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文主義美學觀

2021-01-13 人民網

    美學屬人學,還是藝學?這是一個問題。這是一個老問題,也是一個新問題。「老」到從古希臘至今,越兩千歲;從18世紀德國人提議設立美學學科算起,也逾兩百年。「新」到這個問題至今未解決,仍在這個「原地」或「元命題」上,討論來、討論去,沒取得「最大公約數」之認同。帶著這個問題,重讀《錢中文文集》,品味那篇引起多方關注、引發持續討論的《文學藝術價值、精神的重建:新理性精神》,想到美學也有一種新理性精神,需構建新人文主義美學觀。

一、美學屬人學

    美學屬性之爭,不是無緣無故的,也不是小是小非之意氣用事,而是關係到「什麼是美學,怎樣建設發展美學」這個重大問題。

    圍繞這個問題,美學史給出兩個方案,一是把它作為哲學的一部分,從哲學範圍、立場、角度、邏輯進行分析,一是把它作為藝術哲學,範圍在藝術,反思用哲學,結論屬藝術。改革開放初期,思想界、哲學界、文藝界對「人學」興趣大增,認為眾多題目可以從「人學」中獲取新思、新知、新料、新法。經過多年和反覆的觀察思考,我對此投上一張贊成票,認定這是個「大智慧」、大思路、好想法,包括美學在內的很多問題能夠獲取新的認知,導致新的觀念和說法,還能規避一堆非學術非美學的麻煩。

    (一)人是萬物之靈。人文是美學之母。美學從未離開人,從未離開人世間,從未離開人類文明及其文化藝術,開頭如此,現在如此,永遠如此。

    人從站立起來那天起,審美就發生了。人站立起來本身,就是天地間最早、最根本、最驚心動魄、最美、影響最深遠的審美事件。迪薩納亞克這句話說得好:「人類已經被稱為使用工具的(Homo  faber),直立的(人科的祖先,Homo  erectus),遊戲的(Homo  ludens)和智慧的(Homo  sapiens)。但是,為什麼不是Homo  aestheticus(審美的人)呢?任何地方提起藝術,它總是被看成人類智能的一種顯現,一種製作和使用象徵符號的能力或者文化發展程度的證明,而不是它本身在生物學上有其特色並且值得注意的某種東西。[1]

    現今看來,原始社會留下的任何頭顱骨骸、遺物遺址都是美的,那是人類進步的象徵、文明的標誌、審美的源泉。我們看史書上的有關彩圖,看博物館和遺址,哪怕是一個漏底的罐子、一個破水瓢,都情不自禁地生出一種莊嚴的美感,發出平素難有的讚嘆,它們似乎比今人製作的航天飛行器還要珍貴。人類早期的文明物與審美品總是這麼水乳交融地組合在一起。當古希臘哲人道出「美是難的」時,美和審美因為與人類文明成果、藝術成果、各種各樣的審美成果交織得難解難分,成為智者難以概括的研究對象或概念範疇。

    從農耕文明至工業文明到信息文明,人類文明經歷三部曲,形成前現代、現代和後現代,仁愛、自由和公正等,形成田園風光、城市建築景觀和虛擬體驗,形成鄉村教育、城市教育尤其高等教育和網上遠程教育,印刷傳播、電子傳播和網絡手機傳播,可以說,人類每一次文明進步,每一次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的重大轉型轉身,都飽含審美文化和審美精神,都是對審美文化和審美精神的豐富和提升。在數字時代,人人都有圖書館,人人都有出版社,人人都有大學講堂,人人都有麥克風,「地球村」在網上和手機上得以呈現;「地球村」與「掌中寶」的成功對接,人類文明成果以更加集中、更加普及、更加便捷的傳播方式得到廣泛流布,種族之間、國家之間、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和審美差異不斷被拉平,審美的去貴族化、去精英化、去專業化、祛魅等特點日益明顯,人人需要審美、人人都在審美、新媒體傳播新美學的情況將日益凸顯。隨著美和審美已成為一種文明標杆、質量標準、精神嚮導、創作行為、感情傳輸方式,人們對審美和美學的要求將越來越高,美學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審美需求的任務將越來越重。

    的確,人文是審美發展的血脈,是審美發展的根據地和出發點。人文的自覺、文化的自覺帶來審美的自覺,美學的產生和發展促使這種覺醒、這種自覺變成一種科學活動。美學因此成為凝聚人類文明和審美文化的果實,展示人類精神底蘊尤其審美追求的結晶,指引審美實踐活動的嚮導。

    (二)人文精神學術和藝術既屬人文,又是人文、人文精神的結晶,是審美發展和美學進步的「食品」和「營養品」。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包括歷史悠久、生生不息、燦爛輝煌的人文主義文化。從人文主義角度看,中國文化就是世界上歷史最長、發展水平高、審美層次高的人文主義文化。孔子的「文質彬彬」,《易經》的「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幾乎家喻戶曉。整體看,特別與歐洲對比看,中國文化是一種以天人合一為哲學基礎,以和諧為主導的文化,這是我們弘揚人文主義傳統的歷史根基和現實要求。從審美和美學方面看,中國古代文化有一個極為鮮明的特點,就是人文著述具有審美性,眾多文史哲著作不僅具審美品質,而且有些就是美學著作,這種審美著述與人文著述的一體性在歐洲古代著述中是很少見到的。老子用對偶寫哲學和美學,莊子、劉勰等用散文寫美學,司馬遷用傳記體寫美學,杜甫用詩歌寫美學,美學著述的文學化一直植根於中國古代美學傳統中。中國文化的人文主義傳統從內容到形式都給中國美學以深厚的、源源不斷的滋養。「人文美學」、「美學人文」這四個字不僅永遠不可分離、間離、掰離,而且像旗杆那樣,永遠聳立在中國美學大地上。

    人文是豐富的,既包括生活方式,也包括思維方式。這兩種方式都直接作用於審美和美學。在古希臘人心目中,似乎有兩個世界:實際製作所創造的世界(如耕地),模仿製作所創造的「意象」世界,或神廟等建築,或戲劇等藝術。由此演繹出古希臘哲學有關「真假」之別、「現實世界」與「意象世界」區別的論述。藝術需要「模仿」,既模仿現實世界,又模仿想像中的「意象世界」。「模仿」的舞蹈,與原始舞蹈有密切關係,與表現生命活力不無關係,與「宣洩」、「淨化」不可分割;「現實世界」會成為過去,模仿出來的「意象世界」保存在理論和藝術中,具有永久魅力[2]。當我們了解古希臘人的這些想法,再讀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和美學著述時,對他們的思想有了新的體認,對人文、人文精神對審美和美學的滋養也有進一步體認。

    人文主義的內容也是豐富多彩的。在西方,至少有三種人文主義,羅馬時期西塞羅的人文主義、文藝復興時期和啟蒙時代的人文主義、德國人文主義,對審美和美學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羅馬時期西塞羅的人文主義,適應封建制度需要,希望在強軍與文化藝術之間取得平衡,強調人文功能和禮儀文明,注重天才、情感、靈感、韻律、修辭、技藝和作品的說服力感染力,突出文學藝術的教育和娛樂作用。這在西塞羅的《演說家》和《為詩人阿爾基阿斯辯護》、賀拉斯《詩藝》中,在羅馬統治時期希臘的美學和文藝批評如郎吉努斯的《論崇高》中都得到體現。

    文藝復興時期和啟蒙時代的人文主義,突出以人為本,強調人的解放,主張人性人道,倡導民主科學,反對君本神本,是歐洲從封建主義走向資本主義的轉折點,也是人類從前現代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一個轉折點,形成了以「歐洲體系」為骨架的「世界體系」模樣,屬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解放運動,對世界產生全面而深遠影響,也是我們所稱的「舊人文主義」。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洛克、盧梭、孟德斯鳩、伏爾泰等,有的既是思想家也是作家,有的既是學者也是批評家,對審美和美學、思想和藝術產生廣泛影響。

    德國15世紀開展過人文主義運動,代表人物主要是語言學家,研究《聖經》,揭露羅馬教會篡改原文,愚弄人民,要求人的自主權,成為馬丁·路德掀起宗教改革的先導。德國啟蒙時期的人文主義,代表人物主要是哲學家如萊布尼茨、康德,文學藝術家如萊辛、赫爾德、歌德、席勒,他們對美學的貢獻超過以往任何時期。萊辛的《漢堡劇評》、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等,都是美學史上的經典著作。

