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自由」、「物自體」及其他

2021-02-20 無處不哲學

  與清華大學彭岡君一起讀康德《判斷力批判》,他用一個新的英譯本,我用過去對照德文原文讀過的中譯本。我們逐句地研讀、討論,讀到「導論」第二節「哲學的一般領域」中有一段話:

  

  「然而,這兩個不同的領域,固然不在它們的立法中,但卻在它們關於感覺界的諸效用中不斷地相互掣肘,不構成一個領域,原因是:自然概念固然在直觀裡表述它的對象,但不是作為物自體,而是作為單純的現象;與此相反,自由概念固然在它的對象裡表述一個物自體,卻不能使它在直觀裡表現出來,所以兩者中任何一個都不能從它的客體裡(甚至於從思維著的主體裡)獲得一個作為物自身的理論認識,或者,如物自身那樣,成為超感性的理論認識,人們固然必須安置這個觀念作為一切經驗對象的可能性的基礎,卻不能把這觀念自身提高擴大成為知識。」(中譯本,第12頁,譯文無大誤)

  這段話的總體意思是康德常強調的基本思想,並不難懂,說的是自然和自由、現象和本體(質)之間的非立法性制約關係。康德先說自然作為對象固然可「直觀」,但不是「物自體」,只是「現象」,這個意思也好懂,但他接著說「與此相反,自由概念固然在它的對象裡表述一個物自體,卻不能使它在直觀裡表現出來」,這句話的前半句,如何理解?「物自體」不能在「直觀」裡表述出來,這是康德常說的基本意思,好懂;可是那句一帶而過的「自由概念固然在它的對象裡表述一個物自體」卻要費點思考,而康德在這裡似假定讀者已經很懂得的樣子,未多作解釋。我在這句話上,作了一些發揮,彭岡君覺得有些意思,建議把它寫出來,於是就有這篇短文。

  為什麼說:「自由概念固然在它的對象裡表述一個物自體?」「自由」與「物自體」是什麼關係?當然,我們都知道,康德的「物自體」不可知,不是「知識」的事,——「因為」它不是知識的事,「所以」它就是「實踐」的事;「知識」講「必然」、「自然」,「所以」「實踐」就講「自由」、「道德」——過去的理解,似乎就是這樣的「推論」出來的。顯然,這種「因為」、「所以」的關係,不能平息我們的問題。為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理解什麼叫「自由」。

  康德意義上的「自由」,首先是一個「否定」的力量,不是那種「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怡然自得的「境界」。「自由」是要「擺脫」些東西,從那些東西裡「解脫」出來,那麼,「擺脫」、「解脫」些「什麼」?「自由」是「擺脫」、「解脫」那眼前的、現成的東西,「自由」就是對那眼前、現成的東西(現實)說:「不」、「不對」、「不行」。這是「自由」的基本的、哲學性的意義。從這裡,我們可以引伸出一些有意義的意思來。

  首先,這個意義上的「自由」,說明了、顯示了一個更高級的「理性」領域在。「自由」不僅是「隨心所欲」,不僅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它只是表明:支配人(的行為)的,不僅僅是眼前的、當下的現成的「事實」。譬如說,人餓了要吃東西,如果眼下有麵包,那麼,拿起來就吃;如果沒有,就去找,就去買,總之,我們受「飢餓」的支配。然而,如果在一些條件下,譬如,是敵人給的麵包等等,那麼,我寧可餓死也「不」拿來吃,於是有伯夷、叔齊的故事。這個故事,說明人受一個比「飢餓」更高級的「律令」支配。「飢餓」是「自然」的,但那更高級的「律(令)」則是「非自然的」——「理性」的。所以,我們說,恰恰是人們在說「不」字時,最為清楚地顯示了人不僅是「自然」的,而且是「理性」的。

  其次,我們還看到,「自由」這個「否定」的力量,還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因而是「無限的」。「無限」不是1,2,3,4,5⋯⋯的「無限」,所以不是「無限膨脹」,為所欲為;「自由」(理性)的「無限」,是說「不受任何限制」,就是人們「可以」對一切現存的、眼前的事實(事物)說「不」——雖然人並不總是說「不」,但它天生就是「被」許可(可以)對一切現實、現有的東西說「不」的。「不」(否定)是人作為人的天賦的權利,所以「自由」也是一種(理性)的力量(power)、權力(right)。人,只有人,保留了對一切現成的東西說「不」的權利,儘管他並不總是在用這種權利,或者甚至說,多數人、在多數的時候,並不使用這種權利。

  那麼,這種對「自由」的理解,和「物自體」又有什麼關係?

