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九)辯證法的五大範疇

2021-01-13 哲學社

唯物主義的辯證法其全部內容可以總結成一句話即:兩個特徵,三大規律,五對範疇。

一、現象與本質

1、定義

1.1、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繫,外在表現。

1.2、本質是事物根本的、組成事物基本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繫。本質和規律是同等程度的範疇,認識了本質,也就把握了規律。

2、辯證關係

2.1、現象與本質互相區別、互相對立。

現象是個別的、片面的、表面的東西,本質是同類現象的共性。現象是多變的、易逝的、本質是相對穩定、相對平靜的。現象可以通過感官認知,本質只能靠理性思維把握。

2.2、現象與本質辯證統一。

本質是現象的內在根據,本質決定現象,並通過一定的現象顯示自己的存在。現象是本質的表現,總是從不同側面、不同程度表現出事物的本質。

3、透過現象看本質

3.1、收集大量的、生動的、具體的本質,儘可能豐富感性材料;

3.2、對所佔感性材料進行科學分析研究,區分真相、假象,區分主流、支流,總結共性。

3.3、通過現象對本質取得基本認識後,在此指導之下,繼續深入研究新現象,發掘更深層次的本質認識。

二、形式與內容

1、定義

1.1、內容是構成事物一切要素的總和。

1.2、形式是內容諸要素的結構或表現方式。

2、辯證關係

2.1、形式與內容互相區別、互相對立。

內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形式是事物的展現方式。

2.2、形式與內容辯證統一。

內容與形式不可分割,沒有「純粹的內容」,也沒有「空洞的形式」。一定內容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另一種形式的內容,反之亦然。

2.3、互相作用

2.3.1、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影響內容。

2.3.2、內容所用於形式,形式反作用於內容。

2.3.3、內容活躍易變,形式相對保守、穩定。

3、指導意義

3.1、看問題、解決問題,要特別注意事物的內容,杜絕形式主義。

3.2、看內容的同時,要重視形式對內容的作用,反對形式虛無主義。

3.2、當形式可以促進內容發展時,要維持形式不變;當形式不適合內容時,要拋棄舊形式,選擇和創造新形式。

三、原因與結果

1、定義

在聯繫關係中,引起某個現象的現象,就是原因;被引起的某個現象,就是結果。

2、辯證關係

2.1、原因和結果是對立的,因果關係體現在時間順序上、事件上的確定性。

2.2、原因和結果相互依存,原因是相對於引起的結果而言的,結果是相對於被引起的原因而言的。

2.3、原因和結果在一定條件下轉化,同一種現象,在這一種關係中是結果,在後一種關係中是原因。

2.4、原因和結果互相作用,原因引起一定的結果,結果反過來作用於原因並引起原因的變化。

3、指導意義

3.1、承認因果關係是一切科學研究的前提。

3.2、正確把握因果關係,有利於總結經驗,汲取教訓。

3.3、準確把握因果關係,可以增強預見性,對未來結果的判斷性。

四、必然性與偶然性

1、定義

1.1、必然性,客觀事物聯繫和發展合乎規律、一定要發生,確定不移的趨勢。由本質原因決定,由根本矛盾決定。

1.2、偶然性,客觀事物關係和發展中不確定發生,可以這樣發生,也可以那樣發生的不確定趨勢。由外在條件和非根本性矛盾所影響的。

2、辯證關係

2.1、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出於支配地位,決定發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居於從屬地位,起著促進或延緩作用。

2.2、沒有離開必然性的偶然性,也沒有離開偶然性的必然性。必然性是由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的,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