    據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加林《義大利人文主義》等提供的材料,西方人文主義真是五花八門。布洛克把易卜生、弗洛伊德、榮格、韋伯、愛因斯坦、畢卡索、羅素、海德格爾等,都視為20世紀的人文主義方面的傑出代表。現在,美歐還有一個「新人文主義」,肩扛啟蒙理性旗幟,強調人文人權,抗擊任何形式的宗教原教旨主義,反對後現代理論的價值隨意性。無論如何,這些人文主義,都建立在西方「天人相分」的哲學基礎上,對社會的異化、物質的異化、科技的異化乃至宗教的異化等重大困境都有一定分析,對審美和美學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從「根」上說,人們看宇宙和人世間的方式主要是三種,從超自然看,主要認為神是世界的創造者和靈魂的主宰者;從自然看,主要是自然科學,聚焦於自然,把人視為自然有機體的一分子;從人文看,就是人文主義的看法,把人作為世界的主體,以人為中心,圍繞人而展開,以演示並提升人的思想道德情操為軸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並從人出發看神和自然。美學與哲學、倫理學、宗教學、歷史學、文藝學等一樣,屬於人學、人文學。儘管美學出生較晚,「一向命運不佳。它作為邏輯學的小妹妹遲遲來到這個世界上」[3],然而,它在研究人文精神尤其是審美精神上絲毫不低於、不亞於、不讓於其他任何人文精神科學,其審美意識史、思想史、創作史與其他人文精神科學一樣源遠流長,一樣履行全部人文精神科學的使命,一樣履行人道主義的義務,一樣作為人類精神領空裡的璀璨之星而受到現代人的普遍歡迎。不管「舊人文主義」如何推動人文思想解放運動,「新人文主義」怎樣演繹其學說,美學屬於人學、人文學、人文主義的這種本質性的屬性、基礎性、規定性都是不可更換和更改的。這同時具有排他性,就是說,世上沒有不具備人文性的美學,不具備人文性的東西肯定不是美學。

    (三)美學的人文性是世世代代美學家自覺遵循並堅守的。德國人稱之為「感覺學」也好,日本人叫它「美學」也罷,我們有時用「審美學」這個名號,它都是人文的產物、人文的結晶、人文的一分子。

    早先,西方美學主要是對人的,從人講起的。色諾芬尼和赫拉克利特時期,關於美的思辨在整體哲學中進行的,「在希臘思辯哲學肇始時期,美學便滲透到三大哲學中:(一)宇宙論或宇宙結構理論;(二)心理學;(三)關於人類有目的性活動的理論。在這些相當廣泛的領域中,範圍狹窄、初露端倪的美學,漸漸發展成為一種關於美的形上學的理論,即一種關於靈魂感應美的現象的學說,以及一種關於創造美的事物的過程的理論。」[4]鮑姆加通、康德即如此,後來尼採、叔本華、海德格爾、賽義德也都是從人與世界的關係講美學。西方哲學美學主要是哲學的、邏輯的,大都從哲學體系來設立美學,研究和邏輯走到那裡了,那個地方需要美學,就得寫上美學幾筆或幾篇,一如建築房子,需要不同板塊,審美又是精神領域裡的大戶,真善美三者居其一,覆蓋藝術,自然離開不得。對中國美學影響較大的黑格爾,把美、審美和藝術作為人類精神的最高走向之一,與宗教同列,與其他哲學家一樣著眼於人類精神的發展。

    中國古代的「內聖外王」,包括內美外美,儒家重視,道家看重,禪宗推助,近世倡導,凝聚中國智者幾千年理想,體現中國人的人格修為追求,是中國人文的一個精髓,中國文化和美學區別於西方文化及美學的一個標誌。莊子美學主要對人不對事。從人自身、從他自己的理論和理解出發,討論「真人」、「至人」、「神人」、「聖人」、「德人」、「天人」、「全人」、「大人」、「能人」、「俗人」、「小人」、「死人」之類,樹立他心目中「至人」、「神人」、「聖人」等形象,顯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死生無變乎已」、「遊乎塵垢之外」、「哀樂不入胸次」、「得至美而遊乎至樂,謂之至人」的審美精神和理想人格。莊子的這種美學思想,給過去和現在的中國文化和美學帶來深刻影響。

    中國二十世紀美學屬「引進」美學、「嫁接」美學、「領悟」美學,「西學東漸」特色鮮明,「德學中漸」尤為突出,還有點「裡通外合」。劉綱紀在《德國美學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中寫道,中德美學「存在著一種內在的親和力」,表現在:「第一,德國美學與中國美學基本上都是一種本體論的美學」;第二,「都有一種高度重視自然,並從人與自然的統一中去理解美的思想」;第三,「都很重視美與『完善』、『理想』的關係」,第四,「都有一種根本性的看法,即認為審美與藝術創造活動是一種無規律而合規律、無目的而合目的的高度自由的活動」;第五,「都可以看到一種思想,即高度重視通過美與藝術來培育有高尚道德的人」;第六,「都很重視審美與藝術創造活動中主體與對象的交感,主體情感的喚起和向對象的投入」;第七,「都存在一種歷史感,即將美與藝術的發展與歷史相聯繫,從歷史的起源與發展來看美與藝術的發展,並在歷史的視野中去觀察藝術的作用與目的。」[5]這個概括反映了中德美學的內在聯繫,展示出人類美學史的一種精神張力和基本趨勢。

    美學史總是給我們帶來人類審美理論的深刻記憶。它對人文、人文精神尤其審美精神的歷史追溯,以及所產生的歷史說服力,啟發我們向著人的審美精神予以反思。

 

    二、美學即審美精神現象學

 

    美學屬於人學的第一結果,就是以人為本,研討人的審美精神現象,致力於成為關於人的審美精神現象學。

   (一)美學以人為本,研究的對象無比豐富,範圍無限寬廣。哪裡有人,那裡就有美。哪裡有美,哪裡有審美活動,那裡就有可能產生美學篇什。

    有文字記錄的人類文明已有萬年,現在地球近70億人,只要他們有審美意識,做審美之事,都屬於美學研究範圍。這類似「有教無類」,或曰「有美無類」。朱志榮的《商代審美意識研究》,陳述王權意識、陰陽五行觀念、神話等影響商人的審美意識,認為商代審美具有觀物取象、立象盡意等特徵,並在文字、文學、音樂、舞蹈、建築、服飾尤其陶器、玉器、青銅器中得以展現。宗白華的《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通過《世說新語》記載和描述的審美故事,展示了魏晉個性解放、思想自由,「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的情感世界,「風神瀟灑,不滯於物」的自由形式,簡約、唯美、超然、絕俗、玄遠的人物品藻風格,「由實入虛、即實即虛、超入玄境」的藝術心靈等,認為「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6]20世紀的哲學美學成就是否超過康德、黑格爾著述,不好說,美學史研究超越此前的任何時代,則絕非妄語。讀20世紀人寫的美學史和審美史,感到美和審美無所不在,審美的人和人的審美無處不在。

    新人文主義美學範圍觀,是全人類的審美整體觀,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業不分道術的範圍觀。無論是藝術家、藝術鑑賞家、藝術編輯以及一切文藝工作者,還是能帶給人審美感受的科技家、工藝設計師和製作者、教師和演說家、廚師和美食家、競技體育運動員、媒體工作者、動漫和遊戲設計者、花鳥魚蟲玩家等,或者自娛自樂的審美愛好者和欣賞者,只要是人在審美,只要是審美者和審美品,只要是人類的審美精神現象,都為美學所看重,都是美學的研究對象,所以,美學遠不只是「唯美主義」和「唯藝術主義」的。

    這種廣闊而久遠的範圍觀,擴大美學疆域,拓展美學的舞臺,也為研究各行各業的美學,諸如農業美學、工業美學、環境美學、城市美學、教育美學、科技美學、數字美學、傳媒美學、虛擬美學、非物質遺產美學、體育美學,以及家居美學、裝飾美學、飲食美學、養生美學、服飾美學、化妝品美學、美容美髮美學等,開拓視野,提供理論基礎和理性支持。只要它們體現人文精神,而不是非人文精神,為人服務而不是為非人服務,為美傳播而不是為醜宣傳,對美和審美作出新概括,對人的審美現象作出新表達,就是美學的。美和審美本來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有」的,普遍存在的,有理論美學,有行業和大眾審美之思,整體的審美和整體的美學就能廣泛生根、普遍開花、遍地結果。這種美學景觀,就是美學界的審美大觀。理論美學解放思想、科學發展的一項重大成果,就是促進行業美學、實用美學、生活美學等枝繁葉茂、繁榮昌盛。

