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的唯心與主觀的唯物:兩個主義的功與過!

2020-12-05 思想者王建平

王建平:每日一文:一個人問答錄(10)

問:你竟然如此之高地評價唯心主義?

答:這是事實,唯心主義作為對立面,把被唯物主義遮蔽的一面打開。唯心主義讓人得以從法理上誕生,並揭開了人心靈世界的帷幕,人性、人情、人心得以張揚,人的生存地位被改變,人打開了認識自己和確立自我的大門。

問:這些竟然是唯心主義的功績?

答:這些是被唯物主義遮蓋和忽略的存在面,被唯心主義打開,唯物主義沒想辦也辦不到的事,唯心主義辦到了,這還不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問:既然這樣,那在人們的普遍認識中,為什麼唯心主義是錯誤的、主觀的、想當然的和不靠譜的代名詞?"你是個典型的唯心主義者",就是明確的指責。

答:說這話的人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主義,人們常常用唯物主義的姿態來否定唯心主義,又以唯心主義的立場來肯定唯物主義。在許多的觀念中,根本分不清什麼是唯物主義和什麼是唯心主義,這兩個主義在人們的思想意識裡是混在一起的一團爛泥,怎能把它們分得開。

問:你這不是混淆兩個主義的概念嗎?它們可是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的。

答:其實不是,它們都是唯物邏輯思維的產物,它們都肯定了物的實在性,唯心主義大師貝克萊說:"存在就是被感知",這已經表露了唯心主義對物的態度,它們都認為物是既有的,只是呈現的方式不同而已。唯物主義是客觀呈現,唯心主義則是心觀呈現。

問:什麼是心觀呈現?

答:就是物必須呈現於人的精神意識中,否則,物不會呈現。

問:物不呈現時,物在哪裡?

答:按心學大師王陽明的說法,物不呈現時,物與我同歸於寂。

問:寂是什麼?

答:意思是:雖在,但暫不呈現,待"我見物時,物才鮮明起來"。寂就是,在而不見。

問:在而不見,有邏輯嗎?

答:有,還是唯物主義邏輯,無論物在哪裡,物都是自在的。

問:哦,它們都認可物的自在,只是呈現方式的分歧吧?

答:所以說,唯心主義是客觀的,唯物主義是主觀的。

問:怎麼這樣說?

答:人們往往看不到這一點,唯心主義是以客觀思維為基礎,將人心作為客觀存在的前提;唯物主義則是以主觀思維為基礎,以主觀設立的客觀為存在的前提。兩個主義其實異曲同工,都強調了客觀世界的存在,只是在存在的前提上有分歧。人夾在兩個主義之間,本質上還是客觀世界的奴隸。

問:你能指出兩個主義的功過嗎?

答:唯物主義使人便捷高效地認識和把握物質世界,但以認識的片面性和對人自身的忽略為代價;唯心主義注重自身和獲得自我的精神世界,但以人的主觀意志和存在的事實真相相對峙為代價;唯物主義桎梏了人,唯心主義放縱了人;唯物主義沒有人的存在,唯心主義只有人的存在;唯物主義使人不忍其重,唯心主義使人不堪其輕;唯物主義拜物,唯心主義拜神;唯物主義使人沒有未來,唯心主義使人迷失在現在……

問:唯物唯心只不過是兩種觀點,與人的生活現實有什麼關係?

答:關係重大,人們會不自覺的站在唯物或唯心的立場上,這兩種觀點已經影響了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知不覺中讓你成為這種人和那種人。而且,在你還並未意識到自己持唯物或唯心觀念時,你早已是其中之人了。唯物唯心已經變成了人的行為方式和行為準則,變成了你看待問題的固定角度,你不小心就成了兩者的奴隸。

問:有沒有兩個主義之間的什麼主義存在?

答:那就是實用主義,人一般是不分什麼主義的,此事持唯物觀點,彼事持唯心觀點;此時是唯物的,彼時是唯心的;以唯物的態度來實施唯心的行為,以唯心的意願來看待唯物的存在……當然,人是走不出兩個主義的思維方式的,無論你意識到還是沒有意識到。

問:科學屬於什麼主義?

