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主觀觀點」與泛心論

2015年12月08日 15: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高新民

字號

內容摘要:「主觀觀點」與泛心論?筵華中師範大學心靈與認知研究中心高新民託馬斯·內格爾對心靈哲學獨特的領會和建樹,可能得益於他不是「身在此山中」。他的本行是道德哲學,從事心靈哲學研究則是他的「客串」。從而為在心靈哲學中開闢感受性質這一領域作出了貢獻,而且對心靈哲學中的大量傳統問題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和爭論。內格爾對已有心靈哲學的基本判斷是,已有一切解釋心理現象的嘗試都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其根本的原因在於:沒有觸及意識的要害,遺忘了主觀性及「主觀的觀點」。在筆者看來,內格爾心靈哲學的複雜性在於:他儘管讚揚和論證了二元論、泛心論,但又不能絕對地把他歸結為這些陣營中的成員。

關鍵詞:二元論;心靈哲學;心身問題;心理現象;蝙蝠;泛心論;問題是;主義;託馬斯·內格爾;華中師範大學

作者簡介:

  託馬斯·內格爾對心靈哲學獨特的領會和建樹,可能得益於他不是「身在此山中」。他的本行是道德哲學,從事心靈哲學研究則是他的「客串」。然而,由於「旁觀者清」的緣故,他不僅提出了一般心靈哲學家沒有想到的問題,如成為一隻蝙蝠,感覺起來是什麼樣子?從而為在心靈哲學中開闢感受性質這一領域作出了貢獻,而且對心靈哲學中的大量傳統問題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和爭論。他用來表述現象意識的表達式:「成為一隻蝙蝠或一個人感覺起來像什麼」,或「感覺起來所是的東西是什麼」已成了述說這種奇特現象的最經典、最準確的方式。

  內格爾對已有心靈哲學的基本判斷是,已有一切解釋心理現象的嘗試都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其根本的原因在於:沒有觸及意識的要害,遺忘了主觀性及「主觀的觀點」。意識之所以難解,也是因為它有主觀性。他所說的「主觀性」除了有人們常說的那種「依主體而轉移」等意義之外,還指意識不管是什麼,有何內容,是什麼樣的狀態,不管被意識的、被顯現的(客體)是什麼,總有主觀的維度,即包含著「反觀自照」的特點,有自己對自己的體驗,有自我覺知的一面,因此是一種更複雜的主客統一體。不難看出,意識的複雜難解,實際上是主觀性的複雜難解。如果沒有主觀性,心身問題是較容易解決的。他認為,要解決心靈哲學的問題,應重新思考提問的方式。

  在他看來,首先值得問的問題是:通常的哲學和科學的觀點適用於說明有意識的存在嗎?這一問題又可區分為三方面:(1)心靈本身有客觀的特徵嗎?或者說,能否對心靈形成客觀的理解?(2)心靈與實在的那些物理方面是何關係?(3)我是世界中的人中的一個,這一事實是怎麼可能的?內格爾認為,第一個問題是心身問題的前提性問題,已有的對心身問題的探討都未注意到這個問題。而如果不解決這一問題,要想取得認識的進步,將是不可能的。要使對心身問題的認識向前發展,還應「形成關於心身問題的新觀念」。正如對於電磁現象,不能用關於星球、氣體、固體等的經典力學的概念和理論來說明一樣,要說明心理現象也不能用已有的物理學概念和理論,而必須用別的概念和理論。如果堅持用適合於專門用來說明非心理現象的概念和理論去說明心靈,那既是理智的倒退,又是科學上的自殘。心理與物理的差異遠大於電和磁之間的差異。我們需要的是全新的工具。這顯然是在嘲諷和批評當前流行的自然主義。

  要找到解決心身問題必不可少的「新工具」,前提條件之一是承認心理現象的唯一性、獨特性或獨一無二性,即認識到它不是非心理現象中的任何東西,進而放棄根據物理學理論予以說明的企圖,另闢新徑,探尋並創立適合說明它的新圖式。

  在筆者看來,內格爾心靈哲學的複雜性在於:他儘管讚揚和論證了二元論、泛心論,但又不能絕對地把他歸結為這些陣營中的成員。因為他也有對屬性二元論、兩方面論的讚揚。而這些理論在本質上是物理主義,至少是溫和的物理主義。正是鑑於內格爾的這樣一些立場,有的人把他的理論稱作非還原物理主義,即是非還原物理主義多種形式(突現論、解釋主義或個例同一論、隨附論)之外的一種新形式。應該肯定,內格爾的確是不贊成實體二元論的,但又不能把他的理論歸結為屬性二元論,而只能被看作是一種特種形式的二元論。他不僅肯定了一般二元論所承認的東西,而且「發現」了新的有獨立本體論地位的「主觀觀點」。更重要的是,他像查默斯等人一樣承認物質實在中一開始就有原—心理性質。正是這一看法,讓他走向了泛心論。

 

    (作者單位:華中師範大學心靈與認知研究中心)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韓卓吾)

