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物質的概念?明白這點才能論證唯物和唯心,不然都是盲人摸象

2020-10-18 哲學詩畫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西方還是東方,一直存在著唯物與唯心的爭論,究竟這個世界和人的思維是唯物還是唯心呢?是意識第一呢還是物質第一呢?

針對這些問題,哲學詩畫從一位網友那裡挑選了他的部分精華論述,一起來看看他是如何理解和分析的。

網友論存在與意識,以及物質的概念:

物質從哲學範疇上講,指的是不依賴於人們的意識而存在,又能為人們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自然界和社會中千差萬別的事物,都是物質的不同表現形態。物質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只能在一定的條件下從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

以上只是人們對物質的一般定義,其實,在整個宇宙的運作過程中,物質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也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層級。在整個宇宙的循環過程中,只有狹義的物質才參與循環,即狹義的物質存在著造物主,一個統領萬物的主宰者,它是被其它的存在者,經過共同的融合、推動、演化創造出來的,這個創造的最直觀過程就是宇宙黑洞的爆炸。而廣義的物質是不參與宇宙循環的,即在整個宇宙空間中,以質量代表的物質永遠守恆。因此從廣義的物質理論出發,唯物主義是放置四海的真理。但是從狹義的物質理論出發,意識又不一定依賴於物質的存在而存在,所以在這裡過於強調唯物論又是錯誤的。因此在論證唯物論和唯心論之前,必須先要明確物質的概念,這才是前提。

如果物質的概念搞不清楚,就去論證唯物和唯心,那基本都是盲人摸象,都只能看到事物的其中一個側面。

關於存在與意識,有三個層次:

1,宇宙大爆炸前,物質與能量不分的,叫勢能,以無的形式存在,大爆炸後,產生物質與能量。作為最小單位的粒子,量子,量子有了糾纏現象,如果把糾纏現象看出一種意識,這種意識也是依附於量子之中,有了量子的存在,才有糾纏現象這種意識的存在,如果沒有量子,也就不存在獨立的糾纏現象,存在決定意識,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2,地球上的有機物質,經過風雨雷電的長時間作用,產生了單細胞,單細胞有了吞噬和複製功能,這是宇宙自然的意識產生,從此宇宙產生了意識,具體到我們這個地球有了意識,這種意識按照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這種科學規律,才有了多細胞生物體,軟體生物,脊椎生物,直到人類這種生物,遵循量積累,質飛躍的規律,經過進化和生物大爆炸,意識這種東西由簡單的單細胞吞噬和複製,最後產生了人類這種高級意識。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這是顛簸不破的真理。

3,低級意識依附在低級物質上,高級意識依附在高級物質上。什麼絕對的意識,絕對的精神,上帝創造的意識,都是無知的,沒有科學根據的。脫離了物質,任何其他事物都無法存活。西方那些哲學家,回過頭來看他們的東西,除了專業專家作為研究外,簡直是浪費生命。根本沒有可取之處。我們許多學哲學的人學了一輩子,竟然並不懂得哲學,不會用這種宏觀科學,來觀察世界觀察事物,卻把那謬誤,當作真理和學問,實在可笑。

結論——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先有物質,後有意識。因為宇宙與天體是物質的,不是神創的,科學的解釋是「大爆炸」理論;生物起源是物質的,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從單細胞邁向多細胞、從無脊椎動物走向脊椎動物的過程;人的產生也是物質的,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社會也是物質的,因為社會是人組成的,人也是來自於隸屬自然的物質世界。

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精神僅僅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是被動的,是第二性的;沒有肉體,就不會有靈魂,不會有精神;

二者的辯證關係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會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看完了以上論述,你覺得這位網友說的對嗎?你認為物質第一,還是精神或意識第一呢?對於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你如何看呢?歡迎後臺一起留言,探討。

