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學中的自在之物是什麼?它是怎麼提出來的?

2021-01-10 哲學探索

前言:自在之物是推論的「存在」, 康德認為若做出自在之物存在這種推論則只有建立在反科學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而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任務是從形而上的高度講清楚:什麼認識?什麼是基礎的科學的認識方法? 《純批》從人的先天的認識過程開始到」解構-還原「先驗的認識機能,從而在根本上講清楚我們自己與客體世界之間實際上是有界限的。康德講出了我是誰(先驗普遍的我)? 客體世界是怎樣像我顯現而被我納入我自己的觀念中的。 哲學是一本哲學史,這是一本記載著人類智慧進程的愛智慧的歷史,我們稱讚康德,誇讚其偉大,但是康德的成就顯然也是站在前人的基礎上」批判—分析「,」繼承—推演「出自己的關於」先天綜合命題何以可能的?「偉大著作。

佛是不可知的,因而也是wuziti

自在之物是怎麼推論出來的?

基於《純粹理性批判》的業已得出的結論,簡單來說 :1.人可以有客觀直觀,這個客觀的直觀是先驗感性論一章所得出的結論,客觀直觀的含義:人類所有的經驗在拋除屬於相對性的人的感覺的部分而只留下不隨認識主體的變化而變化的基於先驗時空的內感官屬性的直觀。也叫先驗感性。

或者具體的說在人的五官中,只有視覺和觸覺可以作為為知性機能提供有認識事物本質的可能的材料,而其餘三種感官(嗅覺、味覺、聽覺)則沒有這種便利(這個結論是叔本華說出來的)。

2.人雖然可以直觀到物體的存在,但是若要將物體以某種因果關係連接起來,也就是說要認識物體,這個認識、這個將物體用因果鏈連接起來形成某種關係的主觀能動性還是來自於人,來自於知性範疇。因為物體是不會將因果關係自在的顯現給我們(—休謨)。(那麼,因果顯然就不是來自於上帝、佛祖。 )

所以又可以說:①人類若要認識自然界,那麼就要直觀到自然界的物體,首先要看到這些物體存在,這個自然界是可直觀到的,所以自然界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說康德是唯心主義的那是基本沒有完全把握到康德的論證過程,康德哲學是認識論意義上的,唯心或者唯物主義是本體論哲學的會有的區分)

②自然界的規律、因果概念的發現是人賦予的,因果來自於人的認識。且只有人會問因果。

康德羅列出了知性的四組範疇(質、量、關係、模態)來解析出人的認識;知性機能是知性的能力,主要指人在認識事物的時候自動使用的對世間物體的關係進行把握的能力。

自然界本身有沒有物自體?自然界本身有沒有一個一以貫之的「萬物之靈」隱藏在背後主宰萬物運行?無從知曉。 我們能夠知曉的是可以憑藉我們已有的認識機能知曉的,僅此而已。任何人妄想不靠這種科學的認識去把握世界的話,那就會常常陷入到幻象的迷霧中,把自己為人的主體性喪失。

