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人文主義、後人文主義與技術奇點

2020-12-04 四月十一隻貓

跨人文主義和後人文主義代表了人類進化的未來階段,而技術奇點則是觸發技術爆炸的那隻蝴蝶所在的時空坐標。這隻蝴蝶,就是5G。

據預測,技術最終將與人類意識融合,形成一種新的不朽的存在或意識,它的存在或意識超越了作為信息存在於計算機網絡中的人的死亡。紀錄片《技術啟示錄》花了大量時間來討論跨人文主義和後人文主義以及它們對人類進化的影響。

技術與奇點

Ray Kurzweil提出的「奇點假說」認為,我們目前所經歷的技術的指數級進步最終將導致人工超級智能的發明,而人工超級智能又將突然觸發更快的失控技術增長,從而導致人類文明的不可捉摸的變化。

因此,除非人類能夠以與當時技術相同的速度處理信息,否則我們將被留在一個二等公民的世界裡,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開發和曾經控制的技術現在獨立於我們的意願。庫茲韋爾稱之為奇點的技術驅動的世界末日。

在奇點中,除非我們能像機器一樣快速地處理信息,否則我們將被落在後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利用技術提升我們的意識和能力。這將導致一個中間的跨人文主義階段,在這個階段,人類將開始向機器的過渡。它的特點是技術越來越多地融入我們的身體,如計算機晶片。

後人文主義:經典電視劇邊緣化的啟示

一個後人類時代終將到來,我們的意識將只作為計算機網絡的一部分而存在。我們必須把我們的思想上傳到一個超級思想網絡中,在那裡人類將繼續純粹地作為信息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每個人都同意庫茲韋爾的奇點概念,但它確實值得商榷和考慮,特別是因為這個假設的基礎是我們的思想基本上可以簡化為一個數字印記。這些數字信息可以像所有其他數字信息一樣投射到計算機網絡中。

事實上,這個問題正好涉及到意識本身的性質問題。對於一個後人類世界的形象,經典科幻電視連續劇《邊緣》表現得非常出色。「邊緣」是一塊寶石,它提出了重大問題,並探索了後人類世界的本質。

在《邊緣》一書中,JJ Abrams似乎得出結論,我們的人性特質,如愛,太獨特了,永遠不會消失,也不會淪為計算機代碼。因此,人類精神最終將戰勝由觀察者所代表的「奇點」這個貧瘠的後人類世界。

5G網絡與虛擬實境:走向後人文主義

5G技術將在全球範圍內提升人類網絡的集成度,使增強和虛擬實境的新體驗成為可能。令人擔心的是,我們可能會沉浸在虛擬實境中,以至於它會改變我們對現實本身的理解,也會改變作為一個人的意義,就像劉慈欣曾預言的,緊接著就有一個問題:在人工智慧眼裡,我們自己是人嗎?

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興起,我們也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你願意上傳自己嗎?」