  當人們運用這個「自由」權對現存的東西說「不」字時,蘊含了這樣一個意思:這個現存的東西「不對頭」,「不合適」,總之「不行」。「不對」、「不行」,乃是說,它——這個現存的東西,「本不該(不應)是這個樣子」,它——這個現存的東西,「本該(應)」是「另一個」樣子的。

  這樣,我們就貼近了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了:這個「現存的東西」,原來只是「現象」;那個由「自由」顯示出來的「本該」、「本應」「另一個樣子」,乃是「物自體」—Dingeansich。Dingeansich就是那個「本」,那個「該」,那個「應」「是」的東西。

  所以,從「自由」的角度來看,那些既成的、當下的事實、事物,不過是一些「現象」,是一些表層、表面的東西,而還「應」有一些深層次的、「本來」的東西在「現象」的背後;那麼,這些在既成事物(現象)的「背後」的「應是」的東西又是些「什麼」東西?

  康德告訴我們,這些「應是」的東西,是「不可知」的。在康德看來,我們能夠知的,只是那些「現象」。這裡所謂「知」,是「對象」提供感性的直觀,人「接受」過來,按照必然的規則來加以綜合,因而一切的「知識」,必須要有感性把材料提供出來,形成「直觀」;但那「應是」的東西,源出於(理性)「自由」,它只是提供對感性、現存的東西說「不」的權力,至於具體倒底「應是」些「什麼」,它並不過問。當然,康德也承認,人們可以從對現存事物的知識中推測——預見到事物——現象變化發展的前景,或者可以有一個合乎科學知識的設計方案,以自己的勞作,將其實現出來,這時這些「方案」、「前景」可就是「知識」的產物,自然是可以「直觀」的。不過,這些在康德看來,都屬於「科學知識」、「現象」的範圍裡,而並非「物自身」,理由是:一旦這些方案、前景「實現」了,「自由」的「理性」仍然有權對它們說「不」,仍然可以說「不對」、「不行」。所以這些比較而言更為「完滿」的現實事物,仍不是「物自體」。「物自體」仍在它們的「背後」,不能得到「直觀」。「物自體」不是「比較出來的,因而不是「相對」的,而是「絕對」的。

  「本應是些什麼」,當然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理想」,但它們不是一些具體的、可以直觀的觀念——設計方案、前景,因為「自由」要保留它那不受限制的「否決權」,所以它並沒有具體的、可以實現的「理想」,而是堅持著對現實事物說「不夠理想」。在這個意義上,「自由」永遠是「理想的」,不是「現實的」。

  「自由」的「理想」,也不可「想像」(Imagine)為一個「大而無當」(或通常意義上的「至大無外」)的「全(體)」,不可「想像」為無限「膨脹」的「氣球。」「自由」的「理想」(ideal),不是「意象」(image);因此,它的「無限性」,也不僅僅是「無限大」,而只是「不受任何限制性」。按照通常「理想」的「模型」製造出來的任何東西,同樣也「限制」不住「自由」的理性和理想。這樣,嚴格意義上的「自由」的「理想」,不可能是一個經驗的「概念」,因而永不能轉化為經驗的「對象」,不可能提供經驗的「直觀」。「自由」的「理想」性,不可「想像」,沒有「意象」。所以,哲學上所說的「無限」,絕不是「想像」的產物。

  在這個意義上,「理性」賦予「人」以「自由」,這種「理性」和「自由」,在「人」對現存事物說「不」、「不行」裡,顯示出來,因為在「理性」看來,現存之萬物,都「本不應如此」,「原本可以不是這個樣子」的;至於「應(該)是一個具體的什麼樣子」,則是人類不斷的努力勞作的過程,是人類生活、生產、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當然是無限的,但人類勞作、人類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當然是無限的,但人類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無限的可能性,正說明人的理性的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人的自由和理性賦予自己的生活、生產、科學、技術發展無限發展的權力。