有兩種說法:一.物自體存在,實際上是指自然界的存在;二.而說物自體不存在是指「萬物之靈」不可知而不存在。但康德的物自體是指後者。

《完》

相關焦點

  • 哲學世界中存在一個「物自體」,看看哲學家康德、叔本華怎麼說
    叔本華受到了康德哲學的巨大影響,甚至認為他的整個哲學都是解決康德物自體的問題的,他認為意志就是自在之物,即物自體。 本文試著從康德哲學中的物自體問題,叔本華對物自體的批判和發展三方面來探究叔本華對物自體的新認識及康德批判哲學對叔本華哲學的影響。
  • 康德的「批判哲學」為什麼那麼牛?都講了些什麼?
    三大批判的重點及所要回答的問題《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即經驗內的知識),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知識,並使其成為現實之可能的必要條件外,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哲學家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
  • 康德哲學的先驗邏輯是什麼?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 ,它的偉大之處,在於能幫助人們鑑定,什麼知識是真正的知識,什麼知識是假知識,什麼知識根本就不值得叫知識。而我們中國,就正缺少這麼一個康德。所以我們中國大量的文獻中記錄下來的東西,幾乎都是假知識。比如說,中國的二十四史,從《史記》 開始,《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一直到《清史》 、《民國史》 ,這些歷史它所記錄的都是些什麼呢?
  • 德國古典哲學: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
    康德把這種對傳統認識論的顛倒稱之為認識論中的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自在之物和現象可見,康德在回應休謨的挑戰時對認識論所作的最重要的戰略性調整就在於把現象和自在之物分割開來,我們所認識的只是現象,自在之物不可知。但現象自有現象的規律,只要我們滿足於現象的知識,我們就能夠克服對這些知識的懷疑論而建立起它們在現象界的普遍必然性和客觀性(這兩者在康德看來是一回事)。
  • 康德的「自由」、「物自體」及其他
    我們逐句地研讀、討論,讀到「導論」第二節「哲學的一般領域」中有一段話:    「然而,這兩個不同的領域,固然不在它們的立法中,但卻在它們關於感覺界的諸效用中不斷地相互掣肘,不構成一個領域,原因是:自然概念固然在直觀裡表述它的對象,但不是作為物自體,而是作為單純的現象;與此相反,自由概念固然在它的對象裡表述一個物自體,卻不能使它在直觀裡表現出來,
  • 康德哲學是對休謨的突破性嘗試,但其先驗觀未必是科學的
    康德面臨的問題是需要"一方面限制休謨的懷疑論,另一方面限制教條主義"。他還要回答前面提到的兩個問題。康德哲學也是從"什麼是知識"、"知識如何可靠"入手的。不同的是,他開始從理性主義所擅長的"人的理性"的角度來闡發。他說,知識總是以判斷的形式表現出來,其中有肯定,也有否定。但不是每個判斷都是知識。
  • 近代西方哲學的巔峰:維也納學派思想來源於康德
    它在內容上可分為二大部分: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在先驗分析論中主要討論知性問題,在先驗辯證論中主要討論理性問題。康德所謂的知性是指主體自我對感性對象進行思維,將特殊的、沒有聯繫的感性對象加以綜合,使之成為有聯繫有規律性的科學知識的一種先天認識能力。
  • 在康德之前道德哲學中的「善」是怎麼樣的?
    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尋求美德共相、善的理念開始,直到中世紀經院哲學,至善一直在西方哲學中佔據著核心地位。它不僅是真理和價值的根源,而且也是人們追求的最高目的。到了近代,哲學核心儘管逐步由至善轉換為自由,但是在康德之前,至善仍然是本體論的核心。
  • 康德哲學的現代意義
    今年是康德逝世200周年。在以反傳統著稱的20世紀西方哲學中,無論是英美哲學還是大陸哲學都對康德青睞有加,對他的研究甚至超過任何一位古典哲學家,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異數。 200多年前的康德哲學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意義何在?
  • 【轉載】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道德形上學基礎...
    所以康德說:「因此為了使我的意願成為善的我必須做什麼,對此我根本用不著任何超人的機敏。……我只是問自己:你也能夠願意使你的準則成為一條普遍的法則嗎?」雖然這時我們還看不出對這一普遍立法原則的敬重的根據是什麼,但「我們已經在普通人類理性的道德知識中獲得了它的原則,雖然這理性並未想到把這一原則以如此普遍的形式分離出來,但實際上總是念茲在茲,將其用作自己評判的準繩。」
  • | 康德先驗哲學對時間的變革
