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法:不是工具,而是哲學本身──評《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

2021-01-10 光明網新聞中心

  【讀書者說】

  作者:張中良(長春出版社社科編輯室主任)

  在中國哲學界,孫正聿是公認的辯證法研究成果最多的人。正如南開大學哲學院王南湜所言:「在中國哲學界,說到對辯證法的研究,人們不會不首先想到孫正聿教授。」

  近日,繼《理論思維的前提批判》《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馬克思辯證法理論的當代反思》《哲學:思想的前提批判》之後,吉林大學資深教授、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孫正聿先生研究辯證法的一部新作——《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問世了。該書是國家「十三五」出版重點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由長春出版社出版。

  《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立足於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變革,從現代社會生活和現代哲學所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出發,集中論述了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一致性。這是孫正聿先生花了十年時間研究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關係的力作,是作者關於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專題研究,既在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意義上推進了辯證法研究,又在辯證法理論的意義上深化了對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1、人們對辯證法存在種種誤解

  辯證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現實社會中辯證法面臨諸多歪曲和誤解。孫正聿先生此書主要解決三大方面的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

  長期以來,人們對「辯證法」的最大誤解,就在於將辯證法變成了沒有思想內容、沒有概念內涵、沒有實證知識的純粹的「方法」,似乎辯證法像某種「工具」一樣,需要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用在各種對象上,用過之後也可以收起來以備再用。就像恩格斯所批評的那樣,把「辯證法」變成了「可以套在任何論題上的刻板公式」,甚至把「辯證法」變成了可以用來在缺乏思想和實證知識的時候及時搪塞一下的「詞彙語錄」,也就是把「辯證法」變成了人們所譏諷的「變戲法」。

《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

孫正聿 著

長春出版社

  關於辯證法,在現代哲學中,有兩個值得深思的現象:一是質疑辯證法的思維方式,但又在不同側面或不同程度體現辯證法,這是現代西方哲學的內在矛盾之一;二是盛讚辯證法的思維方式,但又在不同側面或不同程度曲解辯證法,這又是現代中國哲學界長期以來面對的理論困境之一。

  人們通常是把辯證法敘述為「三條基本規律」和「五對基本範疇」: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原因和結果、內容和形式、可能和現實、必然和偶然、現象和本質。通常認為,學習辯證法,就是懂得這些規律和範疇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掌握辯證法,就是運用這些規律和範疇去「解釋世界」和「解決問題」。這樣,就把辯證法當成了「用實例證明原理」「用原理解釋實例」的「原理加實例」的「哲學知識」。

  不解決這些問題後果很嚴重。孫正聿指出,長期以來,人們僅僅把辯證法定義和解釋為「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這就把辯證法作了庸俗化理解,割裂了辯證法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統一,扭曲了辯證法作為哲學理論的反思特性,使辯證法失去它的理論內容和深厚的歷史感,阻礙了人們以更為廣闊和更為深切的思索發展辯證法,從而走向了辯證法的反面——形上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

  2、辯證法是人類智慧、哲學智慧

  基於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出於對哲學的「四真」(真誠、真實、真切、真理),孫正聿先生在書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對辯證法發展的歷史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考察。

  首先,探析了辯證法的五大經典命題。作者指出,通常是把命題1(辯證法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作為關於辯證法的標準定義,並把命題2(辯證法是最無片面性的關於發展的學說)當作命題1的某種強調和補充,因而在同等意義上使用這兩個命題去定義辯證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命題3(辯證法也就是認識論)日益受到我國哲學界的普遍關注,但卻由此引發了曠日持久的關於辯證法的理論性質的爭論;命題4(辯證法的本質是批判的、革命的)是理論界長期以來經常引證的關於辯證法的重要論斷,但並沒有在「本質」的意義上去闡釋辯證法的批判性,而只是把「批判性」解釋為辯證法的一種「功能」;至於命題5(辯證法是建立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的理論思維),不僅在闡釋辯證法的「本質」的層面上極少涉及,甚至在探討辯證法的具體問題上也較少有人問津。長期以來關於辯證法的定義,或關於辯證法本質的概括與解釋,基本上是以命題1取代了其他命題,即僅僅是把辯證法定義和解釋為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由此產生了極其嚴重的歪曲辯證法的後果。

