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全部哲學,可以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唯物主義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物質的派生物,是第二性的。是物質決定精神,不是精神決定物質。堅持唯物論,反對唯心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立場和基本原則。
一、全部哲學的最高問題(上)
——關於思維與存在關係問題的大討論
思維與存在何為世界的本原?思維與存在有無同一性?這是哲學史上的一個歷久彌新的重大而基本的問題。古往今來的哲學家們苦心探索,眾說紛紜,論辯莫衷一是。
20世紀後半葉,在中國哲學界展開了一場關於思維和存在關係問題的大討論。當時,中共中央馬列學院(1955年改名為中共中央直屬高級黨校,「文化大革命」期間停辦,1977年復校時定名為中共中央黨校)的教員在講授恩格斯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以下簡稱《終結》)一書時,由於對於「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這一命題的理解不同而引發了爭論。1958年,《哲學研究》第1期刊登了一篇題為《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的文章,引發了關於思維與存在關係問題的第一次討論,討論一直持續到1961年。1962年《光明日報》發表了《什麼是黑格爾思維和存在的同一論》一文,引發了關於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次討論。
楊獻珍(1896—1992年),作為中共中央直屬高級黨校校領導和哲學教員,參加了當時校內的關於「思維與存在同一性」問題的討論。楊獻珍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理論家、教育家,是一位大革命時期就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老革命家,有著光榮的艱苦卓絕的從事地下工作和監獄鬥爭的經歷。新中國成立後,他長期擔任中央黨校的領導和教學工作,治學嚴謹,教學有方,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和黨的幹部教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1959年因反對「浮誇風、共產風、瞎指揮風、強迫命令風」,遭受長達9個月的錯誤的批判鬥爭,受到降職處分,由中共中央直屬高級黨校校長、書記降為副校長、副書記。1964年又因提出「合二而一」而橫遭打擊。直到1980年8月4日,經中央書記處批准正式徹底平反,推翻了一切強加在他頭上的不實之詞,恢復黨籍,恢復名譽,肯定了他的工作成績。
1979年,楊獻珍在《學術月刊》發表了寫作於1975年的《思維和存在同一性就是唯心主義先驗論》、1973年的《關於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的爭論》和1958年的《略論兩種思維的「同一性」——唯心主義的「同一性」和辯證法範疇的「同一性」》三篇文章,又引起了關於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三次討論。
在這三次討論中,主要就哲學基本問題是一個方面還是兩個方面,思維與存在誰是第一性的、誰決定誰,二者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展開了爭論。有人認為「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是一個唯心主義命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來都是把它當作唯心主義加以批判。有人則認為,馬克思主義並不一般地否定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而是反對把思維作為世界的本原、把存在作為思維的產物,反對把存在同一於思維,甚至將思維等同於存在的唯心主義。馬克思主義堅持思維與存在唯物而辯證的同一性,認為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維是第二性的。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是以存在為前提、以實踐為基礎的唯物辯證的相互轉化過程。
關於「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的討論,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一度出現「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偏差背景下展開的。在「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中,一些人主觀意志膨脹,虛報浮誇成風。認為膽量等於產量,思想等於行動,甚至提出「不虛報,就不能鼓足群眾幹勁;不虛報,就不能促進大躍進的形勢;不虛報,就於幹部、群眾臉上無光」。一位作家在《徐水人民公社頌》的文章中,介紹該公社創高產、「放衛星」,一畝山藥120萬斤,一棵白菜500斤,小麥畝產12萬斤,皮棉畝產5000斤。他稱頌「徐水人民公社將會在不遠的期間,把社員們帶向人類歷史上最高的仙境,這就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王國的時光」。有的人認為共產主義就在眼前,還描繪了不久的將來的美好生活:「人人進入新樂園,吃喝穿用不要錢;雞鴨魚肉味道鮮,頓頓可吃四個盤;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樣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說天堂好,天堂不如新樂園。」
「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的討論,以哲學論辯的方式曲折地反映了實際工作中實事求是與主觀主義兩條思想路線的鬥爭。主張對於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可作唯物主義理解的一方,在理論上是正確的。有的學者儘管在理論上並不主張思維與存在等同,實際上卻用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為「大躍進」中的主觀主義、唯意志論表現進行論證。認為「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義命題的一方,在理論上有值得商榷之處,但堅決反對誇大思維對於存在、精神對於物質的反作用。楊獻珍就在當時的講課中多次對「大躍進」中的主觀主義、唯意志論傾向進行尖銳批評,指出辦事情不講條件的做法就是唯心主義。
思維與存在關係問題的討論對於搞清楚哲學基本問題,正確認識和把握思維與存在的關係,仍然具有重要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