    (二)美學範圍的擴充,給探尋人的審美精神帶來更大空間。美學作為人文精神科學,訴求人文精神,體現人文精神,著力探討審美精神,闡釋審美精神。

    人文精神主要由真善美「三足鼎立」,審美精神「三分天下有其一」。如果說人的精神是有限的,那麼審美精神也是有限的;如果說人的精神是無限的,那麼審美精神也是無限的。美學對它的探尋,既是有限的,也是無限的。

    人文精神是人的整體精神的一個代表,是對自然現象和經驗現象的精神提煉和抽象,也是人性精神和文化精神之和。工業革命前,科學屬於人文,科學精神屬於人文精神。工業革命後,這種整體精神被分為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等類別。美學對科學、科學技術、科學精神從來是擁抱的而不是排斥的,是主張融洽融合的而不是對立對抗的。不過,既然人們已經接受了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區劃,就從被區劃看,它們確實「各有各的道」。

    相對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更以人為中心,更追求理想、信念和精神境界,更追求美好的精神價值;科學精神更以外部事物為尺度,更注重理性知識,更追尋真實和真理。用心物二分法,美學和人文科學更重「心」,科學更重「物」,美學與其他人文科學一樣,主要是一門「心學」,不是「物學」。「心學」內容廣泛、內涵豐富。即使從心理角度看精神,人的審美精神幾乎囊括人的全部心理要素,包括感性、知性、理性,直覺、靈感、想像,情感、情緒,注意、驚嘆、震撼,能力、鑑賞力、判斷力、創造力、感染力,氣質、品質等。它們與審美相結合,能冠名「審美」的,組成審美直覺、審美想像、審美感性、審美氣質、審美創造、審美享受等,就屬審美心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心理空間有多大,審美心理空間就有多大,美學尤其審美心理學的平臺就有多大。

    人文學科把研討人文精神放在突出位置,美學把研治審美精神放在顯著地位,理論上天經地義,邏輯上順理成章。

    美學把研究並演繹審美精神當第一要務,是因為審美精神是審美的集中體現,具有強大功能,尤其是拉動和帶動其他議題的能力和能量。審美精神既有可能是人類精神的始源也有可能是人類精神的集成乃至集大成者,其力量足以將一切物質材料和精神資源「格式化」,比如,真在審美上是審美的真,不只是主客觀統一的那種真,而且有的還是以這種主客觀統一之真為標尺的「似真非真」;善也是審美意義上的善,它在審美之中,與審美融為一體,美德成為「美之德」;審美精神不只是具有「物理學」意義,更具有「化學」功能,就是所有資源都可以納入其中並進行審美反映,產生新的審美精神和審美品。審美是有包容性和「激活」辦法的,對於有的精神是「死」的,它能看到其身體的重要性、生命意志的頑強性和一定的審美性;對於有的在物質上功利上「認死理」的或「一根筋」的,概難有審美精神的,它也儘可能「療養」這種「症侯」,使之具有審美精神。在美學體系中,它是美的對象在人腦中的集中反映,人的審美心理的集中體現,也是藝術精神的集中體現。集中反映的,自然聚焦整體反映,折射其他反映;集中體現,匯聚整體體現,凝聚被集中的體現,當然能拉動被集中的體現、帶動其他體現。美學牢牢抓住審美精神這個核心或「牛鼻子」,矢志不渝地追問和反思,可以更好地使美學成為人文精神之學,甚至成為人文精神科學皇冠上的明珠。

    美學以追問並反思審美精神為己任。追問審美和審美精神與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國家精神、世界精神的關係,在自然、社會和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的功能和價值,在人的精神、人文精神中的比重權重和地位作用;追問本體的、認知的、價值的審美精神,世界觀與知意情尤其感性精神、感性完善、形式完美的內在關係,審美心理因素和要素何以支持並凸顯審美精神;追問個體的審美精神、集體的審美精神、民族的審美精神、國家的審美精神、人類的審美精神,歷史的審美精神、現實尤其當下的審美精神、未來的審美精神;追問常規的或被原理化的審美精神、變化的審美精神、可能出現新變化的審美精神,創新的審美精神、超越的審美精神,反思在什麼樣的前提和條件下審美精神起變化、怎樣變化,有無變形變質變異;追問審美精神在人文領域尤其藝術領域的形勢和走勢,在各項建設發展中的狀態和形態,在知識分子大腦和行為中的位置,獻身於審美領域與其他領域的特點和差異;追問審美精神遭遇「拜物教」時受到何等衝擊和擠壓,過去、現在是什麼樣子、將來還會怎樣,審美精神如何在這種衝擊擠壓中得以生長和發揚光大;追問審美教育、審美傳播對培育人的審美精神的作用,追問建立健全審美精神評價系統對審美鑑賞、判斷、分析的意義,等等。追問是反思的起始,繼續追問就是在反思和深入反思,二合一,形成審美精神現象學。

    新人文主義美學這麼看重審美精神,把它置於突出位置,與西方古典時期把美放在首位、近代把美感作為樞紐是不同的。美感和美感經驗是18世紀英國經驗派造就的,我國上世紀80年代強力推廣美感和美感經驗研討,既有「學術政治」考量,也有美學發展的必然,「補課」色彩很濃。西方20世紀美學以「方法論」為軸心,以構建「科學美學」和「分析美學」兩大板塊為特色,對中國20世紀後20年美學產生很大影響。存在的有其合理性,學好了對過去和現在都有好處;但是,如果長期糾結於此,精神不張,精神不揚,美學就難以成為人文精神之學,難以成為審美精神現象學。從學科建設來說,哲學沒有以「真感」為中心板塊、倫理學沒有以「善感」為中心板塊來建構自己體系的,美學研治感性、感官、感覺、直覺的確更重更多些,也應該長期予以研究,但是,也未達到用美感來職稱整個體系的程度;可以這麼假設,長期以美感為中心板塊來構架美學,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成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美論部分為其奠定範圍、對象、理論和邏輯基礎,藝術論為其在具體領域進行具體闡釋和演繹;二是對人類三大精神之一的研究只能在這種格局中被提及,受到極大局限。本質上,心理是精神的基礎,精神是心理的升華,美學唯有回到精神中心上來,才能成為與哲學、倫理學比肩的學問。就當前而言,這種思路至少能改造現有美、美感、藝術這樣的塊狀結構,或以審美精神水系澆灌乃至貫通這些框框塊塊。

    總覺得,美學界缺少一位胡塞爾,他那種「重返事物本身」的探索精神,對「描述心理學」或「本質心理學」的深刻反省,關於人的精神現象的宏大敘事,成為20世紀歐陸哲學思想上的「活水源頭」,灌溉20世紀精神哲學流域,值得美學界認真學習、深入領會,以更像「精神」、更加「精神」地探尋審美精神現象之道。雖然杜夫海納《審美經驗現象學》、今道友信《美的相位與藝術》等藉助現象學所作的美學探索,提煉的議題和範疇確有創意新意,但仍是初步的,「概論」色彩較重,審美意識和精神未被充分「打開」,留有大量空間有待展開。「言必稱希臘」、「開口即古典」、「滿紙皆引注」等治學之法,在史學中是有用管用的,也是人文精神學的基本方法,但不是精神之道,有時還容易遮蔽精神之門、阻礙精神之道。

    (三)美學以人為本,以審美精神為中心,就是讓審美精神更「精神」。讓審美精神更「精神」,除了深入研究外,還少不了這樣三條,一是審美思維,二是審美理想和境界,三是審美價值。第一條是內在的、穩定的,第二條是典型的、升華的,第三條是向外的、構建的。

    美學是從人文精神討論審美精神的,也從人的整體思維出發討論審美思維。這方面,哲學提供了整體思維的概念範疇體系,心理學提供與思維有關的一系列心理科學理論和實驗,文藝學提供形象思維及其有關的相應研究尤其大量案例,美學善於借用、挪用、融匯、貫通,在整體思維中發現與審美有關的一切思維元素要素給予系統研究,掌握審美思維的主動權、話語權和表達權。陳大柔的《美的張力》,在科學與藝術聯繫同區別中,演示審美注意、審美情感、審美想像、審美直覺、靈感,認為「藝術和科學審美創造的共同規律是,在創造的起始階段,由審美的興趣、愛好、需要和願望引導其審美注意和觀察;在創造的關鍵階段,即構思和領悟階段,起主要作用的則是審美想像、審美直覺和靈感。」[7]這種從整體思維中展開審美思維和審美創造心理的努力,比單純從哲學或藝術中展開更能顯現審美思維及其創造心理的張力。