2.3、同一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去看待是必然的,在另一種條件下看是偶然的。

3、指導意義

3.1、反對所有事情都是必然發生的宿命論;反對現實中沒有必然性,發展純粹是偶然的唯心主義非決定論。

3.2、自己探索並遵循必然性,同時充分重視防止偶然性,善於利用偶然性中的積極因素。

五、可能性與現實性

1、定義

1.1、可能性是指依據事物內在根據和外在條件可能轉化為其他事物的種種趨勢,有可能發生但是還未發生。

1.2、現實性是指現實存在的事物及其所具備的內在根據和外在條件的結合。

2、辯證關係

2.1、可能性還未實現,現實性依然存在了。

2.2、可能性是尚未展開、尚未實現的現實性,現實性是已經完成了的可能性。

2.3、事物的發展是可能性不斷轉化為現實性,現實性又 不斷產生新的可能性的過程。

3、指導意義

3.1、全面認識可能性,提高實踐的自覺性。

3.2、正確認識不可能,避免因為錯誤的追求而徒勞無功。

3.3、準確認識可能性的條件,促進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避免不利條件帶來的停滯、倒退。

簡而言之:現象與本質討論的是外部聯繫和內部聯繫的辯證關係;形式與內容討論的是外在表現方式和內在構成要素的辯證關係;原因與結果討論的是引起現象和被引起現象的辯證關係;必然性與偶然性討論的發展趨勢的確定性;可能性與現實性討論的是事物運動的可實現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六)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