  人的自由的理想不會在哪一天完全「實現」,作為「自由」的「目的」(目標),只是懸設的「目的」,而不會是現實的「結果」,因而就是那個「目的」之所以為「目的」那個東西,是為「目的性」。這個最為根本的「目的性」,因其不會成為「結果」,而永遠「懸設」在那裡,它是「思想體」—noumenon,不會成為「現實體」—phenomenon。「思想體」因其「非現實性」而成為「理念」(idea),「物自體」是一個「理念」。「理念」因為沒有一個相應的「對象」而永遠被「懸設」在那裡,因而是「懸念」postulation。所以,「物自體」固然也是一個名字(name),也有「意義」,也有「所指」,但「指」的不是具體的現實的事物;但也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abstractconcept),不是從具體事物中「抽」(abstract)出來,或「(綜)合」(con)起來的。在這個意義上,「物自體」這名字,就像「自由」的意思那樣,原本也是「消極的」,而不是「積極的」,「物自體」意味著「現象」的「否定性」。「理念」、「思想體」意味著「經驗概念」和「現實性」之「否定」的方面。「是什麼」總是意味著「本不該是什麼」,而對於「該是什麼」,似乎在科學知識上沒有一個正面的、肯定的回答。康德並且還指出,如果要為「本該是什麼」這個問題給出正面的、肯定的回答,則一定會出現「矛盾」。「物自體」「本應是什麼」以在理論知識上的矛盾性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獨特性,並「防止」說「本不應是什麼」這種「自由」權力被「剝奪」——使之「不受限制」,不受「侵犯。」

  「矛盾」性使「物自體」這個「理念」變得「玄暗」起來,它不可能完全「透明」,在理論上它始終是一個「問題」,而它又是結結實實的「物(自己)」,而不是一個「幻影」。

  不僅如此,「物自體(自己)」不僅不是「虛無縹緲」的,而且是居於「支配」地位的。也就是說,「物自體(自己)」的「理念」,「保證」了人類的「自由」權不受侵犯,從而促進——吸引著人類不斷地努力勞作,努力奮鬥,在這個意義上,竟是「物自體(自己)」「支配」著人類作為「自由者」的「族類」的歷史「命運。」

  這就是說,「物自體(自己)」的問題,只有「自由者」(不受限制者)才提得出來。「飢餓的人」在填飽肚子之後,不再追問「食物」,只有「自由者」才會保持住「否定」的權力,才會有「本應是什麼」的「理念」(理想),才會永遠「懸設」一個「目的(目標)」,而不至於放棄對現存事物的追問。

  「物自體」向「自由者」「顯現」出來,表明它不會成為「現象」的一個部分,不會被人的經驗概念體系所「把握」,也不受運用於經濟世界的法制的支配,「人」無權為「物自體」「立法」,「物自體」不是「人」的經驗世界的「居民」,不服從為這個世界制定的法則。人,即使作為「自由者」,有充分權力說「本不應這個樣子」,而並無充分權力說「本應」何種「樣子。」

  康德說,「物自體」不可「知」(erkenen),但可以「想」(denken)。因為「物自體」不能成為一個經驗的對象來「提供給予」人的感官;而「想」則不需要有這個條件。當然,「知」要「知」些「什麼」,「想」也要「想」些什麼。但,這兩個「什麼」(was,what)是不同的,「物自體」作為「什麼」不向人的「感官」「顯現」,而只向人的「理性」「顯示」(sign,mark)。

  不僅如此,「物自體」似乎只有人在發現「自己」無知時,才「顯示」出來。「物自體」,在康德的意義上,是「知識」的「界限」,是「知識」的「終止」,但卻不是「思想」的「界限」,恰恰相反,「物自體」是「思想」的「開始」。

  對「物自體」的「思」,在康德那裡已經有所指示。「物自體」對「自由」顯示,而「知識」、「科學」只把握「必然」的領域。由「自由」指示的「物自體」不是知識和科學的「對象」,但它卻是「理性」的「對象」,而倒也不是一種朦朧、神秘的「感覺」;恰恰相反,它是純粹理性的,即不雜存任何感覺經驗的。這樣,對「物自體」的「思」,不同於經驗的知識和科學,但卻是最為理性的,是純粹理性的。這種「思」,不是從感覺經驗所給予的「材料」出發,而是從純理性的「自由」出發。


哲學家康德

  康德以後的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發展,都在努力克服康德的「物自體」,要把「本質」與「現象」結合起來,但其出發點不是康德的知識性「必然」,而是理性的「自由」。他們都不能不正視康德所指示出來的問題。費希特在建立其主體先驗知識論體系時,首先提出「A是A」同一性的優越性,因為不問「A」存在(實存)與否,「A是A」的這一命題都是有意義的、對的,以此「擺脫」一切感性材料之必然性,來建立他的「知識學」——他的「Wissenschaft」,已不是經驗之科學知識,而為自由的、理性的「思」。

