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康德的「先驗哲學」?

2021-01-10 獨視角

二百多年前,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闡述了一種哲學,叫「先驗論」。這一哲學打破了人們幾千年來的慣常思維,他不是做一般的形上學思考:主體與客體的分析,唯物或唯心的一個兩分法的分析;而是一個反轉,拋開經驗性的東西,純粹探究人心性底下的認識能力。一般稱康德這個哲學知識,為知識背後的知識。它是經驗性知識後面得出來的知識,即先驗的知識。就是說,康德這個先驗哲學,是不摻雜任何經驗性的知識的,他是對人類心性的認識能力做一個純粹的考察,他說的那個知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只有在經驗性的知識上反轉來思考,才能體會到康德這個先驗的知識。所謂的「先驗」知識,就是在經驗之前的知識。然而,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沒有經驗,何來知識?這個先驗知識,是什麼樣的知識?康德說得那麼有理有據,我們就不得不好好地探討了。

也許有人會質疑,兩百多年前的哲學,與現代的電腦科學技術有什麼聯繫,這不是什麼胡扯吧?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檢討康德的哲學,你會發現,康德的哲學,確實是電腦如何成為可能的理論基礎。下面我們就康德的先驗論進行分析,看是否與電腦的程式理論技術有關,是不是電腦軟體成為可能的理論基礎?

什麼是先驗哲學?(der 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

首先要理解什麼叫「先驗」?

康德在他的「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的「導言」中,就解釋了這個「先驗」的東西。

我們先來看康德說的一句話:

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這是不能置疑的。」但是他把話題一轉,說:「是否有這種不依靠經驗,乃至不依靠任何感官印象的知識,這至少是需要更慎密地去審查的一個問題,而且是不能立即輕率答覆的問題。這樣的知識稱為「驗前的」(a priori),而且有別於經驗性的知識,經驗性的知識是起自驗後(a posterion)的,即在經驗中有其起源的。

當年康德這個證明,我們今天來看都有些不可思議,不是說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嗎?那你要說的是沒有經驗的知識,這是什麼知識呢?我們稱之為」知識背後的知識」,或稱」使知識成為可能的知識」。康德在經驗性知識後面看到另一種知識,即驗前(先驗)的知識。我們從康德這句話可以看出,人類的知識,都是經過我們的頭腦思維後發生出來的。沒有經驗,就沒有知識,這是可以肯定的。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假如外面一片空無,我什麼都沒有看到,也沒有體驗到什麼東西,我的頭腦會產生什麼知識嗎?沒有。只有我看到某物,我腦袋才能產生某物的知識。我看到一條狗,我才有狗的知識。沒有東西經過我的思維,我是不會有知識的。

這就是康德說的:

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這是不能置疑的。

康德還認為,沒有出現,就沒有知識,這與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是一個道理。但他卻認為,還有一種知識,是「驗前」的,即在經驗發生之前的一種知識。可見康德說的哲學,是沒有經驗知識的哲學,這種沒有發生經驗性之前的知識。是什麼知識呢?這種知識,可以稱為「知識的知識」,或說「產生知識的知識」。康德在知識後面看到另一種知識,即驗前(先驗)的知識。這種知識用普通一般的思維來求知,是辦不到的。用康德的話說,這是「不能立即輕率答覆的問題」。需要用一種特別的思維方式,即思維的反轉,才能求證出來。康德就把它證明出來了。所以我們要研討、探明康德的先驗哲學,就不要採取慣常的思維方式,不要從經驗性的知識,進行形上學的辯證思考,而是從先驗的、純粹的認識能力去思考。即是說,純粹研究腦袋那個認識程式。這個心性有什麼東西,能使我們認識外界的事物,使我能夠擁有知識?