馬克思主義哲學(七)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

馬克思主義哲學(八)辯證法的三大規律

相關焦點

  • 辯證法:不是工具,而是哲學本身──評《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
    近日,繼《理論思維的前提批判》《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馬克思辯證法理論的當代反思》《哲學:思想的前提批判》之後,吉林大學資深教授、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孫正聿先生研究辯證法的一部新作——《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問世了。該書是國家「十三五」出版重點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由長春出版社出版。
  • 馬克思主義哲學(二)馬哲及其特徵
    3、哲學發展產物:對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革命學說的批判性的繼承,創造性的發展。馬克思主義批判性吸收了黑格爾「合理內核」——辯證法思想;批判性吸收了費爾巴哈「基本內核」——唯物主義思想。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
    綜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歷程,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恩格斯從形式及內容兩方面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他不僅參與批判過去舊的哲學體系的僵化形式,即封閉的邏輯和僵化的系統,使哲學真正轉變為開放的結構和動態的思想;而且通過思想論戰等方式,以關於哲學基本問題的重新理解為起點,將存在論、辯證法和歷史觀內在統一起來,使人們得以較為系統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更好地用於認識和改造世界。
  •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串講資料(一)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係 教材8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係是共性和個性的辯證關係。  1、相互區別:研究的對象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把整個世界作為研究的對象,研究的世界的共同本質和普遍規律。具體科學是以世界的某一領域、某一範圍作為研究的對象,研究的是這些領域的特殊規律。
  • 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拓荒者——李達哲學思想研究
    1929年至1932年,他先後翻譯出版了日本杉山榮的《社會科學概論》、德國塔爾海瑪的《現代世界觀》、日本河上肇的《馬克思主義之哲學的基礎》、蘇聯盧波爾的《理論與實踐的社會科學根本問題》、蘇聯西洛可夫等的《辯證法唯物論教程》。這些著作都包含著唯物辯證法方面的豐富內容。其中,《辯證法唯物論教程》更是對唯物辯證法作了系統闡述。這部著作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
  • 馬克思主義哲學(精華一):什麼是哲學?
    2.3、辯證唯物主義:唯物主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的自然觀+唯物辯證法的社會歷史觀。3、辯證法和形上學辯證法:用普遍聯繫、運動、發展的觀點看世界。用矛盾分析法認識世界。發展的動力在於其內部矛盾。4、兩個對子毛澤東說: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上學的對立和鬥爭,是哲學發展史上的「兩個對子」。辯證法和形上學是從屬於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陣營的,因此沒有四軍對壘,只有互相交織。
  • 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一章 哲學基本理論
    第2頁: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第3頁:強化訓練  第一部分 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一章 哲學基本理論  本章重點掌握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含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和功能;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及理論來源,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性貢獻
    之後,恩格斯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第一次全面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實現的變革,既把辯證法從德國唯心主義哲學中拯救出來並運用於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又運用辯證法在歷史領域發現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變革性及創新性。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原理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包括哪些內容?一般來理解,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狹義的來說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具體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廣義的來說既包含創始人的理論奠基,又包含了繼任者的繼承和發展,具體有蘇聯理論體系、中國理論體系、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
  •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機械性是什麼意思?
    一、「孤立、靜止和片面的世界觀辯證法和形上學(機械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而言是一對重要範疇,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完理解唯物辯證法固然重要,但理解機械論與形上學可能同樣重要。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後發現,機械唯物論是「孤立、靜止和片面的世界觀」的論斷主要是來自蘇聯的教科書體系,這種理解雖然抓住了機械唯物論的要害之處,但是缺乏對機械論本身經典的直接解讀,只是引證了馬克思特別是恩格斯的批判性話語。
  •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大智慧
    毛澤東同志1937年在抗大講哲學時寫有《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其中第二章第十一節和第三章第一節分別為《實踐論》和《矛盾論》的最初版本,佔全本一半以上篇幅。中圖為八路軍軍政雜誌社出版的《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封面,上面有毛澤東的毛筆籤名。
  • 南哲思享|周嘉昕:經濟學與辯證法之間——政治經濟學批判視角下...
    在《歷史與階級意識》新版序言(1967)中,盧卡奇在回顧自己從該書出版到寫作《關於社會存在的本體論》的理論探索時專門提到要對經濟學和辯證法之間的哲學聯繫作出考察。此外,對這一問題的關注還得益於國內學界近年來的最新研究成果。直接相關的有: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拓展,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發展史研究的推進,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政治經濟學關係問題的深化等。
  • 馬哲第一章第二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在哲學中的偉大變革。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形態和基本特徵  ( 1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於 19 世紀 40 年代, 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①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社會階級條件。 19 世紀以來, 生產力高度發展, 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矛盾日益激化。
  • 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來源的20本書
    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在建立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繼承和發展了許多前人的理論成果,主要包括古代唯物主義、法國古典唯物主義、德國古典哲學和近代自然科學領域的大家及其著作。今天,小編精選了其中的11位思想大家和他們的經典著作20本,與大家一起重溫經典,重溫那些年馬克思主義哲學走過的路。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和基本特徵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哲學,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2、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細胞學說、生物進化論,這三大發現在建立和證明唯物辯證的自然觀方面起了決定性作用,進而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學基礎。
  • 專科要考研——哲學複試,《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1.哲學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11.認識論的不同主張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把實踐觀和辯證法引入認識論。實踐是人能動的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的感性活動。從實踐出發,以工具性為主要特徵的勞動在認識的發生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 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黑格爾與馬克思
    作者簡介:吳曉明,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暨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當這部以「關於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研究」為副標題的著作對「梅林-普列漢諾夫正統」的「庸俗馬克思主義」展開大規模的抨擊時,其全部思想內容正是圍繞著馬克思辯證法這個樞軸來轉動的:就像這部著作的主旨在於闡揚馬克思辯證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一樣,它在學術上引人注目地依循「馬克思直接銜接著黑格爾」這一問題來制訂方向,並且最終將現時代的社會-歷史進程把握為無產階級「階級意識」的辯證法——即成為歷史之「同一的主體-客體
  •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一、 單項選擇題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偉大貢獻是()  A 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 B 創立了唯物史觀  C 確立了辯證法的科學地位 D 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  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  A 從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發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
  •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新境界
    習近平強軍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在軍事領域中的生動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揭示規律、認識真理的強大思想武器。軍事哲學思維是軍事領域抽象度最高的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可謂「認識之認識、方法之方法」。
  •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
    黃枬森是當代中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哲學史家和哲學教育家。他的哲學思想和學術貢獻主要集中於《哲學筆記》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與辯證唯物主義研究、人學研究和文化研究等方面。這些研究具有共同的旨趣和特徵,就是特別注重並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