    哲學和科學主要用抽象思維,文藝主要取形象思維,審美思維主要是意象思維。它們都有「象」,一個被「抽」掉了,剩下「意」;一個是「形」的「象」,不是或不只是原來的「象」;審美思維既有特質的,又較為綜合,有「意」有「象」,可以是哲學之「意」、也可以是非哲學之「意」如音樂之「意」、還可以滋生新的「意」,可以是原來的「象」、也可以不是原來的「象」、還可以是新的「象」,可以是「現象」、可以是「想像」、還可以是「情象」。無論如何,「意」同「象」這兩個核心要素,只能兩結合,共建一個「家」,不能兩分開,分開就就各回各家。愛因斯坦說:「一般地可以這樣說:從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覺性的,而從一般到特殊的道路是邏輯性的。」[8]「意」同「象」結合的路徑有時是直覺的,有時是想像的,更是多樣的,它們彼此依存依賴、生成生發、建構解構、互通共融,在大腦皮層中生成為意象思維。

    審美思維的這種意象思維是融合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形成的人類「第三大思維」,具有普遍性。腦解剖學揭示,人腦新皮質可分為三級皮層區,第一級皮層區(感覺投射區)分布於大腦皮層的中央前回或運動區中,其上增生第二級皮層區,屬於腦皮質的「聯想」和「整合」器官,第三級皮層區由最外層細胞組成,是最高級的腦區,位於下頂區和額區,執行著最複雜的整合功能。腦科學顯示,入腦「左半球」主司人的語言活動、邏輯思維,「右半球」主司空間、形象和情感意志。應該說,審美思維的這種意象思維在這三級皮層區都存在,貫穿於這三級皮層區,在「左半球」、「右半球」都存在,在「右半球」工作更多些,貫通「左半球」、「右半球」和整個大腦。所以,不論什麼人,不論什麼家,都存在審美思維,都有條件和可能從事審美活動。科學家專長於邏輯思維或抽象思維,之所以一樣具備審美機能,一樣可以進行審美思維和審美活動,原因就在這裡。審美思維的這種普遍性是以人為本的,不是以現代分工或行業職業區劃為本的。惟其如此,它才具有超越於現代分工或行業職業區劃的普世性和普適性,對哲學、科學和文藝等有所統攝,把被哲學和文藝學等二分的、非此即彼的思維類型組織起來了,佇立於人類思維之林。

    審美思維與審美精神相輔相成。它自然天成,雖坐鎮於「右半球」,卻穿越並貫通三級皮層區和「左半球」、「右半球」,不完全受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局限,具有自由性和超越性。這種思維最大特點就是這種自由性和超越性,這也正是審美精神的基本內涵。毋寧說,審美思維是審美精神在人類文明長河中長期存在的「物理」保證,也使審美精神長期「精神」。從專業角度看,邏輯思維靠近它,可以產生靈感和美感,形象思維接近它,直接導致美的藝術品及其審美欣賞,於是,它成為打通哲學、科學和藝術的紐帶和橋梁。然而,由於這種思維沒有自己的專屬「根據地」,容易受到過于堅守「根據地」的其他思維的擠壓擠逼,給審美精神造成困擾,有時還會被遺忘乃至迷失。所以,彰顯審美精神,必先開展審美思維或意象思維。

    (四)也許是審美思維「天然性」起作用,美學總是高度自覺地追尋審美理想和境界。從理想和境界看,人文科學尤其人文精神學科是有理想內容、有境界內涵、助人提高理想和境界的學科。在這個意義上,哲學、倫理學、美學等都可作為人的理想境界學。

    人的理想是立足現實的,總希望明天比今天好,將來比現在好,下輩比我輩好。審美理想也是有層次的,有初級審美理想、中級審美理想、高級審美理想。美學對審美理想的最高追求是「盡善盡美」,「盡美」、「至美」或「完美」,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天下美化」或「美化天下」。古人理想的「內聖外王」,包含審美的「內聖外王」,在美學看來,就是「內美外美」,就是美化心靈、美化自然、美化社會、美化世界;「內聖」,就是美化心靈,就是希望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古人推廣理想是有策略和辦法的,推出聖人為其一,認為聖人是真善美的化身,是真善美的實現者、推廣者和維護者、發展者,要求其他人向聖人致敬,向聖人學習,向聖人靠攏,也有聖人的精神。其實,這種聖人精神是真善美統一的精神,包括真的精神、善的精神、美的精神、三者統一的精神;「內聖外王」就是追求真善美,踐行真善美,推廣真善美,在全社會儘可能實現真善美。

    至於藝術理想,黑格爾《美學》作了代表人類智慧的描述和思索。他把理想作為想像中的美或具體的幻想的整個世界,作為對自然的「清洗」和「淨化」,認為「理想就是從一大堆個別偶然的東西之中所揀回來的現實」。他乾脆把藝術美當作理想,藝術美理論當作理想理論,以為藝術通過形象、表現內容和形式統一的普遍性;「藝術家必須是創造者,他必須在他的理想裡把感發他的那種意蘊,對適當形式的知識,以及他的深刻的感覺和基本的情感都熔於一爐,從這裡塑造他們要塑造的形象」;他由此展開他對藝術史尤其對象徵型藝術、古典型藝術和浪漫型藝術的歷史認識,寫道:「象徵型藝術在摸索內在意義與外在形象的完滿的統一,古典型藝術在把具有實體內容的個性表現為感性觀照的對象之中,找到了這種統一,而浪漫型藝術在突出精神性之中有超出了這種統一」[9]。黑格爾《美學》亦稱「藝術哲學」,內容也主要是「藝術哲學」,還可以稱為關於藝術美的理想之歌,或關於理想藝術的長篇史詩。他對藝術美或理想的歷史和辯證研究,「是資產階級的進步傳統在藝術哲學領域的頂峰。」[10]

    對於美的對立面醜,有的美學是包容寬容的,有的進行揭露、批判、鞭撻。從審美理想看,這是希望人的精神儘量美的多一些,醜的少一些;純粹的多一些,市儈的少一些;高級趣味多一些,低級趣味少一些;成人之美的多一些,害人損人的少一些,人性化的美化的服務的多一些,非人性的無美的少一些,精美精緻的感性形式多一些,粗製濫造的少一些,審美娛樂的多一些,違法亂紀的少一些。西方有醜學和醜史,在對人性中假、惡、醜的揭示中,讓人知道哪些是醜的,哪些是美的,喚醒和喚起人們的審美理想。美醜之間存在眾多「灰色地帶」,從「徹底」看,徹底知曉哪些是醜,能更徹底確立哪些是美;徹底知曉哪些是醜的理想,才能徹底明白哪些是美的理想;除去徹底的醜,自然就有純粹的美,用「反功」,達目的,仍是希望實現美化心靈的理想。

    理想與境界有聯繫,也有區分。有理想,自然有境界;聚集於自我理想,當然只能成就「有我之境」;有大理想,就會有大境界。如果說理想是理性的想像,那麼,境界就是人在感受具體的和個別的對象中直覺到理想、感悟到理想、想像到理想、以為正在實現理想。追求理想是一個個具體過程,一種種行為表達,境界的提升則是這過程的裡程碑,最終實現全過程的整體超越。從這個意義上說,審美境界是對審美思維尤其審美理想的直覺顯現。在境界中,天人合一有時是這麼直覺顯現的,天、地、人、神的融匯有時是這麼直覺顯現的,心靈感應到的我、他、它的融合,瞬間與永恆,高遠與平遠,靜態與動態、實境、鏡像與虛境,有限與無限,自然與藝術等的匯合也是這麼直覺顯現的,思維、理想、創意、超越等更是在直覺中得到合一。直覺是一個大平臺,境界如同高懸在直覺空間上的燈光,把直覺中呈現的各要素、各角色一起照亮。

    在人文精神學術領域,宗教和美學尤其東方美學追尋境界的力度和成就最大。這是它們對超驗的精神世界,對超越現象世界和功利社會的精神,引導人向善向美尤為關注並深入思考的結果。美學從佛學借鑑「境界」以來,或沿用「境界」,或更改成「意境」,一直探尋人及其藝術是怎樣超越於現象、超越於已有精神現象的,怎樣從經驗世界到達超驗世界而進入審美境界,怎樣克服審美被異化的現實或狀態、種種反審美思想行為而堅持審美境界,怎樣藉助自然、道德、宗教和藝術而提升審美境界,怎樣從審美體驗、審美思維、審美境界進入審美理想和理想境界,怎樣科學區分審美境界高、中、低層次和近、中、遠進程,怎樣釐定自由的境界和不那麼自由的境界及其邊際,怎樣觀察、反思並提升對象的審美境界及其層次等等,希望人們振奮精神、提高理想境界。