康德說「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這是不容置疑的」。但他探討的,不是這種經驗後的知識,而是沒有發生經驗之前的知識。不是說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嗎?沒有經驗,我們何來知識呢?康德說的,不是很矛盾嗎?這裡,我們就看出康德哲學的玄妙來了。他原來要探討的,是驗前的知識。即「先驗的」知識,在經驗還沒有發生之前的知識。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我還沒有去認識事物之前,我的腦袋有什麼東西,可以使我能認識這樣那樣的事物成為可能?康德的所謂「批判」,就是探討腦袋裡潛藏的:「我們的認識是如何可能?」的知識。這就是康德的先驗哲學:人類心性底下潛藏的認識能力。

我們知道康德的先驗哲學,原來是講我們人還沒有認識之前,腦袋裡裝有什麼東西,我們人只有具備這些東西,才有可能去認識事物,認識世界。這就好比說,我們有一臺電腦,想要它給我們提供某種知識,那麼,電腦是否也要裝有某一知識的程式系統呢?這一程式,它是我們還沒有應用電腦之前,就預先裝在電腦裡的。待我們應用它時,輸入訊息,它就可以給予我們想要的知識了。這個純程式知識內容的東西,就是先驗的,它不包含我們應用過出現的知識,純粹是程式內容的知識。我們拿電腦來做說明,就很容易理解康德這個「先驗」哲學的東西了。這個預先裝在電腦裡的程式,就是先驗的,純粹的程式內容,沒有涉及到運用後的一點內容。我們說,這個程式有一個形式,有一個範疇,它要有概念、聯繫、連結、綜合、統一的功能,它的運作是有法則和規律的。這一切運作,一定包涵一套先驗邏輯(電腦程式的邏輯,目前多是數學的編碼)。沒有一套先驗邏輯,程式不可能有法則、有規律地進行運作。我們也就得不到所要的知識。所以,我們反過來看康德所說的「先驗論」,就如電腦程式裡的知識。他是專門探討人類心性這個認識的程式。如此反思,我們就好理解康德的先驗哲學了。

我們打開電腦,我們應用它時,輸入什麼東西,它會給我們什麼知識。這時,我們來個反轉思考:電腦裡面有什麼東西,能夠給我們這樣的知識呢?通常我們想到的,就是電腦有硬體,軟體,有一個應用程式。這個程式,有與人一樣的思維法則與規律。比如我們打開電腦象棋與人大戰,人走這一步,它就走那一步,最後還是它贏了。我們就想,電腦裡有什麼東西呢?它竟能如此戰勝我們?它裡面一定裝有什麼東西,即有一種先驗的東西。這種東西在我們還沒有應用電腦前,它就裝在電腦裡面的。這個電腦象棋,就是「電腦象棋博弈程式」。康德的先驗哲學,就是探討人類心性這個認識程式的東西。

我們對人的認識能力,通常反省也只到此表面的東西:人有一個活的身體,有感受能力,腦袋會思想,可以認識各種各樣的事物。更進一步的,就從心理學分析:人有感性,受到外界對象的刺激,就有印象、知性通過印象進行推論、判斷,就得出概念。此外,心性還有記憶、聯繫、意向、情感、興趣、愛好?等等功能。這些探討,都是帶有經驗性的知識進行分析論斷的。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兩分法:是心決定客體呢?還是客體決定心的意識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心理學分析。

由此而引發哲學的唯物論與唯心論:是心決定事物,還是外界客體決定心而產生概念?而康德的「先驗論」,與唯物論與唯心論不同,他是將經驗性的東西排除在外的,做一種純粹的先驗哲學批判。康德對先驗的東西規定非常嚴格。一旦發現帶有一丁點經驗性的東西都不能放入他的批判哲學。他說:我們把所謂驗前知識理解為不是不依賴某一次經驗的知識,而是絕對不依賴任何經驗的知識。與這種知識相對立的就是經驗性的知識。經驗性的知識只是驗後才有其可能的,即通過經驗才有可能。當沒有任何經驗性的東西參雜其中時,驗前的知識就稱為純粹的。例如,「一切變化都有其原因」這個命題,雖然是一個驗前的命題,但是卻不是一個純粹的命題,因為變化乃是一個概念,只能從經驗得來。」