  其次,作者又系統地考察了黑格爾的思想的內涵邏輯的辯證法、馬克思的歷史的內涵邏輯的辯證法、恩格斯的「理論思維」的辯證法、《資本論》的辯證法和列寧的「邏輯學、辯證法、認識論」「三者一致」的辯證法,並指出:馬克思的歷史的內涵邏輯的辯證法是現代哲學及其思維方式變革的根本體現。

  第二,系統考察了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變革的辯證關係。

  首先,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變革主要體現為從兩極到中介、從層級到順序、從觀世界到世界觀的哲學變革。其次,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的辯證關係。我們應當從兩個角度去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的關係:一方面,如實地把現代西方哲學的研究成果視為馬克思實踐哲學的題中應有之義,自覺地使之轉化和升華為實踐哲學的具體內容;另一方面,自覺地堅持馬克思所開闢的哲學道路,用實踐辯證法理論去批判現代西方哲學由片面誇大實踐活動的某個環節而導致的錯誤傾向。而要實現這兩個方面的統一,其根本前提,則是把握住現代哲學所實現的本體中介化的革命。最後,辯證地看待現代西方哲學對哲學思維方式的變革作用。

  孫正聿指出:「現代西方哲學對傳統本體論的解析與批判不乏深刻之處,對本體論的現代重建也不乏睿智之見。但是,我們更應清醒地看到,現代西方哲學所張揚的相對主義和非理性主義,表明它從近代哲學對人類未來滿懷激情的憧憬變成了對人類未來惴惴不安的恐懼,從近代哲學對人類理性力量鯨吞宇宙的幻想變成了對理性力量深感憂慮的懷疑。」

  第三,該書在全面系統地考察了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生活基礎上,深刻分析了人的存在和認識的辯證法,人的實踐的辯證法,精神家園的辯證法,發展的辯證法,生活態度的辯證法,理論與實踐關係的辯證法,解放思想的辯證法,系統闡述了辯證法的總體特徵和主要內容。之後,孫正聿先生強調指出:辯證法是人類智慧、哲學智慧。

  3、哲學就是辯證法 辯證法就是哲學

  《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是國內第一部集中論述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學術專著,此前無人出版過同類專著,只有一些論文涉及這一問題。在經過全面考察辯證法的發展史後,孫先生得出結論:

  從這種理解出發,「辯證法」就不只是哲學研究的「一個領域」,而是哲學的「實質內容」;「辯證法」就不只是哲學研究的「一種方法」,而是哲學的「理論本身」;「辯證法」就不只是哲學理論的「知識內容」,而是哲學提供的「人類智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哲學」就是「辯證法」,「辯證法」就是「哲學」。

  該書集中地論述了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一致性,圓滿地完成了以下主要任務:第一,考察辯證法從思想的內涵邏輯到歷史的內涵邏輯的發展,論證辯證法作為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真實內容和真實意義。第二,總結和論證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總體特徵及其思想內涵,揭示現代哲學思維方式與辯證法的內在關聯。第三,考察現代西方哲學的重要命題和後形上學的基本理念,論證辯證法作為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多樣性的表現方式,並回應對辯證法的思維方式的批評。從一定意義上講,本書促進了辯證法理論研究的發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研究的發展,促進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

  最後引用書中的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作為結束:

  只有把辯證法變成我們的「理論思維」,才能超越兩極對立、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辯證」地思考問題,使「辯證法」成為自己的人生智慧。

  《光明日報》( 2019年07月06日 09版)

[ 責編:李伯璽 ]