  黑格爾努力要把握康德「物自體」的意向是非常明顯的,他要使「本質」在通過矛盾、鬥爭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自己顯現出來,使「自在之物」(物自體)轉化為「自為之物」,從而可以以思辨的哲學體系去把握自己,但他的「哲學思辨」和(經驗)「科學理論」也是完全不同的(公眾號「無處不哲學」編輯首發)。在黑格爾看來,只有在克服了感性的限制之後,「科學理論」才能提升為「自由理性」的「思辨」,而「自由的理性」或「理性的自由」正是「精神」(Geist)之本性。

  看來,必然性之經驗科學思維和自由性之理性思維之間的原則區分,在上述思路下已被認定為確定無疑。在這個思路上,我們遇到了本世紀的胡塞爾和海德格爾。胡塞爾提出要「回到事物本身」,表面上看是針對康德「物自體」不可知的,但實際上他是主張把一切的經驗科學——自然科學的知識都要「括出去」,「懸擱」起來,「事物本身」——胡塞爾用的是Sach——才顯現出來,所以他的以「事物本身」為追求目標的「現象學」——一門「嚴格的科學」仍是康德意義上的對「物自體」的「自由」的「思」。

  在本世紀把這個問題想得最清楚的是海德格爾。正是海德格爾仔細研討了不同於科學性理論的歷史性、時間性、自由性的「思」,他有專門的論文——《什麼叫思》討論這個問題;也正是海德格爾,寫了非常精練的短文《對「事物」(Ding)之追問》,在文中他用一種平易的方式指出,再沒有比「物自身」(Dingansich)離我們更「近」的了;說當代的科技發展,可以把最「遙遠」(包括空間和時間的距離)的事物,呈現到我們面前來,但它們對「物自體」卻無能為力,高科技的進步並無助於「什麼是物」這個問題的回答。在這個意義上,海德格爾說,「科學」不是「思想」。海德格爾同樣是將經驗的自然的科學「懸擱」、「括」起來,嚴格劃分「諸存在者」與「(存)在」,使「懸」與「在」在「擺脫」「在者」(使「在」自由)的基礎上,「同一」起來,乃是海德格爾的一個主要思路。對Sein的追問,實際就是對Dingansich的追問,而追問Sein的「思」,就不是抽象概念式的(經驗)科學體系,而是歷史的、具體的同時也是「自由」的「思想」。「自由」在海德格爾為「讓(使)其存在」(Sein-lassen),而不是「使」「諸存在者」存在,就「諸存在者」(Seiende)言,「存在」(Sein)為「什麼也不是」(Nichts)。和「懸擱」、「括出」一樣,這裡仍需一種「否定」的精神,沒有此種「否定」精神,「物自體」、「理念」(Idea)、「存在」(Sein)的問題出不來;(公眾號「無處不哲學」編輯首發)而「否定」精神,又蘊含著追問一個「應該」和肯定答案,儘管這個答案不是任何經驗科學在原則上即能給出的;而如果特別著重從這個「應該」的角度來思考,那麼又會有另一個思路。

  康德把「實踐理性」置於「優越」的地位,他所考慮的側重點正是那個從純粹的(形式的)理性出發的既有否定、又有肯定意味的「應該」,但它因其「純形式」而是空洞的;從積極的「應該」出發,把海德格爾「Sein「中的「應(如何、如此)」著重地來考慮,這似乎是法國列維納斯的思路,他似乎認為既然Seinilya是因為自由的「應該」才顯示出來的,那麼研究「應該」的「倫理學」(ethics)則要早於「存在論(本體論,ontology)。

  這裡,我們對於康德這句話的討論可以暫時告一段落了。康德此處只概括地提到這個意思,因為他估計讀者都已讀過他前兩個「批判」。但這句話不是隨意說的,它蘊含了康德的一個基本思路,而我們作為後來人現在再來讀它,更覺得這個思想是歐洲大陸的哲學家、思想家所一直重視思考的。