答:科學是唯物主義的實踐工具,科學以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堅信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科學一直在物質中尋找存在根據,科學甚至相信可以和終將從物質中找到一切存在的奧秘。甚至是精神意識的構成,都可以從物質的解析中找到根據。科學主義認為用科學手段可以找到真理,科學萬能已經向萬能的神看齊。

問:科學手段是什麼?

答:就是看待事物、把握事物及運用事物的方法,是有效的、可反覆證明的實踐方法。有人甚至把科學看作真理的化身,認為科學是人類走進幸福社會的解決之道。

問:難道科學可以解決人的精神問題?可以解決人類的倫理問題?可以永久性地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鴻溝?

答:肯定地回答,都不能,科學只能解決人怎麼利用事物,不能解決人為什麼要利用事物,利用事物達到什麼目的。確切地說,科學只具有工具性,不具備目的性,與人類的存在目的無關。科學只是人達到目的使用的手段和過程,科學自身沒有目的。

問:人能使用科學手段找到存在目的嗎?

答:不能。使用科學手段達到精神目的是無稽之談。"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絕不可能由科學方法來回答,這些問題只能由人自己思考來回答,絕沒有更高的智慧來解答這些問題。科學方法只能佐證人的思考,比如薛丁格的貓的實驗即測不準定律佐證了觀測者——人的存在,在之前物質的獨立存在中找到了人的因素,這事實上已經讓唯物論轟然倒塌,只是人們還不肯承認罷了。科學最近追究出物質分解到最後不再是物質的存在形式,是能量態或離散的粒子,這也證明了物質的非實在性。物質來源於非物質,這是人們早就認識到的,只不過現在才取得了科學的證明。以後科學將證明事物與人感知的關係,這將是必然的事實。(接下)