    (五)審美精神的實現產生審美價值。美學是給人希望、助人美好的學問,著力研究人的審美精神價值,提升人的審美精神價值。

    美學是門好學問、美好的學問,有世上最美麗的學科名稱,也有美好的心靈,利美損醜,揚美抑醜,為人美好更美好、助人美好更美好。它作為人文精神尤其審美精神的代表,展示人的審美精神價值,就是從審美維度展演人文精神價值,分析人的存在本質、價值追求、文化藝術水平,促使人的生命獲得意義和價值。人生有許多選項,它希望人生走向真善美,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這「四大和諧」,在審美中變得更美、更生動、更自由,解脫名利對人生的捆綁勒索,化解「拜物教」等對人精神的壓迫,通過審美、審美創作或審美愉悅潛移默化地獲取真善美的統一。

    藝術是審美的,既是審美的代表,也有人把它作為審美的化身。審美精神與藝術精神在整體上是一致的,審美精神價值與藝術精神價值在整體上也是一致的。美學高揚審美精神價值,希望藝術家創造出更多弘揚無限精神價值、真和善的價值、審美精神價值的作品,對人生和社會起到審美精神導航作用,不要迷亂於現實而拋棄審美理想境界,迷茫於虛無而否定美、雅和崇高以至完美,成為人的審美精神家園,滿足人們日益增長和不斷變化的審美精神需求。蘇珊·朗格有一本書叫《藝術問題》。美學往往擔當藝術問題評判者、藝術價值評判者的角色,從審美精神和審美精神價值高度發現、指出、評價藝術創造中的精神價值尤其審美精神價值問題,從審美批評和審美批判角度指導藝術創造的審美精神向度和審美價值取向。2011年公布的《學科授予與人才培養目錄》,將原在文學門類的藝術學升格為一級學科,成為第13個學科門類,此舉將推動美學與藝術學的進一步融合,吸引更多人研發並弘揚審美精神價值和藝術精神價值。

    美學也關心審美精神「精神變物質」的過程和結果。現在,社會和科技創造眾多美好器具,美學追問「為什麼這麼去做」、「這麼做對人生和社會的美好有何利弊得失」、「怎樣做才更有利於人生和社會的美好」,這種審美價值論式的發問,已由美學和藝術界推廣到科技界,「蘋果」掌門人喬伊斯曾這樣發問過。蔣勳《美,看不見的競爭力》談到,美和審美對於經濟發展是有用的,香奈兒、阿瑪尼服裝品牌源於對美的愛好和創造,擁有很高市場價值。從這個角度看,與美和審美關係密切的建築、旅遊、書畫、工藝美術、電影電視劇、動漫、收藏、家居裝飾、服飾、時尚等,在各國GDP的比重都相當高。在大力拓展文化產業乃至與之相關的其他產業中,審美精神價值對於推動其他價值都具有意義和作用。

    新人文主義美學的出發點是審美的人和人的審美,主體是審美精神,落腳點是審美精神價值和審美價值。它認為「每一個價值領域都是一個世界,一個無限的總體」[11],通過美、雅、崇高以及感性美、形式美的範疇和概念體系,描畫審美思想坐標,向人們提供對審美世界的意義的理解和把握,對待審美世界的立場、觀念和態度,規劃審美價值導向,增強乃至更新人的審美價值意識,引導人們朝著美好、更加美好的方向前進。「它的理論構架應由關於美和藝術『價值論』(價值環境、價值屬性、價值類型、價值功能)、『價值觀念論』(價值取向、價值標準、價值評判、價值意識)、『價值中介論』(心理、形式、符號、工藝、消費等)這三大部分組成」[12],目的是對美化心靈、美化人生、美化自然、美化社會、美化世界發揮作用。

 

    三、美學是人生美學和發展美學

    美學屬於人學的第二結果,它是人生美學,為人生美好的學問;也是社會美學、時代美學、發展美學,推進人和社會審美化進程的人文科學,促進人與社會、自然全面協調發展的文化事業。

    (一)美學是人生美學,在我們這個重史的國度,往往率先成為歷史人生美學。這就是把歷史的人作為主體,探尋眾多歷史人物的審美狀況,顯示他們在審美上大都這麼想的、這麼幹的,呈現歷史經驗、意向和必然性。

    孔子那個「吾與點也」的故事,《論語》描繪得繪聲繪色,成為《論語》最富於文學性的段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孔子就想這麼旅遊、這麼進行審美體驗、這麼獲得審美愉悅。屈原既重視「內修」,又強調「內美」,「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尤顯「執著」,「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懷朕情而不發兮,餘焉能忍與此終古」,《離騷》實際上成為他內聖外王的心靈史。馮友蘭說,屈原在這裡所說的「美政」就是富國強兵的法家政治,他的文學作品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有這樣的思想內容,同時也因為他的文學成就太大了,所以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為他的文學成就所掩蓋。[13]這樣的人,在中華民族史上是不勝枚舉的,像周公、老子、司馬遷、王羲之、李世民、玄壯、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蘇軾、朱熹、司馬光、辛棄疾、李贄、曹雪芹、康有為、梁啓超、魯迅等。這些優秀代表,都是審美的人,都是在個體生命中置入審美理念、審美活動並進行審美創造的人。他們都是中華民族最美的人,人類文明史上最美的人,比維納斯等藝術雕塑更美的人。美學研究他們,把握這些傑出人士的審美特性,不僅充實內容、提升品質,而且有助於人們認識中國人的審美特性。

    孔子還有個包括審美在內的人生發展路線圖、時間表。「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14]孔子從十五歲到七十歲,走的基本上是一條內聖內美的修練之路,七十歲進入至聖至美階段,或審美自由狀態。朱熹解釋說:「三十而立,謂把捉得定,世間事物皆動搖我不得,如富貴、威武、貧賤是也。不惑,謂識得這個道理,合東便東,合西便西,瞭然於中。知天命,便是不惑到至處,是知其所以然,如事親必孝,事君必忠之類。耳順,是「不思而得」,如臨事迎刃而解,自然中節,不待思索。所欲不踰矩,是「不勉而中」」,還說:「志學時,便是知了,只是個小底知。不惑,知天命,卻是個大底知。立,便是從心不踰矩底根子;從心不踰矩便是立低事,只是到這裡熟,卻是個大底立」[15]。這樣,朱熹就把孔子從志於學、由必然而自由的過程講清楚了,這種必然而自由的過程也是人生審美不斷升級、不斷升華過程。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出生、家庭、學校、社會和歷史把人塑造成為不同性格、氣質、追求的類型。人文地理學家按國別、人種、民族和地區把人分成若干類,心理學把人的性格分成若干類,歷史學家按朝代和時代把歷史的人劃分為若干類,社會學家按年齡把人分成若干類,按階層乃至階級把人分成若干類,按行業職業劃分為若干類。這些歸類對人的審美類型研究都有一定參考價值。至少,青少年的審美與成年人、老年人的審美傾向是不同的,女人與男人的審美重點往往也有差異。唐君毅將人類的人格分為六類,舉出代表人物:(一)純粹之學者、純粹之事業家型如康德、蘇格拉底等,此種人物堪崇敬者甚多;(二)天才型。此指文學藝術哲學上之天才,如貝多芬、莎士比亞、歌德、李白等;(三)英雄型。此可謂一種在政治上軍事上創業之天才,如劉邦、唐太宗、亞裡山大、拿破崙等;(四)豪傑型。屈原、墨子、玄壯、魯仲連、荊軻、馬丁路德等;(五)超越的聖賢型。如穆罕默德、耶酥、釋迦、甘地、武訓等。(六)圓滿的聖賢型。如孔子及孔子教化下之聖賢等[16]。這表明,人類由許多類型及其要素組合而成,人格類型具有審美要素;人格美同時具有不同的類型,不同類型的人格美同時也是美學研究的對象。深入研究這些審美典型的類型及其要素、特徵,美學會比討論個體個性更能從探尋類的普遍性中找出審美的規律性。現在的美學對自然美、藝術美的類型類性研討作出不少成績;假如在人「類」上作出更大成績,對美學是一大豐富;假如人類學美學能把人「類」學美學搞明白,也是對美學的一大貢獻。

    (二)從歷史看,還是從現實看,一切美學都是當時人寫的美學,當時人洞悉當代人的美學,當代人推測其他時代的審美的人和人的審美的學術。今日之美學當然更多地關注當代人的審美人生。

