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多年前,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闡述了一種哲學,叫「先驗論」。這一哲學打破了人們幾千年來的慣常思維,他不是做一般的形上學思考:主體與客體的分析,唯物或唯心的一個兩分法的分析;而是一個反轉,拋開經驗性的東西,純粹探究人心性底下的認識能力。一般稱康德這個哲學知識,為知識背後的知識。它是經驗性知識後面得出來的知識,即先驗的知識。就是說,康德這個先驗哲學,是不摻雜任何經驗性的知識的,他是對人類心性的認識能力做一個純粹的考察,他說的那個知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只有在經驗性的知識上反轉來思考,才能體會到康德這個先驗的知識。所謂的「先驗」知識,就是在經驗之前的知識。然而,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沒有經驗,何來知識?這個先驗知識,是什麼樣的知識?康德說得那麼有理有據,我們就不得不好好地探討了。
也許有人會質疑,兩百多年前的哲學,與現代的電腦科學技術有什麼聯繫,這不是什麼胡扯吧?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檢討康德的哲學,你會發現,康德的哲學,確實是電腦如何成為可能的理論基礎。下面我們就康德的先驗論進行分析,看是否與電腦的程式理論技術有關,是不是電腦軟體成為可能的理論基礎?
什麼是先驗哲學?(der 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
首先要理解什麼叫「先驗」?
康德在他的「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的「導言」中,就解釋了這個「先驗」的東西。
我們先來看康德說的一句話:
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這是不能置疑的。」但是他把話題一轉,說:「是否有這種不依靠經驗,乃至不依靠任何感官印象的知識,這至少是需要更慎密地去審查的一個問題,而且是不能立即輕率答覆的問題。這樣的知識稱為「驗前的」(a priori),而且有別於經驗性的知識,經驗性的知識是起自驗後(a posterion)的,即在經驗中有其起源的。
當年康德這個證明,我們今天來看都有些不可思議,不是說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嗎?那你要說的是沒有經驗的知識,這是什麼知識呢?我們稱之為」知識背後的知識」,或稱」使知識成為可能的知識」。康德在經驗性知識後面看到另一種知識,即驗前(先驗)的知識。我們從康德這句話可以看出,人類的知識,都是經過我們的頭腦思維後發生出來的。沒有經驗,就沒有知識,這是可以肯定的。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假如外面一片空無,我什麼都沒有看到,也沒有體驗到什麼東西,我的頭腦會產生什麼知識嗎?沒有。只有我看到某物,我腦袋才能產生某物的知識。我看到一條狗,我才有狗的知識。沒有東西經過我的思維,我是不會有知識的。
這就是康德說的:
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這是不能置疑的。
康德還認為,沒有出現,就沒有知識,這與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是一個道理。但他卻認為,還有一種知識,是「驗前」的,即在經驗發生之前的一種知識。可見康德說的哲學,是沒有經驗知識的哲學,這種沒有發生經驗性之前的知識。是什麼知識呢?這種知識,可以稱為「知識的知識」,或說「產生知識的知識」。康德在知識後面看到另一種知識,即驗前(先驗)的知識。這種知識用普通一般的思維來求知,是辦不到的。用康德的話說,這是「不能立即輕率答覆的問題」。需要用一種特別的思維方式,即思維的反轉,才能求證出來。康德就把它證明出來了。所以我們要研討、探明康德的先驗哲學,就不要採取慣常的思維方式,不要從經驗性的知識,進行形上學的辯證思考,而是從先驗的、純粹的認識能力去思考。即是說,純粹研究腦袋那個認識程式。這個心性有什麼東西,能使我們認識外界的事物,使我能夠擁有知識?
康德說「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這是不容置疑的」。但他探討的,不是這種經驗後的知識,而是沒有發生經驗之前的知識。不是說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嗎?沒有經驗,我們何來知識呢?康德說的,不是很矛盾嗎?這裡,我們就看出康德哲學的玄妙來了。他原來要探討的,是驗前的知識。即「先驗的」知識,在經驗還沒有發生之前的知識。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我還沒有去認識事物之前,我的腦袋有什麼東西,可以使我能認識這樣那樣的事物成為可能?康德的所謂「批判」,就是探討腦袋裡潛藏的:「我們的認識是如何可能?」的知識。這就是康德的先驗哲學:人類心性底下潛藏的認識能力。
