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人文主義與西方人文主義的區別是什麼?

2020-12-06 新京報

撰文|張進

不像有些思想史書籍,四平八穩地在由時間和思想家組建的框架內平鋪直敘,錢新祖的講義更像是對中國傳統思想及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佛學、周敦頤——的評論,這也符合他的說法:理解都是詮釋。他用自己的詮釋,和中國古代思想發生碰撞、融合,且可頻出新意。

在前三講中,錢新祖分析了中國傳統人文主義和西方人文主義的不同及其原因,並以黑格爾、馬克思·韋伯等人對中國傳統人文主義的曲解作為例子,展現了自我中心式解讀的不合理性。由此他提出,應該儘量跳出自我,彼此進行對話,形成一種「多元中心的相互主觀世界」。

《中國思想史講義》,作者:錢新祖,版本:東方出版中心,2016年1月

思想是重要的,但思想的對話、以及如何對話可能更為重要,尤其是在當今全球化的語境下。這是翻閱錢新祖《中國思想史講義》的明顯感受。

進入錢新祖的觀點前,先簡略概括一下他的生命經驗,或許對了解他的治學態度和方法不無裨益。

1940年,錢新祖生於江蘇南通的一個富裕之家,父親頗有學識,讓他可以獲得良好的童年教育,即以「四書五經」為主的中國傳統啟蒙教育。後因戰亂隨家人去往臺灣,就讀於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再後留學美國,就讀於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歷史研究所和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成績優異。錢氏的妻子梅樂安女士在回憶性文章《臺北、香港、芝加哥——錢新祖先生行述》中說,「新祖總是對自己的思想有主張、不大聽別人指揮」,又說「他常安慰地說自己是遊牧民族,隨處為家,出入不同文化……他需要接觸洋人,也需要接觸中國人,兩者不可或缺」。兩種特質,在其教學的講義中有明確的表現,乃至成為他論述問題的起點。

不像有些思想史書籍,四平八穩地在由時間和思想家組建的框架內平鋪直敘,錢新祖的講義更像是對中國傳統思想及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佛學、周敦頤——的評論,這也符合他的說法:理解都是詮釋。他用自己的詮釋,和中國古代思想發生碰撞、融合,且可頻出新意。這所要求的,便是「對自己的思想有主張」,而不人云亦云。他坦誠說自己不講韓非,因為個人沒有心得。反之我們可以確信,凡他所講,便非泛泛而講。個人心得不可能都是正確、合理的,雖然正確、合理與否本就很難界定,但此處涉及的更重要的問題是,能獨立思考並得出個人心得的學者總是不多的。況且錢新祖所希願的,也不僅在於自己能有所得,而是「對話」(這個詞在其講義中多次出現)。他希望學生們可以隨時表達個人困惑或者見解,形成對話式教學模式,以打破教學者和學生兩方都可能存在的「固執自我」。他說:「我希望能用討論對話的方式來上課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我以為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或絕對的客觀……我們通常所說的『客觀』,其實不過是一種『相互的主觀』,洋人叫inter-subjectivity,這種『相互主觀』本身就內含著一種『對話』的成分。」

在錢新祖看來,主觀在所難免,因為我們都身處一種特定的時空和歷史文化系統之內,而且我們是用語言去解釋、了解事物的,而語言本身即有時空性或主觀性。既然無法完全超越主觀,他所希望的便是,各持自我的雙方或多方,儘量跳出自我身處的符號系統,「不以自我的自我作中心,也不以他人的自我作中心,不管是自我的自我,還是他人的自我,都不許它佔有一個特殊的中心地位」,以此為基礎進行「對話」,樹立一個「多元中心的相互主觀世界」。若不如此,對他者的曲解便隨之而來。如黑格爾、馬克斯·韋伯對中國傳統人文主義所做的詮釋。

「人文主義」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最重要的特徵,但其產生和意涵都不同於西方人文主義。黑格爾和韋伯用西方人文主義的觀念看待中國傳統人文主義,是以自己的符號系統去框定他人的符號系統,其結果在黑格爾的觀點中表現為:他認為中國人是不講道德的,因為中國沒有、也不可能有「精神文化」,其原因是中國人的文化是人文主義的文化,而人文主義的文化裡,沒有一種超越人的神的概念,因此中國沒有屬於內在心靈的宗教情操。

黑格爾的話也許會讓有些人不太好接受,但他有他的道理,道理同時又是他的局限性。西方文化中,人和神在本體上是對立的,乃存在上的一對矛盾,人文主義在肯定人的同時要求否定神,或把神的世界中立化。而中國的人文主義則不同,其中涉及的人與神/天的關係也不同。