相關焦點

  • 客觀的唯心與主觀的唯物:兩個主義的功與過!
    在許多的觀念中,根本分不清什麼是唯物主義和什麼是唯心主義,這兩個主義在人們的思想意識裡是混在一起的一團爛泥,怎能把它們分得開。問:你這不是混淆兩個主義的概念嗎?它們可是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的。答:唯物主義使人便捷高效地認識和把握物質世界,但以認識的片面性和對人自身的忽略為代價;唯心主義注重自身和獲得自我的精神世界,但以人的主觀意志和存在的事實真相相對峙為代價;唯物主義桎梏了人,唯心主義放縱了人;唯物主義沒有人的存在,唯心主義只有人的存在;唯物主義使人不忍其重,唯心主義使人不堪其輕;唯物主義拜物,唯心主義拜神;唯物主義使人沒有未來,唯心主義使人迷失在現在
  • 唯心和唯物有著怎樣的辯證關係?
    唯心和唯物有著怎樣的辯證關係?在我看來,沒有唯心,均是唯物。比如說,神,靈魂,鬼魂,我都看到了,能說是唯心嗎?還有報應,我也看到了,能說是唯心嗎?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要考察一個時代,就要考察一個時代的物質生產方式。物質的因素是根本的因素,但是其他因素並不是完全無關的因素,只是從屬的因素。
  • 精神或物質,都是錯覺
    《緣起贊 略釋》17(接昨天)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一張長方形的桌子是真實的物體,它就應該在任何情況、任何時間、任何空間都存在,但桌子的存在卻是有條件的,它必須存在於我們人類的普通感官之中。如果沒有人類感官的感知,它就不存在。
  •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唯物唯心
    《唯物論與唯心論》是提綱的開篇,其中討論了(一)哲學上的兩軍對戰,(二)唯心論和唯物論的區別,(三)唯心論的發生與發展的根源,(四)唯物論發生與發展的根源。筆者按如上四大板塊精簡整理,如感興趣建議閱讀原著。(一)全部的哲學史,都是唯心論和唯物論這兩個互相對抗的哲學派別的鬥爭和發展的歷史,一切的哲學思潮和派別,都是這兩個基本派別的變相。
  • 在量子力學中,沒有唯心和唯物觀念的區別
    一個從未聽過的理論怎麼能反物理呢.從來就沒有反物理,只有力學或物理的定義,量子力學本身就是平行並且系統化的一個理論物理世界從來都不反人類,人類自己才是反物理的。本人對量子力學不甚了解,只談物理的角度的看法:任何事物都是先有本質,後有表象,表象只是對本質的呈現,本質永遠是先有物理規律,後有表象,表象是自然規律的最高化。就好比你站在馬路邊上把我的頭撞掉,我還是會把你頭再撞一次。對這個問題不是很專業,試著分析一下。物理學本來就是先有現象後有規律,還是先有規律後有現象。
  •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否有正確和錯誤之分?大家怎麼認為呢?
    心外無一物,我思故我在,認知至理解,常常都有限,唯有疑心重,時勢造天才,突破有時機。 物外唯有物,實踐驗真理,自然可認知,意識為能動,科學辨真偽,方式孤立分科學,究深卻單一,唯有跨界合,才可看整體,整體出真理。 唯心和唯物都是人類明珠式的認知方式,此起披伏的伴隨人類發展而延伸,讓每個迷茫時期都有一座燈塔指引沒有什麼不好,就讓它們一直這麼陪護人類在不斷的變化中走下去。
  • 科學研究和科學應用,這兩個領域的「科學」的概念是有差別的
    有了定義,就可以建立邊界條件,才能把原本無規律的客觀世界,變成近似有規律的的局部。這點很重要,第一,集合的建立隨意性很大,只要能在客觀世界的信息系統上,找到與之對應的集合就可以。第二,一個理論的核心數學內容可能沒錯,但在應用的時候,可能又會犯暈,把不能化在一個信息系統內的元素,搞在一個集合裡,結果還是會出錯。
  • 【無神論與有神】第二問 基督徒信神,是唯物還是唯心?
    首先介紹一下唯物論和唯心論,然後再從聖經的角度,來看對人的剖析和對自然界客觀的認識。 唯物論  哲學上的兩大派別是唯物論和唯心論。唯物論堅持宇宙中只有物質,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世界的統一性在於物質性,物質的存在決定意識,人的思想都是隨著物質的。
  • 我們要如何看待和理解暗物質和暗能量?
    然而,隨著人類科學發展所遇到的許多無法以唯物觀解釋的現象,令所謂自稱絕對唯物主義的科學觀,也不得不思考宇宙是否真的存在不可見形態的所謂「暗物質」,和不可見物質存在卻有能量表現的所謂暗能量了!只是無不諷刺的是,唯物才有見識的唯物觀,又怎可能見識毫無物質形態的所謂暗物質或暗能量呢?以人類所謂的唯物認識手段,是不可能對「暗物質、暗能量」有真正意義上的認識的!
  • 正確認識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