    美學有兩面性。一方面,它與哲學一樣,屬於「更高地懸浮於空中的意識形態領域」,與物質生活領域保持一定距離,有思想性、抽象性、繼承性和相對獨立性。另一方面,畢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現實世界的變化決定著「現有思想材料的改變和進一步發展的方式」,決定著審美觀念、美學範式的變革,決定著美學家的價值取向;而且,美學比哲學具體,美學家與從事審美活動的人的交往對話,品賞最新審美成果,把玩現實審美之物,研討現實審美之「象」,影響其審美標準的訂立和美學解釋原則及方法。參與廣場表演藝術,或與其導演對話,空間視覺感和群眾歌舞感會油然而生,會玩電腦和手機的美學家與王國維、朱光潛的美學想法也會不同。美學同現實世界尤其當代人有「價值同一原則」,如北京奧運會口號所說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時代總是人的時代、以當代人為中心的時代。美學關注和反思當代人什麼?關注當代人的審美生存和生成,不同行業職業從業者的審美生存和生成,不同性別、種族、民族、年齡的審美生存和生成方式,環境和藝術對這種生存生成的意義作用;關注當代人的審美感受,平常的審美感受,簡單的和複雜的審美感受,「上帝活著」與「上帝死了」的審美感受,公共環境好壞時的審美感受,技術條件好壞時的審美感受,痛苦指數高低時的審美感受,幸福指數升降過程中的審美感受;關注當代人的精神尤其什麼精神的走向,積極的、進取的、上升的還是消極的、被動的、滑落的,平面的、單向的還是立體的、綜合的,審美的自由精神到了審美地步,審美理想是否得到高揚;關注當代人的審美價值取向,思考當代誰是最可愛的人、最美的人,誰是最可恨的人、最醜的人,這些人為什麼這麼可愛或可恨;關注當代人的審美創造,藝術家和非藝術家的審美創造,個體的審美創造和公共審美創造,和平時期與戰爭時期的審美創造有何兩樣,民族騰飛期與衰落期的審美創造有何差異,物質文明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時期與不平衡時的審美創造有何特點;反思當代人與其他時代人的特點,以及不同制度、國別、環境下的審美人生的差異,對當代人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審美關懷。在這種關注和反思中,美學可以為當代審美人生提供更多的審美智慧和資源,提高當代人的審美素質質量、品味品相,促進當代人的審美化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的精神發展不是直線的,而是曲線的,有多元共生、多樣並發、多變環生,有升降起伏。有人文性、先進性、創新性、競爭性、國際性,精神上也有滑坡現象。上世紀末,錢中文就指出:「理想的解體是現實自身的解體。它使不少人也使不少作家四顧彷徨。一些作家走向世俗,面向底層,描繪普通人的生存的尷尬與卑瑣的生活狀態,拓寬了創作的領域。有的作家則躲開崇高,在嘲弄虛妄的崇高的同時,調侃任何崇高,甚至羞恥與良心、這就走向了虛無。」[17]這是從審美理想出發對時代審美精神滑落髮出的深沉憂患,他提出的「新理想精神」,不只對文藝界有針對性和指導性,就是在這個精神領域都具有重要意義。2012年第3期《文藝研究》發表王元驤《拯救人性:審美教育的當代意義》,摘要寫道:「審美教育屬於情感教育,它不僅在學校教育中,而且在國民教育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情感是個人的內心體驗。所以情感教育與知識教育不同,它的目的不是為了提高人的理性認識,而在於經由個人的情感體驗把理性認識落實到人的內心,而成為人的自由意志和道德人格。美主要由優美與崇高兩種形態所構成的,這決定了美育的功能主要也就是培育人的愛與敬的情感,以維護和提升人性中所固有的同情心和敬畏感。在當今科技理性和物質文明所導致的人的不斷物化和異化的險境中,這不失為對人性的一種拯救。」這樣的理性陳述,充滿新人文主義美學精神,充滿用審美精神充實時代精神的良苦用心。

    (三)美學是時代的審美理性。美學植根當代,以當代人為主體,這樣的美學必然是當代美學或時代美學。

    歷史是由一個個時代組成的,由歷時的時代和現實的時代組成。審美既有歷史積澱,更屬時代,通過審美活動,形成審美的時代風貌、時代氣象、時代特點、時代品質和時代精神。前年,讀陳炎主編的《中國審美文化史》,感到有些形象性概括很有意識,如用「初唐如少年,天真而稚氣;盛唐像青年,朝氣而蓬勃;中唐若中年,成熟而深刻;晚唐似老年,遲緩而睿智」,引出「萬象更新的初唐」、「恢弘壯闊的盛唐」、「五光十色的中唐」、「夕陽西下的晚唐」[18];唐朝不同時代都有不同的審美氣象,文學藝術和工藝、民俗、服飾都在顯現這不同時代的審美的精氣神。

    審美處於時代的人文精神的前沿,得人文風氣之先,引領人文風氣之先,美學的地位因此得以確立,這就是站在人文學科前列,感知最新事物,引導精神時尚。「美學是表現(表象、幻想)活動的科學」[19]也好,是「審美經驗現象學」[20]也罷,對歷史人物進行審美分析,對現今人事進行審美品評,對人的自由發展的精神訴求異常敏銳,對異化給審美帶來的制約乃至桎梏現象感應強烈,對文學藝術作品和傳媒反映的新異事物有專業評判,所以,美學在人文學科中,尤其與哲學和倫理學相比,它是最敏感、最活躍、最富於生命力創造力、最能通人達人、最有傳播力和感染力的。回眸20世紀「五四」前後的美學活動尤其80年代的「美學熱」,它以較為激烈的爭論,以及由此產生的新思想、新觀念、新方法而引人矚目,填補了那個思想理論饑渴時代的一個空白,走在人文學科思想解放的前頭。

    當今時代,審美的普世性和無限性得到豐富。生活無處不審美。無論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還是社會生活、職業生活、專業生活、家庭生活、文體生活、休閒娛樂生活種種,人都能在生活中發現美、自以為美,與人交流審美感受,開展審美活動,提升生活品質、交往質量。人們明白,充滿審美的生活是高品質的生活,審美質量低的生活是低質量的生活,沒有審美的生活是痛苦生活。審美生活、詩意棲息把審美延伸到人類生活的各個空間、每個角落。世界無處不創造美。藝術家,具有審美素質和藝術素質的農藝師和工業品設計師、鄉村管理者和城市管理者、裝飾師和廚師等都儘可能按美的規律來設計自己的作品,顯示出無限創造力與充沛活力,創造出數不勝數、美輪美奐的作品。今年8月,「蘋果」和「三星」就手機造型等打官司,審美造型成為其中的一種智慧財產權或智能產權,給高新技術插上翱翔市場的翅膀,飛落大眾手中,使人們在獲得科技產品享受的同時,也獲得審美精神愉悅。人們明白了,具有人文性尤其審美性的實用產品是優質產品,具有人文性尤其審美性的城市和鄉村是高品質的地方,否則,產品就不是優質產品,城鄉就不是高品質的城鄉,建築在人文基地上的審美建設、審美創造成為一種具有普世性的建設和創造。

    美學成為時代美學,需要「仰望星空」,瞭望這個時代的精神世界,包括世界精神和國家精神、主體精神和亞體精神、精神「常量」和「變量」、精神走勢和趨向,用時代精神的陽光照亮審美領域和美學研究。需要「捫心自問」,審視審美精神對這個時代整個精神領域的探索力創新力、影響力傳播力、推進力貢獻力。在人與自然關係上,尤其在生態文明和生態審美上,美學是否充當這個時代「守護神」的角色;在人精神建立健全和完善上,美學是否有像心理學那樣的一些成功案例;在人與人精神和諧上,美學是否能成為「守望者」;在這個時代的審美建設和創造中,抑或在這個時代破壞審美的重大事件中,美學發揮多少作用。需要「平視專區」,把握時代審美走向,討論這個時代的整體審美風貌和特性,分析和解決當代面臨的突出的審美精神問題,特別是人文界、文藝界的審美精神問題。需要「俯瞰大地」,指導引導人的審美生成發展、文化建設和文藝創作朝著健康的審美的方向進行。讚歌頌歌也好,憂歌悲歌也罷,只要對這個時代的人文精神,對美化人生、美化時代發揮科學作用,都是好歌「美」歌。

    新人文主義美學「新」在哪裡?主要是「新」在時代,「新」在新的時代。誠如黑格爾所說:「每個從事政治、宗教、藝術和科學活動的人,都是自己時代的兒子。他們都把重要的內容和由此創作其必要的形象作為任務,所以藝術也就保持了定性,以致它能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找到藝術的適當的表現。」[21]在當代中國,就是改革開放時代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科學發展的時代精神,這也是審美的改革開放、美學的改革開放時代及其精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營造美的城市、美的鄉鎮、美的鄉村、美的建築、美的器具、美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的速度是空前的,成為中國幾百年來繁榮發展的一道亮麗風景。與之相適應,我國的宏觀美學理論仍在發展,中觀美學、微觀美學發展更快,如科技美學、建築美學、裝飾美學、傳媒美學、飲食美學等,不僅沒有離開時代和社會環境這個大地而凌空飄蕩,而且由於密切聯繫現實生活,作為時代時代審美的感應器和反思器,與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一樣,走在世界前面。在網際網路和新興媒體流行的時代,世界進入全民媒體時代,人們仍堅守「內容為王」,審美仍一馬當先,一樣時尚,如果美學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理論美學一樣能夠佇立於人文學科的前列。