相關焦點

  • 放下客觀思維:顛覆三觀的感知論,燒不死的布魯諾
    主觀的唯物主義和客觀的唯心主義都不能讓人走遠,他們僅僅是片面的有某些效果的方法,並不能指導人類歸於真相,獲得真理,它們註定是人類過渡期的初級理念,是暫時的階段性的認識方法,當它們與感知論放到一起,理論體系即刻崩潰,它們製造的重重悖論也迅速瓦解,人們一旦放下唯物論和唯心論,立即就會理解和運用感知論,這種替換也是註定的,特別是當人類處於窮途末路之時。
  • 哲學終極之問: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嗎?
    《哲學七大終極之問》第1問–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嗎?作者:蔡銀兵關於這個世界的真實性,作為讀者的你是否曾懷疑過?雖然這樣極端的唯心觀點,未免使人懷疑柏拉圖對世界的看法,顯得既主觀又片面,甚至有些站不住腳,但又不得不使得我們對世界的真實性產生質疑。說世界是存在的,並且是客觀而真實地存在的。那麼又有什麼絕對而直接的證據,能夠證明或論證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呢?
  •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唯物唯心
    勞力者在既得利益能夠被保障的情況下,客觀上承認了勞心者的統治思想。在階級社會被消滅以前,唯心論和唯物論的對戰就不會結束。(二)唯心論和唯物論一切意見的分歧,根源在於敢不敢承認世界本源問題。在唯心論看來,精神、意識、觀念、理念是世界的一切根源,而自然界和社會不過是其附屬物。在唯物論看來,自然、物質、客觀世界是存在於精神之外的,是離精神而獨立的。
  • 十八世紀英國的主觀唯心論和不可知論,對還是錯?拿來還是摒棄?
    在18世紀的英國,哲學家柏克烈首先建立了「存在即被知覺」的主觀唯心學說,藉此擁護一切宗教和神靈。他的學說意圖用主觀唯心來證明物質實體的不存在,從而否定世界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他說:「一切物質的東西,不過是印象的集合。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各種感覺集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對『物』的概念。
  • 明白這點才能論證唯物和唯心,不然都是盲人摸象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西方還是東方,一直存在著唯物與唯心的爭論,究竟這個世界和人的思維是唯物還是唯心呢?是意識第一呢還是物質第一呢?針對這些問題,哲學詩畫從一位網友那裡挑選了他的部分精華論述,一起來看看他是如何理解和分析的。
  • 【無神論與有神】第二問 基督徒信神,是唯物還是唯心?
    首先介紹一下唯物論和唯心論,然後再從聖經的角度,來看對人的剖析和對自然界客觀的認識。 唯物論  哲學上的兩大派別是唯物論和唯心論。唯物論堅持宇宙中只有物質,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世界的統一性在於物質性,物質的存在決定意識,人的思想都是隨著物質的。
  • 唯心和唯物有著怎樣的辯證關係?
    唯心和唯物有著怎樣的辯證關係?在我看來,沒有唯心,均是唯物。比如說,神,靈魂,鬼魂,我都看到了,能說是唯心嗎?還有報應,我也看到了,能說是唯心嗎?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要考察一個時代,就要考察一個時代的物質生產方式。物質的因素是根本的因素,但是其他因素並不是完全無關的因素,只是從屬的因素。
  • 在量子力學中,沒有唯心和唯物觀念的區別
    在量子力學中,沒有唯心和唯物觀念的區別,也沒有先有結論還是先有規律這個問題。那麼從一開始,只有運動和動量。運動遵循牛頓的運動定律,動量遵循哈密頓量的哈密頓量。哈密頓量是微觀粒子的所有運動,這裡,有一個小缺陷,那就是所有的運動都可以歸為局域變量的微分,這是非常自然的,我們稱之為某種對偶關係。
  • 主觀和客觀的區別 主觀和客觀有什麼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我們在學習哲學的時候,要學會辯證的看問題,同時還要區分主觀和客觀,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以及什麼是世界觀其中,主觀和客觀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它們有什麼區別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客觀與主觀有什麼區別
    我們時常會聽到做人不宜過於主觀、新聞報導應該客觀、保持客觀的態度對待問題。這些說法要求我們判斷或做事時,不應該攙雜個人情緒、成見或喜好,這種做法或判斷才稱得上客觀。那麼主觀和客觀的區別是什麼呢?
  • 量子力學破壞了世界的客觀實在性,難道世界的本質是概率?
    世界是客觀實在嗎?對於這個問題,可能有些讀者會感到很陌生,通常來說,我們在進行唯物、唯心討論時,唯物主義者認為這個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注意:客觀存在,並不是客觀實在,那麼客觀實在與客觀存在有什麼不同呢?客觀存在概念上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客觀存在不一定僅僅局限於物質,你的存在感可能是由你的意識給你的,而且思維、意識、知識、文化,這些事物都不是物質的,但的確也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我們在這裡加入了一個客觀實在的概念,以避免物質與意識產生歧義。
  • A股生態:主觀、客觀
    在這個例子中,所有的擾動因子,都可以大致歸納成兩大類,即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類比一下,資本投入顯然就是你帳戶裡面炒股的本金,餐廳點位和選址就是定位自己的風格,疫情就好比階段性下跌趨勢,你只能順之,但是餐廳規模的大小,疫情下是否堅持就好比倉位管理,是否止損等等。
  • 客觀歸責還是主觀歸責?
    [9]  (二)禁止風險與行為人的主觀認識  1.客觀的禁止風險?  「客觀歸責之所以被認為是客觀的,在於它完全隱去了行為的主觀方面。」[9]禁止的風險作為客觀歸責論的核心概念,當然是客觀的要素。據此,對禁止風險的判斷是無關於行為人的主觀認識的。然而,脫離了行為人的主觀認知來判斷風險的禁止性,將導致對結果責任的不合理排除,從而放縱犯罪。
  • 終止執迷不悟:客觀存在並不存在!
    答:人們並沒有這樣追問過,也不會這樣追問,因為這種追問會讓所有人都下不來臺。人們的辦法是,把疑問擱置到九霄雲外,人們打起燈籠,準備一條道走到黑。看來也確實是這樣,越走越黑。問:你是在說人們執迷不悟?答:是,關鍵在於為什麼要執迷不悟?悟很困難嗎?萬人不悟,無一人可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