所以我們在研討先驗論時,要特別注意區分經驗的與驗前的(a priori),區分經驗性的與純粹性的不同,單就認識程式裡純粹性的東西做學理的分析,這樣才能理解康德的純粹批判哲學。如果我們還在糾葛一般的形上學辯證做思考,就遠離了康德「先驗哲學」的原理了。學界不少人理解康德的「先驗」就是不可理喻的東西,似乎「先驗」就是神秘、不可理解的東西,這就把康德的「先驗」理解錯了。可以說,康德的「先驗論」,在今天來看,儘管還有些問題他看得不是很清楚,有些問題他走向偏差了,以至於犯了常識的錯誤。(如他說感性不能認識事物、圖形法對於概念的構想等,我認為是錯誤的。下面我將論到)。但總體來說,康德的「先驗論」是有根有據的,他是用科學的方法論證出來的,並沒有將「先驗」視為神秘的,不可理喻的東西。

康德從經驗性的知識中,反思出人腦有一個先驗的知識。他把這種驗前的知識稱為純粹的。它與經驗性知識是有區別的。如何正確判斷純粹知識與經驗性知識呢?它有一個標誌:「經驗告訴我們的是事物「如此如此」,而不是事物「不能不如此」,那麼,第一,如果有一個命題,在思想它時,是作為必然的命題而被想到的,它就是一個驗前判斷,而且,如果它除了從一個具有必然判斷的有效性的命題得出外,不能從任何命題得出來。它就是一個絕對驗前的判斷。其次,經驗永遠不能給它的判斷以真正的、嚴格的普遍性。因此,我們只能正當地說,就我們迄今所觀察到的為止,某某條規則是沒有例外的,如果用嚴格的普遍性來想到某個判斷,即在不容許有任何可能的例外這種方式上來想它,它就不是從經驗得出來的,而是絕對驗前有效的了。

這話我們如何理解呢?我們試舉趙高指鹿為馬來說,為什麼人人內心都知道趙高牽出來的動物是鹿而不是馬?這個「不能不如此」的判斷,可以說在我們的腦袋早就有一個形式(form),也可以這樣說,在我們的腦袋,早就有各種動物的純粹概念。這個鹿的實體概念,印證到我們腦袋那個鹿的純粹概念,而不可能印證到馬的純粹概念。所以它就得出一個絕對必然的判斷,它一定是鹿而不是馬,內心那個判斷是不能否定的。所以康德說,「因此,由於這個實體概念用來迫使我們承認它的這個必然性,我們就毫無選擇,只得承認這個概念是處在我們驗前知識的能力裡的。」

康德說的這個必然的、普遍性的純粹知識,就是「先驗」的東西。它藏在我們的腦袋裡面,不為人所知。也就是說,我們的心性有某種能力,有哪些法則、規律?他才能認識事物。這些東西在我們還沒有去認識事物之前,就存有在我們腦袋裡面的,就是先天就存在我們的腦袋之中。因為它不是經驗後才有的,在經驗沒有發生之前就存在,所以就叫「先驗」的。康德就是從這個「先驗性」知識論述他的先驗哲學的。為了把這種先驗性知識與經驗性知識區分,康德就把先驗的知識稱為「純粹的」,有別於經驗性的知識。

