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義中的理性傳統,諸子百家中包含辯證法因素

2021-01-09 建華文史

中國的人文主義與理性主也有自己的理論基礎。這些理論基礎。在當時的理論思維水平上,在與神道主義、蒙味主義的理論基礎相比較的意義上,是相當堅實牢靠的。

第一,中國從古以來就有一個唯物論和無神論的傳統。《管子》的「天不變其常」、荀子的「天行有常」、王充的「天道自然」,裴顏的「崇有」、張載的「理皆在物」、王延相的「理載於氣」、王夫之的「天下唯器」、李坤的「理在事中」,形成了一個唯物主義傳統。而王充《論死》之篇,範縝《神滅》之論,更是無神論的光輝篇章。這個唯物論和無神論的傳統,對各個時期唯心主義和有神論據以立足的主要觀點進行了深刻批判,從而給人文主義、理性主義以有力的支持。

第二,中國傳統哲學中有辯證思維的傳統。在傳統哲學作品中都提出了精湛而豐富的辯證思維的命題,諸子百家的思想中也包含辯證法的因素。中國傳統哲學中辯證思維的主要內容,是整體、過程的觀點和對立統一觀點。中國傳統的辯證法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陷和不足,但在批判宗教方面卻是相當雄辯的。中國古代哲學將事物內部的陰陽對峙視為事物自己運動的動力,堅持宇宙是一個整體和過程,堅持「體用原、顯微無間」,亦即本質與現象的統一,因而像佛教那樣以世界為虛幻不實的觀念受到最堅決的排斥。

第三,中國傳統哲學相當成功地把倫理道德學說和政治思想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特點之一是本體論、認識論、道德論的統一,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為宇宙最高本體即道德的最高準則或基本根源,是強調求知方法與修養方法的一致。

另一個是不必依賴宗教去論證政治。如宋、明理學把君臣、父子、夫婦的倫理看作永恆的真理,把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視為天秩、天序。這就避免了政教合一,或政權依賴於教權的格局出現。而儒家所堅持的現實生活與道德理想統的觀點,本身就是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的觀點。

