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叔本華:審美直觀》的最後我們模擬了一位具有深度懷疑精神的學者不停與叔本華進行辯論,我們發現哲學家真不是輕易能夠被擊敗的。但,如果我們願意死纏爛打的話,叔本華也總有招架不住的時候。
因為任何哲學體系都有隻屬於它自己的邏輯破綻,而且越是精巧、越是燒腦、越是在智力上顯得格外迷人的體系,也越容易存在致命的破綻。
而哲學最迷人的地方就在於,有些理論和體系,在直覺上感覺怎麼都不可能成立,但任憑人們如何絞盡腦汁都無法做出有力的反駁。現在是一個哲學沒落的時代,我們對哲學的態度只能採取一種審美的姿態,凝視哲學之美。比如,現在我們就可以用康德和叔本華的哲學來解答:「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個經典問題。
正確的思路應該是:既不是雞生蛋,也不是蛋生雞,因為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因果律,而因果律以時空為基礎,時空又是主觀認知的「有色眼鏡」,所以無論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都是錯覺。
真相需要我們到「物自體」的世界裡去尋找,而我們的認知能力又受到了嚴格的限制,永遠也認識不到「物自體」。如果強行去理解會發生什麼?您應該還記得:會發生「二律背反」。
只要我們順著康德的主觀時空輪推導,我們就能夠順理成章地往前推進一步:因果律其實也是我們摘不掉的「有色眼鏡」,它會把時間和時間表現為「時間關係」與「空間關係」,那麼我們還有其他「有色眼鏡」嗎?
當然還有,這就是康德找出來的「十二範疇」。具體來說「十二範疇」分為四大類,每一類都有三個範疇。第一類是量的範疇,包括:單一性、復多性和全體性;第二類是質的範疇,包括:實在性、否定性和限制性;第三類是關係的範疇,包括:實體與偶性、原因和結果、主動和被動;第四類是模態的範疇,包括:可能性、存在性和必然性。
「範疇」在哲學涵義裡與我們日常語言裡的意思完全不一樣。如果說時空是兩幅大的「有色眼鏡」,十二範疇就是十二幅小的「有色眼鏡」,並且每一幅「有色眼鏡」都是我們天生的,都有特定功能,當所有「眼鏡「疊加起來的時候,就顯示出我們看到、聽到、摸到的現象世界。
十二範疇怎麼理解?其實我只需講解一下第一類,餘下的您就可以舉一反三了。「單一性和復多性」,簡單來說就是單數和複數,這是我們出生就具有的數學意識,就算一個笨蛋也能夠分清楚一個雞蛋和一堆雞蛋的關係。
假設您已經有了一堆雞蛋,我又突發奇想再給您了一個雞蛋,那麼一堆雞蛋加上一個雞蛋是多少呢?我們根本不需要去數具體個數是多少,就應該知道這是屬於自己的「一份」,而「一份」這個概念就是全體性。
那麼,「一」和「多」又是從哪裡來的呢?追根溯源還是「時空關係」:因為有時間的前後關係與空間上的距離關係。否則的話,「多」的概念就不會存在,萬物都是「一」,這個道理在之前「王庶文講壇」康德哲學的內容中曾經講過,歡迎翻閱。
根據康德的十二範疇,我們發現一個秘密,中國人常用二分法來理解世界,比如:陰陽、好壞、是非等等;但康德的十二範疇每一類都是三分法,這是為什麼呢?您能不能找到規律?這是今天留給您的思考題,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