相關焦點

  • 名師佳作丨謝地坤:如何理解康德哲學 ——《純粹理性批判》中一些概念的辨析與翻譯
    一是《純粹理性批判》是批判哲學的奠基之作,其中很多名詞和術語都有獨特而又含混的意義,與後來相對比較成熟的費希特、謝林、尤其是黑格爾的著作相比,如何翻譯和處理這些概念和術語,就顯得更加複雜和困難一些。二是國內學界對康德哲學中的一些概念缺少辨析,有些人甚至不讀原著就發議論,引來了一些不必要的爭議,嚴重影響了對康德哲學的理解。
  • 鍾漢川:胡塞爾的空間構成與先驗哲學的徹底性
    但是,知覺空間的構成依賴於身體的構成,幾何空間所依賴的觀念化活動則將康德的「形式—賦予」功能轉變成了「意義—構成」,並在現象學還原中表現出身體性的含混性和意義的雙側性。這使得其意識的回溯方向存在著不同理解,先驗哲學的徹底性具有不同面相,所以,胡塞爾的空間構成,其徹底性不是導致空間理解的統一性,而是多樣性。
  • 「康德先驗哲學及其歷史效應」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為推動中國學者對自己的哲學傳統的反思與轉化,推動中國哲學在當代的發展,2018年11月10日-11日,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2018年年會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舉行。本屆年會主題為「康德先驗哲學及其歷史效應」。  會議由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主辦,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承辦。
  • 讀《世界哲學史》8——康德哲學(三大批判)
    康德這句話所描述的就是他的《純粹理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現在,讓我們開始《純粹理性批判》的學習吧!《純粹理性批判》將從幾個基本的概念開始,便於理解;然後就是他提出純粹理性批判問題;緊接著介紹先驗感性論的空間、時間、數學的可能;然後是先驗分析論的感性和知性、範疇、純粹知性概念的演繹、判斷力、自然科學的可能;進而是先驗辨證論接近形上學的可能。
  • 解讀康德先驗觀念論的名著中譯本問世
    《康德的先驗觀念論:一種解讀與辯護》一書初版於1983年,隨即成為康德研究重要的著作之一,被譽為由美國哲學家撰寫的關於《純粹理性批判》的「最全面和最紮實的」著作,標誌著康德研究的重要轉折。先驗觀念論(transcendental idealis,此前通常譯作「先驗唯心主義」等),是康德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 非歐幾何對康德先驗哲學的超越丨及對康德先驗綜合判斷的再批判
    近現代數學的發展打破了歐幾裡得的時空觀,對於其中公理的不證自明的絕對真理性受到了嚴重動搖,人們發現公理不再是絕對正確的真理,公理竟然也存在經驗性質,這是一個石破天驚的發現,它顛覆了人們幾千年以來的信仰,直接導致了對於公理合法性的思考,應該如何為公理正名呢,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尤其是對於康德的先驗綜合判斷的再思考
  • ——康德先驗哲學的引出
    康德認為,人類是具有先於所有經驗的知識的,但這又如何可能呢?以下是我的一些見解。仔細思索,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認識好像全都是來自經驗的,無論是視覺的、聽覺的或味覺的認識等全都在經驗中有其來源。因此,如果說人類可能具有先於一切經驗的知識,我們必定會感到十分困惑。
  • 阿佩爾及其「先驗論證」:作為「話語論辯」的哲學意義
    歐洲近代哲學於此分裂開來:歐洲大陸理性主義者把哲學和哲學方法歸於「形式化」,而英國經驗主義者把哲學和哲學方法歸於「總體化」。  康德清楚地意識到了近代哲學的這樣一種分裂的格局。他在方法上採取了一種折中的策略,也可謂一種綜合策略。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方法論」部分,康德是從「定義」角度來區分哲學與科學的,力圖把哲學的定義與科學(數學)的定義區別開來。
  • | 康德先驗哲學對時間的變革
    康德的先驗哲學,變革了時間觀,作為感性純直觀的時間,給這個問題的思考提供了另一種路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都是康德的心頭好,他既不願意看到科學受到質疑,更不願意犧牲人的自由,他的先驗哲學意圖拯救「現象」,捍衛「自由」,把時間變成了」人的時間」。
  • 康德哲學的先驗邏輯是什麼?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 裡面提出了先驗邏輯。康德哲學有三個最基本的特點:一個是他強調人類知性的先驗性;一個是他強調人類理性認識的現象性;還有一個就是他強調事物本身的「物自體」的不可知性。正是因為這樣,人們把他叫做是先驗論者,不可知論者,懷疑論者。這「先驗」兩個字對整個人類的思維,簡直產生了偉大的革命,康德自己稱這是哥白尼式的思維革命。它打破了以前的邏輯論和哲學論。
  • 德國古典哲學: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