相關焦點

  • 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2017年01月29日 10:49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孫正聿 字號 內容摘要:哲學意義的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並不是相互割裂的關於「存在」、「本體」和「
  • 南哲思享|劉懷玉:從單義到弱義的當代辯證法追問之路——以尼採與...
    當盧卡奇與霍克海姆、阿多諾等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用韋伯的工具合理性概念來闡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中關於資本主義社會關係的顛倒性統治特徵的物化和異化理論,進而將現代生產力理解為新的壓迫力量時,也就預示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視角轉向了對現代資本主義的批判。
  • 「十三 辯證法.否定的否定」導讀二: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
    恩格斯指出,杜林不理解辯證法的性質:人們通常把形式邏輯或初等數學當作單純的證明工具,不知道作為工具之所以管用,是由於它們是特定世界觀的表現。杜林也是這樣。他只是把辯證法當作(無效的)證明工具,不知道辯證法不僅是有效的思維方法,而且這種思維方法的有效性來自世界本身,因此「包含著更廣泛的世界觀的萌芽」。它的有效性在於對具體研究的指導,而不在於代替具體研究。在恩格斯看來「在數學中也存在著同樣的關係」。初等數學與形式邏輯聯繫在一起,高等數學與辯證法聯繫在一起。
  • 辯證法的最為弔詭之處:用哲學反對哲學,沒有什麼能比這更荒謬了
    於是,我們似乎可以希望,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對「疼」的切身感受有助於我們脫離哲學。然而弔詭的辯證法又發揮了作用,使我們的希望破滅:現實與理想的張力恰恰正是哲學的構成要件。正如前文所述,哲學是邊緣上的舞蹈,邊緣是哲學的特徵,而邊緣的任何一邊都不是哲學。
  • 哲學思維的三大特點
    ,是哲學批判與一切科學批判的共同特點。但是,哲學批判永遠不滿足於既有結果,不迷信任何權威,不拘泥於習慣和成見,而是對它們保持一定的懷疑和審視態度,儘管其結果完全顛覆了既有的認知,卻總是探索新的路徑,走向新的發現、發展和超越。當然,僅僅從概念自身來理解哲學的批判性是遠遠不夠的。
  • 從科學哲學到邏輯實證主義,從批判理性主義到客觀辯證法!
    正是由於各個學派的不斷發展受到了客觀辯證法的制約,使人們對科學哲學的認識和理解達到了全新的境界和前所未有的深度。2,科學哲學的一般定義科學哲學一般是指對科學知識進行哲學上的省思,以科學本身為對象的研究。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維特質 宣講家網評論
    於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學中仍然獨立存在的,就只有關於思維及其規律的學說——形式邏輯和辯證法。其他一切都歸到關於自然和歷史的實證科學中去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頁)第二段是在第一編哲學第十三章辯證法中講否定之否定時談到的:「現代唯物主義,否定的否定,不是單純地恢復舊唯物主義,而是把兩千年來哲學和自然科學發展的全部思想內容以及這兩千年的歷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內容加到舊唯物主義的永久性基礎上。這已經根本不再是哲學,而只是世界觀,它不應當在某種特殊的科學的科學中,而應當在各種現實的科學中得到證實和表現出來。
  • 中庸之道隨想(3):辯證法的定義及西方哲學為什麼很無用
    西方哲學之所以很「無用」就是因為它太複雜了,太不簡單了。哲學要有用就必須簡單化,就必須讓人看得明白、聽得懂。這個「簡單」化就包括把「哲學」定義的簡單化,比如辯證法的定義、真理的定義、自由的定義和民主的定義等。當然,「把複雜的事情變簡單」——「很複雜」,也很難做到——這就是當前西方哲學的現狀。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馬克思與德國古典哲學觀念論的關係馬克思在論蒲魯東時指出:「他對科學辯證法的秘密了解得多麼膚淺,另一方面他又是多麼贊同思辨哲學的幻想,因為他不是把經濟範疇看做歷史的、與物質生產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理論表現,而是荒謬地把它看做預先存在的、永恆的觀念。」可以說,馬克思說的這種預先存在的、永恆的觀念的「哲學觀念論」始終會纏繞著我們的頭腦。
  • 《宇宙中的哲學原理》-【形上學與辯證法的融合段】
    在哲學的發展中,所有哲學家爭論的第一個基本問題就是物質與意識 誰先誰後的問題,到底是物質在意識中,還是意識在物質中,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其次,哲學家們所爭論的第二個問題,也就是哲學方法論的問題,或者說是物質,意識,物質與物質之間,物質與意識之間,是否存在著運動和變化,是否存在著互相之間的聯繫,還是不存在著運動和變化,不存在著互相之間有所聯繫的狀態中。
  • 馬克思主義哲學(九)辯證法的五大範疇
