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中央政治局舉行了2015年開年以來第一次政治局集體學習。學什麼?據新華社通稿來看,學的主題是「辯證唯物主義」。
習近平強調了幾個點:一切工作要從中國實際出發,認清中國現階段發展形勢;強化問題意識,問題導向,解決中國現實問題;學會辯證思維,客觀把握規律;堅持實踐第一,推動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檢索歷史,發現十八大以來,政治局的幾次集體學習,多是聚焦在經濟領域,涉及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話題,但專門開會來學習哲學,並不多,上一次還是2013年12月3日,集體學的是「歷史唯物主義」。
為啥要講辯證法? 學習辯證法,是為提高工作的效率。「學好辯證法,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話雖然有些誇張,但卻不無道理。習近平之前在談到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就說「我認為必須學會運用辯證法,分清層次,認真思考。『審大小而圖之,酌緩急而布之,連上下而通之,衡內外而施之。』」
學習辯證法,是為提高決策的質量,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中的基本問題的本領」。習近平在本次主持學習時強調,要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複雜局面、處理複雜問題的本領。我們的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當前,我國社會各種利益關係十分複雜,這就要求我們善於處理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係,在權衡利弊中趨利避害、作出最為有利的戰略抉擇。
學習辯證法,是為在這一理論滋養下,團結帶領人民實現「四個全面」,實現中國夢。習近平在本次主持學習時指出:「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
學習辯證法,也有課程設計層面的考慮。習近平在講話中提到:這次學習是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進行2015年第一次集體學習。2013年,我們進行第十一次集體時學習安排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安排這兩次學習,目的是推動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有更全面、更完整的了解。
這次講辯證法主要講了啥 一講物質與意識的關係要學習掌握世界統一於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要準確把握我國不同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新特點,
使主觀世界更好符合客觀實際。同時,辯證唯物主義並不否認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必須毫不放鬆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設、意識形態工作,
用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我們提出要準確把握、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就是適應國際國內環境變化、辯證分析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作出的判斷。
二講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要學習掌握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不斷強化問題意識,
積極面對和化解前進中遇到的矛盾。
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
善於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對待矛盾的正確態度,應該是直面矛盾,並運用矛盾相輔相成的特性,
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推動事物發展。我們強調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出化解產能過剩,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等,都是針對一些牽動面廣、耦合性強的深層次矛盾的。
我們提出要
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當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主要矛盾。 三講整體與部分的關係要有全局觀,對各種矛盾做到心中有數,同時又要優先解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既要注重總體謀劃,又要注重牽住「牛鼻子」。既要講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
要突出
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四講理論與實踐的關係要加強調查研究,
堅持發展地、全面地、系統地、普遍地觀察事物,準確把握客觀實際,真正掌握規律,妥善處理各種重大關係。
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要高度重視理論的作用,增強理論自信和戰略定力,對經過反覆實踐和比較得出的正確理論,要堅定不移堅持。
要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化認識,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在這種統一和互動中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我們要克服哪些錯誤的工作思維方法?要防止靜止地、片面地、零散地、單一孤立地觀察事物。
要克服沒有主次,不加區別。眉毛鬍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要反對形上學的思想方法。看形勢做工作不能盲人摸象、坐井觀天、揠苗助長、削足適履、畫蛇添足。
延伸閱讀:
從中共的歷史看,哲學往往成為歷史重要轉折的思想準備。在上世紀30年代初期,中共還在江西瑞金時代,當時也是「
崇洋媚外」,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當時中國正在經歷軍閥混戰,各路勢力都苦於無法統一中國。蘇聯革命的成功,的確給中國上下造成很大的震動。尤其是蘇聯共產黨的建黨經驗和思想,給包括孫中山在內的革命人士很大的啟發。後來國民黨為了凝聚黨內力量,也在蘇聯顧問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為北伐勝利奠定了基礎。所以,在很多革命者看來,蘇聯經驗真是「萬能膏藥」。
當時在蘇區,從蘇聯留洋回來的,馬列主義理論一套一套的,倒背如流,說起莫斯科,那感覺,就像傍了個「洋乾爹」,牛逼得很。但革命鬥爭的現實比理論複雜、殘酷得多。島叔給大家舉個例子。
當時,曾模仿蘇聯體制,建立起
以黨為核心的黨、軍隊、政府三套相對獨立的系統,黨機關的權力至高無上。中央政治局負責人博古雖是一介書生,但因為是留蘇派,所以天然有這麼個權威,大家都覺得他是上邊(共產國際)派來的人,肯定厲害。博古對軍事指揮完全外行,但按照這個蘇聯式的體制,他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卻掌握著軍事的最終決定權。前線軍事領導在作出任何重大軍事部署前,都要請示徵求博古同意。但面對當時國民黨的層層圍剿,這種僵化的決策體制,碰上個睜眼瞎的指揮,不失敗才怪。
其實,這種「崇洋媚外」的風氣在延安早期也沒得到多少改觀。毛澤東雖然在遵義會議上取得了軍事指揮權,但黨內普遍認為,毛澤東是個軍事天才,作用呢,也就僅限於此吧。至於文宣意識形態系統,依然被留蘇派牢牢掌握。1937年,號稱史達林弟子的王明從蘇聯回到延安,黨內馬上颳起了「明旋風」,王明的理論水平自然槓槓的,但也是缺乏實際革命經驗,嘴上說的漂亮,幹工作,真不行。
而我們的毛主席,在1937年末到1938年夏間,受到了排擠,他自己說這段時間「鬼都不上門」。所以,這段時間,他幹了什麼呢?
韜光養晦,鑽研馬列主義和史達林的著作,在哲學上逐步成熟起來,寫了《矛盾論》、《實踐論》,還寫了赫赫有名的《論持久戰》。就是這個時候,毛澤東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問題。當然,這中間還有很多故事,島叔沒法一一跟大家詳談。接下來就是六中全會的「學習運動」,還有批判蘇維埃運動時期的「左傾機會主義錯誤」,以及1941年,毛澤東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這報告裡面很多詞我們現在都很熟悉,比如「言必稱希臘」,然後就是著名的延安整風運動了。
經過這幾年的思想改造,整個中國共產黨改變了蘇聯氣質,具有了更多中國本土色彩,也逐步統一了思想,為接下來奪取更大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當然,這一切的發端,都是從思想的改造開始。
最近的一次著名案例,就是大家熟悉的上世紀70年代末期真理與實踐大討論了,經過這番思想解放,整個社會破除了教條主義,重新回到了中國實際:中國就是落後,中國就是窮,我們要踏實發展經濟,奮起直追。
所以,你看,這次政治局集體學習,也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關頭,大家一起學學哲學,談談理論。如果你了解中共的歷史,會發現,思想的準備,往往是大行動的開始。而被習近平稱為作為當前主要矛盾的「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在2015年一定會有更多舉措。
(綜合學習小組、俠客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