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人與天不僅不對立,而且是天人合一的,即人和天在存在上是一體的,「以為人之成神、成聖是人的本性的自我實踐」。我們熟知的《大學》裡的「八條目」,要求人誠意、正心、修身,自然是包含道德修養要求的,且沒有外在於人的一個神的存在供人模仿,或作為批判人類的一個標準。

至於創世,在中國歷史文化意識中,宇宙是自我創生,與西方創世主創世的說法不同。既然宇宙自我創生,與宇宙合一的人也是自我創生,進而人可以「超越在特定時空裡的自我,而自我實踐人的本性而成為『完人』」。由此,錢新祖將中國傳統的人文主義定義為「內在人文主義」,將西方人文主義定義為「外在人文主義」。

如不跳出自我主觀,理解另一方文化的發生緣由,並與之對話,曲解幾乎是必然的。韋伯雖然讚賞中國傳統人文主義,但同樣把中國的人文主義等同於缺乏宗教情操,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文化傳統是一個「完全入世的傳統」。這自然也不是完全合理的。錢新祖的「洋人和中國人不可或缺」,或可改為自我和他者不可或缺,大到兩種文化,小到兩個人,道理是一樣的。

作者|張進

編輯|張不退 西西 張婷

校對|危卓

相關焦點

  • 新人文主義美學觀
    整體看,特別與歐洲對比看,中國文化是一種以天人合一為哲學基礎,以和諧為主導的文化,這是我們弘揚人文主義傳統的歷史根基和現實要求。從審美和美學方面看,中國古代文化有一個極為鮮明的特點,就是人文著述具有審美性,眾多文史哲著作不僅具審美品質,而且有些就是美學著作,這種審美著述與人文著述的一體性在歐洲古代著述中是很少見到的。
  • 【譯文】What is Post-humanism:後人文主義簡述
    後人文主義既是一個理論框架,也是一個經驗框架,它可以應用於任何研究領域,從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定位開始到個人的凝視。後人文主義將「我是誰?」這一問題與其他相關問題結合起來解決,如「我是什麼?」和「我們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存在主義方面並不與政治和時空因素脫節。一方面,這種方法有一種喜慶的成分:西方主體的孤獨感在承認他人與自我相互關聯的過程中消失了。
  • 跨人文主義、後人文主義與技術奇點
    跨人文主義和後人文主義代表了人類進化的未來階段,而技術奇點則是觸發技術爆炸的那隻蝴蝶所在的時空坐標。這隻蝴蝶,就是5G。紀錄片《技術啟示錄》花了大量時間來討論跨人文主義和後人文主義以及它們對人類進化的影響。技術與奇點Ray Kurzweil提出的「奇點假說」認為,我們目前所經歷的技術的指數級進步最終將導致人工超級智能的發明,而人工超級智能又將突然觸發更快的失控技術增長,從而導致人類文明的不可捉摸的變化。
  • 《人文主義地理學》:如何以人來觀照地理環境
    前些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回家記》,記述了他時隔64年之後,在2005年重返中國故鄉的心路歷程,十分引人入勝。最近,他的另一本著作《人文主義地理學》也翻譯出版,書中集中闡述了他的人文主義地理學的觀點,頗值一讀。
  • 人文主義中的理性傳統,諸子百家中包含辯證法因素
    中國的人文主義與理性主也有自己的理論基礎。這些理論基礎。在當時的理論思維水平上,在與神道主義、蒙味主義的理論基礎相比較的意義上,是相當堅實牢靠的。第一,中國從古以來就有一個唯物論和無神論的傳統。《管子》的「天不變其常」、荀子的「天行有常」、王充的「天道自然」,裴顏的「崇有」、張載的「理皆在物」、王延相的「理載於氣」、王夫之的「天下唯器」、李坤的「理在事中」,形成了一個唯物主義傳統。而王充《論死》之篇,範縝《神滅》之論,更是無神論的光輝篇章。這個唯物論和無神論的傳統,對各個時期唯心主義和有神論據以立足的主要觀點進行了深刻批判,從而給人文主義、理性主義以有力的支持。
  • 周尚意評《人文主義地理學》︱段義孚「人之為人」的思考
    然而,他們絲毫沒有感到窘迫,因為他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待客如賓是中華禮儀,而這幾個唱侮辱性歌謠的同學,恰恰展現了野蠻之舉。三如,他在伯克利讀博士,一年級時索爾(伯克利學派的創始人)給他們上課,交課程作業時,段義孚專門用舊金山的案例,展現城市景觀對人的進步意義,用以挑戰索爾浪漫的自然觀,不成想索爾竟給了A的好成績,由此他學到了一種教育理念。
  • 雷克薩斯是人文主義品牌——對話雷克薩斯中國副總經理陳忱
    當日,雷克薩斯中國副總經理陳忱在專訪中透露:「雷克薩斯從建立之初便具有很強的人文主義屬性。對於車與人之間的關係,在雷克薩斯看來,汽車不是簡單的移動工具,而是人們的夥伴。」 雷克薩斯的人文主義,超越商業關係的情感連接 陳忱提及的人文主義屬性,何以理解?
  • 文藝復興時期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文學
    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術語解釋文藝復興:114—17世紀初歐洲一系列新興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的總稱。2實質是反對封建觀念、擺脫中世紀宗教教義和封建思想的桎梏,建立適應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和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是西方近代文化的開端。3它的指導思想是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