相關焦點

  • 【譯文】What is Post-humanism:後人文主義簡述
    後人文主義從九十年代的女性主義反思中發展而來。例如,後人文主義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的關鍵文本是:《我們如何成為後人類》(1999),由凱薩琳·k·海伊萊斯(Katherine K. Hay- les)以一種批判女權主義的口吻撰寫。在這裡,打開一個插入語是很重要的。後人文主義常常被簡單地同化為一種專注於科學和技術最新發展的哲學方法。
  • 中國傳統人文主義與西方人文主義的區別是什麼?
    在前三講中,錢新祖分析了中國傳統人文主義和西方人文主義的不同及其原因,並以黑格爾、馬克思·韋伯等人對中國傳統人文主義的曲解作為例子,展現了自我中心式解讀的不合理性。由此他提出,應該儘量跳出自我,彼此進行對話,形成一種「多元中心的相互主觀世界」。
  • 文藝復興時期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文學
    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狀況(人文主義文學、民間文學和封建文學)人文主義文學佔主導地位。特點:1思想內容方面:以人文主義為武器,對封建制度和道德及宗教禁欲主義進行抨擊。2在現實主義方法的運用上更加自覺。3文學形式豐富多彩。長篇小說成為人文主義作家運用的重要體裁,十四行詩成了歐洲詩歌的重要詩體。
  • 新人文主義美學觀
    人文主義的內容也是豐富多彩的。在西方,至少有三種人文主義,羅馬時期西塞羅的人文主義、文藝復興時期和啟蒙時代的人文主義、德國人文主義,對審美和美學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據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加林《義大利人文主義》等提供的材料,西方人文主義真是五花八門。布洛克把易卜生、弗洛伊德、榮格、韋伯、愛因斯坦、畢卡索、羅素、海德格爾等,都視為20世紀的人文主義方面的傑出代表。現在,美歐還有一個「新人文主義」,肩扛啟蒙理性旗幟,強調人文人權,抗擊任何形式的宗教原教旨主義,反對後現代理論的價值隨意性。
  • 雷克薩斯是人文主義品牌——對話雷克薩斯中國副總經理陳忱
    人文主義以人,尤其是個人的興趣、價值觀和尊嚴作為出發點。歌德等人從中得出靈感,重新塑造了自己的生活和藝術。 作為以「人」為核心的價值觀念,人文主義與藝術有著一種特殊的血緣關係,可以逾越不同語言的障礙進行交往的力量。 人文主義適用於藝術,自然同樣適用於汽車。雷克薩斯的人文主義就是在品牌與用戶之間,彼此建立起超越商業關係的情感連接。
  • 試論拉伯雷《巨人傳》的人文主義思想
    拉伯雷的《巨人傳》是人文主義思想巨作。由以下幾點展開來論證。《巨人傳》讚美了人的世俗幸福追求,肯定了人文主義教育和知識對人精神發展的重要作用,全面展示了人文主義理想。小說通過兩個巨人的見聞,三代巨人形象:格朗古傑、卡岡都亞、龐大固埃。通過巨人和周圍人的行為和言論,表達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對個性解放的追求,對平等、自由、理想社會的嚮往。
  • 《人文主義地理學》:如何以人來觀照地理環境
    《人文主義地理學》 段義孚 上海譯文出版社段義孚教授是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享譽全球的華裔人文主義地理學大師。他1930年生於天津,後隨家赴澳大利亞、菲律賓,大學就讀於牛津大學,於1957年獲伯克利大學博士學位,後在美國多所名校任教。
  • 周尚意評《人文主義地理學》︱段義孚「人之為人」的思考
    但是,讀了《人文主義地理學》後,我改變了原來的態度,因為作者在書中專門介紹了自己的家庭和就讀的學校。他用若干生動的例子,解釋了兩者對他成長的影響。我自己體會到的意思是,不必在意出身是否顯赫、就學的學校是否著名,任何人在成長中都會遇到善與惡、美與醜,這些「相遇」可以促使人成長。了解段義孚所寫的個人經歷,尤其是感悟,讀者就可以理解主人公的心路歷程了。