相關焦點

  • 哲學世界中存在一個「物自體」,看看哲學家康德、叔本華怎麼說
    叔本華受到了康德哲學的巨大影響,甚至認為他的整個哲學都是解決康德物自體的問題的,他認為意志就是自在之物,即物自體。 本文試著從康德哲學中的物自體問題,叔本華對物自體的批判和發展三方面來探究叔本華對物自體的新認識及康德批判哲學對叔本華哲學的影響。
  • 中國的「道」和西方的「物自體」:中西方哲學思維方式的差異
    比如康德哲學的「物自體」概念和中國文化的「道」範疇可以說明問題。「物自體」是康德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康德認識論哲學、道德哲學的先驗條件。換言之,如果離開「物自體」概念,康德哲學的推論將難以成立。所謂「物自體」是個不可知的「存在」論概念,即「物自體」是事物的存在本身,代表事物的本來面目;但又超出理性認識的範圍,不是知識對象。
  • 再談康德的物自體-從一元絕對到多元絕對
        物自體是康德批判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在康德的批判哲學中,物自體是自在的,它的重要作用是刺激我們的感官,提供種種感性材料,並由純粹先驗的感性、知性和理性的製作,生成我們的認識。
  • 康德哲學中的自在之物是什麼?它是怎麼提出來的?
    前言:自在之物是推論的「存在」, 康德認為若做出自在之物存在這種推論則只有建立在反科學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而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任務是從形而上的高度講清楚:什麼認識?什麼是基礎的科學的認識方法?康德講出了我是誰(先驗普遍的我)? 客體世界是怎樣像我顯現而被我納入我自己的觀念中的。 哲學是一本哲學史,這是一本記載著人類智慧進程的愛智慧的歷史,我們稱讚康德,誇讚其偉大,但是康德的成就顯然也是站在前人的基礎上」批判—分析「,」繼承—推演「出自己的關於」先天綜合命題何以可能的?「偉大著作。
  • 康德、莊子、量子力學:康德為什麼是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康德在著名的《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一種深刻看法,即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像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只能認識和人的感覺經驗有關的現象,那個超出感覺經驗的世界,人的理性是無法認識的。用康德的話說,自然科學只能認識經驗現象界,無法認識物自體。
  • ...學的改造及其意義辨析——兼論奧古斯丁與康德自由意志思想的張力
    有人恰當地指出,「無論奧古斯丁的寫作可能把他引向其他任何言說方式,他將自己置於其間的相關於上帝的第二人稱關係,是他的神學和哲學思想,尤其是他的倫理學的核心。」奧古斯丁倫理學的第二人稱性質決定了其「聖諭論」性質。讓人驚訝的是,康德在其道德律令裡的三條公式裡恰恰用的就是第二人稱形式。「致命一躍」這個術語存在歧義,有另類解讀的空間。費舍爾也注意到了這種歧義。
  • 康德哲學系列:為什麼康德的認識論,可以自稱「哥白尼式革命」?
    Hello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大哲學家康德的思想。前面我們分享了康德為什麼會反對傳統的認識論,因為在傳統的認識論中,我們對真理評估標準是有問題的,有一種循環論證的嫌疑。而康德覺得是我們的視角出問題了,由此康德提出了自稱為「哥白尼式的革命」。
  • 康德努力證明,先驗綜合判斷是可能的,普遍必然性知識是可能的
    康德認為,知識就是判斷,但不是所有判斷都是知識。傳統判斷分為兩種: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分析判斷的賓詞闡明的只是主詞已包括的東西,如一切孕婦都是女性,因此它們不產生知識。綜合判斷的賓詞並不包含在主詞中,例如,物體都有重量。綜合判斷能擴充人類的知識,但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也不能構成知識。
  • 康德的「十二範疇」是在說什麼?
    比如,現在我們就可以用康德和叔本華的哲學來解答:「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個經典問題。正確的思路應該是:既不是雞生蛋,也不是蛋生雞,因為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因果律,而因果律以時空為基礎,時空又是主觀認知的「有色眼鏡」,所以無論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都是錯覺。真相需要我們到「物自體」的世界裡去尋找,而我們的認知能力又受到了嚴格的限制,永遠也認識不到「物自體」。
  • 康德的偉大之處——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
    首先康德是一位理科生,然後才是一位哲學家。理科生比較一根筋,以為堅實的邏輯和精確的分析一定會趨向真理。然而研究自然現象與研究人類心靈是完全不同的,康德道德哲學的生硬也是因為研究對象的混淆,這在西方是一種文化傳統。
  • ——康德時空觀念的引出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將人類的認識能力分為感性、知性和理性,其時空觀念主要是針對感性提出的。感性是接受外部現象的能力,它能藉助外感官和內感官經驗到各種外部和內部現象(在康德哲學中,物體本身即物自體是無法被認識的,我們認識到的只是物自體表現出的各種現象)。
