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毛澤東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講授《辯證法唯物論》,其中最著名的篇章就是《實踐論》和《矛盾論》大約佔了講授提綱一半的內容。《時空論》是第二章第七小節,其中討論了三種唯心主義的時空觀,和舊的唯物主義的時空觀,並闡述了新的辯證唯物主義時空觀。
辯證唯物論認為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時間和空間也是物質的存在形式。運動的物質存在於時空之中,並且物質的運動本身以空間和時間這兩種物質存在形式為前提。不能離開運動來討論物質,同樣也不能離開時間和空間來討論物質,物質具有伸展性,物質世界是內部存在伸展性的世界,不是說物質被放在非物質的空間中。空間和時間都不是獨立的非物質存在,也不是主觀上的感覺,而是客觀世界的存在形式。
徹底的唯物論者,把時間、空間看作是物質的存在形式。這種基本觀點跟唯心論的時空觀是根本相反的,(一)康德主義的時空觀,認為時間和空間不是客觀的實在,而是人類的直覺形式;(二)黑格爾的時空觀,認為發展著的實踐和空間的概念,日益接近於絕對理念;(三)馬赫主義的時空觀,認為實踐和空間是感覺的種類,是使經驗和諧化的工具。所有的唯心論的時空觀,都否認了時間和空間的客觀實在性,都不承認實踐和空間在自身發展中反映著物質存在才具體形式。
舊的唯物論,即機械唯物論、形上學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在空間中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生運動。這是一種講物質與時空割裂開來理解物質世界,基本觀點基於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時間和空間的存在是絕對的,物質僅只是存在於時空之內,這種觀點並沒有講清楚時間和空間是什麼。只是從運動現象的表面,交代了機械的運動隨著時間變化,在空間中進行了移動。這種觀點,並不能認為是錯誤的,在宏觀世界的運動計算,依然採用的這種哲學。但終究是一種認識不夠徹底的表現,只能解釋機械運動、簡單運動、現象運動,不足以解釋物質內部構造運動、化學運動以及世界的發展運動。
新的唯物論,即辯證唯物論,批判性繼承了機械唯物論的基本觀點,並結合自然科學的新發現,認為時間和空間本身是具有物質性的,時間和空間本身是客觀實在性的。繼而在物質概念的範疇下,討論時間、空間、運動之間的關係。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廣延性和伸展性,時間是物質運動的連綿性和順序性。列寧說:世界上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之外,再也沒有其他別的東西了,而運動的物質若不以時間和空間為運動形式,便沒有運動的可能。人類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是相對的,但是這些相對的概念集積起來就是絕對真理。相對的概念不斷地發展著,日益趨向絕對真理。人類對空間和時間認識的變動性,始終不能推翻二者的客觀實在性。
物質、時間、空間、運動,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即客觀實在性。「客觀實在性」就是唯物論對物質概念的哲學定義,客觀說的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實在一方面說的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另一方面說的是可以為人的意識所反映。徹底的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統一於物質,即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統一於客觀實在性,包括人的意識,也僅只是物質形態的一種特殊存在形式,是物質長期發展的結果。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運動論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物質論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唯物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