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中辯證法模塊一直是考試公基考試的重點內容,而在授課的過程中,很多同學都F反映辯證法方面的內容不好理解,題目不好做。今天藉此機會,總結一下跟辯證法有關的內容,希望對同學們有幫助。
本次分享主要以舉例子為主,因為辯證法概念不好懂,但好在例子多,如果把例子都看懂了,那辯證法的內容也就懂了,而結合最近幾年的考題,例子也是相對集中,所以通過例子理解概念,是學好辯證法一個有效的途徑。
辯證法包括兩大特徵和三大規律,兩大特徵是聯繫和發展,三大規律是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接下來我們介紹。
一、兩大特徵
1、聯繫
聯繫模塊裡主要考查聯繫的特徵。
(1)普遍性:整個世界都是相互聯繫的統一體。案例:①蝴蝶效應。美國一位氣象學家指出南美洲熱帶雨林裡的一隻蝴蝶輕輕扇動翅膀,會引起千裡之外的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體現聯繫具有普遍性。②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2)客觀性:聯繫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比如出差住賓館,會發現賓館裡房間號沒「 514」,其實數字和是否有生命危險沒有聯繫,屬於人的主觀設定,看法違背客性;買房買七層、不買八層,因為「七上八下」以及「喜鵲報喜、烏鴉報喪」,均違背聯繫的客觀性。
聯繫的客觀性還體現在正反兩個方面。從正的方面講,有聯繫不能否認,從反的方面講,沒有聯繫不能硬扯上聯繫。
(3)條件性:具體兩個事物之間要發生聯繫都是無條件的(錯誤),原因:整個世界是普遍聯繫的,但具體的兩個事物是在一定條件下的聯繫,比如學員和老師的聯繫是因為華圖這個平臺,正如王家衛電影中「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4)多樣性(不是重點):在社會中有多種角色,比如我在這是你們的老師,那我相對於我男朋友而言是女朋友,相對於我爸媽而言我是女兒。
(5)系統性:概念無需掌握,重點掌握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整體決定部分,關鍵部分,在特殊情況下,對整體起決定作用:強調也不能忽視部分,比如管理學中的木桶原理、短板效應,最短的木板決定木桶的盛水量,說明關鍵部分也要重視。經典出題點:牽一髮而動全身,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2、發展:
1.發展的實質:新舊更替,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比如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因為共產黨的領導下完成了反帝反封的任務,建立了一個嶄新的新中國。雙半社會被新中國所替代,就是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體現發展的實質。
2.方法論: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而不是用靜止不動的眼光,比如 40 年前很多人上不了大學,20 年前很多人不相信國企員工也會下崗,10 年前根本不知道小米、蘋果手機,社會發展的非常快,因此我們要與時俱進,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3.經典出題點:
(1)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強調發展。
(2)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新」與「陳」、「前」與「後」,新舊更替,強調事物是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事物不是靜止不動的,是發展的。
二、三大規律
(一)對立統一規律
1、基本屬性
(1)對立統一規律又稱為矛盾規律。矛盾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比如好和壞,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統一即相互依存,沒有好就沒有壞,沒有壞就沒有好;在某些條件下二者還可以相互轉化,好的可能變成壞的,壞的可能發展成好的。
(2)通過概念得出兩個基本屬性:矛盾雙方對立體現鬥爭性;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相互轉化體現同一性。
(3)應用:重點是同一性。比如好和壞是相互對立的,但是好和壞不是永恆不動的,是會變化、發展,不是靜止不動的,好的可能變成壞的,壞的可能變成好的。這個觀點很適用於國家的發展,一個國家現在處於鼎盛時期,但是將來也有可能走向衰敗,一個國家現在是弱勢狀態,但未來會變得昌盛。
(4)經典出題點:
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即福禍相依,強調矛盾同一性。
2)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意為邊塞老人丟了一匹馬是壞事,後來馬又帶回來一匹馬是好事,再後來兒子騎馬摔傷是壞事,他的兒子因為摔傷沒有參加徵兵,因禍得福。強調矛盾的同一性,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3)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強調矛盾同一性,垃圾和資源是矛盾雙方,好好利用可以變廢為寶。
4)居安思危、否極泰來、樂極生悲:體現矛盾同一性。所有的執政者都要居安思危,如果在安逸的狀態下不勵精圖治,國家可能走向衰敗。
5)善遊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善於遊泳本來是其強項,但溺水了變為弱項;善於騎馬本來是其強項,但是卻墜馬了。擅長的變為不擅長的,體現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2、內外因:
