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會看到不同的事物。拿盲人摸象的故事來說,有人摸到象腿,認為大象長得像柱子;有人摸到耳朵,認為大象長得像扇子。這些都反映了不同角度的認識,會得到不同的結論。在學哲學時,要理解辯證法,也會遇到這個問題。
自相矛盾的事物,為什麼能放到一起呢?要理解和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分清楚兩種矛盾概念:一種是形式邏輯的矛盾,一種是辯證邏輯的矛盾。
形式邏輯的矛盾
關於形式邏輯的矛盾,最耳熟能詳的例子就是韓非子那個「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故事說:一個在大街上賣兵器的楚國人說:「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意思是說,他的盾堅硬無比,什麼利器也刺不破它;接著他又說,他的矛鋒利無比,任何東西都能刺破。
這時旁邊一個人說:「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結果這個楚國人啞口無言了。
楚國人之所以啞口無言,是因為他的話前後矛盾,不能同時成立。這就是自相矛盾。
形式邏輯有一條規則,叫矛盾律。這條規則要求人們在思考和論證問題時,必須保持首尾一貫,不能互相打架。就是說,真相只有一個,不允許對於同一事物同時作出兩個完全相反的論斷。楚國人所犯的錯誤,正是形式邏輯的矛盾。
辯證邏輯的矛盾
辯證法所說的矛盾不是形式邏輯的矛盾,而是辯證邏輯的辯證矛盾。辯證邏輯的矛盾存在於客觀事物和物質世界之中,體現了客觀事物本身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本性。
辯證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辯證法所說的矛盾就是這種客觀存在的,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所固有的既互相對立又互相統一的因素和傾向。簡而言之,既對立又統一,這就是矛盾。
舉例來說,按照形式邏輯的要求,當我們說「這是一條活魚」的時候,就不能同時又說「這是一條死魚」。否則,就違背了形式邏輯的矛盾律,就要犯自相矛盾的錯誤。但是從辯證法看來,在肯定「這是一條活魚」的同時,也要承認這條魚本身所包含的死亡的因素和傾向。這條魚總是要死的。在一定的條件下,這條活魚會轉化為死魚。
黑格爾說得好:「生命本身即包含有死亡的種子。」可見,辯證的矛盾如實地反映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辯證本性。
總結
當我們把握世界上運動著的事物時,就會發現,一個概念就像一張照片,必須讓概念運動起來,才能夠把握運動著的事物。這就好像要用不同的照片串起來,才能表現出動畫或電影一樣。事物是充滿矛盾的,因為事物總是處在運動之中,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不能用一個靜止的判斷來定義。
形式邏輯的矛盾是思維中的邏輯矛盾,是我們應當力求避免的;辯證法的矛盾是存在於現實世界中的矛盾,是我們力求認識和利用的。
但是,人類的思考也需要清晰明確的概念,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混淆。否則就是一團亂麻,說不清楚了。 如果把現實事物的法則引入邏輯思維的領域,那就帶來了混亂。把辯證法淪為「變戲法」,這是許多「務實」的聰明人容易犯的思維錯誤。
唯物主義是一種客觀的態度。我們一方面要遵循理論的規則,力求清晰確定;一方面要關注事物的本性是怎麼回事,從形式邏輯上升到辯證邏輯。從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也就不難理解辯證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