  • 作為西方的倫理學家,康德以自由的觀點,解決主觀與客觀的問題
    由於康德所說的作為自立法自守法的積極意義的自由是對道德法則的遵循,因此,這種自由也就是一種遵循必然性的自由,或者說是一種具有必然性的自由,種把自由與必然統一起來的自由。在這種意義上,康德又把它稱為自由的必然性。在此,康德把人們對自由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他使我們認識到,真正的自由不是某種與必然對立的東西,而是某種與必然性相一致的東西。
  • 近代西方哲學的巔峰:維也納學派思想來源於康德
    理性在康德那裡是指一種要求把握絕對的、無條件的知識,即對自在之物的一種先天認識能力。所謂自在之物在康德看來是存在於人感覺和認識之外的客觀實體。康德認為理性雖然有一種要求認識自在之物的傾向,但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人們只能把握現象世界而不能把握物自體,如果人們真要去把握物自體,只有藉助知性的十二個範疇,此外別無他法。
  • 哲學家康德早在200年前就曾做出預言?
    最近總是有人問我,哲學家康德提出的物自體是不是就是現在的暗物質?我也在網上檢索了網友的一些看法,但是大家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還是不夠深入。為此筆者就認真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我們從最開始的以太慢慢敘說!全文長度剛剛好,讀完一定有收穫!19世紀的最後一天,全球的物理學家們齊聚一堂,共同迎接新的世紀的到來。
  • 康德哲學的現代意義
    對康德來說,所有這些問題亦可以歸結為這樣一個問題 在嚴格受自然法則限制的世界上,人究竟有沒有自由,有沒有不同於一般自然存在物的價值和尊嚴 康德之所以把問題集中在自由問題上,是因為在他看來自由才是促使形上學產生的源泉和動力。就此而論,康德所面臨的問題是形上學問題,也是我們稱之為「終極關懷」的問題。康德曾經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把哲學問題歸結為三個問題:1、我能認識什麼?2、我應該做什麼?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時間與空間」是人類的主觀認知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主要提到了:哲學的認知思維,介紹了「經驗、經驗到、經驗對象」等哲學概念。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哲學家裡的時空觀是什麼樣的?但康德卻不這樣認為,他給出的觀點是:如果時空是客觀存在的,那麼在人類能夠感知時空之前,我們的意識就不應該有時空的觀念。最要緊的是,當我們不去感知時空,應該就感知不到時空,就不會有時空這個概念。
  • 南哲思享 | 張榮:「理性的致命一躍」:康德對恩典學的改造及其意義...
    有人恰當地指出,「無論奧古斯丁的寫作可能把他引向其他任何言說方式,他將自己置於其間的相關於上帝的第二人稱關係,是他的神學和哲學思想,尤其是他的倫理學的核心。」奧古斯丁倫理學的第二人稱性質決定了其「聖諭論」性質。讓人驚訝的是,康德在其道德律令裡的三條公式裡恰恰用的就是第二人稱形式。「致命一躍」這個術語存在歧義,有另類解讀的空間。費舍爾也注意到了這種歧義。
  • ——康德先驗哲學的引出
    康德認為,人類是具有先於所有經驗的知識的,但這又如何可能呢?以下是我的一些見解。仔細思索,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認識好像全都是來自經驗的,無論是視覺的、聽覺的或味覺的認識等全都在經驗中有其來源。因此,如果說人類可能具有先於一切經驗的知識,我們必定會感到十分困惑。
  • 德國古典哲學: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
    而這種客觀性在這種意義上也就是由主觀性所建立起來的客觀性,而不是離開主體的自在之物那種現成的絕對客觀性。於是認識的過程就不是對象為我們立法,而是「人為自然立法」。康德把這種對傳統認識論的顛倒稱之為認識論中的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自在之物和現象可見,康德在回應休謨的挑戰時對認識論所作的最重要的戰略性調整就在於把現象和自在之物分割開來,我們所認識的只是現象,自在之物不可知。
  • 康德:人類永遠無法感知本質世界 那麼人類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
    歡迎各位在觀看文章之後對於文章的內容進行點評以及對文章的觀點進行討論,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康德:人類永遠無法感知本質世界。那麼人類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人類作為地球上唯一的具有高級智慧的生物。一直以來從來沒有放棄過對我們生存的世界的探索。從最初的山頂,後來的大陸,以及更加遙遠的海洋。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對於世界的探索的範圍也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