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會對哲學產生適當的興趣,但是總是被一些專業詞彙困擾,就不再往前邁進,今天就大概解釋下哲學中常見的一些概念。
【註:參考《西方哲學史,從蘇格拉底到薩特》】
唯心主義
認為精神是世界的終極實在的觀點,與唯物主義相對。
直觀
對自我、外部世界、價值或形上學的真理的直接的,無中介的認識,不要界定觀念,論證結論和建立推論。如一加一等於二、三角形有三條邊等直接被大眾接受的觀點都是直觀的。
唯物主義
這種理論認為物質構成世界上存在一切事物的基礎。所以物質和物質力量的結合可以說明實在的一切方面,包括思想的本性、歷史和經濟事件的過程,以及建立在身體感官愉悅和物質充裕基礎上的戒指標準;它反對將精神或心靈以及自然中的理性目的置於首位的觀念。
形上學
關於實在的最高本性問題的哲學分支。與致力於研究自然的不同層面的科學不同,形上學超越特殊的事物去追問更加一般的問題,如:自然的背後是什麼,事物如何形成,事物的存在意味著什麼,是否存在一個不發生變化因而是知識確定性的基礎的領域。
實體
一個分離的、獨立的事物;它構成現象的基礎;是作為事物的其他屬性的基礎的本質。
存在
形上學的一個一般術語,指終極的實在或實存。真正的存在在柏拉圖看來,就是永恆理念的領域。
存在主義
20世紀的一種哲學運動,其主要代表是薩特和龐蒂。對薩特來說,存在主義的中心論題是「存在先於本質」,即人作出具體決定並選擇做什麼事情從而規定他們自己之前,人並沒有被給定的身份。
經驗論
這種理論認為,經驗是一切知識的源泉,因此,它否認人具有先天的知識,也否認人可以通過運用理性來推理出知識。
理性主義
這種哲學觀點強調人的理性無須藉助感覺印象而把握世界基本真理的能力,與經驗論為兩大陣營。
本體論
對存在的研究,它來自古希臘語「ontos」和「logos」,前者的意思是「存在」,後者的意思是「科學」,這一研究與形上學領域有關。
一元論
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實體的觀點;唯心和唯物主義多是一元論。一元論與二元論和多元論相對。
現象
某物將自身顯現於我們的感官的情狀,與它真實的實在相對。例如,船槳在水中顯得是彎的,但它實際上並不是彎的。
本體界
與現象界相對的真實世界。根據康德的看法,本體界是不可知的。
決定論
它主張每個事實以至整個宇宙都是由先前的事實或事件決定或引起的;人的行為和歷史事件嚴格遵循因果律或必然聯繫。所以,根據這種觀點,人並不具有自由意志或產生獨立或真正選擇的能力。
天賦觀念
天生就有的觀念,我們不需要來自經驗的證明便知道這些觀念。
虛無主義
認為不存在任何價值的觀念。在尼採看來,「上帝之死」所帶來的是絕對的價值觀念和客觀、普遍的道德法則的否棄。
後現代主義
當代大陸哲學的理論,它反對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來的這樣的一種假定:世界能以一種統一的系統來加以解釋。
相對主義
這種觀點認為根本不存在絕對的知識,真理對於每一個個體、社會群體或歷史時期都不一樣的,因而是相對於認知主體的具體情況而定的。
唯我論
這個詞來自拉丁語「solus」和「ipse」,前者的意思是「獨自(alone)」,而後者是「自我(self)」的意思。唯我論主張一切存在的知識的本源完全只是自我,它有時會導致這樣的結論:自我是唯一的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