    (四)美學是社會美學。人是社會中的人,時代也是社會的時代。如果美學是人的美學、時代的美學是成立的,那麼,美學也作為社會美學仍是成立的。

    美學是專業的,社會是綜合的。美化人生、美化時代、美化環境、美化社會是社會的原動力和追求之一,也是社會進化和發展的結果。從美的動力和追求到美的結果,這是一個需要若干非美學前提和非審美條件才能完成,需要社會的經濟、政治、軍事、科教、文化等綜合條件才能實現的。審美精神需要人文環境和相關條件才能養成,「美化工程」更是一個「牽一髮動全身」的工程。比較強國與弱國的審美成就,盛世與衰世、平時與戰時、和諧社會與鬥爭社會的審美建設,不難發現,開展審美建設以致美化社會,既是本能,也需本領。這本領就是把社會諸要素綜合起來的本領,或曰綜合本領。所以,社會美學承擔著研究整體美學尤其探究審美與社會關係的重任,在分析社會諸要素及其綜合、探尋社會發展規律與審美發展規律的內在關係中負重前行。

    美學是研究人和人類社會的一種具有普遍性的專業。儘管美學與社會有一個以一博十乃至百千萬的問題,但後者是一片無限領地,為美學開墾提供寬廣基地,為美學加入經濟社會大循環提供無數機會,為成就美學家創立新學科提供眾多機遇。現在,人世間主要被分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五大塊,由此產生五大建設,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美學是人學,這五大塊、五大建設的核心是人,是人都有審美活動、審美精神,都與審美有關係,都在美學研究之列,經濟美學、政治美學、社會美學、文化美學、生態美學因此應運而生。1986年,瑟帕瑪出版《環境之美——環境美學的普遍模式》,將環境定義為「物理環境」,處於自然狀態和環境和被人類改造過的環境,並進行環境描述、環境解釋和環境評價,認為保護環境之美是全社會的義務,是美學的責任,這在日益壯大的環境保護運動中發出了美學聲音。1998年,庫比特的《數字美學》對數字時代審美烏託邦作了新穎描述,認為:「從哈貝馬斯到明斯基,認知主義一直把西方的普適理性看作是中介民主(mediated  democracies)的基礎,如果我們能夠重新看到未來烏託邦的潛力,且技術轉而為這樣的未來的出現作規劃,那麼它將來源於交流實踐。這種交流不局限於拒絕、顛覆和抵抗,不接受公司交流理性所帶來的超個體化,也不讓其自身墮入非理性;這種交流將穩步前進,走向一種全球化的親密倫理和無意識政治;這種無意識政治將賦予這種交流以形態和原則。」[22]

    美學是靜態的,社會是動態的,充滿辯證法。80年代,讀蘇聯美學,對其大談美與勞動的關係似懂非懂,覺得勞動是人的本能,而且主要是經濟學概念,與審美發展還有若干距離。這幾年,「希臘問題」出來後,才明白,審美與勞動的關係多麼密切;政黨競選過度承諾,人們過度福利、過度悠閒、過度審美,經濟發展與審美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就會失去審美基礎,甚至會導致「國將不國」。90年代,到新聞界工作,對自由、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有神秘感,現在,網絡等新興媒體普及化,這些自由有的實現了,有的到了泛濫成災的地步,以為自由與誠信和法律必須取得平衡,自由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和思想思潮的偏頗出現惡果,必須「糾偏」,否則,自由會失去公信力、失去尊嚴、失去美感,給社會帶來危害。「美作為自由的象徵」這句話,需重新反思,給予科學界定。當前,國家在實施「文化強國」戰略,審美居於何等位置、發揮何種作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審美上還有何等差距、怎樣比學趕超,怎樣吸取它們的經驗教訓,怎樣能為「文化強國」提供專業服務,作出卓爾貢獻,怎樣在「文化強國」的同時強審美、強美學,回答這些問題,美學家不僅能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能成為偉大民族偉大復興的審美設計師。

    (五)美學是發展美學。審美是流動的、發展的,美學也是創新的、發展的,不是教條的、僵化的、停滯不前的。歷史美學為時代美學奠基,時代美學既是歷史美學的延續,更是未來美學的新起點。美學在推動人生和社會審美化發展的同時,自身也得到發展。

    發展美學把人的審美發展、社會的審美發展作為尺度、標準、結果和歸宿。作為尺度,就是經常用它來衡量人的精神情操、社會的發展是否具有審美要素,如有,處於一個什麼狀態、境界和水準,會到達何等程度。標準既包括已有尺度,也隨著人和社會發展而不斷修訂和制訂。目前而言,美學界關於審美標準主要是抽象議論,更多地體現在審美批評和文藝批評中,尚無諸如「幸福指數」那樣具體的東西,需要建立健全。「人詩意地棲息」,即是「詩」,有些也可以具體化,比如有的國家和地區把聽音樂、閱讀文藝作品、觀賞博物館等的時間和數量具體化,作為文化建設和審美發展的具體指數,根據經濟條件和人們的審美文化需求而不斷提高。這個世紀,人們普遍把美和審美作為城市建設、鄉村建設、家居建設、自身修養等的一個尺度、標準和結果,世界普遍興起「審美熱」和「美學熱」,而且這種熱潮不可遏制,因為它本身是合規律合目的,所以會一直得到持續發展。

    歷史一再表明,時代越進步,社會越發展,審美就越活躍,美學就越發展。這是社會與審美同步發展規律,或曰「同步律」。儘管也存在「不同步律」,比如德國現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遠遠超越歌德、康德、黑格爾所處的時代,但是審美成就特別是美學成果遠不如他們的著述。總體看,這種「同步律」仍佔主導,仍是主體。19世紀德國經濟社會尤其高校科研水平遠高於世界許多國家,德國的數字和哲學成就迄今仍為多數國家所不及。今天,從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看,經濟社會的發展給審美和美學帶來顯著發展,尤其在今日中國,誰也不會否認這個「同步律」。

    按照固然、已然、應然、超然的邏輯,把這個「同步律」向前繼續推演,那麼,審美就可能是人的一個歸宿、社會發展的一個歸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訴求是實現「人民的現實幸福」:「廢除作為人民的虛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現實幸福」[23],促進「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以成為「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價值追求也是人民的幸福和美滿,「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佔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24],包括自由的本質、審美的本質。胡塞爾以為:「在自由進行的,獨立的充實中,在它對於被預感到的美本身的,然後是對於被展望到的美本身的,最後,是對於儘管經常只是相對的,只是終究受限制地自身形成的美本身的堅持不懈地實現中,它就變得幸福。」[25]美學是給人帶來方向和希望的學問,即美的方向、審美方向、美化方向,引領時代和社會審美發展。

    近世以來,國際上經常發展「利益的衝突」,也有「文明的衝突」。這既有歷史和現實、社會形態和國家形態不一致等原因,也有西方舊人文主義過於膨脹「人」、過於膨脹「自己」、過於「以自我為中心」、以歐美人為中心,把以自己為中心推向對自然資源的無限、無度、無情的開發利用,把人道主義推向霸權主義,對其他國家肆意操控,無端發起戰爭的「情結」。新人文主義美學以天人合一為基礎,以審美精神為主體,以和諧為主導,希望美化心靈、美化人生、美化時代、美化社會、美化世界,建設一個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民族與民族和諧、國與國和諧的和諧世界。世界是平的,人是平等的,國與國關係是平等的,大國強國多個的,才能形成平等的民主的國際秩序。在平等民主基礎上,都能看到並理解對方的優點、美點、難點,尊重對方的歷史傳統和話語體系,共識就會增加,「和而不同」的原則就會得以堅持,建設和諧世界的希望就不會落空。瞻望人類文明前景,費孝通樂觀地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26]以審美方式把握和改造世界的努力,一再得到人們的期許和認同;美學既是歷史和理論之學,也是一種現實之學和未來之學。