相關焦點

  • 作為西方的倫理學家,康德以自由的觀點,解決主觀與客觀的問題
    而我們就看下康德的觀點。首先在康德看來,道德律是存在於人們理性之中的一種先天法則,正因為它是先天的,所以它也就具有普遍必然性,成為人類道德活動中的必然性的體現。由於康德所說的作為自立法自守法的積極意義的自由是對道德法則的遵循,因此,這種自由也就是一種遵循必然性的自由,或者說是一種具有必然性的自由,種把自由與必然統一起來的自由。在這種意義上,康德又把它稱為自由的必然性。
  •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知識點詳解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知識點詳解在教師招聘筆試中,《生活與哲學》中「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這個知識點歷來是考查的重點,經常以單選題的形式出現。商品這個知識點主要考查商品的含義及基本屬性,下面我們將就此知識點與大家分享。【考點精講】如何理解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
  • 主觀和客觀的區別 主觀和客觀有什麼不同
    其中,主觀和客觀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它們有什麼區別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主觀和客觀的區別  1、意思不同:主觀,指的是不依據實際情況,單憑自己的願望、偏見(辦事)  2、側重點不同:主觀跟客觀正相反,指被人的意識所支配的一切。比如,人們想問題、做事情,都屬於主觀範疇。  客觀指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一切事物。換言之,不管人們是否認識它,是否知道它,是否承認它,都照樣存在的,就是客觀的。
  • 客觀的唯心與主觀的唯物:兩個主義的功與過!
    問:既然這樣,那在人們的普遍認識中,為什麼唯心主義是錯誤的、主觀的、想當然的和不靠譜的代名詞?"你是個典型的唯心主義者",就是明確的指責。答:說這話的人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主義,人們常常用唯物主義的姿態來否定唯心主義,又以唯心主義的立場來肯定唯物主義。
  • 高二政治複習方法:哲學生活政治主觀題必備考點
    一、辯證唯物論  1、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  2、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係  3、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1、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
  • 如何分辨主觀與客觀?避免混淆概念
    大部分人會認為科學是客觀,藝術則是主觀;人們又會普遍認同新聞報導應該儘量客觀、做人不宜過於主觀。「主觀」與「客觀」是兩個常用的概念。但假如我們追問下去,到底什麼是「主觀」、「客觀」?這問題卻不易答。不信的話,不妨考慮以下問題︰情感是主觀的,因為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知。
  • 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教師招聘教育學中的重點內容,多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經常從作用、例子、俗語、層次等維度來考查,此外主觀能動性的層次和表現易混淆,故整體歸納出來便於廣大考生進行理解識記。一、概念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指人的主觀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和能動作用。它是人的主體性的表現。
  • 高考政治哲學常識:怎麼把握主觀能動性
    高考政治哲學常識:怎麼把握主觀能動性 2012-09-27 16:48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客觀與主觀有什麼區別
    我們時常會聽到做人不宜過於主觀、新聞報導應該客觀、保持客觀的態度對待問題。這些說法要求我們判斷或做事時,不應該攙雜個人情緒、成見或喜好,這種做法或判斷才稱得上客觀。那麼主觀和客觀的區別是什麼呢?
  • 收益總括觀點(all-inclusive concept of income)
    即損益表中所計列的收益額,既包括營業收入,也包括營業外收入的觀點。就是說企業管理人員和會計人員不存在選擇的餘地,通過前期調整項目或營業外收入項目調整年度收益,可使企業收益數更為客觀。  收益總括觀點所依據的主要理由為:  (1)營業收入和營業外收入是難於區分的。
  • 客觀歸責還是主觀歸責?
    要合理地確定結果責任,不應遵循客觀歸責的路徑,而應重拾主觀歸責的思路。據此,必須堅持「規範的主觀歸責」的方向:通過檢驗結果與行為人的主觀之間是否存在—以禁止風險為紐帶的規範關聯,判斷結果能否歸責於行為人的主觀。  近十年來,客觀歸責理論在中國學界高歌猛進,大有成為通說之勢。其實,這一理論在其發源地德國也未能一統江湖。
  • 2020年高考歷史問主觀題解題思路和分析方法
    8、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  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  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儘量少漏觀點支持點。
  • 2020江西事業單位公基政治知識:意識的主觀能動性
    【導讀】江西中公事業單位考試網為大家帶來政治知識《意識的主觀能動性》,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考生順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面對眾多考生頭疼的這個部分,今天主要探討下對於本部分涉及意識的主觀能動性理論進行介紹如何更好的把握,從而進行更有效率的備考,讓你在最後的時間中可以做到無往不勝,脫穎而出。意識的能動作用是在強調物質決定意識前提下,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通過實踐間接反作用於物質,人在自然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可以通過實踐,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改造世界。
  • 如何以意識覺醒,調動自我的主觀能動性
    如何以意識覺醒,調動自我的主觀能動性如果熱牛奶的濃香穿越凌晨的夢,意識也會醒來,開始在早晨的空氣中尋它,當牛奶流經,溫柔的動靜蟄伏在身體,天空也醒了遠航渡海的汽笛聲,陽光下沸揚的氣泡,昨日醬菜乾的酸朽,手划過老木書桌的肅穆我們在視聽、鼻息和觸感中經驗著生活和世界,以知覺,以意識。
  • 把物質現象與主觀意識相關聯的研究不屬於自然科學範疇
    但其基本假設一直未變,就是認為物質世界是客觀的、無意識的,自然規律不受人的主觀意志影響。任何把物質現象與主觀意識相關聯的研究都不屬於自然科學的範疇。現代自然科學的基本出發點是存在決定思維,或者說是物質決定意識。自然科學是用唯物主義的觀點,探索一種反映客觀事實和規律的知識,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科學的任務就是要從不同的方面反映自然世界的本質和規律。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時間與空間」是人類的主觀認知
    但康德卻不這樣認為,他給出的觀點是:如果時空是客觀存在的,那麼在人類能夠感知時空之前,我們的意識就不應該有時空的觀念。最要緊的是,當我們不去感知時空,應該就感知不到時空,就不會有時空這個概念。換句話說:時空是主觀的。在《純粹理性批判》的第一部分裡康德就用了很大篇幅來論證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性。第一節的標題就叫做「空間」,第一段的副標題叫做「空間概念的形上學闡明」。簡單講,當人想到某個物品的時候,必然是聯想到某個物品在特定的空間與時間之中,之後才是佔據著某些空間位置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