    唯物主義的辯證法其全部內容可以總結成一句話即:兩個特徵,三大規律,五對範疇。一、現象與本質1、定義1.1、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繫,外在表現。1.2、本質是事物根本的、組成事物基本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繫。本質和規律是同等程度的範疇,認識了本質,也就把握了規律。
  •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反映論
    物質世界能否被主觀意識所認知,這個問題歷來都有爭議,過去的哲學無力釐清這個問題,是因為他們並沒有認識到「認識的本質」。辯證法唯物論認為:認識是人腦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與聯繫、並揭露事物對人的意義與作用的思維活動。這種觀點既不同於不可知論,又不同於直率的實在論。
  • 哲學辯證法可解決數學問題 江蘇開放大學這堂網課 「圈粉」了
    「哲學辯證法對解決數學問題有什麼幫助?」這是江蘇開放大學數學老師凌佳的一堂「全微分」數學網課,更是一堂有滋有味、生動鮮活的課程思政課。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疫情防控期間,江蘇開放大學教師將思政元素融入數學網課教學,讓枯燥的工科數學課「活」起來,同學們學習興致高漲,紛紛被這樣的「網紅課」實力「圈粉」。
  • 南哲思享|周嘉昕:經濟學與辯證法之間——政治經濟學批判視角下...
    正如既有研究已經普遍指認的那樣,在重建總體性的過程中,盧卡奇顛倒性地挪用了韋伯對現代資本主義精神中工具理性和合理化(物化)的分析,以及西美爾對貨幣異化的心理結構(物化意識)的批判。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西方有學者將盧卡奇視為「韋伯式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代表。
  • 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一章 哲學基本理論
    第一節 哲學的概念及基本問題  一、 哲學的含義  (一) 哲學  哲學是人們世界觀的理論表現形態;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是以總體方式把握世界以及人和世界關係的理論體系;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既是世界觀的理論,又是方法論的學說,是二者的統一。
  • 尋求圖書評價的哲學基礎
    現代西方哲學在圖書評價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融合有助於我們在圖書評價中更好地藉助現代科技的新方法、新技術和新工具,推進圖書評價向著更加人性化和完善化的方向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圖書評價的指導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相統一,這要求我們在圖書評價中既要考察圖書產生的宏觀的經濟、社會、文化背景,體現唯物論;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某一圖書產生的特定微觀條件或特殊契機加以考察,體現辯證法。
  • 政治局為何學習辯證法?哲學往往成為歷史轉折重要思想準備
    檢索歷史,發現十八大以來,政治局的幾次集體學習,多是聚焦在經濟領域,涉及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話題,但專門開會來學習哲學,並不多,上一次還是2013年12月3日,集體學的是「歷史唯物主義」。為啥要講辯證法?       學習辯證法,是為提高工作的效率。
  •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時空論
    1937年毛澤東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講授《辯證法唯物論》,其中最著名的篇章就是《實踐論》和《矛盾論》大約佔了講授提綱一半的內容。《時空論》是第二章第七小節,其中討論了三種唯心主義的時空觀,和舊的唯物主義的時空觀,並闡述了新的辯證唯物主義時空觀。
  • 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黑格爾與馬克思
    對於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來說,作為對話或交談的辯證法意味著:在各種紛亂和對立的意見中使事物自身顯露出來;因而辯證法乃是一門通過追問而使不恰當的意見自行解體的藝術,並因而是使事物自身——「由自身而來的在場者」——得以顯現的藝術。
  • 「自相矛盾」有兩種,分清楚才能理解辯證法
    在學哲學時,要理解辯證法,也會遇到這個問題。自相矛盾的事物,為什麼能放到一起呢?要理解和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分清楚兩種矛盾概念:一種是形式邏輯的矛盾,一種是辯證邏輯的矛盾。辯證邏輯的矛盾辯證法所說的矛盾不是形式邏輯的矛盾,而是辯證邏輯的辯證矛盾。辯證邏輯的矛盾存在於客觀事物和物質世界之中,體現了客觀事物本身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本性。辯證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