    新人文主義美學是一片廣袤大地,有美不勝收的新景觀,有層出不窮的新問題,有推動人生和社會按照審美規律造型和發展的明確目標,有美化人生、美化時代、美化社會、美化世界的良好意願,值得大膽開發、大力開拓,深入思考、深度設計,以確立美學的自覺自信自強,展現美學研究的新局面新境界。

    新人文主義美學,是當代中國所需要的美學。

    這也是普世的,世界所希望的美學。

 

注釋

[1] 埃倫·迪薩納亞克:《審美的人》第8頁,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2] 葉秀山:《無盡的學與思》第159--193頁,雲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3] 瑪克斯·德索《美學與藝術理論》第1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

[4] 吉爾伯特、庫恩《美學史》第11頁,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版。

[5] 劉綱紀:《傳統文化、哲學與美學》第381--386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6] 宗白華:《藝境》第117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7] 陳大柔:《美的張力》第25頁,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

[8]《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490--491頁,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9] 黑格爾:《美學》第1卷第201、222頁,第2卷第6頁,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10] 《盧卡契文學論文集》第1卷第404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

[11] 胡塞爾:《第一哲學》下卷第56頁,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

[12] 姚文放:《美學文藝學本體論》第238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13]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540—543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 孔子:《論語·為政》,見楊伯峻:《論語譯註》第12頁,中華書局1980年版。

[15] 朱熹:《朱子語類》第554—557頁,中華書局1994年版。

[16]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第217頁,學生書局1988年版。

[17]《錢中文文集》第3卷第210頁,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8] 陳炎:《中國審美文化史·唐宋卷》第4頁,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年版。

[19] 克羅齊:《作為表現的科學和一般語言學的美學的歷史》第1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20] 杜夫海納:《美學與哲學》第3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

[22] 肖恩·庫比特:《數字美學》第108頁,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

[2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4]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84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6] 費孝通:《從實求知錄》第399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012年8月30日)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人文主義與西方人文主義的區別是什麼?
    這是翻閱錢新祖《中國思想史講義》的明顯感受。進入錢新祖的觀點前,先簡略概括一下他的生命經驗,或許對了解他的治學態度和方法不無裨益。1940年,錢新祖生於江蘇南通的一個富裕之家,父親頗有學識,讓他可以獲得良好的童年教育,即以「四書五經」為主的中國傳統啟蒙教育。
  • 跨人文主義、後人文主義與技術奇點
    跨人文主義和後人文主義代表了人類進化的未來階段,而技術奇點則是觸發技術爆炸的那隻蝴蝶所在的時空坐標。這隻蝴蝶,就是5G。紀錄片《技術啟示錄》花了大量時間來討論跨人文主義和後人文主義以及它們對人類進化的影響。技術與奇點Ray Kurzweil提出的「奇點假說」認為,我們目前所經歷的技術的指數級進步最終將導致人工超級智能的發明,而人工超級智能又將突然觸發更快的失控技術增長,從而導致人類文明的不可捉摸的變化。
  • 雷克薩斯是人文主義品牌——對話雷克薩斯中國副總經理陳忱
    作為旗艦級豪華轎車,新LS延續「意」「禮」「謙」的產品內涵,在傳承東方意境的同時,側重與車主心有靈犀的精神溝通。 一如既往,雷克薩斯的產品調性,從沒有忽視對人車關係的傳遞。 當日,雷克薩斯中國副總經理陳忱在專訪中透露:「雷克薩斯從建立之初便具有很強的人文主義屬性。對於車與人之間的關係,在雷克薩斯看來,汽車不是簡單的移動工具,而是人們的夥伴。」
  • 文藝復興時期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文學
    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術語解釋文藝復興:114—17世紀初歐洲一系列新興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的總稱。2實質是反對封建觀念、擺脫中世紀宗教教義和封建思想的桎梏,建立適應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和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是西方近代文化的開端。3它的指導思想是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
  • 試論拉伯雷《巨人傳》的人文主義思想
    拉伯雷的《巨人傳》是人文主義思想巨作。由以下幾點展開來論證。《巨人傳》讚美了人的世俗幸福追求,肯定了人文主義教育和知識對人精神發展的重要作用,全面展示了人文主義理想。小說通過兩個巨人的見聞,三代巨人形象:格朗古傑、卡岡都亞、龐大固埃。通過巨人和周圍人的行為和言論,表達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對個性解放的追求,對平等、自由、理想社會的嚮往。
  • 【譯文】What is Post-humanism:後人文主義簡述
    後人文主義既是一個理論框架,也是一個經驗框架,它可以應用於任何研究領域,從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定位開始到個人的凝視。後人文主義將「我是誰?」這一問題與其他相關問題結合起來解決,如「我是什麼?」和「我們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存在主義方面並不與政治和時空因素脫節。一方面,這種方法有一種喜慶的成分:西方主體的孤獨感在承認他人與自我相互關聯的過程中消失了。
  • 《人文主義地理學》:如何以人來觀照地理環境
    《人文主義地理學》 段義孚 上海譯文出版社段義孚教授是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享譽全球的華裔人文主義地理學大師。他1930年生於天津,後隨家赴澳大利亞、菲律賓,大學就讀於牛津大學,於1957年獲伯克利大學博士學位,後在美國多所名校任教。
  • 《未來簡史》:從人文主義到數據主義,赫拉利重新解讀算法
    在追求這些新議題的路上,可能會發生什麼?赫拉利說,在未來,會逐步演變成兩種「人」:絕大多數沒用的普通人這個群體和升級成為「超人類」的少數群體。為何算法會將大多數的人變成無用的大多數人?機器能夠替代人類做很多的工作。人類總是願意相信,人類部分工作被機器取代,總會有新的工作機會出現。我們知道,為何算法會將人類變成無用的大多數人?
  • 淺析「新學院派」的藝術精神,體現最深刻的時代精神
    而這一系列涉及美術改革的問題,將有可能通過當代中國一批具有較高文化素養,有新文化拓展精神的美術家和「新學院派」的切實努力與探索得到解決。並由他們築起一條合符中國文化精神的新美術發展之路,完成特定的文化、美學、精神價值取向上的深刻變革。如此,才有資格談中國美術躋身世界美術前列,而不僅僅是商業美術前列的理想「學院派」一詞。
  • 周尚意評《人文主義地理學》︱段義孚「人之為人」的思考
    《人文主義地理學》,[美]段義孚著,宋秀葵、陳金鳳、張盼盼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5出版,272頁,45.00元2017年為段義孚先生送上聘書因此,許多段義孚的「粉絲」對《人文主義地理學》漢譯本的出版抱有極大的期待,渴望在這部著作中,找到可資借鑑的學術營養。一本引人入勝的書,才能讓讀者快速獲得學術營養。有些學術著作文字艱澀,從抽象概念到抽象邏輯,令人讀起來「頭大」。段義孚的著作是娓娓道來的風格,《人文主義地理學》延續了這種風格。
  • 人文主義中的理性傳統,諸子百家中包含辯證法因素
    中國的人文主義與理性主也有自己的理論基礎。這些理論基礎。在當時的理論思維水平上,在與神道主義、蒙味主義的理論基礎相比較的意義上,是相當堅實牢靠的。第一,中國從古以來就有一個唯物論和無神論的傳統。這個唯物論和無神論的傳統,對各個時期唯心主義和有神論據以立足的主要觀點進行了深刻批判,從而給人文主義、理性主義以有力的支持。 第二,中國傳統哲學中有辯證思維的傳統。在傳統哲學作品中都提出了精湛而豐富的辯證思維的命題,諸子百家的思想中也包含辯證法的因素。中國傳統哲學中辯證思維的主要內容,是整體、過程的觀點和對立統一觀點。
  • 豆瓣8.5《漫長的星期六》:人文主義大師斯坦納的一生總結
    我深信與新事物相遇是一種恩賜。」斯坦納曾執教於牛津、劍橋、哈佛、耶魯等著名學府,還曾受邀到北大講學。他剛來的時候並不適應,但當一位學生進來問他問題時,他頓時找到了熟悉的感覺,完全像在家裡一樣,這位學生願意和他一起學習,就像他的家人一樣。他認為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貴族,世界上階層最高的貴族是屬於那些從未侮辱、折磨其他民族的民族。
  • 藝術史的人文主義基礎——再論海德格爾—夏皮羅—德希達之爭
    正如我在前文已經指出的,這顯然是夏皮羅對藝術史學科的人文主義基礎的捍衛。而他的這種捍衛,相對於貢布裡希直截了當地批判黑格爾主義以及潘諾夫斯基明確地列出人文主義的敵人一覽表而言,反倒顯得不那麼急切(38)。因此,我才斷言,夏皮羅的關切是深沉的;正因為這個緣故,它們才常常為讀者所誤解。原文轉自:文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