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文彬 丨主播:簡寧
/ Part 01
「讓博士生們「睜眼瞎」的書,到底多難讀?」
我的學生們常常向我抱怨閱讀哲學著作的痛苦,尤其是康德、黑格爾和海德格爾對於他們的折磨。
他們說,那簡直是一種文盲式的痛苦,整個人生生就被變成了睜眼瞎;所有的文字都認識,所有的詞語也明白,可一旦組合成句子便完全不知其所云,以至於他們不得不對自己的學術能力產生嚴重懷疑。他們急需從我這裡討些「解藥」,否則他們必將同康德們或是他們自己結下永世的仇怨。
望著他們那殷殷期盼的無助目光,而我所能給予他們的建議仍舊是多年不變的一條:不問結果,只管閱讀,困惑就是收穫。
當然,我這建議可不是信口開河,而是基於自身長時間的經驗和思考。想當年,做學生時的我又何嘗不是如此?只是,我很有些會裝,雖說讀得也是稀裡糊塗,卻偏偏喜歡動不動言必稱康德黑格爾,寫必引胡塞爾和海德格爾。
可是,我驚喜地發現,裝著裝著,我還真就裝得有點明白了。這也難怪,誰叫咱能裝得那麼認真,而且還能裝得那麼持久呢?
必須得講清楚,咱只是裝懂,可不是裝讀,咱那絕對是字斟句酌式的一遍又一遍毫不含糊的啃讀。至於要啃讀多久才能裝懂?那就要視個人的飯量而定了。
怎麼突然扯到了飯量上來?哦,這還是跟我的閱讀體會有關。某一天,重捧康德的這本《實踐理性批判》時我頓悟到,這真有點像是餓漢吃饅頭。
吞下第一個後沒有任何感覺,吞下第二個也仍是餓得發慌,直到吃下第六個饅頭之後才終於嘗到了飽腹的滋味。
於是乎,這餓漢是不是該說早知如此,他直接吃這第六個饅頭不就得了嗎?不不不,竊以為,這餓漢真正想說的應該是,他要由衷地感激那前五個饅頭。同理,我也要感激此前那麼多年裡那些似乎讓我一無所獲的哲學閱讀。
其實,在頓悟之前我就已經摸索出啃讀這種著作的一個小竅門,我把它叫做「拆牆」。
不妨把一本難啃的著作比作一道難以撼動的牢固磚牆,要想將它拆解,你首先需要發現那塊對你來說最容易下手的磚頭。
找到這塊磚頭之後,設法取下它,那麼,第二塊、第三塊磚頭,直至整道牆體也都可迎刃而解了。
可見,發現這第一塊磚頭才是個關鍵。不過在我看來,這第一塊磚頭相比於第六個饅頭還是更容易些的。只是我要提醒你的是,假使你成功發現並拆下了第一塊磚頭,卻暫時對第二塊磚頭無所適從,那也無妨,此刻我建議你立即回想一下第六個饅頭的故事,然後可能就有了等待的耐心。
現在咱們該回到《實踐理性批判》的話題上來了,看看它是否是你的第六個饅頭?同時也可以琢磨一下我是如何從中選中那第一塊磚頭的?
/ Part 02
「你那麼自律,是不是就失去了自由?」
眾所周知,康德有著名的「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
《純粹理性批判》探討的是認知的可能性問題,這是人生的一個基礎性問題,它決定著我們生活本質的真實或者虛幻。
此書表現出的是康德絕對的哲學自信,他把哲學定義為「一切知識和人類理性本質目的之關係的科學」。乖乖,把哲學等同於科學,那誰還敢不買帳呢?至於《實踐理性批判》強調的則是道德原則的問題,關乎的是我們的行動,也就是在「知」以後該如何落實到「行」的層面上來,當然行動無疑是同我們的欲求息息相關。《判斷力批判》涉及的乃是審美的問題,審美的判斷無非來自我們的身心感受。
這「三大批判」指向的也正是我們平時所關心的真善美的問題,只不過我們從未嘗試藉助科學的理性來構建它們而已。
事實上,「三大批判」所對應的恰是康德提出的靈魂的三大官能,即認知、欲求和感受。在康德眼裡,靈魂不是虛無縹緲的想像,而就是一種思維實體的存在。
在《實踐理性批判》的序言部分,康德指出:「但是,在思辨理性的所有觀念當中,自由是我們先天就知道其可能性,卻又仍然理解不透的唯一一種理念,因為它是我們所知道的道德法則的條件。」我以為這個論斷極其重要,因為它向我們揭示出了道德與自由的關係實質。
不過,寫到這裡,我好像看見了你也像我的那些學生們一樣又翻起了白眼:「自由是我們先天就知道其可能性」這句到底是啥意思啊?好吧,我來解釋一下,它的意思就是說,自由先於我們的存在,它就在那裡,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
請允許我引申一下,我們成為人實際上就是成為自由。
還記得盧梭的那句名言嗎?「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由本身就是自由的,萬物皆源於自由。
言歸正傳,在我們習得的觀念裡,我們總是傾向於把自由同道德對立起來,以為道德就是靠犧牲個人的自由來成全的。
然而,康德卻告訴我們,自由恰是道德法則存在的理由,道德法則又是自由的認識理由。在他老人家看來,實踐理性不是自由本身,而是自由的結果,也就是說,因為我首先是自由的,所以我才會有實踐的理性。
我理解他老人家的意思是,道德和自由根本就是無法分離的,如果人們的腦子裡打一開始就沒有道德這玩藝,那麼他們也就沒有理由去設想自由這麼個東西了。
而要是沒有自由這東西的話,人們的腦子裡又怎麼可能找到道德這玩藝呢?我剛剛不是說過了嗎?「萬物皆源於自由」。
一言以蔽之,道德只能來自於自由。康德所謂的道德法則其實指的就是實踐理性和自由之間的這種關係。
