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人文主義與理性主也有自己的理論基礎。這些理論基礎。在當時的理論思維水平上,在與神道主義、蒙味主義的理論基礎相比較的意義上,是相當堅實牢靠的。
第一,中國從古以來就有一個唯物論和無神論的傳統。《管子》的「天不變其常」、荀子的「天行有常」、王充的「天道自然」,裴顏的「崇有」、張載的「理皆在物」、王延相的「理載於氣」、王夫之的「天下唯器」、李坤的「理在事中」,形成了一個唯物主義傳統。而王充《論死》之篇,範縝《神滅》之論,更是無神論的光輝篇章。這個唯物論和無神論的傳統,對各個時期唯心主義和有神論據以立足的主要觀點進行了深刻批判,從而給人文主義、理性主義以有力的支持。
第二,中國傳統哲學中有辯證思維的傳統。在傳統哲學作品中都提出了精湛而豐富的辯證思維的命題,諸子百家的思想中也包含辯證法的因素。中國傳統哲學中辯證思維的主要內容,是整體、過程的觀點和對立統一觀點。中國傳統的辯證法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陷和不足,但在批判宗教方面卻是相當雄辯的。中國古代哲學將事物內部的陰陽對峙視為事物自己運動的動力,堅持宇宙是一個整體和過程,堅持「體用原、顯微無間」,亦即本質與現象的統一,因而像佛教那樣以世界為虛幻不實的觀念受到最堅決的排斥。
第三,中國傳統哲學相當成功地把倫理道德學說和政治思想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特點之一是本體論、認識論、道德論的統一,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為宇宙最高本體即道德的最高準則或基本根源,是強調求知方法與修養方法的一致。
另一個是不必依賴宗教去論證政治。如宋、明理學把君臣、父子、夫婦的倫理看作永恆的真理,把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視為天秩、天序。這就避免了政教合一,或政權依賴於教權的格局出現。而儒家所堅持的現實生活與道德理想統的觀點,本身就是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的觀點。
中國傳統哲學中還有將唯物論貫徹到歷史觀中的趨勢,儘管由於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沒有成功,但也留下了一些可稱為唯物史觀萌芽或個別論斷的思想。如「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觀點,孔子富先於教的觀點,孟子以「制民之產」為道德教育先決條件的觀點,柳宗元關於國家起源的具有理性精神的假說,等等。這些觀點對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也起了一定的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