中國傳統哲學中還有將唯物論貫徹到歷史觀中的趨勢,儘管由於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沒有成功,但也留下了一些可稱為唯物史觀萌芽或個別論斷的思想。如「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觀點,孔子富先於教的觀點,孟子以「制民之產」為道德教育先決條件的觀點,柳宗元關於國家起源的具有理性精神的假說,等等。這些觀點對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也起了一定的支持作用。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人文主義與西方人文主義的區別是什麼?
    在前三講中,錢新祖分析了中國傳統人文主義和西方人文主義的不同及其原因,並以黑格爾、馬克思·韋伯等人對中國傳統人文主義的曲解作為例子,展現了自我中心式解讀的不合理性。由此他提出,應該儘量跳出自我,彼此進行對話,形成一種「多元中心的相互主觀世界」。
  • 從《道德經》中看老子的宇宙觀、本體論和辯證法
    從辯證法的角度上看,老子具有非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黑格爾在研究辯證法時,從老子的著作中汲取了大量的營養和思想,並對老子的思想評價甚高。認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的《道德經》,「它卻是一部重要的著作」,並指明「這書包含有兩部分,道經和德經,但通常叫道德經,這就是說,關於理性和道德的書」,既講到一般哲學理論,又講到倫理學理論,即有雙重理論地位與雙重理論意義。
  • 文藝復興時期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文學
    人文主義:1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鬥爭中形成的思想體系、世界觀或思想武器,也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進步文學的中心思想。2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神的權威。主要內容:(1)用人權反對神權。(2)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3)用理性反對蒙昧主義。(4)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
  • 2018考研政治高頻考點之辯證法
    可能性:事物發展過程中潛在的東西,是包含在事物中並預示事物發展前途的種種趨勢。     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區分①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現實中是否有根據和條件);②現實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根據和條件是否充分);③好的可能性和壞的可能性(是否對人有利)。
  • 南哲思享|劉懷玉:從單義到弱義的當代辯證法追問之路——以尼採與...
    (二)辯證法與非理性主義的對立盧卡奇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異化的基礎上,把馬克思的抽象勞動與馬克斯·韋伯的形式合理化概念相結合,進一步論述了勞動異化造成的後果,從而展開了對人類理性的辯證法的思考。在對待辯證法的態度上,盧卡奇認為尼採與馬克思的觀點是對立的,他在《理性的毀滅》中明確地把尼採視為帝國主義時期非理性主義的創始人。
  • 新人文主義美學觀
    整體看,特別與歐洲對比看,中國文化是一種以天人合一為哲學基礎,以和諧為主導的文化,這是我們弘揚人文主義傳統的歷史根基和現實要求。從審美和美學方面看,中國古代文化有一個極為鮮明的特點,就是人文著述具有審美性,眾多文史哲著作不僅具審美品質,而且有些就是美學著作,這種審美著述與人文著述的一體性在歐洲古代著述中是很少見到的。
  • 辯證法:不是工具,而是哲學本身──評《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
    這是孫正聿先生花了十年時間研究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關係的力作,是作者關於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專題研究,既在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意義上推進了辯證法研究,又在辯證法理論的意義上深化了對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1、人們對辯證法存在種種誤解  辯證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學習引用諸子名言,買這書就夠了
    《諸子錦言錄》延續了《意林》《諸子文粹》彙編諸子精華的傳統,全書精裝四冊,收錄先秦至隋代的諸子類著作近百種,對每種著作都有簡要介紹,選文近八千條,是目前搜羅最為宏富的諸子名言彙編類著作。其中,儒家類著作三十一種,佔比最大,顯示了儒家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和主幹地位;其他收錄種數較多的依次為雜家類著作十八種、道家類著作十五種、法家類九種、兵家類七種、名家類六種,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家爭鳴的文化格局。一舉四得:《諸子錦言錄》有何特色?
  • 等級辯證法與國家理論
    古典文明研究在西方社會科學中一直佔據著核心地位,而人類學對古典文明的思考成果構成了其他社會科學思想借鑑的重要來源。若僅把眼光放在西方人類學以原始社會為研究對象的「他者」傳統,卻不去關注「他者」背後的古典社會關懷,無疑是一個極大的缺憾。對理解中國文明本身而言,這一缺憾不僅導致了人類學一個重要比較對象的缺失,而且放棄了從西方古典文明研究中產生的重要理論工具。
