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自在之物是推論的「存在」, 康德認為若做出自在之物存在這種推論則只有建立在反科學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而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任務是從形而上的高度講清楚:什麼認識?什麼是基礎的科學的認識方法? 《純批》從人的先天的認識過程開始到」解構-還原「先驗的認識機能,從而在根本上講清楚我們自己與客體世界之間實際上是有界限的。康德講出了我是誰(先驗普遍的我)? 客體世界是怎樣像我顯現而被我納入我自己的觀念中的。 哲學是一本哲學史,這是一本記載著人類智慧進程的愛智慧的歷史,我們稱讚康德,誇讚其偉大,但是康德的成就顯然也是站在前人的基礎上」批判—分析「,」繼承—推演「出自己的關於」先天綜合命題何以可能的?「偉大著作。
自在之物是怎麼推論出來的?
基於《純粹理性批判》的業已得出的結論,簡單來說 :1.人可以有客觀直觀,這個客觀的直觀是先驗感性論一章所得出的結論,客觀直觀的含義:人類所有的經驗在拋除屬於相對性的人的感覺的部分而只留下不隨認識主體的變化而變化的基於先驗時空的內感官屬性的直觀。也叫先驗感性。
或者具體的說在人的五官中,只有視覺和觸覺可以作為為知性機能提供有認識事物本質的可能的材料,而其餘三種感官(嗅覺、味覺、聽覺)則沒有這種便利(這個結論是叔本華說出來的)。
2.人雖然可以直觀到物體的存在,但是若要將物體以某種因果關係連接起來,也就是說要認識物體,這個認識、這個將物體用因果鏈連接起來形成某種關係的主觀能動性還是來自於人,來自於知性範疇。因為物體是不會將因果關係自在的顯現給我們(—休謨)。(那麼,因果顯然就不是來自於上帝、佛祖。 )
所以又可以說:①人類若要認識自然界,那麼就要直觀到自然界的物體,首先要看到這些物體存在,這個自然界是可直觀到的,所以自然界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說康德是唯心主義的那是基本沒有完全把握到康德的論證過程,康德哲學是認識論意義上的,唯心或者唯物主義是本體論哲學的會有的區分)
②自然界的規律、因果概念的發現是人賦予的,因果來自於人的認識。且只有人會問因果。
康德羅列出了知性的四組範疇(質、量、關係、模態)來解析出人的認識;知性機能是知性的能力,主要指人在認識事物的時候自動使用的對世間物體的關係進行把握的能力。
自然界本身有沒有物自體?自然界本身有沒有一個一以貫之的「萬物之靈」隱藏在背後主宰萬物運行?無從知曉。 我們能夠知曉的是可以憑藉我們已有的認識機能知曉的,僅此而已。任何人妄想不靠這種科學的認識去把握世界的話,那就會常常陷入到幻象的迷霧中,把自己為人的主體性喪失。
有兩種說法:一.物自體存在,實際上是指自然界的存在;二.而說物自體不存在是指「萬物之靈」不可知而不存在。但康德的物自體是指後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