我們知道康德的先驗哲學,原來是講我們人還沒有認識之前,腦袋裡裝有什麼東西,我們人只有具備這些東西,才有可能去認識事物,認識世界。這就好比說,我們有一臺電腦,想要它給我們提供某種知識,那麼,電腦是否也要裝有某一知識的程式系統呢?這一程式,它是我們還沒有應用電腦之前,就預先裝在電腦裡的。待我們應用它時,輸入訊息,它就可以給予我們想要的知識了。這個純程式知識內容的東西,就是先驗的,它不包含我們應用過出現的知識,純粹是程式內容的知識。我們拿電腦來做說明,就很容易理解康德這個「先驗」哲學的東西了。這個預先裝在電腦裡的程式,就是先驗的,純粹的程式內容,沒有涉及到運用後的一點內容。我們說,這個程式有一個形式,有一個範疇,它要有概念、聯繫、連結、綜合、統一的功能,它的運作是有法則和規律的。這一切運作,一定包涵一套先驗邏輯(電腦程式的邏輯,目前多是數學的編碼)。沒有一套先驗邏輯,程式不可能有法則、有規律地進行運作。我們也就得不到所要的知識。所以,我們反過來看康德所說的「先驗論」,就如電腦程式裡的知識。他是專門探討人類心性這個認識的程式。如此反思,我們就好理解康德的先驗哲學了。
我們打開電腦,我們應用它時,輸入什麼東西,它會給我們什麼知識。這時,我們來個反轉思考:電腦裡面有什麼東西,能夠給我們這樣的知識呢?通常我們想到的,就是電腦有硬體,軟體,有一個應用程式。這個程式,有與人一樣的思維法則與規律。比如我們打開電腦象棋與人大戰,人走這一步,它就走那一步,最後還是它贏了。我們就想,電腦裡有什麼東西呢?它竟能如此戰勝我們?它裡面一定裝有什麼東西,即有一種先驗的東西。這種東西在我們還沒有應用電腦前,它就裝在電腦裡面的。這個電腦象棋,就是「電腦象棋博弈程式」。康德的先驗哲學,就是探討人類心性這個認識程式的東西。
我們對人的認識能力,通常反省也只到此表面的東西:人有一個活的身體,有感受能力,腦袋會思想,可以認識各種各樣的事物。更進一步的,就從心理學分析:人有感性,受到外界對象的刺激,就有印象、知性通過印象進行推論、判斷,就得出概念。此外,心性還有記憶、聯繫、意向、情感、興趣、愛好?等等功能。這些探討,都是帶有經驗性的知識進行分析論斷的。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兩分法:是心決定客體呢?還是客體決定心的意識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心理學分析。
由此而引發哲學的唯物論與唯心論:是心決定事物,還是外界客體決定心而產生概念?而康德的「先驗論」,與唯物論與唯心論不同,他是將經驗性的東西排除在外的,做一種純粹的先驗哲學批判。康德對先驗的東西規定非常嚴格。一旦發現帶有一丁點經驗性的東西都不能放入他的批判哲學。他說:我們把所謂驗前知識理解為不是不依賴某一次經驗的知識,而是絕對不依賴任何經驗的知識。與這種知識相對立的就是經驗性的知識。經驗性的知識只是驗後才有其可能的,即通過經驗才有可能。當沒有任何經驗性的東西參雜其中時,驗前的知識就稱為純粹的。例如,「一切變化都有其原因」這個命題,雖然是一個驗前的命題,但是卻不是一個純粹的命題,因為變化乃是一個概念,只能從經驗得來。」
所以我們在研討先驗論時,要特別注意區分經驗的與驗前的(a priori),區分經驗性的與純粹性的不同,單就認識程式裡純粹性的東西做學理的分析,這樣才能理解康德的純粹批判哲學。如果我們還在糾葛一般的形上學辯證做思考,就遠離了康德「先驗哲學」的原理了。學界不少人理解康德的「先驗」就是不可理喻的東西,似乎「先驗」就是神秘、不可理解的東西,這就把康德的「先驗」理解錯了。可以說,康德的「先驗論」,在今天來看,儘管還有些問題他看得不是很清楚,有些問題他走向偏差了,以至於犯了常識的錯誤。(如他說感性不能認識事物、圖形法對於概念的構想等,我認為是錯誤的。下面我將論到)。但總體來說,康德的「先驗論」是有根有據的,他是用科學的方法論證出來的,並沒有將「先驗」視為神秘的,不可理喻的東西。
康德從經驗性的知識中,反思出人腦有一個先驗的知識。他把這種驗前的知識稱為純粹的。它與經驗性知識是有區別的。如何正確判斷純粹知識與經驗性知識呢?它有一個標誌:「經驗告訴我們的是事物「如此如此」,而不是事物「不能不如此」,那麼,第一,如果有一個命題,在思想它時,是作為必然的命題而被想到的,它就是一個驗前判斷,而且,如果它除了從一個具有必然判斷的有效性的命題得出外,不能從任何命題得出來。它就是一個絕對驗前的判斷。其次,經驗永遠不能給它的判斷以真正的、嚴格的普遍性。因此,我們只能正當地說,就我們迄今所觀察到的為止,某某條規則是沒有例外的,如果用嚴格的普遍性來想到某個判斷,即在不容許有任何可能的例外這種方式上來想它,它就不是從經驗得出來的,而是絕對驗前有效的了。
這話我們如何理解呢?我們試舉趙高指鹿為馬來說,為什麼人人內心都知道趙高牽出來的動物是鹿而不是馬?這個「不能不如此」的判斷,可以說在我們的腦袋早就有一個形式(form),也可以這樣說,在我們的腦袋,早就有各種動物的純粹概念。這個鹿的實體概念,印證到我們腦袋那個鹿的純粹概念,而不可能印證到馬的純粹概念。所以它就得出一個絕對必然的判斷,它一定是鹿而不是馬,內心那個判斷是不能否定的。所以康德說,「因此,由於這個實體概念用來迫使我們承認它的這個必然性,我們就毫無選擇,只得承認這個概念是處在我們驗前知識的能力裡的。」
康德說的這個必然的、普遍性的純粹知識,就是「先驗」的東西。它藏在我們的腦袋裡面,不為人所知。也就是說,我們的心性有某種能力,有哪些法則、規律?他才能認識事物。這些東西在我們還沒有去認識事物之前,就存有在我們腦袋裡面的,就是先天就存在我們的腦袋之中。因為它不是經驗後才有的,在經驗沒有發生之前就存在,所以就叫「先驗」的。康德就是從這個「先驗性」知識論述他的先驗哲學的。為了把這種先驗性知識與經驗性知識區分,康德就把先驗的知識稱為「純粹的」,有別於經驗性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