一提到自由,我猜多半就會有人拿自律來說事,仿佛自律和自由是一對矛盾。實則不然,自律本就包含在了自由之中,二者從不矛盾。
所以,康德在後面寫道:「道德法則所表達的無非就是純粹實踐理性的自律,亦即自由的自律,而這種自律本身就是一切準則的形式條件,唯有在這一條件下,它們才能夠和最高的實踐法則相一致。」自律和自由的關係,實際也就是道德和自由的關係,正像康德所說:「一切通過道德法則對意志所作規定的本質就是:意志作為自由意志因而並非僅僅是沒有感性衝動的參與,而是甚至拒絕一切感性衝動,並在一切偏好有可能違背這個法則時中止這些偏好的意志,它僅僅是由法則來規定的。」
在這裡,康德藉由道德和意志的關係,讓我們明曉了自由的理性本質,這讓我不由得想起黑格爾在其《法哲學原理》一書中表達過的觀點:自由的反面即是任性。所謂任性也就是非理性。黑格爾對於自由的這種認識,顯然與我們固有的認識大相逕庭。
我們向來以為,束縛、禁錮以及奴役才是自由的反面。細辨其差別,不能不說我們的自由理解還是有些任性了,單純將自由視為一種外在行動的無所障礙,這並不有助於我們接近自由的真諦。
相反,它倒是極有可能導致我們在行動上的失範,進而將自由的保障也作為障礙來加以破壞。
此外,我們還有可能因此遺忘內在心靈的自由,而這一自由才最是滋養我們的東西。我想說的是,自由是一種精神,不單單止於行為。行為上暫時的不自由可以絲毫不影響我們在精神上的自由,你說是不是呢?
/ Part 03
「偉大的犧牲精神可能出於一種虛榮心?」
說完道德與自由的關係,我們就該說說實踐理性的一個重要內容——「義務」了,這是康德格外重視的一種德性,他這樣讚嘆道:「義務!你這崇高偉大的名稱!你在自身中不容留任何帶有獻媚的討好,而是要求服從,但也絕不以任何令人自然生厭生畏的威脅來促動人的意志,而僅是樹立起一條法則,這條法則自動地在心靈裡找到入口……」基於此,康德認為「行動的發生不僅要合乎義務(遵照愜意的情感),而且要出自義務,這必須是一切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此,我想要強調的是,義務往往很容易被我們解讀成強制性的,故而難免被迫的壓力,而康德這裡的義務正是源自自由的義務,所以它要求於我們的服從,也就是對於自由的服從。故而,我們切不可將義務同自由對立起來。
康德希望我們對於道德法則的遵守是出於義務,而非出於個人的偏好。他在第二部分的一個注釋中這樣寫道:「讚美那些從中放射出偉大、無私和富於同情心的意向和人性之光的行動,是完全可取的。
但人們在此必須注意的是,與其說是靈魂的升華,倒毋如說是對義務的由衷服從,前者是轉瞬即逝和暫時的,對後者卻可期待有一個長久的印象,因為它具有原則(而前者僅具有衝動)。」顯而易見,康德所擔心的是,某些看似崇高的行為免不了會由於企圖獲取讚美這種虛榮自負的動機,進而冷落真正的義務使命。
因此,面對捨己救人這樣的事例,康德的態度是有所保留的。他認為犧牲者雖然尊重了他人的生命,但卻未能尊重自己的生命,而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樣是一種義務。
並且,這種自我犧牲的舉動在康德看來是屬於可資誇耀的功勞性行為,一旦有了功勞性色彩,這樣的道德動機便自然轉移到個人的偏好上去了。
那麼,它也就違背了我們已在之前提及的自由意志。關於為國捐軀,康德也存在著相同的疑慮,以為「該行動本身並不具有榜樣和促使人起而效仿的完全力量」。
有鑑於此,康德說:「為兒童樹立一些行動,作為高尚的、慷慨的和值得誇讚的榜樣,以為通過灌輸某種熱情就可以換得他們對這些行動的好感,這完全是南轅北轍的。」
最後,康德談到頭頂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其意旨在提醒我們時刻保有一顆敬畏之心。敬畏激發起我們對於這個無限世界的熱愛,熱愛則賦予我們關於這個世界的所有智慧。
不得不承認,康德的這本著作是其「三大批判」中我最為看重的一部,因為它清除了在我頭腦裡根深蒂固多年的道德偏見,啟示我努力在自由的維度裡建立起人生的坐標。
重新閱畢這本書已是午夜,我走到露臺,望向海上的夜空,在那璀璨的星光裡搜尋著康德的身影。是的,我看見了崇高。
2020.11.11
北京格爾齋
【本期話題】:你會選擇讀哲學原典嗎,為什麼?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路文彬先生原創哲學解讀
本文作者簡介
路文彬,作家、學者、翻譯家;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北京語言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魯東大學特聘教授。出版長篇小說《流螢》《天香》《你好,教授》,隨筆《閱讀愛情》《是誰傷害了我們的愛》《被背叛的生活》《當教育遇上電影》等。譯著《女性與惡》《迷失的男孩》《動物英雄》《安琪拉的灰燼》等。
本文主播簡介
簡寧
聲音控,電臺主播。世界如此喧囂,願用聲音給你這一刻心靈的安寧。
音頻製作:上官文露聲音工作室—昊澤
本期插圖
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