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古代還是現代,西方還是東方,一直存在著唯物與唯心的爭論,究竟這個世界和人的思維是唯物還是唯心呢?是意識第一呢還是物質第一呢?
針對這些問題,哲學詩畫從一位網友那裡挑選了他的部分精華論述,一起來看看他是如何理解和分析的。
網友論存在與意識,以及物質的概念:
物質從哲學範疇上講,指的是不依賴於人們的意識而存在,又能為人們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自然界和社會中千差萬別的事物,都是物質的不同表現形態。物質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只能在一定的條件下從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
以上只是人們對物質的一般定義,其實,在整個宇宙的運作過程中,物質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也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層級。在整個宇宙的循環過程中,只有狹義的物質才參與循環,即狹義的物質存在著造物主,一個統領萬物的主宰者,它是被其它的存在者,經過共同的融合、推動、演化創造出來的,這個創造的最直觀過程就是宇宙黑洞的爆炸。而廣義的物質是不參與宇宙循環的,即在整個宇宙空間中,以質量代表的物質永遠守恆。因此從廣義的物質理論出發,唯物主義是放置四海的真理。但是從狹義的物質理論出發,意識又不一定依賴於物質的存在而存在,所以在這裡過於強調唯物論又是錯誤的。因此在論證唯物論和唯心論之前,必須先要明確物質的概念,這才是前提。
如果物質的概念搞不清楚,就去論證唯物和唯心,那基本都是盲人摸象,都只能看到事物的其中一個側面。
關於存在與意識,有三個層次:
1,宇宙大爆炸前,物質與能量不分的,叫勢能,以無的形式存在,大爆炸後,產生物質與能量。作為最小單位的粒子,量子,量子有了糾纏現象,如果把糾纏現象看出一種意識,這種意識也是依附於量子之中,有了量子的存在,才有糾纏現象這種意識的存在,如果沒有量子,也就不存在獨立的糾纏現象,存在決定意識,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2,地球上的有機物質,經過風雨雷電的長時間作用,產生了單細胞,單細胞有了吞噬和複製功能,這是宇宙自然的意識產生,從此宇宙產生了意識,具體到我們這個地球有了意識,這種意識按照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這種科學規律,才有了多細胞生物體,軟體生物,脊椎生物,直到人類這種生物,遵循量積累,質飛躍的規律,經過進化和生物大爆炸,意識這種東西由簡單的單細胞吞噬和複製,最後產生了人類這種高級意識。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這是顛簸不破的真理。
3,低級意識依附在低級物質上,高級意識依附在高級物質上。什麼絕對的意識,絕對的精神,上帝創造的意識,都是無知的,沒有科學根據的。脫離了物質,任何其他事物都無法存活。西方那些哲學家,回過頭來看他們的東西,除了專業專家作為研究外,簡直是浪費生命。根本沒有可取之處。我們許多學哲學的人學了一輩子,竟然並不懂得哲學,不會用這種宏觀科學,來觀察世界觀察事物,卻把那謬誤,當作真理和學問,實在可笑。
結論——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先有物質,後有意識。因為宇宙與天體是物質的,不是神創的,科學的解釋是「大爆炸」理論;生物起源是物質的,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從單細胞邁向多細胞、從無脊椎動物走向脊椎動物的過程;人的產生也是物質的,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社會也是物質的,因為社會是人組成的,人也是來自於隸屬自然的物質世界。
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精神僅僅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是被動的,是第二性的;沒有肉體,就不會有靈魂,不會有精神;
二者的辯證關係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會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看完了以上論述,你覺得這位網友說的對嗎?你認為物質第一,還是精神或意識第一呢?對於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你如何看呢?歡迎後臺一起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