    因此,德國古典哲學對以往哲學的一個最顯著的超越,就在於對主體能動作用的有意識的強調,對理論和實踐的關係的高度重視,以及由此出發對自由和必然的關係問題的深入探討。所以,德國古典哲學在它的創始人康德那裡一開始就提出了主體和客體的最基本的同一性即認識的同一性是如何可能的問題。康德認為,認識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即主體符合於客體;但主體如何能夠符合於客體?
  • 康德哲學是對休謨的突破性嘗試,但其先驗觀未必是科學的
    康德面臨的問題是需要"一方面限制休謨的懷疑論,另一方面限制教條主義"。他還要回答前面提到的兩個問題。康德哲學也是從"什麼是知識"、"知識如何可靠"入手的。不同的是,他開始從理性主義所擅長的"人的理性"的角度來闡發。他說,知識總是以判斷的形式表現出來,其中有肯定,也有否定。但不是每個判斷都是知識。
  • 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先驗分析理論·原理分析理論
    在先驗感性理論中,康德闡述了他對感性的新觀點,即存在先天的純粹感性形式時空,所有感性內容都形成於形式基礎上。然後,在感性獲得了內容之後,下一步就是讓智力工作。首先,必須確定知性的合法性,因為感性作為與外界事物關係的直接窗口,是容易理解的,但知性又如何能有客觀性呢?康德首先在先驗分析中解決了這個問題。
  • 蔡文菁:在先驗觀念論與常識實在論之間
    在《心靈與世界》一書的開頭,麥克道爾稱他關心的是如何為「現代哲學的某種典型焦慮」——有關心靈和世界的關係——提供治療。(McDowell,1996,p.xi)在明斯特講座中,他指出這一焦慮是先驗的而非認識論意義上的(McDowell,2000,p.3);他的哲學探究並不在於為知識尋求保障,而是回應一個康德式的追問:思維指向客觀世界或具有經驗內容是如何可能的①。
  • 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先驗知覺理論1
    在明確了自己的目標之後,康德關注的是「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這件事。其背後的思想實質是人的主體性是否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起作用。通過確定人類固有的綜合判斷,我們也可以確定人類理性在認知過程中的能力和邊界。在引言的最後,康德將問題分為四個部分,並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對它們進行了討論。首先要解決的是「純粹數學是如何成可能」。
  • 康德努力證明,先驗綜合判斷是可能的,普遍必然性知識是可能的
    康德認為,知識就是判斷,但不是所有判斷都是知識。傳統判斷分為兩種: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分析判斷的賓詞闡明的只是主詞已包括的東西,如一切孕婦都是女性,因此它們不產生知識。綜合判斷的賓詞並不包含在主詞中,例如,物體都有重量。綜合判斷能擴充人類的知識,但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也不能構成知識。
  • 近代西方哲學的巔峰:維也納學派思想來源於康德
    先驗邏輯與邏輯實證主義(以下文章作者:張仲濤,博士,南京工業大學教授)先驗邏輯是康德的先驗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先驗邏輯是研究關於科學知識的邏輯條件的學說,是關於怎樣獲得科學知識的方法論學說,它系統地探討與研究了從人類的認識能力和認識結構方面尋找科學知識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基礎。
  • 先驗範疇是在時間上先於經驗嗎?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精讀—邏輯
    康德在其《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感性論中提出了空間和時間的先驗直觀形式,在先驗分析論中提出了著名的十二範疇。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被康德標以先驗二字,對此很多人都很困惑——究竟先驗是指在時間上早於經驗還是其他什麼?
  • 羅素:先驗的知識如何可能
    康德是大家公認的近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他經歷了七年戰爭和法國大革命,但是他在東普魯士哥尼斯堡講授哲學的事業卻一直沒有間斷過。他最出色的貢獻就是創造了他所自稱為「批判的」哲學,這種哲學首先肯定這樣一個事實,就是有各種各樣的知識,然後探討各類知識如何成為可能的問題。此外又根據探討所得的答案,演繹出許多有關宇宙性質的形上學的結論。這些結論是否全部有效當然可以懷疑。
  • 論當代科學哲學動態先驗論路徑的實用主義闡釋及其超越的可能性
    摘要:在當代科學哲學的發展過程中,與自然主義相對的先驗論進路的影響逐漸擴大,這一新路徑試圖將自然主義理論結構的平等原則打破,而主張分層性與功能化先驗原則。隨之,理論先驗基礎的闡釋問題成為核心議題,如何對知識的先驗性做出進一步的解釋說明構成這一進路發展前景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