    編者按:很多人在理解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概念的時候,總是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理解,然而這兩個詞是從西方翻譯過來的,翻譯的不是很準確,這就造成了人們對其望文生義,造成了一些片面的理解,而且很多人認為有神論就是唯心主義,那到底事實是不是這樣的呢?本文小編和大家探討一下。
  •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哪個是正確的?你有什麼看法?
    所謂的物質都是人的主觀所認識的存在,不同時空的人所認識的物質是不同的,你怎麼能說物質是客觀的,或曰是絕對的?稱物質是獨立於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更是一種沒有根據的狂妄臆斷。心外無物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哲學論述,表達了人——歷史的匆匆過客——對無限時空的敬畏態度。
  • 十八世紀英國的主觀唯心論和不可知論,對還是錯?拿來還是摒棄?
    在德國的萊布尼茨推出科學的經驗主義之後,英國在18世紀發展出了唯心論,其中以洛克的經驗哲學為代表,對以往的理性哲學給予了全面的衝擊和重塑,逐漸地,經驗論開始分為兩支,走向了兩個系統和方向都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條導致了18世紀法國的唯物論,另一條導致了洛克和大衛·休謨的主觀唯心論和不可知論。
  • 唯心和唯物主義本質上要解決什麼問題?意識形態科學文化藝術誦
    辯證唯物主義者解決的是人的生存的物質需求和思想漸近大公無私的問題,是從物質到精神的科學文明進步的問題。所謂唯心主義,其本質是信神信主,修佛修道,解決的是永久生命的靈魂去向問題。沒有一個物質的基礎,就不可能達到由精神的不斷修心,在到更高物質世界的展現。當然寺廟裡的僧妮可能是化緣,也可能是自食其力在保障身體健康下,不斷精進,以達到從低境界到高境界物質的同化。從信的精神世界到身心高境界的物質天國世界。幾千年來,自古就有修佛修道,成仙成佛成道的歷史事列。人生也就是幾十年的壽命。
  • 20考研政治之唯物論之哲學的基本問題和不同流派
    哲學其實就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這裡面包含兩個方面:思維和存在(也可以表述為意識和物質)何為第一性,即誰是世界的本原。這是區分唯物和唯心的標準。第二: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這是區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 哲學中一些困擾人們的常用概念,什麼是存在?什麼是唯心?
    我們每個人都會對哲學產生適當的興趣,但是總是被一些專業詞彙困擾,就不再往前邁進,今天就大概解釋下哲學中常見的一些概念。【註:參考《西方哲學史,從蘇格拉底到薩特》】直觀對自我、外部世界、價值或形上學的真理的直接的,無中介的認識,不要界定觀念,論證結論和建立推論。如一加一等於二、三角形有三條邊等直接被大眾接受的觀點都是直觀的。
  • 意識是物質的特徵,物質和精神是一性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認識到,沿著唯物世界觀來研究意識,只能走進死胡同,因此,必須要改變西方實證科學的世界觀,轉向東方哲學的世界觀。這是近年來思想界、學術界的一個新的發展趨勢。對比,新興科學動態,和邊緣科學的一些論調,還是應了那句話:科學的盡頭是玄學。很多在說這個段子:科學家花了幾千年登上山頂,卻發現佛學家已經在等著他們了。
  • 到底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你怎麼看?
    科學上講,物質覺得意識,因為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是意識的載體!而哲學上並不這麼認為,哲學的理念是意識可以決定意識,意識可以獨立於物質而存在,這也是唯心主義思想,與唯物主義針鋒相對。長期以來,唯物與唯心貌似勢不兩立,但本質來說就是世界觀和宇宙觀的不同。不過目前科學界的主流思想是唯物主義,也就是世界是物質的,這裡的物質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看得見的物質,而是指客觀存在性!簡單說就是,宇宙的存在是客觀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當然也不會受意識的影響,宇宙是實實在在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