    康德的先驗哲學,變革了時間觀,作為感性純直觀的時間,給這個問題的思考提供了另一種路徑。但這種作為絕對存在的時間就是「萬物之王」,在時間裡的人,也和物一樣,受因果律的約束,沒有自由可言。時間變成了人的存在方式,一切都遵循時間的安排,取消了人的自由。
  • 為什麼說康德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上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場劃時代意義的革命,被稱為「哥白尼式革命」,它顛覆了傳統的哲學思想,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哲學思路。這場就是偉大哲學家康德的貢獻,他引領了哲學發展的新方向,影響了一大批後來的哲學家,在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一、康德哲學是如何產生的?
  • 康德哲學是二元認識的哲學
    康德我們的知識來自於內心的兩個基本來源,其中第一個是感受表象的能力(對印象的接受性),第二個是通過這個表象來認識這些對象的能力(概念的自發性);通過第一個來源,一個對象被給予我們。通過第二個來源,對象在與那個(作為內心的單純規定的)表象的關係中被思維。所以直觀和概念構成我們一切知識的要素。以至於概念沒有以某種方式與之相應的直觀,或直觀沒有概念,都不能產生知識。這兩者要麼是純粹的,要麼是經驗性的。
  • [美學]康德的哲學——從啟蒙時代到浪漫主義的轉向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處於德國啟蒙運動的高潮,被視為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者。康德是個處於經院裡玄想的學者,以主觀唯心的方式試圖調和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對立。康德的思想體系龐大,且充滿矛盾之處,他首先將統一的概念拆解,再試圖調解它們。
  • 如何理解康德的「先驗哲學」?
    二百多年前,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闡述了一種哲學,叫「先驗論」。這一哲學打破了人們幾千年來的慣常思維,他不是做一般的形上學思考:主體與客體的分析,唯物或唯心的一個兩分法的分析;而是一個反轉,拋開經驗性的東西,純粹探究人心性底下的認識能力。一般稱康德這個哲學知識,為知識背後的知識。它是經驗性知識後面得出來的知識,即先驗的知識。
  • 為什麼康德的哲學被稱為「哥白尼革命」?
    例如,看到眼前的蘋果會問「蘋果是什麼?」「蘋果好吃嗎?」「蘋果有多重?」這些問題所詢問的,都是存在於「我」身外的事物本質或狀態。「認識論」和「觀念論」注意的焦點,則在「我」內在。例如:我怎麼知道這是蘋果、蘋果怎麼會以這種模樣出現在我面前等等。具體會詢問的象是「我怎麼看得見蘋果?」「我眼前看見的蘋果,真的存在於我身外嗎?」等。
  • 在康德與黑格爾間閱讀馬克思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理念;布洛赫;共產主義;辯證法;封閉;行人;批判;闡釋;康德哲學 作者簡介:   自盧卡奇以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黑格爾式的闡釋模式逐漸佔據主導地位。該模式試圖恢復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法要素,藉此批判第二國際以實證主義為基礎的經濟決定論等封閉了無產階級革命可能性的理論。
  • 再談康德的物自體-從一元絕對到多元絕對
        物自體是康德批判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在康德的批判哲學中,物自體是自在的,它的重要作用是刺激我們的感官,提供種種感性材料,並由純粹先驗的感性、知性和理性的製作,生成我們的認識。
  • 康德的偉大之處——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
    首先康德是一位理科生,然後才是一位哲學家。理科生比較一根筋,以為堅實的邏輯和精確的分析一定會趨向真理。然而研究自然現象與研究人類心靈是完全不同的,康德道德哲學的生硬也是因為研究對象的混淆,這在西方是一種文化傳統。
  • 讀《世界哲學史》8——康德哲學(三大批判)
    前言至此,我們已經來到一個新時代的開端,西方哲學在這一時期康德這裡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轉折點,不可思議的是,這一切都是由一個人的思想引起的。你可以在這張圖中看到這個時期的具體位置。康德認為這對於其他純粹的數學定理也同樣適用,對自然科學、形上學也適用,實際上形上學的目的就是想提供超越經驗的認識。於是康德提出了純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問題:既然先天綜合判斷是存在的,那它是如何可能(如何獲得)的?很明顯它涵蓋以下幾個問題:純粹數學是如何可能的?純粹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形上學是如何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