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毛澤東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講授《辯證法唯物論》,其中最著名的篇章就是《實踐論》和《矛盾論》大約佔了講授提綱一半的內容。《唯物論與唯心論》是提綱的開篇,其中討論了(一)哲學上的兩軍對戰,(二)唯心論和唯物論的區別,(三)唯心論的發生與發展的根源,(四)唯物論發生與發展的根源。筆者按如上四大板塊精簡整理,如感興趣建議閱讀原著。
(一)全部的哲學史,都是唯心論和唯物論這兩個互相對抗的哲學派別的鬥爭和發展的歷史,一切的哲學思潮和派別,都是這兩個基本派別的變相。在階級社會中,人們的觀念和認識被深深地烙上階級的印記。所有的哲學都表現出一定的社會階級需要,反映者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人類認識自然的歷史階段。哲學的命運,伴隨著滿足統治解決的需要程度如何而定。
最初的唯心論發生在原始社會,是野蠻人迷茫和無知的產物。隨著生產勞動活動對自然界的深入,勞動者逐漸認識到了,只有遵循了某些特定的自然規律,才能獲得相對不錯的收成。但是統治者會告訴他們,這是神靈的庇佑或者上天的恩賜,想要更好的收成應該把酒肉拿出來祭祀天神。唯物論和唯心論就是在這種爭辯中各自發展,競長爭高,其根源在於社會存在階級問題。
當生產力水平有所發展,而又未能完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時候。相對富裕的人逐漸脫離了體力勞動,利用自己的財富來領其他人為自己勞動。社會分化出「勞心者」和「勞力者」兩個群體,勞心者為了鞏固已經獲得的支配地位,不得不發展和鞏固唯心論的學說,好讓所有人都錯誤地認為「天子代天行事」是理所應當的。勞力者在既得利益能夠被保障的情況下,客觀上承認了勞心者的統治思想。在階級社會被消滅以前,唯心論和唯物論的對戰就不會結束。
(二)唯心論和唯物論一切意見的分歧,根源在於敢不敢承認世界本源問題。在唯心論看來,精神、意識、觀念、理念是世界的一切根源,而自然界和社會不過是其附屬物。在唯物論看來,自然、物質、客觀世界是存在於精神之外的,是離精神而獨立的。人的認識,不過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敢於承認世界的本源是物質性,相當於要求所有人都遵循世界的普遍規律來辦事。不敢於承認世界的物質性,則是要求人們都按照神的意思、天的旨意來辦事。至於「神」是什麼意思?這是勞心者說了算的。
(三)唯心論的社會根源,在於階級統治的需要;首先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一部分人脫離了體力勞動,隨著社會進一步分工,專門出現了從事精神勞動的人們。孟子說:「勞心者治人」,隨著私有財產的積累,勞心者成了實際上的社會財富支配管理者。支配者開始顛倒地去考察統治者和被統治之間的互相關係,不是勞動者養著官僚機構,反而是官僚機構給了勞動者勞動的本錢。隨著勞心者對體力勞動的一再貶低,憑藉雙手耕作吃飯反而成了卑賤者,而玩弄計謀權術的人成了高尚的人。
消滅體力勞動和精神勞動的根本性區別,是消滅唯心論哲學的現實條件。假如沒有剝削階級,沒有為了維護不平等的分配權力和利益而編造的謊言,唯心論哲學就會失去它的社會根源。唯心論的觀點之所以能夠發達成為系統的理論,一方面來源於統治的需要,要不斷地同被統治者的認識進行思想交鋒。另一方面來源於認識的固有屬性,人類在思考的時候,不能不使用概念,這樣就容易導致認識分裂成兩個方面,個別和一般,沒有個別就沒有一般,沒有一般也就沒有個別。唯心論或是把個別當作一般來看待,或是把一般當作個別來看待,總之是片面地強調一個有利於統治需要的方面。
一件事能不能做成,一方面取決於主觀上的精神動力,另一方面取決於客觀存在的物質條件。唯心論者用一切方法把人的作用過分地誇大,從而遮蔽了另一方面使之服從人的意志。唯心論歷史學家把英雄看作歷史的創造者。唯心論軍事家把拼命主義看作是戰爭本質。唯心論政治家把政治看成萬能的東西。而往往這些都不是空穴來風,唯心論善於把一次的反映當作全體的對象來看待,把個別一次成功經驗當作是所有事情的指導方針。偶爾一次在物質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靠拼命是可以贏得戰爭的,並不意味著所有的戰爭只要靠拼命主義就可以獲取勝利。主觀主義是唯心論的認識論根源。
(四)唯物論的觀點是直接來源於實踐的,在於唯心論的鬥爭中得以發展,在科學理論的強力支撐下得以完備。勞動生產、階級鬥爭、科學實驗,使得人類逐漸脫離了迷信和妄想,開始從世界本質出發把握世界規律,從而達到唯物論。

人類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同周圍的自然物接觸,作用於自然界,改變著自然界,創造衣食住行用的東西,使之適於人的利益,使人類深信物質是客觀地存在著的。餓了必須吃飯,病了必須吃藥,靠求神拜佛是解決不了物質需求的。被壓迫的階級在同壓迫者進行較量的時候,需要考慮形式、估計力量、建立計劃,在他們鬥爭成功時,使他們確信自己的見解並不是幻想的產物,而是客觀上存在著的世界的反映。因為採取錯誤的計劃而失敗,又因為改正了正確的計劃而成功,使得他們懂得了主觀上的目標和計劃,只有在符合客觀世界物質性和規律性的正確認識時,才能夠達到目的。科學發展的歷史,從頭至尾都是對神學權威的挑戰,科學越是發達,唯物論哲學便越能得到發展與鞏固。
列寧《談談辯證法問題》導讀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實踐論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矛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