(1)辯證關係: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第一位的,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第二位的,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2)經典出題點:
1)孟母三遷:強調外因,為孟子提供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
2)出淤泥而不染:強調內因。比如官場黑暗,但是依然堅持自己的理想,出淤泥而不染。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強調外因。
4)打鐵還需自身硬:十九大報告改為「打鐵必須自身硬」,強調內因,防止「燈下黑」,自身素質要過硬。
5)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強調內因。
6)「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自己出了問題才會滅亡。
3、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時時有矛盾,處處有矛盾。問題意識。考點:逃避。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想逃避矛盾、不敢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即忽視了矛盾的普遍性,因為生活中的矛盾時時有、處處有。國家領導人不能逃避矛盾,不能逃避面對腐敗等問題,領導者在執政過程中要堅持問題導向,要承認問題,並進行解決。
(2)矛盾的特殊性:
1)含義:指具體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各個矛盾有自己的特點。比如每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問題,高中可能困惑如何考一個 211、985 大學,大學期間困惑和男女朋友吵架,大學畢業困惑能否找到更好的工作,工作之後困惑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之間的問題。面對矛盾的特殊性,不能「一刀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經典出題點:
因材施教、對症下藥、量體裁衣、因地制宜、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以上體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二)質量互變規律
1、概念:
(1)量變:事物在數量和程度上不顯著的變化。
(2)質變:事物根本性質的、顯著的變化。
(3)度:一事物成為它自身而區別於其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是事物性質上的問題。
(4)例子:
1)水沸騰(解釋量變、質變、度)
0度—99度:量變的階段
100度:質變
100度:度
2)備考期間經常熬夜,一天兩天沒有感覺,但對身體是有損害的,可能突然有一天上課會兩眼冒星,心跳加速,特別難受,去醫院會檢查出很多的毛病。在這個過程中,正因為有不顯著的量變積累,才導致後面顯著的質變,故大家一定要防微杜漸,好好休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2、二者辯證關係:
(1)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最重要)強調量變的重要性,一定要重視量的積累。比如備考就是在進行量的積累,只有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有人生質的飛躍。
應用如下:
①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體現重視量的積累,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即出現冰凍三尺的現象,並非一天兩天。
③千裡之堤,潰於蟻穴:姑息小問題,可能會造成很嚴重的情況。
④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出自荀子《勸學》。相關時政:2017年 5 月我國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此論壇上習近平的講話中提到:中國有句俗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阿拉伯國家也有一句諺語「金字塔是一塊塊石頭壘成的」,歐洲也有一句話為「偉業非一日之功」。這三句話都體現了應該重視量的積累,因為量變才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
⑤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善於積累,重視積累,不要一蹴而就。
(2)量變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略看):關鍵詞「度」,意味著並非有量變就有質變,而是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才能有質變。比如有些同學會說自己已經看了很長時間的書了,還沒效果,這是因為量的積累還沒到一定的程度。「行百裡者半九十」,希望大家堅持下去。
3、方法論:
(1)堅持適度原則。活中一般說,做人做事一定要注意火候、掌握分寸,否則過猶不及。
(2)不失時機的促成飛躍。毛澤東: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3)重視量的積累。
三、否定之否定規律
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實質就是發展,是新事物產生舊事物滅亡的過程。重點掌握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方法論: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以上是對辯證法內容的分享,希望對考生備考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