  • 試論拉伯雷《巨人傳》的人文主義思想
    拉伯雷的《巨人傳》是人文主義思想巨作。由以下幾點展開來論證。《巨人傳》讚美了人的世俗幸福追求,肯定了人文主義教育和知識對人精神發展的重要作用,全面展示了人文主義理想。小說通過兩個巨人的見聞,三代巨人形象:格朗古傑、卡岡都亞、龐大固埃。通過巨人和周圍人的行為和言論,表達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對個性解放的追求,對平等、自由、理想社會的嚮往。
  • 《未來簡史》:從人文主義到數據主義,赫拉利重新解讀算法
    赫拉利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老學究,而是學界公認的「青年怪才」。他的《人類簡史》一出版就成為超級暢銷書,赫拉利本人還被稱為現象級暢銷書作家,所謂的「現象級」這歌詞翻譯自phenomenal,用來表示超級優秀。作者借著《人類簡史》的這股熱度,接連出版了《未來簡史》、《今日簡史》,其高產令人乍舌。對於赫拉利的作品,評論也是兩極分化。
  • 「無神論」的中國文化(文明)的實質是什麼?與西方的差異在哪?
    『無神論』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質是什麼?它與西方的一神論文化傳統的同異?在正題開始之前要先提一下2016年法國高考哲學作文中一道論文題:『道德倫理觀是經驗的嗎?』換句話說,道德是單單由家庭社會教育養成的習慣?還是人先天性的本來就有道德心?
  • 世界通簡史:西方歷史,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啟蒙運動的爆發
    理性主義史學有論者認為:「西方歷史學由傳統步入近代的開闔的大關鍵,第一幕是文藝復興運動,第二幕是啟蒙運動。」此說很有見地。啟蒙運動不僅迅速地促進著西方社會的變革,而且有力地推動著西方歷史學的進步。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西方史學在18世紀獲得了很大的發展。18世紀的西方史學,總的來說是以理性主義為主導思想的。
  • 歷史唯物主義對西方現代政治的去蔽
    作為一種政治權力的組織和運行方式,西方現代政治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和鞏固起來。同時,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等思想文化運動確立了西方現代政治的思想範式。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使人取代上帝成為思想理論的出發點;宗教改革的因信得救原則把人變成了信仰主體,確立了宗教領域的主體主義;啟蒙運動弘揚理性精神,實現了理性主義與主體主義的統一。
  • 藝術史的人文主義基礎——再論海德格爾—夏皮羅—德希達之爭
    恰恰相反,在本人看來,德希達的主旨仍是解構西方強大的形上學傳統,特別是聲音(言語)居先於文字(語言)的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傳統。在這個悠久的傳統裡,海德格爾顯然是最後一位大師。德希達對兩位「西方著名教授」的分析和評論的篇幅就證實了筆者的印象:大體上,海德格爾在那個文本中佔據了約三分之二的篇幅,夏皮羅佔據約三分之一;海德格爾的名字出現了240次,夏皮羅出現了172次。
  • 豆瓣8.5《漫長的星期六》:人文主義大師斯坦納的一生總結
    提起西方思想家,我們也許會想到古代的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近代的盧梭、黑格爾、尼採等,進入現代好像思想家越來越少了。當今我們生活在科技迅猛發展、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但社會問題依然層出不窮,更需要偉大的思想家為我們撥開迷霧,指引方向。
  • 中國文化中的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
    (原標題:中國文化中的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 在人類的封建時代,非宗教的具有濃厚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的儒家文化佔據著統治地位
  • 部隊文職基礎知識:西方文學之文藝復興
    上期結束了中國文學講解,今天咱們繼續總結西方文學中的常見考點。談到西方文學,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藝術成就,代表人物以文學三傑和美術三傑為主。其中文學三傑有: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美術三傑:達文西、米開朗琪羅、拉斐爾。但丁,跨世紀詩人,其代表作《神曲》也是中世紀的巔峰之作。除《神曲》外,但丁還著有《新生》、《詩集》等著作。
  • 西方人文精神傳統與近代科學思維
    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正如西方的其他許多思想觀念的萌芽源自古希臘文化一樣,西方的「人文精神」也有其希臘淵源。古希臘人的「人文精神」集中表現為他們所推崇的著名格言:「人是萬物的尺度」。在古希臘人的「人文精神」中,處於中心位置的是對人的自由和理性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