  • 進退之間的城市山林|鄭州康橋·諸子廬
    秩序性、層次性、儀式性是中原傳統規劃與建築空間的核心。而在此次的營造中,我們採用了縱向敘事的手法,從水平到垂直,於方寸之中疊園成境,彰顯中式園林意境。 DESIGN 建築形態與創作 體塊錯動與虛實對比 Virtual and real 有別於傳統橫向水平展開的思路,諸子廬項目在初始階段的限制條件下,就註定是一部縱向的敘事故事
  • 《人文主義地理學》:如何以人來觀照地理環境
    最近,他的另一本著作《人文主義地理學》也翻譯出版,書中集中闡述了他的人文主義地理學的觀點,頗值一讀。與傳統的地理學有所不同,段義孚的人文主義地理學並不研究客觀的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現象,而是以人的生存作為核心,研究人與地理環境的關係,重在探究人直接經驗的生活世界和環境的社會建構,強調人性、人情、意義、價值和目的,關注人的終極命運,進而發現人類在生態整體中的定位以及人類與環境的本質關係。
  • 黑格爾「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
    黑格爾「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這句話常被國內一些人簡譯成「存在即合理」,而在中文語境中,合理更多是被解讀為應該、應是、應當的意思,而沒有原文中思維理性的涵義;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會利用這句被曲解的話來為自己不合理和不正當的行為作辯解,並大有泛濫之勢。
  • 「自相矛盾」有兩種,分清楚才能理解辯證法
    在學哲學時,要理解辯證法,也會遇到這個問題。自相矛盾的事物,為什麼能放到一起呢?要理解和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分清楚兩種矛盾概念:一種是形式邏輯的矛盾,一種是辯證邏輯的矛盾。辯證法所說的矛盾就是這種客觀存在的,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所固有的既互相對立又互相統一的因素和傾向。簡而言之,既對立又統一,這就是矛盾。舉例來說,按照形式邏輯的要求,當我們說「這是一條活魚」的時候,就不能同時又說「這是一條死魚」。否則,就違背了形式邏輯的矛盾律,就要犯自相矛盾的錯誤。
  • 跨人文主義、後人文主義與技術奇點
    跨人文主義和後人文主義代表了人類進化的未來階段,而技術奇點則是觸發技術爆炸的那隻蝴蝶所在的時空坐標。這隻蝴蝶,就是5G。據預測,技術最終將與人類意識融合,形成一種新的不朽的存在或意識,它的存在或意識超越了作為信息存在於計算機網絡中的人的死亡。紀錄片《技術啟示錄》花了大量時間來討論跨人文主義和後人文主義以及它們對人類進化的影響。
  • 傳統、理性及意識形態的多重變奏——傳統觀問題再探
    如果說現代毀滅傳統,也許不如說是理性驅逐了傳統。某種意義上說,傳統與現代的針鋒相對也正是傳統與理性的此消彼長。在傳統與理性的關係問題上,與理性主義的觀點與視野很大不同,保守主義陣營一方的理論家則更多的看到理性對於傳統的依存性以及傳統的無處不在與不可避免的事實,對傳統的意義與價值作出了濃重的辯護與闡釋。社會學家希爾斯在其《論傳統》一書中就從正反兩個方向論證了傳統的不可避免及理性化的局限。
  •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運動論
    1937年毛澤東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講授《辯證法唯物論》,其中最著名的篇章就是《實踐論》和《矛盾論》大約佔了講授提綱一半的內容。基督教認為是上帝創造了世界,黑格爾認為世界是從理念中發展而來的,傳統的周易哲學、宋明理學都是屬於唯心論的宇宙發展觀。馬克思之前的機械唯物主義在談到自然現象的時候,是從物質運動論出發,但是在談到社會現象的時候,又離開了物質運動的範疇從精神世界去找原因了。辯證唯物主義指出,沒有物質就沒有運動,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是物質內在的屬性。
  • 先秦諸子散文的「史」體性質及淵源
    故西周以來,記言體歷史散文諸如《尚書》、《國語》都「史」中有「論」,而且主要在記「論」。而戰國諸子散文雖以「論」為主,卻有著眾多的敘事因素,是在記「論」,並通過記「論」而記述了某些「論」的主體個人和某些國家事件,可謂「論」中有「敘」。可見,諸子散文在文體上有著相同的內在特質。而形成這一特徵的原因,主要是史與論是同一行為方式的產物。
  • 尼採論蘇格拉底:這是一位專門蠱惑年輕人的辯證法大師
    蘇格拉底本人並沒有留下什麼著作,他的很多事跡都是通過柏拉圖講述的,在柏拉圖的講述中,蘇格拉底是位具有豐富智慧的人,他的辯論技巧無與倫比,就連詭辯學派的頂尖高手在他面前也只能繳械投降。在《理想國》關於正義的辯論中,蘇格拉底連戰連勝,說的大家啞口無言,頗有諸葛亮舌戰群儒的風範。
  • 【譯文】What is Post-humanism:後人文主義簡述
    後人文主義既是一個理論框架,也是一個經驗框架,它可以應用於任何研究領域,從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定位開始到個人的凝視。後人文主義將「我是誰?」這一問題與其他相關問題結合起來解決,如「我是什麼?」和「我們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存在主義方面並不與政治和時空因素脫節。一方面,這種方法有一種喜慶的成分:西方主體的孤獨感在承認他人與自我相互關聯的過程中消失了。
  • 「諸子不出於王官論」的建立、影響與意義
    但是,在中國學術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歷程中,在由此而涉及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轉換等諸多重要面相所起的作用,是決不可等閒視之的。他的「諸子不出於王官論」,就不僅涉及全套的信仰、價值和技術的改變,而且在具體的研究成果方面起了示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