  • 《未來簡史》:從人文主義到數據主義,赫拉利重新解讀算法
    我們需要回顧現在,借用「人文主義」的思路來解釋。從遵從自己的內心,到看看算法給我推薦了什麼,為何數據主義和算法會失控?1.比悲觀更悲觀的未來1.1 歷史系教授為何要預測未來?可能很多人都會問,預測未來不是科幻小說家以及科學家的「任務」嗎?我們可能很難想像,一個天天考古,研究史書的人來預測未來。實際上,研究歷史的人,可能更適合去預測未來。
  • 人文主義中的理性傳統,諸子百家中包含辯證法因素
    中國的人文主義與理性主也有自己的理論基礎。這些理論基礎。在當時的理論思維水平上,在與神道主義、蒙味主義的理論基礎相比較的意義上,是相當堅實牢靠的。第一,中國從古以來就有一個唯物論和無神論的傳統。這個唯物論和無神論的傳統,對各個時期唯心主義和有神論據以立足的主要觀點進行了深刻批判,從而給人文主義、理性主義以有力的支持。 第二,中國傳統哲學中有辯證思維的傳統。在傳統哲學作品中都提出了精湛而豐富的辯證思維的命題,諸子百家的思想中也包含辯證法的因素。中國傳統哲學中辯證思維的主要內容,是整體、過程的觀點和對立統一觀點。
  • 豆瓣8.5《漫長的星期六》:人文主義大師斯坦納的一生總結
    英語的勝利,反諷一點的話,這種工業的、技術的、科學的、經濟的、財政的世界語的勝利,是跟美國的政治權力息息相關的。英語的言說對象是大眾,最基本的詞彙只有八百個左右。計算機使用英語,是因為極簡話語的觀念和英語的先天結構之間存在令人稱奇的巧合。但其他國家,比如法國,極為豐富的詞彙量能分辨出某種社會精英和教育精英,法國領導人往往都有令人讚嘆的雄辯術。
  • 超人類主義思想,道德行為可以通過技術改善嗎
    超人類主義思想,道德行為可以通過技術改善嗎大家好,我是本文的小編,歡迎閱讀我的科技文章,先送你一個麼麼噠~能關注我就送你兩個麼麼噠~超人類主義者聲稱應當進行值得留存史冊的人文主義運動。按照這種觀點,未來不可避免就是屬於我們進化後的後代。對於人類獨一無二論的攻擊加速了全面精神危機的到來。精神或心理上的危機與我之前討論的災難不同,但也很重要,因為這種思想將使人們對於自己以及集體應對挑戰的能力失去信心。隨著技術以不可阻擋的趨勢逐漸侵蝕以前被認為是神聖的領域,人們對於當今精神上面臨的危機常見的反應是沮喪或自暴自棄。
  • 藝術史的人文主義基礎——再論海德格爾—夏皮羅—德希達之爭
    戈爾斯坦,正如德氏文本所描述的那樣,是一個猶太人,1933年納粹興起後被驅逐出國,其後經阿姆斯特丹前往紐約,就職於哥倫比亞大學。此中存在著許多東西需要釋放、歸還、復原,即使還不是贖罪的話。後面這一點當然是現代或後現代迷們所耳熟能詳的:「意圖的謬誤」、「作者之死」、「文本之外一無所有」。但是這位對話者又將作品的效果提到了重要位置,好像在確定作品的主題上,甚至連作者的命名也無濟於事,重要的只是作品的效果。問題在於,效果在不同的讀者或觀眾那裡,幾乎不可能是一樣的。因此,問題就回到了原點:你說凡高的鞋子看上去是兩隻左鞋,而我卻說那明明是一雙嘛!
  • 後人類的未來:你願意做賽博格,還是願意做女神?
    一種未被技術滲透的穩固人性是否存在過? 我們天生就是賽博格對於人文主義者而言,共同的人性是不容置疑的。但隨著哲學和科學的進展,1990年代以來的後人類主義(posthumanism)話語已經深刻地修正了我們的人性的看法。
  • 我們為什麼要關注技術奇點?
    1982 年,科幻作家弗諾·文奇在卡內基梅隆大學召開的美國人工智慧協會年會上首次提出「技術奇點」這一概念。到了 2001 年,美國發明家和未來學家瑞·庫茨維爾提出摩爾定律的擴展定理,指出人類出現以來所有技術發展都是以指數增長。也就是說,一開始技術發展是小的,但是一旦信息和經驗積累到一定的基礎,發展開始以指數形式快速增長,然後是以指數的指數形式增長。
  • 技術奇點出現後的醫療模式跳躍
    今晚我想以羅氏作為開場來談,人類在醫療方面的技術已經走到了一個奇點出現的狀態,尤其是物理性的醫療技術突破,像材料科學會不會導致醫療產業的變化?是一家以基因技術為核心,和大數據相結合的生命科技的數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